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4784000000075

第75章 生活起居(5)

张仲景开棚舍药一直持续到除夕。人们为了庆祝新年,也为了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取“娇耳”的谐音,他们把这种食物称为“饺耳”、“饺子”,以纪念张仲景舍药治人的义举。后来,这慢慢演变成了过年吃饺子的习俗。

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并有所演变。

例如,在包饺子时,有些地区的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到馅里。吃到金如意和糖,意味着来年的日子将更甜美;吃到花生,意味着将会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意味着将会早生贵子。

又如,在吃饺子时,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另外,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吃饺子时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族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线穿元宝”。

今天,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

趣味链接:汤圆是怎样起源的?

相传,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杨广为粉饰太平,炫耀国泰民安,下令在都城洛阳搭起一排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州府著名戏班,从十五日夜起,连续演戏一个月,以示歌舞升平。

从此,洛阳城每夜华灯高照,弦歌不绝。一时,看灯的、听戏的、做小买卖的,热闹非凡,整个洛阳城沸腾了起来。那些开小吃铺的为了赚钱,挖空心思,做出各式各样人们爱吃的夜点。

其中,有一位小吃铺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磨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放进水里一煮,吃起来清新爽口、美味异常,既饱肚子、又暖身子。人们看着新鲜,吃着有味,这种糯米团子便风行起来。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夜晚叫“宵”。因为汤圆是在“上元”、“宵夜”时吃的,所以,它又叫做“元宵”。

后来,每年元宵节时,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尔后,吃“元宵”寄托着人们渴望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并成为一种喜庆风俗沿袭到现在。不过,现在的“元宵”除了是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外,也成为平时流行于民间的风味小吃。

021 ■ 油条的来源与秦桧夫妇有关吗?

油条是很多人都爱吃的食品。它的原名叫“油炸桧”、“油炸鬼”,据说最早是南宋临安(今杭州)人先做出来的,这还有一段故事呢。

南宋年间,卖国宰相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东窗定下了毒计,把精忠报国的岳飞杀死在风波亭里。消息一传开,老百姓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议论此事。

当时,在临安城里的众安桥头,有两家相邻的小食摊,王二卖芝麻葱烧饼,李四卖油炸糯米团。

有一天,两人谈起秦桧害死岳飞的事情来,李四气得敲着案板:“秦桧,你这个卖国贼,我恨不得把你……”王二说:“李四哥别性急,你看我来收拾他们!”说着,从案板上摘了两个面疙瘩,捏成两个面人:一个是吊眉毛大汉,另一个是翘嘴巴女人。

他抓起切面刀,往那吊眉毛大汉的颈项上打横一刀,又往那翘嘴巴女人的肚皮上竖着一刀,对李四说:“你看怎样?”李四点点头,说:“很好!不过,这还不够!”说完,他回到自己的摊子那儿,把油锅端到王二的炉子上,又将那两个斩断切开了的面人重新捏好,背对背地粘在一起,丢进滚开的油锅里去炸。

他一边炸面人,一边叫着:“大家来看油炸桧啰!”过往行人纷纷围拢过来,看着油锅里有这样男女两个人,被滚油炸得吱吱响,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们心里很解恨,也跟着附和起来:“快来看呀,油炸桧了!”

当初, 老百姓吃“油炸桧”是为了消解心中的愤懑。但因其味道还真不错,价格也低廉,所以吃的人就越来越多。一时间临安城里城外的很多摊位,也跟着做起来,以后就渐渐地传到了外地。

后来,人们觉得捏面人太费事,就用两根面条来代替,一根算是秦桧,一根算是王氏,用棒儿一压,扭在一起,放到油锅里去炸。尔后,因为其长条的形状,所以人们把它改叫为“油条”。

趣味链接:“点心”的叫法始于何时?

关于“点心”叫法的起源,据民间的传说是梁红玉击鼓退金兵之时,见到将士们夜以继日地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奇功,大为感动,随即下令其手下烘制备受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犒劳将士,以示“点点心意”。

以上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其实,据有关烹调资料记载,“点心”这个叫法起源的时间,比这个民间传说所描述的时间要早得多。

宋人吴曾所撰的《能改斋漫录》有载:“世俗例以早餐小食为点心,自唐代之时,已有此语。”唐人郑修为江淮留侯,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吴曾与梁红玉处于同一时代,其书成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间,所载唐人郑修一事有根有据,应当足信。

所以,“点心”这一叫法的出现,应在一千多年前,比民间传说的要早两百多年。

022 ■ “白起肉”是秦国大将白起的肉吗?

