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48

第48章 传奇故事篇(1)

■夸父逐日

◎成语释义

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自不量力。

◎成语出处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成语故事

夸父追着太阳走,进入太阳的光圈,感到口渴后想要喝水,他在黄河、渭水里喝水,但是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于是他往北走想喝大泽里面的水,但是在路上就已经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化为了森林。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

■鸿鹄之志

◎成语释义

比喻远大的志向。

◎成语出处

《史记·陈涉世家》:“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出处译文

“耕种的人笑着说:‘我们这些卖苦力的农民,怎么可能会富贵呢?’陈涉(陈胜)长叹一声说:‘小小的燕雀,怎么能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有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名叫陈胜,字涉。

陈胜青年时代,曾经做人家的雇农,替别人耕地。有一次,他把耕田的事停下来,走到田埂上休息。他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对另一个雇农说:“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富贵了,可不能忘掉别人。”

一同当雇农的人都笑话他:“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有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陈胜、吴广起义之时,陈胜因为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因此得到了众人的拥护,一时间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妇人之仁

◎成语释义

形容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泣涕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出处译文

“项王待人,又恭敬又有爱人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的,他不封。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成语故事

历史上著名的大将韩信在楚汉相争时曾经投奔过项羽。由于项羽有勇无谋,不善用人,韩信得不到重用,于是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他投奔刘邦以后,开始也未被重用,也想过要走。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把他追了回来。

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才拜韩信为大将。韩信被拜为大将以后,刘邦问他:“萧丞相屡次推荐将军。我想,将军一定有击破项羽的妙计,请将军指教。”

韩信说:“我曾在项王手下做过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点。项王大喝一声,上千的人都会被他吓倒,你看他多么勇猛。可是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重用有本领的将领,他的勇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对待他人,又恭敬又有爱人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时,他不封。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接着,韩信又分析了项羽的一些弱点和错误,指出刘邦必然能战胜项羽。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好几条,而项羽喜欢杀戮以至丧失天下民心,吝于赏赐而不获将士拥戴是重要的原因。

■罄竹难书

◎成语释义

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成语出处

《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出处译文

“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

◎成语故事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昏主暴君,骄奢淫逸的皇帝,为天下耻笑与唾骂。他弑父杀兄,夺嫡篡位,乱伦好色,奢侈腐化,建都修苑,开河造舟,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弄得殷实的隋朝国库空虚,官仓告罄,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义军四起。

611年,隋炀帝为了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大批征兵、调粮、造战船。在隋朝官吏监督之下,造船工们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了很多人。

被政府征调的兵役,由全国各地向幽州集中,源源不断;搬运粮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机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绝。许多人有去无回,尸体“臭秽盈路”,十分凄惨。

在农村,“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山东、河北一带,历来是隋统治者搜刮财赋的中心,又是进攻高丽的战争中征调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这年夏天发大水,山东地区灾情特别严重,“百姓困穷,财力俱竭”。

处在饥寒交迫困境的贫苦农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农民起义的烽火便首先在这里燃起。山东邹平县铁匠王薄首先举旗造反,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其中有一支叫瓦岗军的起义部队,和几十万隋军展开了激战。洛阳战役历时3个月,经过60余次战斗,打得王世充全军溃败,所剩不过数千。瓦岗军围困东都,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区。这时,瓦岗军首领之一李密发布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揭露他罪大恶极,“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在瓦岗军节节胜利的同时,河北起义军、江淮农民军也不断地给隋王朝以严重打击。在各地农民军的包围之下,隋朝统治者占据的少数城邑如同大海中的几个孤岛。

驻守江都的隋炀帝极度的惊慌。他对着镜子说:“我这个好脑袋,不知道该谁来砍它。”他坐卧不安,梦中经常惊叫有“贼”。隋炀帝杨广最终被部下缢杀,隋朝灭亡。

■沉鱼落雁

◎成语释义

现在多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成语故事

毛嫱是越王的美姬;丽姬是晋献公的爱妾,后来立为夫人。这两位都是人们所称道的美人,但是,鱼见了她们,立刻往水底游去;鸟见了她们,也都振翅而飞了。由此可见,美并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

