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祖时,为了兴建新的都城,便在全国广泛征集能工巧匠,蒯祥应召成功。在工作过程中蒯祥表现很积极,才华很快得到了显露。当时主持北京城建设的工部官员宋礼很是赞赏他,不仅让时年不足二十岁的他当了伙伴中的领导者,而且还把设计皇城正门的重要任务交给了他。
蒯祥不负众望,很快就拿出了一整套的建筑结构设计图和周密的施工方案。宋礼看后很高兴,把设计方案送给成祖过目,朱棣看过设计图后也觉得十分满意,命令立即开始动工。对于蒯祥这个没有见过面的设计者,皇帝也封了一个工部的官职给他,让他在新都建设中多出些力。
其实,早在成祖继位之初,北京城就已经陆续动工建设了。到永乐十五年,达到了施工的高潮阶段,这是因为大运河修缮完毕投入使用了。到永乐十八年,城市宫殿的建设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天安门的修建也是在四五年的时间里完成的。
天安门最早叫“承天之门”。清朝初年,对天安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这时才正式改名为“天安之门”,后来就简称为“天安门”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趣味链接:华表是怎么来的?
华表又称擎天柱,是中国古时用以标志或纪念的建筑物。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古籍中有“尧设诽谤木,今之华表木也”。这里的“诽谤木”就是华表的前身,是尧为征集民众意见而专门设立的。其样式就是在木头柱顶上安放一块横木,设置在交通要道上,意思是让老百姓将意见写在诽谤木上,体现君王纳谏的诚意。
在汉代时,称华表为桓表。大部分也都是木制的,不过顶上的横木改成了一只立着的白鹤。到了明代,木柱的华表逐渐为石柱所代替了。
如今,北京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有十几米高,柱身从上到下,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华表的顶上,都有一个石头蹲兽。据说这种蹲兽名叫“吼”。
天安门前的华表,顶上的“吼”头朝向宫外,名叫“望帝归”,是希望皇帝外出巡视完毕就马上回宫,不要耽恋山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天安门后的华表,“吼”头朝向宫内,名叫“望君出”,是希望皇帝不要深居宫廷,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要经常出来看看自己的臣民。
其实,不管是“望帝归”,还是“望君出”,这都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统治者欺骗、收买人心的伎俩。
008 ■ 历史上,郑和到底有过几次下东西洋?
从地理概念上讲,苏门答腊岛以东称东洋,以西称为西洋。郑和七下西洋早已人所共知,那他到底是不是七下西洋呢?
关于郑和几下西洋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了出来。当时有个名叫志诚的作者,在《航海》杂志上发表了《郑和九下东西洋》的文章,一时间,郑和九下东西洋的问题在学术界讨论开来。可郑和真的只有九次下东西洋吗?
其实,历史上还记载着郑和曾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到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此次航行见于正史记载的就有三处:
《明成祖实录》中说:“二十二年正月甲辰,旧港故宣慰使施进卿之子济孙遣使丘彦成请袭父职,并言旧印为火所毁。上命济孙袭宣慰使,赐纱帽给花命带金织文绮袭衣银印,令中官郑和赍往给之。”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
《明史·成祖本纪》中也有相关记载:“二十二年春正月……癸巳。郑和复使西洋。”
这次旧港之行,介于郑和“七下西洋”中的第六次和第七次之间,直接往返仅数月的时间。
从任务的性质上说,旧港之行仅是应旧港酋长施济孙之情,为其继承宣慰使的印鉴并予以祝贺。由于任务单纯,时间较短,所以许多史书没有记载。因此《郑和九下东西洋》实应改为“十下东西洋”。
趣味链接:郑和简介
郑和,是明朝时的太监,也有人称他为“三保太监”。三保太监本姓马,云南回族人,明太祖时入宫,后来随明成祖朱棣起兵立功,赐姓郑,叫郑和。他先后为成祖、仁宗、宣宗三代皇帝服务。
明成祖在位时,为了宣扬国威,派郑和为使臣,远航“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奉命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如果把东洋加在一起,应该是十下东西洋),前后历经近30年,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印度、伊朗和阿拉伯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009 ■ 楹联的种类有哪些?