“白起肉”是一种烘烤的豆腐,它是长平的一种传统特色食品,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白起肉”绝非秦国大将白起的肉,但其来源却与此人有关。据说,秦国大将白起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其指挥的长平之战更是惨绝人寰。纸上谈兵的赵括被击败后,四十万赵军悉数向秦军投降,但在一日之内,白起竟把这些战俘无一保留地坑杀掉。

白起戎马一生,其指挥的大规模战役共十一起,无一败绩。六国闻白起之名而胆寒,所以他被冠以“杀人魔王”之恶名, 但恶有恶报,他最终被秦昭王赐死。

当地百姓世代憎恨白起,为了祭奠遭坑杀的亡灵, 就用菽饭做供菜, 把豆腐当成肉,用炉火烧烤。用豆腐渣和蒜泥、生姜调和成“蘸头”,表示把白起的脑浆捣成泥,与豆腐一起食用,曰“白起肉”,由此可见当地百姓对白起是恨之入骨,对他有着深仇大恨。

后来“白起肉”就逐渐流传开来,成为烧豆腐。其中,又以高平烧豆腐最为著名。

高平烧豆腐因长平之战而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不仅成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嫩的食品,更是一种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文化积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

高平烧豆腐不仅在高平境内颇为人们所欢迎,更受到各地人们的广泛欢迎。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率八路军途经高平时,当地的老百姓就做烧豆腐慰问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高平视察工作时,都要品尝高平的烧豆腐。

趣味链接:刘邦与“狗肉不上席”有关吗?

据江苏徐州一带的民间传说,汉刘邦还是一介平民时喜欢吃狗肉,当他成了天子衣锦还乡时,众乡邻便投其所好,用狗肉招待他。但刘邦反而把众乡邻的热情款待当成是藐视他的行为,便下令谁要是再敢上狗肉,杀无赦。

于是,在徐州一带便形成了人们可以吃狗肉,但狗肉不可上正式宴席的习俗。而在与徐州相邻的山东台儿庄,狗肉却可以上正式宴席,其原因是该地是刘邦的姥姥家。

023 ■ 孕妇忌食兔肉、生姜有科学依据吗?

关于孕妇的禁忌俗信颇多,大都属传统的养胎习俗。其中孕妇的食忌之俗尤多。

孕妇最为典型的食忌是忌食兔肉与生姜。民间习俗认为,孕妇不能吃兔肉,否则将导致胎儿发育不全、口唇残缺(俗称豁嘴或三瓣嘴);孕妇也不能吃生姜,否则将会导致小儿长成六指。而在古代,新生儿出现豁嘴或长六指,均被视为大不吉利之兆,人们往往认为这是有妖异作祟。所以, 为了避灾,主家会把生下来的婴孩溺死,其父母也要被逐。

据考释,孕妇忌食兔肉这种俗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汉代,人们就对此信以为俗,还正式地把它载入书中。与此相关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一书,在该书的《命义篇》中就载有:“妊妇食兔,子生缺唇。”但原因何在,书中却没有具体说明。

孕妇忌食生姜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多种史书均有与此相关的记载。如《金匮要略》卷二十四就记载:“妊妇食姜令子馀指。”但对于其原因,该书也没有作详细的解释。

其实,孕妇忌食兔肉与生姜并没有科学依据。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俗信,只是人们求平安的心理在作祟而已。

人们大都希望后代健康强壮,无生理缺陷。只要出现一丁点的缺陷就非常恐惧,于是就把一些古老的迷信与之联系起来,从而诞生了类似孕妇“吃兔肉生子缺唇”、“食生姜令子生六指”一类的俗信。由于这类俗信往往打着保护胎儿的旗号,人们自然信以为真,不敢违背,所以就以讹传讹,代代相传。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迷信色彩浓厚的俗信,用科学的养胎育婴观武装我们的头脑。

趣味链接:红喜蛋有什么意义?

在河南省的一些地区,婴儿出生后,近亲好友要送一些礼品给产妇及孩子,这些礼品一般是红糖、小米、挂面、鸡蛋四色礼,也可以是衣物玩具等。婴儿的姥姥一般要送上一百甚至几百个鸡蛋,若婴儿是男孩,还要在鸡蛋的一头涂上黑点;若婴儿是女孩就不必涂了。

婴儿的父母收下礼后,就要回敬煮熟的红鸡蛋。根据别人送礼的厚薄或人数的多少,回敬红鸡蛋少则六个,多则十二个,也有二三十个不等。

因为这种礼仪蛋为红色,人们都习惯称它为“红喜蛋”。而之所以将鸡蛋涂成红色,一是因为红色可以增加喜庆气氛;二是因为人们认为红色可以避去灾祸,保佑孩子安然无恙,健康成长。

024 ■ 我国的茶俗有哪些?

