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4784000000076

第76章 生活起居(6)

如周守忠撰写的《养生类纂》一书中就载有:“早起不可用刷牙子(即牙刷),恐根浮并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可见当时已从植毛刷发展到马尾刷。只是由于当时的牙刷粗制滥造,对清洁口腔的作用有限,所以人们比较轻视它。

到了元代,人们才渐渐开始重视使用牙刷,这一情形可由郭钰的诗“南州牙刷寄来日,去腻涤烦一金值!”中略窥一斑。而且,此时的牙刷已经是现代形制的牙刷:柄如短簪,由玳瑁制成,刷毛是白色马鬃,由白色丝线锁固在刷柄上。

趣味链接:古代也有“牙膏”吗?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为了保护牙齿,古人可真是动了不少脑筋。尤其是古代社会中身份比较高的人士更是使用多种漱口方式来保持口腔卫生。虽然西方牙膏进入我国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了,但是古人使用的“牙膏”,却是五花八门。

酒、醋、盐水、茶及温水是古人最早用来漱口的“牙膏”。酒、醋、盐水等有解毒杀菌的功能。尤其是盐,古人认为用盐刷牙是治疗牙周病的有效方法,“清旦盐刷牙,平日无齿疾”说的就是这个。

古人用茶漱口,是因为他们相信用茶漱口能去除油膩,调和脾胃,还能使牙齿坚硬不脱。据现代药理分析,茶中含有氟和维生素,可以防蛀,同时可以保持口腔清洁。这说明古人用浓茶漱口是符合科学原理的。

而在6世纪时的南朝梁,出现了一种由皂角、荷叶、青盐等各种药物研熬而成的名为“口齿乌髭”的东西。这种东西对牙齿有增白留香、消炎镇痛的作用,还兼可黑发美容,可谓一举两得,堪称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药物牙膏。

到了唐代,古人开始用天麻、藁本、细辛、沉香、寒水石等研粉擦齿,以香口洁齿。五代时期又出现了复方配制的洁牙剂。宋代的《太平圣惠方》中已载有详细的药膏洁齿法。

以后,古人又逐渐在牙齿清洁剂中加入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佩兰等清热解毒的中药。这样做既能保持口腔清洁,又可治疗口腔疾病。

而沿袭至今的管装牙膏则是19世纪末期才开始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不过当时管里面装的是牙粉,用起来并不太方便。二战之后,牙膏的化学成分才真正定型,并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026 ■ 我国的居住习俗受哪些因素影响?

我们人类的住所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演变。在原始社会,因为还没有掌握搭建住所的技能,所以我们的祖先只能利用天然岩洞、树洞或其他自然物作为掩蔽之所。经过了穴居野外的漫长时代以后,他们逐渐学会用树枝、树叶、树皮等编制遮风挡雨的粗糙棚屋,或用泥土、树枝、茅草封盖地穴,出现了古代较早的“庐”和“窟”。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原始住宅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坚固的窝棚、土窑,以及可以拆迁的帐幕或穹庐。再往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有顶盖和四墙的房屋。伴随着这一进步,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居住有关的习俗并传承至今,而这些居住习俗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习惯、生产习俗影响着居所的样式与建筑。种种传统习惯规定和制约着居所的修建和使用。比如住宅的布局分配、火塘和厨房的位置、什物的堆放、独特的家庭祭祀和禁忌……都受到各地区、各民族生活习惯、生产习俗的影响。

具体来说,我国北方人民往往把放置粮食、杂物的仓库建造在住室侧旁,把牲畜圈等建造在较远的四侧;而西南的许多民族,因为一般多依山而居,所以常常因地制宜,营造两层房屋,楼上住人,楼下养猪和牛;西南各民族取暖盛行火塘,且一般将火塘设置在厅堂的中央;东北等地区住室则以火炕来取暖。

又如,人们的思想信仰对居住习俗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的中原汉族地区,因为迷信风水对住宅的影响,所以,人们在建造住房时往往要事先请“风水先生”相宅,按阴阳八卦确定方位、坐向。

宅基选好后,要选择吉日挖掘地基,这一吉日一般是“太岁出游日”,否则就是“太岁头上动土”,是非常不吉利的。随后还要奠基上梁、设防火压邪。房屋建成后,亲朋好友前来祝贺,最后择吉日搬迁。

有的民族的住宅内有专门供奉神灵的地方,不许随便坐卧。南方许多民族住室中心的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任何人都不许在火塘上随便跨越,这表明他们还保存着我们祖先的拜火习俗。

趣味链接:北京四合院的布局是对称式的吗?

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传统的院落式住宅,多采用砖木结构,形式上有单院、前后两院、多重组合院数种。它的主要特征是对称式的布局和封闭式的外观。在院落布局上,门道、前堂、过廊和后室构成中轴线,在中轴线东西两边配置门房、厢房,而且必须左右对称。

现今北京市区内的四合院,大都是明、清两代的建筑物,其规模式样和装饰都按旧时的礼制建成,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制度。

027 ■ 传统民居中的寝、厢、斋、轩、舍是什么样的?

