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4784000000058

第58章 文化历史(1)

001 ■ 除了万里长城之外我国还有七条古小长城,你知道吗?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之一。我们现在所说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指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那条明代最后完成的长城干线。但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七条古老的小长城,其遗址至今仍保存完好。这七条古老的小长城分别是穆陵齐长城、华阴魏长城、烧锅营子燕长城、围场古长城、宁夏战国秦长城、临洮秦长城、疏勒河汉长城。

山东省穆陵齐长城,位于沂水县城北五十公里的穆陵关两侧。系战国时齐国所修长城的遗址,长约四十五公里。

陕西华阴魏长城,横亘在华阴县华山脚下,长城由此向北蔓延,穿过韩城到达黄河边,长约一百五十公里。

辽宁烧锅营子燕长城,在建平县张家湾村。乃燕时所筑长城遗址,长约七公里。

河北围场古长城,在围场县岱尹上村附近。是乾隆十七年乾隆帝狩猎时发现的一座燕、秦长城真迹。城东西绵亘达二百余公里。

宁夏战国秦长城,在宁夏西吉县境内,甘肃镇原县有一部分。

甘肃临洮秦长城,在甘肃北部临洮县,是秦统一六国后所建长城的西向起点。城南北走向,高约一米,全为黄土结构。

甘肃疏勒河汉长城,在甘肃西北疏勒河南岸,是汉朝所筑长城中今存最好的遗址,长约一百五十余公里。

趣味链接:万里长城真的有一万里长吗?

修筑长城起自秦始皇时期。民间有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相传,长城真有一万里长,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

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三万多里。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六千七百公里,约一万三千多华里,在世界上确实不愧“万里长城”之誉。

002 ■ 中国最古老的姓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一些主要姓氏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人的姓到底是怎么来的?

据考证,母系氏族时期,中国人就有了姓。在那时,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由“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帝王的姓也都带“女”旁,比如神农姓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等等。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祖先的族号或庙号为姓。如尧的族号是唐,尧的一些子孙后代便姓唐。夏、殷、周等姓大致也是这样来的。古代帝王死后,在宗庙的牌位上要写上他们的王位,如周朝有文王、武王等,他们的后代就分别姓文、姓武。

二是以国名或地名为姓。古代一些国家的居民以国名为姓,如齐、鲁、秦、晋等。有的是以居住地名为姓,如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分别居住在城郭四边,就以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为姓。其他如东门、南宫、欧阳等姓也是由此得来。

三是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古代的官职有司马、司徒、帅、尉等,担当这些职务的人的后代便取这些官名为姓。以职务职业为姓的很多,如管乐器的姓乐,做买卖的姓商,还有陶、屠、巫、卜等。

四是以动植物为姓。如马、牛、羊、龙、熊、杨、柳、花等。

五是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

现今汉民族广泛使用的姓大约有3 000个左右,其中复姓只有250个,约占8%。目前,已收集到的中国古今姓氏已超过8 000多个。影响较大的北宋时期的《百家姓》,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趣味链接:“百家姓”起源于何时?

《百家姓》始于宋代,是钱塘一个老儒所编,它概括了中国汉族的主要姓氏。共收姓氏400多个,故称“百家姓”。

《百家姓》四字一句,合辙压韵,虽无文理,却朗朗上口,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蒋沈韩杨”。因其便于记忆,此书一出,便成为了当时的启蒙读物。

宋朝的皇帝姓“赵”,为了表示皇家姓氏的至高无上,北宋时的《百家姓》以“赵”居首,而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所以要这样排列。

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词《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中说:“农家十月,乃遗子弟入学,所谓杂事,百家姓之类。”

后来,明洪武年间编的《皇明千家姓》则改以“朱”姓居首,清康熙时编的《御制百家姓》则以“孔”姓居首。

003 ■ 姓和氏最初是一回事吗?