茶作为饮料进入饮食文化,同酒一样有悠久的历史,并成为世界性的饮料。而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茶文化,而茶俗就是其中的代表,它是指民间和茶有关的习俗。

茶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文化,不同地区、民族、地位、身份的人,对茶俗有不同的选择。这种现象在茶进入社交活动中时,表现尤为明显,茶雅俗共赏,在百姓眼中是饭,在富人眼中是浆,在文人眼中是诗。古往今来,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常常在人际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

在我国的茶俗中,功夫茶因为颇具特色而备受关注。

功夫茶是广东和福建一些地方的一种饮茶方法,它可能是从古代上层社会的“斗茶”演变而来的。“功夫”不是指茶叶制造的“功夫”,而是指冲泡茶汤的“功夫”。冲泡“功夫”贵在“十法”,即后火、虾须水、捅茶、装茶、烫杯、热壶、高冲、低斟、盖沫、淋杯。功夫茶的茶叶可占茶壶容积的七成,以浸泡后茶叶涨发、叶到壶顶方为恰当分量,所以功夫茶的味道极浓。

泡制功夫茶所用的茶是乌龙茶(最好用铁观音);水最好用泉水,最差也得是井水,自来水一般是不能用的;茶壶一般用宜兴的小紫砂壶,大小如同拳头;茶杯是只能盛一口茶的小白茶杯,以江西景德镇的产品为最佳。

茶俗的另一种独特表现是各式茶礼。在中国,有关茶的礼仪是很多的。比如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茶礼与婚俗仪礼密切相关。民间婚姻中常以茶为礼,象征婚约一经缔结,绝不反悔。我国民间至今还保留着以茶做彩礼的习俗。

如在今天的云南省,拉祜族婚俗中仍行茶礼。男女双方确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盐、酒、肉、大米、木柴给女方作为聘礼。其中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这可以说是拉祜族人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拉祜族人的婚礼上,新郎新娘也要请亲友们喝茶。同在云南省的纳西族,他们结婚聘礼中的四色酒包括茶、酒、糖、米。

贵州的侗族婚礼也与茶有关。侗族婚礼上喝豆茶,象征吉祥如意。新郎新娘手托红豆茶向前来祝贺的亲人敬献,吃茶的客人,要送茶礼饯。如果婚姻系父母包办,姑娘不同意,可悄悄包好一包茶叶,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亲自送到男方家,用“退茶”的方式表示退婚。

第二,茶礼同样也渗透到丧葬习俗之中。在赣、粤一带,扫祭祖宗时,要斟三杯茶置于坟前。在有的地方,人过世后,家人会在死者手中放一包茶叶,认为茶叶可解迷魂汤,使灵魂保持清醒。用茶汤祭祀神灵的习俗在各地都有,如贵州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为神树和巨石敬献茶饭的习俗。

说到茶俗,就不能不说到茶叶本身。我国茶叶品种很多,大的品种有六类:绿茶,名品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红茶,名品有安徽的祁红、云南的滇红等;乌龙茶,名品有福建武夷岩茶、铁观音等;花茶,名品有茉莉花茶等;白茶,名品有福建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紧压茶,又叫黑茶,名品有云南的六堡茶和普洱茶。

趣味链接:我国古代的茶神是谁?

我国古代的茶神是唐代的陆羽,他是著名的制茶和品茶专家。相传,竞陵龙盖寺有一名姓陆的和尚,偶然在堤上拾得一婴儿,遂收为养子,并取名为陆羽。陆羽聪明俊秀,博学多才,诙谐善辩,才华横溢。

但他被人们尊为“茶神”是因为他喜爱喝茶,并发明了煎茶法;更绝的是,他善于通过品尝水的优劣来论定茶气的好坏,并善于总结饮茶经验,根据自己的心得写成《茶经》两卷。

025 ■ 古人是如何清洁口腔的?

口腔健康是现代人很注重的健康指标。现在,刷牙被公认为是最方便有效的保持口腔卫生的方法,牙刷也已经成为我们必备的生活用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牙刷,据说是在1780年前后由威廉·艾利斯在英国监狱里发明的。

可是,根据对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距今一千多年的辽驸马卫国王墓葬里,就发现了类似牙刷的文物,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牙刷的国家。

但在牙刷发明之前,我国古人是如何清洁口腔的呢?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就已经有了保护牙齿、清洁口腔的记载。为了追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的“齿如瓠犀”(牙齿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的境界,古人常用盐水来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如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就载有:“鸡初鸣,咸盥漱”;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也载有:“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

除了用盐水漱口之外,我国古人还采用咬杨枝的方式来清洁口腔。

根据佛教经典记载,僧侣们“每日旦朝,须啮齿木,揩齿刮舌”, 其中的“齿木”即杨枝。咬嚼这种杨枝,可以摩擦牙齿表面,祛除细菌,保持卫生。

佛经《华严经》上还归纳了嚼杨枝的几大好处,如消宿食、除痰疾、解众毒、去齿垢、发口香等,这也许和现在嚼口香糖有异曲同工之处吧。

古医书《外台秘要》上也载有人们咬杨枝清洁口腔的习惯:用杨枝将其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这种方法源于印度,印度人称杨枝为“齿木”。

唐长安大荐福寺僧人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记载了杨枝“食罢去秽”。

除了咬杨枝之外,人们还因地制宜地找寻其他合适的洁牙材料,如柳枝、槐枝、桃枝、葛藤等。这些材料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人们用“嚼”枝条的方法来洁齿。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人们发明并开始使用专门的刷牙工具。

据考证,辽代应历九年(959年)就有了植毛牙刷,到赵匡胤建宋(960年)之后,史书上关于牙刷的记载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