寝:古代泛称堂室为“寝”。《广雅》载有:“寝,堂室也。”至周代,又有大寝、小寝之分。大寝即堂,又称“正寝”;小寝为室,又称“内寝”。如在丧家讣文中,家中男人去世被称为“寿终正寝”,女人去世则被称为“寿终内寝”,即源于此;在古代,男子居外,女子居内,人们称妻为“内人”,也源于此。

厢:在汉代,厢本指房屋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与厢之间有门相通,后来泛指正房两边的房子,叫厢房,如“东厢”、“西厢”。名著《西厢记》中的秀才张生住的就是西厢房。

斋:一般指书房和学舍。古人喜在厅堂之旁,另辟一小室,做读书养心之居,故书房又有一个雅称“书斋”,这种习俗在汉代还不多见,至晋代以后才兴起。

轩:轩是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杜甫《夏夜叹》诗曰:“开轩纳微凉。”陶潜《饮酒》也有诗曰:“啸傲东轩下。”另外,殿堂前檐下的平台亦称轩,古时皇帝不坐正殿而是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称“临轩”。

舍:即房屋。古人谦称自己的家为“寒舍”、“敝舍”、“舍间”。

趣味链接:古代的楼与阁有什么区别?

《说文解字》载:“楼,重屋也。”由此可见楼也就是重屋。先秦习俗里面重屋是不能住人的,因此先秦典籍中很少有“楼”字。此俗至今在一些农村还盛行,楼下住人,楼上堆放粮食杂物。

而楼房大约在战国后期才出现,到了汉代才盛行起来。我国古代的楼房一般多为二层,形成传统的固定形式,南方有些地方的竹楼也是二层。

阁原为“阁板”之意,为厨房贮藏食物的地方,汉代又指堂序外的两个夹室,即东夹西夹。阁的平面可为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一般四周设木桶扇。

但随着楼房的兴起,阁遂演变成供佛、藏书、游息、远眺之用的建筑物。其中,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故宫的文渊阁、大同善化寺的普贤阁、宁波的天一阁是比较有名的阁。

此外,阁也可指古代女子的卧房,女子出嫁被称为“出阁”,即源于此。

028 ■ 在重要建筑物正门两侧为什么不能摆放大象?

在一些富丽堂皇的建筑大门两侧,经常可以见到有大象巍然挺立。其实,这种做法与传统习俗并不吻合。因为我国传统文化讲究各得其所、名正言顺,用什么动物塑像来把守大门也自有其明确的要求。

在我国的建筑中,狮子是最经常摆放的一种装饰物。在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以及印纽上都会看到它。尤其是重要建筑的大门两旁,狮子出现的频率最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石狮子见证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目睹着朝代的兴衰更替,已成为我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物。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后传到我国。在周代铜器中,已有狮子的形象出现。相传,在东汉年间,狮子被西域使节作为礼物送给我国的皇帝。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备受佛教推崇的狮子成了人们心目中高贵尊严的象征,它和麒麟一起成为我国的灵兽,开始出现在重要建筑物的正门两侧。

狮子是兽中之王,有尊贵和威严的意义。在民间传说中,它有避邪的功能,因此常被用来守门。按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这可以从狮子所踩之物来辨别,蹄下为球则象征威震寰宇和至尊权力,必为雄狮;脚下踩着幼狮,象征子孙满堂,必是雌狮。

而传统文化一般认为:大象善于吸水,又因“水为财”,因此,凡家居大窗见海或水池者,均可称之为“明堂聚水”,这时应该摆放一只大象,以求吸纳外界的财源。同时,传统文化也认为,大象禀性驯良,应该放置在家中,象征着吉祥如意,以求得全家的平安。

所以,狮子和大象各有各的用场:狮子是用来把门的动物,一般放置在大门两侧;而大象则是聚财的动物,一般放置在院内或室内,让其去当“门卫”是不太合适的。

趣味链接:“烦恼皆因强出头”的“中庸”思想对我国的建筑格局有影响吗?

我国民间在建造房屋时,除讲求自然地形之外,也十分重视与相邻建筑位置及角度上的相互关系。一般的要求是合乎情理,忌屋向背合,即忌与众人的屋向相反。风水学认为,与众向相反的建筑是“众抵煞”,“烦恼皆因强出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我国“中庸”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

029 ■ 在房前屋后种树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我国的老百姓有在房前屋后种树的习惯,但是必须注意以下的事项。

按我国的传统,在房屋大门的正前方忌种大树。

而在房屋的其他方位都可以种树,但必须要注意在不同的方位上选择恰当的树种。

风水学认为:“东种桃柳(益马),西种桅榆,南种梅枣(益牛),北种奈杏。”“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门庭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摘自《相宅经纂》卷四)

河南一带流传着一首“宅忌”的民谣:“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前不栽桑”是因为“桑”与“丧”谐音;“后不栽柳”是因为依据当地的习俗,给父母送殡时多用柳枝做“哀杖”、“招魂幡”;“门前不栽鬼拍手”中的“鬼拍手”指杨树,而杨树多植于墓地。

民间还有“屋后不栽槐”的说法。据说古时有尊槐之风习, 槐是吉祥、长寿和官职的象征,因而禁忌植槐于屋后。

南方沿海一带忌在房屋周围种芭蕉、香蕉,认为芭蕉、香蕉易聚鬼,或令妇女得血疾。

另外,在房屋南面适宜种槐树,而在其前面适宜种榆树。这些俗信貌似无稽,但若考察这些树种的生长特性,便可知其中颇有科学道理。譬如,槐树喜光不耐阴,适宜种于住宅南面;榆树速生,枝叶繁茂,种于宅后有利于防风、御寒,特别是它具有极强的吸附毒气、烟尘的性能,种于宅后能够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趣味链接:在庭院之中植树栽花时有哪些讲究?

