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表现了于谦高洁的志向,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他的这些品格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仰。
024 ■ “目不识丁”是指不认识“丁”字吗?
关于“目不识丁”的由来,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是源自秦苻坚时代的说法。“目不识丁”的本义是说一个人连最简单的“丁”字都不认识,后常用此词形容一个人没文化。
在前秦苻坚时代,有位叫姜平子的官员,善于逢场作戏,阿谀逢迎,极尽拍马溜须之能事。一次,苻坚让群臣赋诗,姜平子作的诗中有一个“丁”字,但他为达升官拜爵的目的,特意将“丁”字写做“下”字,而诗的意思还是按“丁”字来理解。
苻坚问他为什么这样写,姜平子说:“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意思是说“丁”字下面的钩是“不正之物”,不足以呈献给您。苻坚听了,很是高兴,于是提拔姜平子为“上第”。
人们看到姜平子仅因一个“丁”字而一步登天,于是就纷纷笑话愚蠢粗鲁的苻坚不知道“丁”和“下”的区别,说他“目不识丁”。这就是“目不识丁”这一成语的由来。
“目不识丁”又作“不识一丁”、“一丁不识”、“眼不识丁”、“未识一寸”,意思是连最简单的“丁”字都不认识,就是指没有文化。“丁”字也就成了简单汉字的代名词。
趣味链接:“目不识丁”的本义
“目不识丁”的本义是说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珠。在甲骨文里,“目”是眼睛的象形,“丁”表示“眼珠”。眼睛当然看不到自己的“眼珠”了,所以“目不识丁”。
关于对“丁”的理解还有其他的看法,有人认为,“丁”是最早的构字笔画“点”。“目不识丁”就是说一个人连构成汉字的最基本笔画都不认识,还能认识别的汉字吗?这一意义逐渐取代了它的本义。
025 ■ “生吞活剥”是指吃东西时不煮熟就吃吗?
“生吞活剥”这个成语最初出自《大唐新语·谐谑》,用来比喻生硬地搬用别人的文辞理论、经验、方法而不联系实际的不良行为。
唐朝时,张怀庆是个沽名钓誉之人,但他喜欢舞文弄墨,可自己又没有独创精神,经常抄来名士诗文,改头换面一番,冒充自己的作品。
一次,一个名叫李义府的名士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原诗如下:
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
张怀庆看后大喜,拿起笔来就把原诗改了,每句各加了两个字,变成了七言诗:
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
照鉴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
改好之后,张怀庆觉得很满意,还自命不凡亲笔抄写了四首送人,别人看了之后,不禁哑然失笑,原诗寓意清晰,文字精练,经他每句添加两字后,文理不通,读起来也很别扭。
后来,人们借用诗人王昌龄、名士郭正一的文名,编了两句顺口溜来讥笑他,讥讽张怀庆的这种行为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趣味链接:《大唐新语》是本什么书?
《大唐新语》,唐刘肃撰。本书主要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多取材于唐代国史旧闻。本书模仿世说新语的体例,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等30个门类,共13卷。
026 ■ “靡靡之音”是一种什么音?
靡靡之音,是指不健康,能消磨人意志的音乐。这个说法最初起源于商朝。
纣王时期,有一个叫师涓的人,精通各种音符,弹得一手好音乐,并且他还有一支乐队。一次,残暴的纣王把师涓抓来,要师涓专门为他演奏。师涓不得已,只好为纣王演奏,可师涓所弹奏的全是高雅的音乐,根本不合纣王的胃口,纣王便要杀死他。师涓为了保全性命,冥思苦想,创造出一种名叫“靡靡之乐,北里之舞”的歌舞来应付纣王,纣王听了很高兴,免了师涓一死。
从此,宫廷上下全都是这种“靡靡之乐”了,纣王整天沉醉其中,无心打理国事,不久就被周武王打败了。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软绵绵的使人丧失斗志的音乐歌舞,称为“靡靡之音”。
趣味链接:古代的“八音”指的是什么?