从修辞的角度,楹联分类如下:
比喻联:如,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燕尾似剪破碧水,香枝如画依轻烟。
夸张联: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暖神州万木荣。花满九州香四海,春盈五岳翠千峰。
拟人联:如,院内红梅戏飞雪,门前碧柳舞东风。杏雨飞红喜织千家春色,和风着绿巧绣万里新图。
双关联:如,孔子生舟末(周末),光舞(光武)起汉中。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回文联:如,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处处飞花飞处处,风摇柳绿柳摇风。
顶真联:如,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摹状联:如,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做浴盆。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长竿垂短钓能屈能伸。
拟声联:如,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鸭游阔阔池塘口称狭狭,蝉噪高高溪岸声叫低低。
音韵联:如,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叫姑箍。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复词联:如,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宵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讽刺联:如,早去一天天有眼,再留此地地无皮(讽旧社会贪官污吏)。夫人莫抹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老爷不要刮胡子免得保长拉壮丁(讽国民党特务、保长)。
叠字联:如,大大方方做事,简简单单过年。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
对比联:勤是千善药,惰为万恶源。贫穷说话牙无力,富贵骄人鼻有声。
映衬联:如,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无瑕人品清于玉,不俗文章淡似仙。
借代联:如,株株桃李争艳,朵朵葵花向阳。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讽刺清代官员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世称李合肥,翁同龢——江苏常熟人,世称翁常熟)。
象征联:如,东风劲吹老树新枝齐竞秀,阳光普照嫣红姹紫俱争春(老树新枝象征老年、青年;嫣红姹紫象征各类先进事迹)。货贺上下朵朵红梅争艳,柜台内外张张笑脸迎春(红梅象征琳琅满目的商品;笑脸象征人们愉快的心情)。
歇后联:如,狗挂手表装体面,猫哭老鼠假慈悲。老寿星吃砒霜活厌了,阎罗王开饭店鬼不来。
拆字联:如,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片上七刀下八刀。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龚庞两小姐龙首龙身。
数字联:如,一口能吞下二泉三江五湖四海水,孤胆敢进入十方百姓万户千家门(题保温瓶)。匹马单枪独独冲开龙虎阵,两船三橹双双摇过凤凰江。
引用联:如,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普天乐、满江红均为词牌名)。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马牛羊、鸡犬豕、稻粱菽、麦黍稷均出自《三字经》)。
紧缩联:如,学问无涯曾三颜四,光阴有限禹寸陶分(曾三指,《论语》曾子三省;颜四指颜回四个“非礼”;禹寸指大禹惜寸阴;陶分指陶侃惜分阴)。有力熊罴可数兽群中贲育,能言鹦鹉堪称禽队里仪秦(贲育指古代名武士孟贲、夏育;仪秦指古代辩士张仪、苏秦)。
排比联:如,家居山清水秀诗情里,人在柳绿桃红画图中。瑞雪冬梅香花映日展,春风杨柳芳草向阳生。
精警联:如,刚出土时便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咏竹)。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中可撑船(颂容人度量大)。
趣味链接:孔子生于舟末
明代解缙一日与友人乘船出行,见船家在船尾拔旧钉换新钉,友人出上联:
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
解缙对下联:
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孔子生于舟末”,谐音双关,字面是说钉孔出现于船尾,隐含孔夫子生于周朝末年。“霍光出自汉中”,也是谐音双关,字面是说闪电之光出自天上银河(银河又称为天汉、河汉),隐含霍光出自汉武帝中兴时期。
010 ■ 中国历史上的“六圣”分别指哪些人?
我国历史上,从西汉到盛唐出现过“史圣”、“草圣”、“医圣”、“书圣”、“画圣”和“诗圣”,被后人合称为“六圣”。
史圣:汉武帝时代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自幼读史,20岁后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博览广闻,历尽艰辛,终于著成不朽的历史名著《史记》。
草圣:汉朝末年三国初年,张旭擅长章草(旧隶的草体)。据说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时人称之为“草圣”。
医圣:东汉建安时期的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学家必读的经典,被称为“医圣”。
书圣:东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创造了独特的书法风格,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画圣:盛唐时代的吴道子擅长画佛、道两家的宗教画,成就极高。他所画的人物“毛根出肉,人健有余”,画中人物奇形异状,无一相同,被时人称为“画圣”。
诗圣:和吴道子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其诗“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一生写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趣味链接:唐代三位诗家的别称
一、“诗仙”李白。
李白是一位在我国文坛上彪炳千秋的大诗人。他那啸傲山林、求仙寻道、纵酒狂歌的言行和作品,都给人一种飘逸如仙的感觉。李白年轻时就才华横溢,他从蜀刚到长安时,老诗人贺知章到旅舍看他,李白拿出其《蜀道难》一诗给贺看,贺未看完就再三击节称赞并给他起了“谪仙”的雅号。因此后人便称李白为“谪仙”、“诗仙”。
二、“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的诗歌当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有两大类:一是政治讽刺诗,他采用寓意托物手法,写得形象逼真;一是民歌体的《竹枝词》等作品,通俗清新,生活气息浓郁,风格别具。晚年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昂扬乐观,充满激情。其诗气豪迈,笔力雄健,锋芒毕露,故白居易称其为“诗豪”。
三、“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在创作理论上提出了许多符合现实主义基本精神的文学主张,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抨击当时的政治弊端,反对“嘲风雪,弄花草”一类的无病呻吟。由于他酷爱行吟作诗,“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加之他又有“惟有诗魔降不得,每逢风月一闲吟”的诗句,后人于是以“诗魔”称呼他。
011 ■ 什么是“演义”?
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体裁之一。它具有如下的特点: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背景,以史书及传说的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形式写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演义最初是在宋代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但“演义”这个名称并没有出现。讲史话本以讲唱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取材于正史或野史,有虚构,篇幅较长,分段与标题比较明确。
“演义”这个名称出现在元末明初之时,但还是用来指称这类讲史话本,并没有引入到小说这个概念中来。作为话本的“演义”,一般认为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义而加以引申的意思。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编纂的《三国演义》是演义小说发展的起点。从此,各朝史事,都有演义,它们同二十四史并驾齐驱,成为我国小说创作的一个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