现代有关重大活动的新闻公报,在提及有哪些人士参加时,往往用“按姓氏笔画为序”来排列名单。这里的“姓氏”,指的就是姓。这样来看,在人们心目中,姓和氏是一回事。其实在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姓氏合一,出现在秦汉以后,但还是以姓为主。最古老的姓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而氏的产生稍晚,最早的氏大约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享的代号,这便是“氏”。

周朝时,氏大量集中出现。这是为了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的缘故。而这些受封的诸侯死后,他的后人又以所封国名为氏,并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地的名称为氏。故而,氏就越来越多。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所以,“姓”和“氏”中反映着至为重要的信息,切不可混为一谈。当然,汉代以后,姓与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就不再有什么区别了。

趣味链接:古今名人小名知多少?

“小名”,又称乳名、奶名、幼名或小字,系指称人于小儿时期所起用的名字。并且为了好养,多取贱名(父母怜爱太甚,故显卑贱,希望容易养大成人),如取小名叫“狗”。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不过近几年来,似乎发生了变化。

我国取小名的习惯起源很早。在上古时期,人们都是在出生后不久取名,其目的只求能与别人区分开来,而不大讲究名字是否典雅。如周公之子名禽;孔子之子名鲤;春秋时魏公子名虮虱;汉代司马相如名犬子。

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有小名。如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瞒;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狒狸;北周文帝宇文泰小名黑獭;宋孝宗赵昚小名小羊;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上述这些,无不都是称孤道寡的帝王。

至于一些圣贤名宦也都有小名,如孔子小名丘;王献之小名官奴;陶渊明小名溪狗;谢灵运小名客儿;王安石小名獾郎。男人如此,女子也不例外。如汉武帝皇后小名阿娇;唐寿昌公主小名虫娘;明代女画家马月娇小名元儿等等。

004 ■ 古人为什么在名之外还要取“字”?名和字是一回事吗?

古时,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会给起个小名。等长到二十岁,父母为孩子举行“冠礼”,再给起个名,这个名就叫“字”,也叫“表字”, 这表示他“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复称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

“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称“表字”。古代平辈之间甚至一般关系的尊长对晚辈都应该以“字”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自称则必须用“名”。比如,刘备、关羽、张飞都可以叫诸葛亮为“孔明”,但诸葛亮自己却只能称“亮”。所以说,“字”是为社交准备的,“名”是为自己准备的。

除此之外,名与字之间还有别的不同功能:“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这是因为,婴儿出生伊始,个性、禀赋,包括优缺点都没有表露出来,所以都用宽泛的字。至弱冠之年,孩子的禀赋多已为人所了解了,这时再冠以“字”,来加以表扬、劝诱、敦促。说白了,“字”的含义就表现了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寄托或标榜着父母的某种情操。

关于“名”与“字”的关系,在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依据。《白虎通义》云:“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盖名之与字相比附故。”“名”与“字”或相补,或相承,或相反,或相关,或相近。二者在意义上往往存在着相同、相近、相关,或者相反的关系。如杜甫字子美(甫,男子美称)、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

趣味链接:知识分子何以被称为“老九”?

知识分子被称为“老九”,这要追溯到十三世纪的元帝国时期。蒙古人入主中国后,把帝国臣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这些统治者们又依据职业性质的不同,把臣民百姓更细致地划分为十级:一、官(政府官员);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三、僧(佛教僧侣);四、道(道教道士);五、医(医生);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八、娼(妓女);九、儒(知识分子);十、丐(乞丐)。(郑思肖《心史》)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儒十丐”。

之所以把知识分子排在第九等,称知识分子为“老九”,是因为受当时社会风气所致。当时知识分子地位十分低下,还不如儒家所认为的最卑贱的娼妓,仅稍稍胜过乞丐。

到了近代,“文革”时,也将人分为九等:一、地主;二、富农;三、反革命分子;四、坏分子;五、右派;六、叛徒;七、特务;八、走资派;九、知识分子。由于受“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唐言论影响,知识分子遭受了严酷的整治和摧残,成为社会最卑贱的阶层。据此,有人称知识分子为“臭老九”。

005 ■ 封禅是一种宗教活动吗?

