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14

第14章 国运兴衰篇(8)

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是汉朝的廷尉。一次,他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

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依靠。”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

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

“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同情百姓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

“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

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功败垂成

◎成语释义

形容功业即将成功的时候却遭到失败,有惋惜之意。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有一员名叫谢玄的将领,因为在军事指挥方面成绩突出,因此享誉江南。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九十余万大军攻打江南,企图将东晋一举歼灭,统一天下。东晋宰相谢安命令谢玄统率雄兵八万前去抵抗。晋军在洛涧将秦军前哨击退,苻坚锐气受挫,觉得四处的草木都像是晋国士兵,心里害怕起来。

晋军打到淝水,要求秦兵向后撤退,以便他们渡河交战。苻坚想到,如果在晋军渡河之际进攻他们,岂不是抓住了难得的战机?因此同意后撤。可是,秦军一撤退就难以停住,将士们不知真相,以为前方吃了败仗,纷纷向后方逃窜。谢玄渡水追击,结果秦军大败亏输。他们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国兵将追杀来了。

谢玄乘胜将洛阳、彭城等地攻占。苻坚仓皇逃到关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大捷之后,谢玄率领兵马收复北方国土。他想趁着这个有利时机,多为国家作贡献,甚至实现统一天下的夙愿。但是,东晋皇族怕谢玄功大难制,借口打仗的时间太长了,请他班师回朝,然后到淮阴驻守。这真是功败垂成啊!

虽然谢玄一心想要立功报国,但难以违拗众人,只得班师。在回师南归的途中,他身染重病。过了两年,由于医治无效,谢玄不幸辞世,死时只有四十五岁。可怜盖世英雄一旦早逝,夺取北方的志愿也终于化成了泡影。

■破釜沉舟

◎成语释义

砸破铁锅,凿破船只。比喻一心前进,决不后退,形容决不更改、决不动摇的坚定意志。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当朝天子是秦二世。秦二世是个昏庸残暴之人,把国家弄得一团糟。但秦朝的力量还是强大的。秦二世派大将章邯,统率军队打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然后又向北渡过黄河,攻打反抗强秦的赵国。

赵国部队打不过秦军,被围困在巨鹿,就派人到楚国请求派兵来救。楚怀王觉得楚、赵两国都是抗秦的力量,一损俱损,就派宋义做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统率军队救赵。

宋义统率军队来到安阳(今山东省曹县),就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一连四十六天按兵不动。原来宋义只想保存实力,不愿意和秦军决战。这样,楚军无法前进,宋义又整天在大营宴请宾客,大吃大喝。楚国士兵们则忍饥挨饿,受尽风霜之苦。

项羽见宋义违背怀王旨意,气愤得不得了,于是冲入中军大帐,将宋义杀死,自封为上将军。

项羽夺了兵权,马上派黥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人马去赵国援助,但是没有取得重大胜利。于是项羽就亲自率领军队,直奔巨鹿而去。

楚军刚刚渡过漳河,项羽就命人将全部渡船凿沉,将所有做饭的大锅砸烂,只发给每个战士三天的干粮。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向士兵们表示与秦军决—死战的决心。

项羽还对部下严厉地说:“我们这次与秦军交战,只能一心前进,不要想到后退。要和敌人血战到底,不取得胜利决不罢休!”士兵看到锅砸了,船沉了,如果后退就更加危险,所以都抱着死战到底的决心和秦军战斗。

结果,楚兵以—当十,杀声震天,异常英勇。巨鹿之战的结果是,楚军获胜,秦军受到重创,不得已投降楚国。

■防微杜渐

◎成语释义

祸患和错误刚出现苗头时,就应该进行预防制止,不使它得到进一步发展。杜:堵塞。渐:事物的开端。

◎成语出处

《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成语故事

东汉时候,一位才华出众的大臣,名叫丁鸿。他对经书极为通晓,对钻研学问特别有兴趣。

当时,汉和帝虽然贵为天子,却没有什么实权。窦太后把持朝政,为所欲为。窦太后的哥哥窦宪被封为大将军,其他窦氏子弟也身居要职,权势惊人。看到朝廷里竟然形成这种局面,大臣们都觉得汉室江山开始出现危机了,可是谁也不敢上奏章反抗。丁鸿对窦氏一门的专权非常不满,决心要为主分忧。

几年后,天上出现了日食现象。丁鸿就以此为借口,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这是个不祥征兆,皇帝应该注意自己身边的不合理现象。他指出,窦家权势过大,给国家造成了极大危害,这种状况不改变绝对不行。他特别指出,皇帝处理国政,应在事态出现萌芽时就加以防备,这样才能使国家永远太平。