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八十多种乐器。古人将这些乐器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八类,它们是金、石、土、革、弦、木、匏、竹,这就是所谓的“八音”。所以说,“八音”是我国古代的乐器分类法,也是对乐器的统称。
金是指青铜铸造的编钟;石是用坚硬的石块制成的磬等打击乐器;土是指用黏土制成的埙;革是指用皮革制成的鼓;弦是指用木料及纤维材料制成的弹拨乐器;木是指用木料制作的板等打击乐器;匏是指用竹管和簧片制作的笙等吹奏乐器;竹是指用竹管制作的笛等吹奏乐器。
027 ■ “有眼不识泰山”是怎么来的?
“有眼不识泰山”这个成语的来历跟鲁班有关,句中的泰山,并非指山东省境内的那座名山,而是指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的名字。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些人以下犯上、有眼无珠。
相传,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经常招收徒弟。鲁班招收徒弟有个讲究,不是只图收点学费,而是招收真正能在木工方面有潜力的人。对于前来报名的他都一概收下,然后进行淘汰。
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人很灵巧,但做起木工活来就笨手笨脚了,学了一段时间也无长进,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
事隔数年之后,鲁班率徒闲逛集市,偶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工讲究的竹制家具,百姓争相购买。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打听,人们告诉他,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泰山。鲁班进一步打听,方知是当年辞退的泰山,胸中顿感愧疚,深深感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趣味链接:“寿比南山”之“南山”在哪里?
人们常用“寿比南山”做祝寿语,那么“南山”是指哪里呢?南山指的是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因衡山位于我国南方,所以简称南山。用南山作为寿山,已有千年的历史了。
《周礼》、《易经》中记载了有关衡山命名的由来。南岳位于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像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天地的轻重,故而叫“衡山”。又因轸星旁边有一小星叫“长沙星”,此星主司人间寿命,而衡山古属长沙,借名申义,故衡山又有“寿岳”之称。
在南岳金简峰下的黄帝岩上,刻着宋徽宗御书的“寿岳”两个大字,字大五尺余,古朴苍劲,现保存完好,足以为证。
028 ■ “江郎才尽”是说江郎写不出来文章吗?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出自《南史·江淹传》,意思是说某人才华尽逝,文思枯竭。
江郎,指南朝梁时代的文学家江淹(444~505年),字文通,幼年时聪明过人,但是家里很穷。穷则思变,他自幼便立下大志,要发愤读书改换门庭。江郎一方面挖野菜养活母亲和自己,一方面刻苦攻读,很快就考取了功名,做了大官。
江淹虽在学业上有很大成就,但仕途一直不顺,他进过监狱,又遭遇流放。常言说“忧愤出诗人”,经历了这些苦难之后,他写出过很多著名的诗文,如《恨赋》、《别赋》等,文名远播,震惊四方。
齐朝建立后,江淹时来运转,先后做过御史中丞、侍中、秘书监。做高官后,他耽于高官厚禄,忙于揖让应酬,江淹不再刻苦读书,更忘记了当年的贫苦,才思逐渐减退,渐渐地,他什么像样的作品都写不出来了,人们称为“江郎才尽”。
趣味链接:“江郎才尽”的传说
有传说说江郎才尽是因为江郎没有了生花妙笔,据《诗品》载:“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实际上,江淹之所以“才尽”,在我们今天分析起来绝不是什么梦中还笔郭璞,而是中年以后官运亨通、忙于应酬之过。
029 ■ “信口雌黄”的“雌黄”是种什么东西?
人们常用成语“信口雌黄”来形容那种不顾事实、随口乱说的言行。“信口”就是随口,形容出言不假思索,“雌黄”原本是一种矿物。那么“信口”怎么会和“雌黄”这种矿物联系在一起呢?
