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13

第13章 国运兴衰篇(7)

楚国大夫子玉听到这番话,觉得重耳的志向不小,很可能成为楚国争霸中原的劲敌,就劝楚成王杀掉重耳,免除后患。楚成王却没有同意,而是派人将重耳护送到了秦国。

秦穆公觉得重耳是个值得帮助之人,就帮助他回国即位。重耳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全心全意地治理国家,使晋国逐渐恢复了以前的国力。

这时,楚国的势力急剧扩张,经常攻打中原各国。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郑、许等国军队,向宋国发动猛攻,一直杀到宋国都城商丘,将城池团团围住。宋国就向晋国请求援助。晋文公率领军队相救,很快就将楚国的盟国曹国和卫国攻下,然后向楚军进逼过来。

此时的子玉已成为楚军的统帅,他看不起晋国的军队,率领楚军气势汹汹地杀向晋军。两军相遇后,晋文公下令晋军后退三舍,表示自己说话从来是算数的。晋军有些将领觉得这样做,显得国君太胆怯了,坚决反对这样做。

晋大夫子犯对文公的意见却十分拥护,他说:“统领军队作战,理直就能气壮,理亏士气就会低落。以前楚国曾帮助过我们,国君在那时答应过他们打仗时我们先退避三舍。如果不兑现诺言,我们就理亏了,还怎么打仗。如果我们有所退让,他们还坚持要打仗,那就是他们理亏。他们理亏,我们理直,打起仗来,形势就对我们有利得多。”

子犯的一番话,说得众将心服口服。于是,晋军遵照国君的旨意,后撤三舍之地,在城濮驻扎下来。

子玉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文公撤退是害怕他,结果带兵前进了三舍之地。他还得意洋洋地说:“你们看,晋国的末日就要到了!”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进行决战。由于晋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形势对晋军显得非常有利。

楚将子玉亲自率领主力军队从正面展开进攻。晋文公则指挥军队避开楚军主力,攻击楚军力量薄弱的右翼军队。楚军的右翼部队很快被击溃。晋军又用诱敌深入之计,诈败佯输,将楚军引入不利于他们的险地,将他们包围起来。结果楚军吃了败仗。从此,晋文公称霸中原,成为一代霸主。

■独当一面

◎成语释义

原意是单独指挥军队作战,迎接一面之敌。后泛指独立担当或领导一个方面的工作。当:承担、担当。

◎成语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良进曰:‘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成语故事

秦朝灭亡之后,楚国与汉国互相争斗,都想夺取天下。一开始,刘邦率领军队从齐国东进,向项羽的都城彭城发动进攻,并迅速攻克。项羽得知刘邦竟敢侵犯自己的都城,勃然大怒,立刻组织精兵强将进行反攻,要挫一挫刘邦的锐气。

结果,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狼狈而逃。

刘邦逃到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惊魂未定。他对张良说:“我们这次败得太惨了,伤亡的士兵数不胜数,还能作战的士兵们也无心作战。谁要是能给我出这口气,把项羽击败,我愿意拿出函谷关以东的地方送给他,你看我封给谁才好?”

张良笑笑答道:“九江王黥布,是员了不起的猛将,他虽在项羽手下听命,但有项羽的矛盾很深。彭越统率着一万多人马,已经宣布与楚国为敌。大王可派人与这两股力量联络,将他们争取到咱们手下。至于大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能够担当一方面的重任。大王如果将关东的土地分封给他们三人,让他们尽心尽力地攻打项羽,那么项羽的失败是指日可待的。”

刘邦大喜,就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一方面和黥布、彭越联系,另一方面又对韩信进行重用,派他到黄河以北开辟战场,扩大领土。

后来,韩信真的不负众望,打了几次大胜仗,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韩信、彭越、黥布三人联合作战,终于在垓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

■声名狼藉

◎成语释义

形容名誉坏到极点。

◎成语出处

《史记·索引》:“恶身狼藉,布于诸国。”

◎出处译文

“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

◎成语故事

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位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决赵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

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

赵高掌握的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胡亥听了,于是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殡葬,又冤杀了百里奚,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说完,蒙毅自杀而亡。

■不寒而栗

◎成语释义

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常用来形容极其恐惧。

◎成语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成语故事

西汉武帝之时,义纵得到重用。他是一个有名的酷吏,对待犯人非常残暴。

有一次,武帝任命义纵为定襄太守。为了让坏人知道他的厉害,义纵刚一上任就来了个下马威。他将狱中的二百多名犯人定为死罪,又将私入监狱看望囚犯的二百多人,全都逮捕入狱,也一并判处死刑。