汉和帝本来就对窦家权势过大很生气,这道奏章等于给他收拾窦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于是他将窦宪撤了职。窦氏兄弟看到皇帝要整治他们,回家后就自杀了。

■芒刺在背

◎成语释义

形容某人心中极度惶恐与不安。

◎成语出处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出处译文

“在宣帝乘车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朝拜的路上,霍光与他同坐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不能自持,背上好像有小刺在扎,难以忍受。”

◎成语故事

霍光是西汉有名的大臣,汉武帝很器重他,封为大将军。汉武帝临终,令他辅佐幼主昭帝刘弗陵,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霍光虽然对皇室效忠,但是他对反对自己的人不能相容。他利用手中权力排斥异己,将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以造反罪名杀掉,迫使反对自己的燕王等皇亲国戚自杀,朝廷里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怕他。

昭帝死后,由昌邑王刘贺即位,这个皇帝从不干正事,霍光很生气,不久又将刘贺废弃,迎立刘询为汉宣帝。宣帝深知霍氏势大,自己的生死存废都取决于霍光,因此对霍光非常害怕。

有一次,宣帝去祭祀,在宣帝乘车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朝拜的路上,霍光与他同坐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不能自持,背上好像有小刺在扎,难以忍受。后由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他才行完大礼。

不久霍光病死,霍氏家族的人企图废掉宣帝,立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帝,结果阴谋败露,满门抄斩。

■甘棠遗爱

◎成语释义

常用来表示对离去的贤明长官的思念,也可以用来歌颂政绩突出的官员。

◎成语出处

《诗经·国风·召南》。

◎成语故事

西周初期,召公辅佐成王,费尽了苦心。他是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非常贤明。百姓非常喜欢召公,对他交口称赞。有一年召公去南方巡视工作,与很多平民百姓相识,大家谈得很高兴,兴尽才回去。

这些百姓非常热爱召公,很多年过去了,对那次相会还难以忘怀。据说召公曾经在一株甘棠树下休息,众百姓就尽力保护这株甘棠树,还编了一首民歌,对召公进行颂扬。

这首题为《甘棠》的民歌是这样写的:

“枝叶茂盛的棠梨树呀,不要剪叶、不要砍枝、不要随便将它移动,

因为先前的圣贤召公曾在树下站过!

枝叶茂盛的棠梨树呀,不要摘叶、不要折枝、不要将它损害,

因为先前的圣贤召公曾在树下歇过!

枝叶茂盛的棠梨树呀,不要锯断、不要采伐、不要将它挪走,

因为先前的圣贤召公曾在树下停过!”

■高屋建瓴

◎成语释义

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屋顶上往下倾倒。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

◎成语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的第二年,有人向他告御状,说楚王韩信准备反叛朝廷。汉高祖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急忙召集群臣共同商议。

刘邦问众大臣:“此事若是真的,天下又要出现战乱了,到时候老百姓夫妻、父子离散,苦不堪言。所以咱们得想个办法来对付韩信啊!”

有人提出,可以派一员大将去攻打楚国,先杀杀韩信的威风。众将听了这话,个个都要挂帅出征,与韩信决一雌雄。汉高祖明知朝中众将都不是韩信的对手,只是苦笑着不说话。

大臣陈平献了一计,他说:“现在我们还没有掌握韩信谋反的确凿证据,朝廷的部队不如楚国部队精锐,朝中众将也比不上韩信本领出众。如果贸然派兵去征讨韩信,就算韩信没有造反之心,也会被逼造反。到那时天下大乱,只怕不可收拾。

“因此,陛下可以假称要到云梦巡视,并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地会见各路诸侯。陈地就在楚国的西边。韩信得知这个消息,必定要到陈去迎接圣驾。当韩信参王拜驾之时,只需要一名勇士的力量,就可以将他擒拿。如果听从我的言语,自可使天下安定,又何必调兵遣将,多费周折。”

刘邦平常就对陈平非常信任,于是依计而行,果然把韩信捉住了。

刘邦大喜,下旨大赦天下。大臣田肯借着道贺的机会,对刘邦说:“陛下将韩信擒住,又在关中建都,这是值得祝贺的事情啊。关中地势险要,与其他地区相比,胜过百倍。这里有一千里的地盘,可以屯驻大批军队。如果诸侯起了反心,陛下只用两万人就能将敌人的百万雄兵阻挡在关外。如果依靠这种有利地形向诸侯进兵,就如同站在高屋之上向下泼水那样难以阻挡。

“东方的齐国也是这样,东面有琅琊、即墨的丰富资源,南面有泰山的险阻,西面有黄河可以作为屏障,北面有渤海之利。土地方圆两千里,和其他诸侯远隔千里之外,拥有二十万军队就能与诸侯的百万之师相抗。

“因此,齐国与关中是东西两个秦国呀。陛下一定要选派您的亲子弟到齐国为王。若是把齐国交给外人,实在是不能令人放心的。”

汉高祖听罢,觉得这一番话非常有道理,就点头称赞道:“你说得非常好!”