与之相对应的成语还有“闭月羞花”,是说古代另外两位美女的故事。东汉末年的貂蝉美貌不仅惊人,竟连月亮见了她都自叹不如,躲进了云彩之中。唐朝杨玉环的美丽能让鲜花感到羞愧,干脆闭起来不开了。

■谈笑自若

◎成语释义

能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

◎出处译文

“城里的士兵和群众都很害怕,但是甘宁却说说笑笑,和平常一样。”

◎成语故事

三国的时候,孙权手下有个年轻的将领叫甘宁。有一年的冬天,曹操进兵荆州,甘宁跟随周瑜在乌林大破曹操,立下了战功。接着,又到南郡攻打曹仁,但未能攻克。甘宁献策,由他率兵从小路取江陵上游的夷陵(今湖北宜昌),以便东西夹击曹仁,迫使其向北撤退。

周瑜命令他统兵前往,甘宁日夜兼程,果然一举占领,然后据守在城中。曹仁见势不妙,立即派五六千人去围攻夷陵,企图一举夺回这一战略要地。

当时甘宁手下只有数百军士,加上破城新增的兵员,也不过一千人左右。曹军在城外搭设高台,连续几天,从上面向城中射箭,箭密如雨,军吏胆战心惊,只有甘宁说说笑笑,和平常一样。与此同时,他派人出城向周瑜求援。

周瑜率领众将前来,解除了夷陵之围。曹仁部众损失过半,连夜逃遁,途中又遭到截击,丢失战马三百多匹。甘宁乘胜追击,准备与曹军决一雌雄。曹仁不敢再战,全军撤回北方。

■取而代之

◎成语释义

这个成语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替代。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出处译文

“秦始皇巡游会稽、浙江。项梁和项羽都赶去观看,项羽说:‘这个皇帝可以由我们代替他去做啊。’”

◎成语故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显示其皇帝的威风,巩固他的统治,经常到全国各地巡游。有一次,秦始皇巡游到会稽和浙江一带,人们闻风都赶去观看天子的风采。项羽那个时候还是个年轻的不出名的武夫,他和叔父项梁也一同去观看。

他们在拥挤的人群中看见秦始皇穿着盛装,前后军士开道,非常的威风,人们不断发出羡慕的赞叹声。项羽看到这个情景,情不自禁地说道:“这个皇帝可以由我去代替他做。”

站在一旁的项梁听见他的话吓得不得了,赶紧用手捂住项羽的嘴巴,小声对他说:“你不要乱说,这样说话会被诛九族的。”但是从那以后,项梁觉得项羽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更加地器重他。

■美如冠玉

◎成语释义

形容男子长相漂亮。

◎成语出处

《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出处译文

“绛侯(周勃)和灌婴对刘邦说陈平的坏话:‘陈平虽然仪表堂堂,是个美男子。但是他就像缀在帽子上的宝石一样,外表好看,内里未必有真才实学。’”

◎成语故事

陈平是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帮助刘邦打天下立了大功。他年少的时候家境贫寒。陈胜起义的时候,陈平投奔了魏王咎,后来跟随项羽入关,担任都尉。由于项羽是个有勇无谋的人,陈平觉得他成不了大事,便离开了项羽转而投奔刘邦。

刘邦见他仪表出众,又有才华,拜他为护军中尉。当时绛侯周勃和灌婴等人是跟随刘邦很久的有功之人,看见陈平一来就身居高位,心里非常不服气,他们对刘邦说:“别看陈平仪表堂堂,是个美男子。但是他就象缀在帽子上的宝石一样,外表好看,内里未必有真才实学。”