次日,义纵不升堂问案,就将这四百多人全部开刀问斩。

此事传扬出去后,震惊了定襄全郡。无论是恶人还是善良的老百姓,都恐惧到了极点,个个心惊胆战,不寒而栗。

■骄奢淫逸

◎成语释义

原意是骄横、奢侈、放荡、安逸。常用来揭露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

◎成语出处

《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费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庄公对他的小儿子州吁非常溺爱、娇惯,对他的一切要求都尽量予以满足。州吁长大以后,非常任性,生活非常糜烂,与别人相处时横行霸道。庄公任凭他胡作非为,一点也不约束他。

卫国的老臣、大夫石碏觉得庄公对州吁如此放纵,不但会害了儿子,还会使国家利益受损。

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对卫庄公说:“人们都讲,父母喜欢子女,就应指导他们遵守道德,让他们走正道,而不能允许他们走上歪门邪道。

“对他们的溺爱超出一定限度,就会使他们养成骄横跋扈、奢侈腐化、荒淫无度、好逸恶劳的恶习,这些不良品质都是从邪恶之中产生出来的。他们养成这些恶劣的习惯,就是由于父母不严格地进行管教,溺爱得太过分了。”

卫庄公把石碏的忠告当成过耳旁风,照样娇惯州吁。州吁见父亲不约束自己,就变本加厉起来。卫国人都觉得这位公子越来越不像话,简直是坏透了。

后来,卫庄公生了一场大病,一命归西。公子完继承国君之位,史称卫桓公。州吁贪图权势,于是杀死国君,自己做了卫国君主。

由于州吁在卫国的名声很坏,卫国人都不愿意尊奉这位无法无天的君主。他篡位不到一年,老臣石碏就联合陈国国君,将州吁骗到外地处死。

卫庄公溺爱州吁,不但使儿子走上了覆灭之路,还给国家带来了一场混乱。庄公的教训,是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所深思的。

■多多益善

◎成语释义

形容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日:‘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

◎成语故事

韩信投奔刘邦后,率领汉军四处征战,立下盖世功劳,帮助刘邦消灭了项羽。刘邦称帝后,却找了个借口,将韩信的兵权去除,把他贬为淮阴侯,让他呆在长安。

韩信觉得刘邦亏待了自己,但也无计可施。他看到自己的老部下周勃、灌婴、樊哙等人的级别和自己一样,而自己又以和他们同列为耻,所以就假装得病,不去上朝。

刘邦知道了这种情况,便召韩信入宫聊天,让他对朝中各位将领的才能进行评价。韩信根本看不起朝中的将军,因此对他们的评价都很低。刘邦听了就笑着问他:

“依你之见,我能带领多少兵马?”韩信回答道:“陛下能带十万大兵。”刘邦又问:“那你又能带领多少军队呢?”韩信说:“我嘛,带起兵来当然是多多益善!”

刘邦听后,非常不高兴,他觉得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还不吸取教训,仍旧是狂妄得不得了,就说:“你既然带兵多多益善,又怎么会被我抓住呢?”

韩信想起当日被擒的经历,虽然心中生气但又不便发火,说:“陛下带兵虽然不多,但确实有驾驭众将的才华呀!”

韩信终因过于狂妄,被吕氏设计杀死。刘邦听说韩信死了,如释重负,一点也不悲伤。

■楚材晋用

◎成语释义

比喻本国的人才流失到别的国家去工作。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虽有才,晋实用之。”

◎出处译文

“楚国虽然有许多有才干的人,但是大多都是被晋国所使用。”

◎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国有个大夫叫伍举。一次,他的岳丈犯了法偷偷跑掉,有人造谣说,是伍举向他通风报信并送他逃走的。伍举怕楚王听信谗言治他的罪,便带着一家老小逃到了邻近的郑国去了。刚好遇到好友、蔡国的大夫声子要出使晋国而路过郑国,问明情况后,他们便去了晋国。

声子在晋国办完事后,特地来到楚国。楚国的令尹子木接见了他,并询问他说:“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相比,你以为哪国的大夫才能更强?”

声子回答说:“晋国的人才没有楚国多,晋国虽然有不少大夫很有才能,不过他们多半都是楚国人。这些人因为在楚国得不到重用,所以到了晋国。就像杞梓和皮革等,在晋国都受到了重用。有人说,这叫楚材晋用。”

后来在声子的说服下,子木恢复了伍举的职位,并派人把他接回了楚国。

■以火救火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事情非但得不到遏制,其势反而得到助长。

◎成语出处

《庄子·人间世》。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颜回想去卫国,辅佐那里的君王干一番大事业。于是,他来向老师辞行。颜回说道:“夫子,我决定离开您,去卫国了。”

孔子问他:“你为什么不选择别的国家,偏要去卫国呀?”