封禅,是中国古时候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祀典。“封”指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禅”,就是在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封禅就是祭天地。实质上,封禅是一种具有政治目的、又带有神秘特点的非宗教性的祭祀活动。

封与禅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封,都在泰山;“禅”一般在泰山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梁父(甫)山、社首山、肃然山,也有在会稽山举行的。封禅虽同时进行,但封的仪式重于禅的仪式。据《史记》记载,秦以前有七十二帝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

进行一次封禅,要耗费大量资财。贞观初,唐太宗要封禅,魏徵进谏说:“陛下东封,万国咸萃。”“须千乘万骑,供帐之费,动役数州。户口萧条,何以能给?”仅此记载就可以看出,一次封禅,“动役数州”,真可谓劳民伤财。

既然如此,那古代帝王为什么还要封禅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上去祭拜上天,表示受命于“天”。其实这只是为了欺骗群众,达到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这些封建帝王,利用人们对天的崇拜,进行封禅,要人民心甘情愿地接受帝王执行“天意”的统治。

趣味链接:清代祭天大典

我国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古人对天地非常崇敬,帝王自称“天子”,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到了清代,国家专门设置了礼部,统管国家祀典及所有涉“礼”事务。礼部太常寺具体负责坛庙的祭祀。祭天大典定于每年冬至这一天举行,它分为准备和典礼两个阶段。

祭天之前,皇帝要在“斋宫”斋戒三天。“斋宫”位于西门南侧,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皇帝在这里斋戒沐浴,等待着祭天那一重要时刻的到来。

祭典的前一天,皇帝起驾出宫,在众臣及护卫人员的簇拥下,来到天坛。皇帝在祭天台的昭亨门外下辇,进行一系列的视察活动,然后返回斋宫。至此,祭天大典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

冬至当日凌晨四时一刻,隆重的祭天大典开始。皇帝在十位大臣的引导下,登上祭天台。斋宫的大钟敲响,告诫陪祭的百官、执事人员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祭天大典的第一项礼仪是燔柴迎帝神,由赞引官高唱赞歌。随后,人们将火炉上的柴草点燃,把敬献上天的一整只牛犊放到炉口焚烧。皇帝登上圜丘坛,向上天汇报过去一年中,社稷的情况和自己的功过,希望上天接受自己的盛情款待,恩赐给人间下一年的风调雨顺。这时,三盏九丈九尺高的望灯照亮了圜丘,伴随着专为祭祀演奏的中和韶乐,夹杂着燔柴的香气,祭天大典结束。

006 ■ 故宫的房屋为何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

北京城中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占地72万平方米,围成一个方形。对称平衡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观念的一大特点。然而,据统计,北京故宫的总房间数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似乎有失对称的原则。这又是为什么呢?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宫殿。相传,当初修建紫禁城的时候,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打算把宫殿的总间数定为一万间,可是就在他传下圣旨后的第五天晚上,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他召到天宫的灵霄殿。

玉皇大帝满脸怒容,什么话也不说。永乐皇帝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一问才知道,是因为自己要建的这紫禁城的宫殿数一万间,压过了他天宫一万间的数。于是他说道:“玉帝息怒,小臣多有冒犯,我这凡间的宫殿数哪能超过您这天宫的呀!”

一梦醒来,永乐皇帝就连忙传旨,召刘伯温进宫,把那梦到的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刘伯温听了一愣,说道:“那玉皇大帝可是惹不得的。他天宫是一万间,咱就建它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既不失他玉帝老儿的面子,又不失皇家的壮观气派和天子的尊严!”这个规格就得比玉帝低一点。

不到四年时间,紫禁城就建成了,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所谓半间,是指文渊阁楼下的那间小屋。实际上,这间小屋之所以造得特别小,是出于格局上美观的考虑,本应当是一间。

趣味链接:北京紫禁城一共有多少个门?

北京故宫的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

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内城有九门,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007 ■ 天安门的设计者是谁?是何时改称“天安门”的?

人们都知道,天安门是中国的一种象征,并且还是国徽图案的一部分。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形象如此高大的天安门,最初是由谁设计的呢?

天安门是一座饱含历史文化的古建筑,是明初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修建的皇城正门,至今已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霜。它的设计者是明初的大建筑师蒯祥。

蒯祥,生于洪武末年,出身于工匠世家。父亲是位技艺高超的木工,对寺庙厅堂的设计和建筑极为精通。蒯祥自小深受父亲的熏陶,年纪轻轻就精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制图了,并且在当地还小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