因此,汉高祖赐给田肯黄金五百斤的重赏。

■奋不顾身

◎成语释义

奋勇直前,不顾生命安危。

◎成语出处

《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成语故事

汉武帝时,朝有一员猛将,名叫李陵,字少卿,很受皇帝的信任。汉武封他为骑都尉,他知恩报恩,在抵御匈奴的入侵战争中表现得非常积极。谁也没想到,在一次和匈奴的战斗中,李附由于寡不敌众,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得知后勃然大怒,觉得李陵辜负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很多大臣见风使舵,都附和皇帝,尽说李陵的坏话。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抱不平。他说:“我虽然和李陵没有深交,但我看他常讲义气,对父母孝顺,对士兵讲信誉,不贪恋财物。对于国家大事,他总是能够奋不顾身地解救危难。所以,这次李陵在统率兵马不到五千,而遭遇数万名敌兵的情况下,因为兵士伤亡太多,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实在是情有可原的。他的投降,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想保留生命,等待时机再立功赎罪。”

汉武帝根本听不进司马迁的这些刚直之辞,认为司马迁不分是非,替降将辩护,实在是辜负君恩,将他施以“腐刑”。

后来,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将李陵全家都处死了。李陵听到全家人的噩耗,非常痛心,就在匈奴娶妻成家,再也不回去了。

■噤若寒蝉

◎成语释义

形容胆小不敢做声。

◎成语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出处译文

“刘胜身为大夫,被太守作为上宾礼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只顾爱惜自己的名誉,就像冷天的知了一样一声不吭,实际上是自私自利的罪人。”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文人叫杜密,刚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过打击宦官集团斗争,他执法严明,有罪必罚。后被革职回老家。

回家乡以后,他仍关注国家大事,经常向当地的太守提出建议,或批评一些不良现象。太守王昱因此心里很不高兴。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刘胜辞官回家,与他迥然相反,闭门谢客,对家乡的事情从不过问。

有一次,太守王昱故意当着杜密的面说:“刘胜真是清高啊,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而且从不多管闲事,很多人都赞扬他。”

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话,是借刘胜来责备他自己,便直言道:“刘胜身为大夫,被太守当作上宾礼待。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只顾爱惜自己的名誉,就像冷天的知了一样一声不吭,实际上是自私自利的罪人。而我与他不同,提出意见,为太守赏善惩恶,尽微薄之力。”

王昱听了十分羞愧,从此改变了对杜密的态度。

■望梅止渴

◎成语释义

眼望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某种愿望难以实现,只能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处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的一年夏天,曹操率领军队攻打张绣。行军过程中,他们经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到处都找不到水源。士兵们口渴难耐,士气低落,行军的速度慢了下来。曹操觉得这样不行,就命令队伍暂时休息,然后派人四下找水。可是这里是一片荒原,附近没有河流,也没有井,到哪儿去找水呢。曹操就命令士兵挖井,可是挖了半天,一滴水都没有见到。

曹操心想:如果让部队在这无水之地久停,必须想个主意,让大家离开这个荒原才行!他想了一会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于是他站在高处,装作有所发现似的,大声对士兵们说:“有水啦!有水啦!”将士们听说有水,精神都旺盛起来,赶快从地上爬起来,都急着问道:“水在哪儿?水在哪儿?”曹操用手一指前面:“这条道我特别熟悉,前边不远就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味道酸甜可口,咱们赶快走,到那里去吃梅子吧!”

众人听曹操说有梅子吃,马上想到梅子的酸味,嘴里就有不少口水流出。将士们嘴里有了口水,就不觉得难受了。曹操抓住这个机会。赶快整顿队伍,发出继续前进的命令,终于带领军队走出了大荒原,来到了目的地。

众士兵走了老半天,也没见到梅林。他们虽然知道曹操在骗他们,但既然到了目的地,可以休息,也就没有什么怨言了。

■四面楚歌

◎成语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