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46

第46章 人格缺失篇(4)

楚灵王听说公子弃疾掌握了大权,自己又没有办法打回去,气得上吊自杀。公子弃疾见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索性逼子午自杀,自己从后台走向前台,做了楚王,历史上称他为楚平王。

这两件事,一件是父亲逼死儿子,一件是弟弟逼死哥哥,说起来都令人连打冷战。

《淮南子·说林训》在评论这两件事情时说:“这种骨肉相残的事,好比为了适合鞋子的尺寸,把脚削小;为了适应帽子的大小,把脑袋削小一样,愚蠢透顶。”

■妄自菲薄

◎成语释义

形容看轻自己,自卑。

◎成语出处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处译文

“(陛下)不应当毫无根据的看轻自己,说一些没有原则的话,以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之主刘备病死,他的儿子刘禅继位。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魏国。临行之前,他对刘禅不放心,为了消除后顾之忧,给后主刘禅上了一个表叫《出师表》。在表中,诸葛亮对蜀国的各个方面都作了全盘考虑,给予了适当安排。

表中反复劝刘禅要发奋有为,励精图治,要任人唯贤,以完成刘备“复兴汉室”的未竟之业。表中写道:陛下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振奋自己的士气,不应当毫无根据的看轻自己,说一些没有原则的话,以致堵塞忠臣进谏之路。

后来诸葛亮死在北伐途中,虽然诸葛亮对刘禅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完全没有用。诸葛亮死后,他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益腐败,终于在炎兴元年投降了魏国。

■竭泽而渔

◎成语释义

原意是把池塘里的水淘干后,再捉鱼。比喻做事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不计后果。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文公统率军队与楚军在城濮交战。当时,楚军力量强大,而晋军的力量较小。晋文公向谋臣狐偃问道:“楚军的兵力超过我们晋军的兵力,您看怎样做才能大获全胜呢?”狐偃回答说:“礼物越贵重越能让人高兴,打仗越能欺骗敌人越能起到效果。欺骗敌人的办法可以试一试。”

晋文公把狐偃的意见对另一位谋臣雍季说了,问他对此有何高见。

雍季对狐偃的说法极不赞成,但又想不出比欺诈更高明的办法,也只好表示同意,但是他对晋文公说:“放掉池里的水,然后捉鱼,一定能捉到很多鱼。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值得捕捉的鱼类了;烧光丛林中的林木,然会再打猎,一定能够打到很多野兽。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可打的野兽了。欺诈的计策也是如此,偶尔用一次会获利不少,但以后再用就不灵了。如果把它当作长久之计,肯定是不行的。”

晋文公用了狐偃的欺诈之谋,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将子玉,终于成为霸主。回国之后,文公给雍季的赏赐要比狐偃多,有人觉得很奇怪,认为国君赏错了。晋文公说:“雍季的见解有永久的价值,狐偃的建议只能使我们一时得利。所以应当重赏雍季。”

■犹豫不决

◎成语释义

迟疑不能决定,拿不定主意。犹豫:迟疑的样子。

◎成语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军想夺取赵国江山,就派兵攻入赵国,将赵国都城邯郸围了个水泄不通。赵孝成王没有办法,就派人前往魏国请求援助。

魏安斄王派大将晋鄙带领军队救援赵国。可是,晋鄙觉得秦国军队百战百胜,害怕引火烧身,就屯军于汤阴,不再向前进兵。

与此同时,晋鄙还派部将辛垣衍偷偷潜入邯郸,劝平原君与秦国讲和。辛垣衍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他说,秦国如此急切地包围赵都,是因为秦王想称帝,成为天下之主,绝不是为了赵国的土地。为今之计,赵王应当派使臣求和,表示情愿尊秦王为帝,向他称臣纳贡。这样一来,秦王大喜之下,就会命令将领收兵回国,永不侵犯赵国了。

平原君听了这些话,一方面觉得赵国打不过秦国,另一方面又觉得向秦国称臣纳贡太过于屈辱,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样做才好。

这时,齐国的大贤鲁仲连周游天下,正好来到邯郸。他听说了这件事,就找到了平原君,见到了辛垣衍。鲁仲连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意见,他指出,一旦尊秦王为帝,秦国非但不会就此罢手,还会得寸进尺,继续欺负赵王。

平原君得知讲和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就打消了屈辱求和的念头,决定尽一切力量抵抗秦军。