我国人民在庭院之中植树栽花时也很有讲究,恰如以下这首诗所言。

前兰后桂庭牡丹,迎门松竹梅耐寒。

影壁墙上爬山虎,金银菊花门窗前。

刺梅不是庭中物,除去丁香留金兰。

小桃花开红似火,月下夜赏斗颜鲜。

而之所以要这样植树栽花,有些是从审美情趣出发的,如“前兰后桂庭牡丹,迎门松竹梅耐寒”;有些则是根据位置安排的,如“影壁墙上爬山虎,金银菊花门窗前”。

另外,在河南一带,人们还禁忌在院内种植楝树,以为楝子为苦豆,兆主人食苦果。

030 ■ 古人在夏天如何消暑?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就已经懂得在夏天利用冰来消暑了。他们会把冬天的冰保存下来留到夏天用,或者自己制冰来消暑。

《礼记·月令》记载了上古天子之礼:每年隆冬季节,江河之水冻结实了,天子便命人凿冰窖藏;来年仲春,又命人开窖取冰,同羔羊一起,拿到宗庙作为祭品参加祭祀。祭完了,余下的冰留给自己夏日享用。

在周代,官府里有专门负责取冰、用冰的官员——“凌人”。

东汉末年,曹操在邺城设冰井台藏冰。

唐朝时,京城出现了专门靠买卖冰块而发财的商人。到了唐末,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水结冰。根据这一发现,人们便开始在夏天制冰了。《酉阳杂俎》中就详细记载了当时制作冷饮的方法。

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更为繁多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比如“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等。

元朝时,官府开始了冰淇淋的生产。商人甚至在冰中加入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十分相似了。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皇室以外的人禁止制造冰淇淋。

明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平民)得买卖。”说的就是明代官府颁冰和民间卖冰的事。北京北海琼华岛上原有一座“雪池冰窖”,是当年北京最大的冰窖,专供皇帝使用。

此外,还有多处官府冰窖,都由工部掌管。每年伏日开始,到立秋日止,各衙门官员都能领到工部发放的“冰票”,凭票领冰。民间卖冰有两个来源:一是民间窖藏冰,二是官府冰窖藏冰。民间怎么会买得到官府藏冰呢?原来,“颁冰”之制日久生弊,有些官员会将冰票低价倒卖给卖冰人,官冰就流入民间了。

清代,严辰在《忆京都词》自注中说:“冰窖开后,儿童舁卖(抬着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置之室中,顿觉火宅生凉。余戏呼为水晶山。南中无此物也。”不但有卖冰的,还有卖冰镇食品的,常见的冰镇食品有冰镇杏干、冰镇柿饼、冰镇酸梅汤等等。

趣味链接:我国古代也有冰箱和冰淇淋吗?

我国在很遥远的古代就有“冰箱”了。周代设有“凌人”一职,其职责是在隆冬时节组织凿冰、藏冰,待到来年开春时用来制作一种名叫“鉴”的容器。

“鉴”的外形就像现在的瓮,古人把冰块放入“鉴”内制成冰鉴,再把各种熟食或酒水放入其中冷藏,冷藏效果跟现在冰箱的冷藏效果差不多。周人常举行祭祀,祭祀完毕后,诸侯、大夫等按爵位高低领取祭肉——牛肉、羊肉、猪肉等等。因为祭祀所持续的时间往往很长,所以要想让祭肉不腐败变质,就必须发挥这“冰箱”的冷藏作用了。

冰淇淋的发明也跟我国古人有点关系。在宋代,民间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百出。如人们把水果或果汁加到冰块里做成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奶食,他们就把果浆、牛奶加入冰里,这种冷饮就是冰淇淋的雏形了。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制作冷饮的方法带到了欧洲。

1560年,法国卡特琳皇后的一个私人厨师,为了给她换换口味,便把奶油、牛奶和各种香料一起倒进冰里,结成了一种半凝固状的冷食,现代意义上的冰淇淋就这样诞生了。

031 ■ “高枕”真的就会“无忧”吗?

《战国策》中载有:“事奏,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成语“高枕无忧”就语出于此,意思是太平无事,不必担忧。它原是政治术语,指政治地位稳固可靠,在《三国演义》中,就有几次用到。

但是,如果人们曲解其意,认为“高枕无忧”的意思是睡在高枕上有利于健康,那就错了。因为从科学睡眠的角度来说,低枕虽不可取,但“高枕”也并非“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