刘邦最大的优点却是从不以貌取人,很会鉴别和使用人才。他没有听周勃他们的话,继续重用陈平。后来陈平用离间计破坏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建议刘邦用爵位笼络韩信,都被刘邦采纳。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封陈平为曲逆侯。陈平在汉惠帝、吕后和汉文帝三朝,担任丞相之职,享尽荣华富贵。

■出人头地

◎成语释义

形容高人一等。

◎成语出处

北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处译文

“我应当让路,使他高过我一头。”

◎成语故事

在北宋时期,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和苏辙。

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

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一定是一个文坛能手。

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但是曾巩是他门生,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

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彩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刚到京城的青年考生苏轼。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子,觉得他气度大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

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就写信给他的老同事梅尧臣:“像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欧阳修这番话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么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一败涂地

◎成语释义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语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出处译文

“现在各地纷纷起义,英雄豪杰一起举事,如果没有好的头领,一旦失败就会肝脑涂地,不可收拾。”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暴政,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沛县的县令见到很多的官吏被起义的人民杀死,很担心自己的安全。当时萧何、曹参在县衙当官,他们建议县令将逃亡在外的刘邦找回来。县令同意了,并派人去找刘邦回来。

可是当刘邦的人马来到城外时,县令又变卦了,他担心刘邦回来后自己会被取代,于是下令关闭城门,不准刘邦等人进城,并打算杀掉出主意的萧何等人。萧何、曹参听到消息,就偷偷地逃出城,投奔了刘邦。

刘邦打算攻下这座城,叫人用白布写了书信裹在箭上射进城,信上说各路抗秦的力量已经势不可挡,号召老百姓起来杀死县令,选有才能的人做新县令。城里的人们看到信后,就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

大家都推举刘邦为县令,刘邦推辞说:“现在各地纷纷起义,英雄豪杰一起举事,如果没有好的头领,一旦失败就会肝脑涂地,不可收拾。希望大家另外选取有才能的人当县令吧。”到最后刘邦还是当了沛县的县令。

■孺子可教

◎成语释义

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成语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出处译文

“老人又回去了,等老人回来之后(看见张良),非常高兴,说:‘你这个年轻人值得教导啊。’”

◎成语故事

张良是秦朝末年人。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他逃到下邳隐藏起來。有一天,张良在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穿得破破烂烂的。那老人看见张良,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

张良下桥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跪在地上给他穿上鞋。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啊!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上,但老人已经先到了。他责备张良来晚了,叫他五天后再来。第二次,鸡一叫张良就赶到桥上,但老人又先到了。这一次,老人大发脾气,叫他五天后再来。这次,张良半夜就来了,等了一会儿,老人才到。

老人非常高兴,说:“你这个年轻人值得教导啊。”他送给张良一本书,并告诉说,读了这部书大有用处。张良回家一看,原来是部兵法,叫《太公兵法》。他日夜攻读,后来帮助刘邦出谋划策,统一了天下,刘邦封他为“留侯”。

■毛遂自荐

◎成语释义

比喻自告奋勇,自愿承担某项任务。

◎成语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今少一人,愿君以遂备员而行矣。’”

◎出处译文

“有个名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听说您要带人前往楚国,现在尚缺一人,请您让我来凑满数吧。’”

◎成语故事

公元前251年,秦国的军队包国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出使楚国,要求楚考烈王与赵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平原君打算从食客中挑出20个有智有勇的人,随同他前往楚国。

挑出19人后,还有一个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有个名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听说您要带20人前往楚国,现在尚缺一人,请您让我来凑满数吧。”

平原君不熟悉毛遂,问他道:“先生到我门下有几年了?”“已有三年了。”“一个有本事的人在世上,好比一把锥子装进口袋,马上可以看到锥尖戳破口袋钻出来。你来这里三年,我从未听到对你的称赞。可见你一无所长,所以你不适合去,还是留下吧。”

“今天,我就请您把我当作锥子放进口袋。如果早放进口袋,那么不仅是锥尖钻出口袋,恐怕整个锥子会像禾穗那样挺出来呢。”毛遂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