■扬扬得意

◎成语释义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成语出处

《史记·管晏列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出处译文

“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手里鞭策四匹马,神气扬扬,非常得意。”

◎成语故事

晏子是齐国的宰相,他不但才智过人,而且行为稳重,表现得很谦虚。晏子坐车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暗中观看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手里鞭策四匹马,神气扬扬,非常得意。

不久,驾车人回家,他的妻子就提出要离去。驾车人询问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宰相,在诸侯中名声传扬。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思深沉。常常表现出自我谦抑的样子。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当人家的驾车人,可是你的心里自以为很满足,所以我提出离去。”

经过这件事以后,驾车人的态度变得谦卑起来。晏子觉得奇怪,就询问他,驾车人把事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官职。

■拔苗助长

◎成语释义

原意是把禾苗拔起来帮助它生长。用来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追求迅速成功,结果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成语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成语故事

宋国个农夫,总是担心田里的禾苗长得不茁壮,每天到田边去看,急得抓耳挠腮。可是几天过去了,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这下可把他急坏了,他在田边着急地来回踱步,自己对自己说:“我必须想办法让它们长得再高点,再高点。”

于是,他回到家中苦思冥想,想拿个主意出来。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慌忙跑到田边,将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他从早上开始拔,一直忙到黄昏,累得直喘粗气。干完活来,他非常疲劳地回到家中,说:“今天可把我累着了!但总算没白花工夫,禾苗都被我拔高了。”

他儿子听了,感到大事不好,急忙跑到田间细看,想找个补救办法。可是等到他赶到田时,禾苗已经枯死了。

■相煎何急

◎成语释义

比喻兄弟自相残害。也比喻内部不和、自相残害。

◎成语出处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语故事

汉末,曹操的次子曹丕,从汉献帝手里篡夺帝位,被称为魏文帝,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曹丕的弟弟曹植(曹操的第四子)很有文才,十来岁时,就能吟诗作赋,曹操生前特别喜欢他。可是曹丕却很妒忌他,做了皇帝以后,常对曹植进行打击。

有一次,曹丕对曹植说:“听说你才思敏捷,我却没有面试过你。现在限你在七步之内,要成诗一首,如果不能,我就要治你欺诳之罪!”曹植无奈,只得一面走一面想,还没走满七步,便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有的书上记载只有四句,没有第二、三句。全诗用同根生的萁、豆比喻同父母的兄弟,用萁豆相煎来比喻兄弟不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曹植对曹丕沉痛的责问和规劝。

据说曹丕当时听了这首诗,也很受感动。

■不伦不类

◎成语释义

某事或某物既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者不符合规范。伦:类的意思。

◎成语出处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也不便不理他,说道:‘你只管收了去给环哥玩罢。’”

◎成语故事

小说《红楼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商人薛蟠去江南做买卖,因为倚仗官府的势力,所以生意做得一顺百顺。他回到京城时,从江南带来两大箱东西,送给母亲薛姨妈和妹妹薛宝钗,让他们也高兴高兴。其中一箱是绸缎绫罗、洋货等家常必需品,另一箱则是笔、墨、纸、砚和各种小工艺品。

当时薛姨妈一家住在亲戚贾家。薛宝钗除了留下自己用的东西之外,将其余物品分成一份份,送给贾府的姐妹,同时也不忘送给表弟贾环一份。

贾环的母亲赵姨娘看到宝钗这样懂得做人,心里很喜欢,于是想到王夫人那里将宝钗吹嘘一番,也好改善与王夫人的关系。因为王夫人是宝钗的姨妈,听到别人夸赞宝钗一定非常高兴。这样一想,她就找王夫人去了。

王夫人听了赵姨娘的话,对她的来意已经很清楚了。她见赵姨娘的话既不像这一类,又不像那一类,特别没规矩,觉得非常厌烦,可是不理睬她又觉得不好,就说:“你把这些东西收了去,让贾环玩一玩罢。”

赵姨娘不但没讨着好,反而碰了一鼻子灰。她非常生气,但又不敢得罪人家,只得讪讪地走了。

■请君入瓮

◎成语释义

用某人整治别人的方法来整治他自己。

◎成语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成语故事

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叛乱之后,决心除掉那些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她下了一道命令,不论大小官吏,普通百姓,只要发现有人谋反,都可以直接向她告密。四面八方告密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