颜回答道:“听说卫国的国君非常年轻,却独断专行,好色昏暴,卫国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大家敢怒而不敢言。满朝文武虽然不乏正义之士,却不敢劝阻国君。我曾经听您讲过,治理乱国像医生绐病人医病一样,所以我想去卫国当个医生,使国君走上正路……”

“嘿嘿。”孔子听罢,不由得发出了一声冷笑,他说:“我看你分明是想去送死,连性命也不要了。你也不考虑考虑,卫国的君主如果肯听众臣之言,何必要你去劝导他呢?他身边难道连一个贤臣都没有么?就因为卫君非常愚顽,不听贤臣之言,专爱奸人之语,才把卫国弄得江河日下。

“你要是去了卫国,那君主见你与那班奸人不同,可能会迫害你,甚至随便找个理由杀了你。你若想保命,只有顺从他的旨意,学那班奸人,这不是助长了他的恶行吗?我看你此去卫国是用火去救火,使他的威风倍长!”

颜回觉得先生讲得言通理顺,于是打消了去卫国的打算。

■唇亡齿寒

◎成语释义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互相依存,彼此利害关系十分密切,一方受到打击,另一方必然不得安宁。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想灭掉虢国。但是要到虢国去打仗,虞国是必经之地。晋献公想向虞国借路,又怕虞国不答应。

晋国的大夫荀息对晋献公说:“请您把那块垂棘出产的宝玉和屈产出产的宝马,赶快送给虞国国君,然后提出要借路进兵,他肯定会一口应承下来。”

献公摇摇头说:“垂棘的玉石是我祖传之物,很有纪念意义;屈产的那匹马,我可最喜爱了!如果虞国把礼物收下,又不肯把路借给我们,我们就吃亏了。”

荀息说道:“一定不会出现那种情况。虞国国君这个人我是了解的,他如果不愿意借路,肯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而他接受了礼物,一定会把路借给我们。尽管他将礼物收下,但玉石和宝马,也只是暂时由他保管而已,最后还是能够收回来的。把玉石放在虞国,就如同把它从内室移到外室,把宝马送给虞国,就如同把马从圈里牵出来放到圈外来养一样。您的忧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晋献公觉得荀息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他带上玉石和宝马,到虞国去借路。虞君见到美玉和宝马,非常喜欢,就答应晋国借路进兵。

虞君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宫之奇,他觉得这件事有点不对劲,就说:“国君不可答应晋国的要求呀!虢国是我们的友邦,我们的关系如同嘴唇和牙齿一样,利益相关。前人说过:‘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虢国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虞国在支持;虞国之所以存在,靠的是虢国的支持。如果我们把道路借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被灭掉后,虞国在当天晚上也难以存在。面对这样不幸的前景,我们又怎能把道路随便借给晋国呢?”

虞君听后,觉得宫之奇在危言耸听,就没把他的话当回事。宫之奇见国君不听自己的劝告,就带着全家大小,逃往曹国避难。

晋献公见道路已经借到,就命令荀息统率军队向虢国进攻,很快就取得了胜利,消灭了虢国。晋军得胜之后,借口要整顿军马,就在虞国驻扎下来。荀息趁虞君不防备,突然对他进行袭击,把虞国也给灭了,并俘虏了虞君。

荀息捧着那块玉石,牵着那匹宝马,回朝报功。晋献公看了看美玉,又看了看宝马,高兴地说:“美玉依旧是原来的样子,就是宝马老了一些啊!”

■恶贯满盈

◎成语释义

指一个人罪恶非常多,就像穿钱一样,已穿满了一绳子。常用来形容罪大恶极之人。贯:穿物或钱的绳索。盈:满。

◎成语出处

《尚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整日贪恋酒色,施行暴政。众诸侯和百姓对他非常不满。周武王见到纣王的行为已经引起众怒,就联合各路诸侯讨伐商纣。

武王在伐纣之前,向全军述说纣王的罪行,说纣王的罪行多得数不胜数,不应该继续呆在君位之上了。最后,武王要全军团结起来,为国家除去祸害。伐纣大军渡过黄河,直奔商都而去。商、周两国军队在牧野相逢,便展开了—场血战。

因为武王的军队讲究仁义,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护。商朝大军中甚至有很多人在战场上投降。而人民群众对于纣王的军队是怀着刻骨的仇恨的。结果商军大败。纣王感到无路可走,为了不在周人手里受折磨,就自焚而死。

■喋喋不休

◎成语释义

形容人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成语出处

《汉书·张释之传》:“昔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出处译文

“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

◎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