“雌黄”的化学成分是三硫化二砷,是一种橙黄色的矿物,多为细粒状、片状或柱块状,也有为肾状者,多有珍珠光泽,可用做颜料。
古人写字、作画也有写错的时候,又因为古时写字用的纸多是用黄檗染成的,呈黄色,古人写错了字就用雌黄来涂改。宋人所作的《遁斋闲览》上记载“……有误字,以雌黄灭之,为其与纸色相类”。
“信口”与“雌黄”从西晋开始就被联系在一起。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一种清谈之风,西晋人王衍便是当时一个有名的清谈家。王衍担任元城县令时很少办公事,而是经常约人在一起没完没了地闲聊。
王衍侃侃而谈时经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和他一起的人常指出他的错误和不妥之处,他却不以为然,不得已就不假思索地随意改口,于是当时的人们都说他是“口中雌黄”。 《晋阳秋》说:“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信口雌黄”一词由此而来。
趣味链接:雄黄又是什么?
雄黄也是一种矿石,它和雌黄都可以被称做鸡冠石,古人之所以将两种矿石起名为“雄黄”和“雌黄”。就是因为它们常常共生在一起,是名副其实的一对“矿石鸳鸯”。
雄黄因为“生山之阳,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黄也”;雌黄则因为“生山之阴,故名雌黄”。雄黄的化学成分是硫化砷,为桔红色,有光泽,透明到半透明。雌黄的化学成分为三硫化二砷,常呈柠檬黄色,有光泽,透明。二者都是提炼砷和硫的重要矿物,是古代炼丹、制火药的重要原材料。
雄黄,除了可以制作烟火、染料、农药、提炼硫与砷外,中医还将其入药,用于解毒杀虫。雄黄味辛、苦,性温,但有毒。古代民间用它做成雄黄酒在端午节杀虫,就是利用了它的毒性。现代研究表明,服用雄黄酒并不科学,如果经常少量服用雄黄酒,会引起慢性中毒,对人体极其有害。
030 ■ “风马牛不相及”出自何处?
“风马牛不相及”语出《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说,齐楚两国一南一北相距极远,即使两国的牛马走散,也不至于跑到对方的境内。
句中的“风”,并不是刮风的“风”,古时称兽类的雌雄相诱谓之“风”,有马、牛不同类,不至于相诱,故有“风马牛不相及”之说。也有一种解释说“风”是“走失、走散”的意思,《尚书·费誓》记载:“马牛其风”,注曰:“马牛其有风佚。”
故“风马牛”中的“风”,含风逸、牝牡相诱两层意思。后人就用“风马牛不相及”来比喻两种事物毫不相干。此后,“风马牛不相及”就成了固定的俗语,还延伸出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等一系列词汇。
趣味链接:俗话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狗嘴和象牙又有什么关系呢?
象牙是稀有名贵之物,出在大象的身上。“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句俗语是说,稀有名贵之物应当来自稀有名贵动物之嘴,普通粗俗的动物嘴里是长不出名贵之物的。现在常用来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
人们为什么单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呢?因为在六畜中独有狗嘴吃屎,这种嘴怎么能吐出好东西来,更何况是名贵的象牙呢,所以人们从最熟悉、最了解的六畜中选择了狗嘴。这句俗语来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
由于象牙是雕刻艺术品的上等原料,价钱高,利润大,所以很多商人都争相贩卖。但象牙是稀有之物,产于南国,来往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山高路险,十分危险。传说有一个商人,他每次做象牙生意时都带着一只狗做伴。
这条狗,伴着他风里来,雨里去,一路上都把他跟得紧紧的,商人对它很是照顾。一次路遇强盗打劫,狗咬伤了强盗,救了主人。从此,主人就更加善待这条狗,狗也更加忠于主人了。
时间长了,狗看到主人的头发渐渐白了,胡子也开始白了,不忍心让主人去做这种辛苦的生意了,就对主人说:“您年岁大了,咱不去南国贩运好吗?”主人问:“那去哪里弄?”狗抓耳挠腮半天也没想出办法来,突然它灵机一动,说:“我想法用嘴给你吐出来。”
狗蹲在屋里张嘴龇牙,做呕吐状,却什么也没吐出来。商人不无遗憾地说:“狗就是狗,狗嘴里是吐不出象牙来的。”
031 ■ “卿卿我我”是什么意思?
晋代有“竹林七贤”之说,主要是指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这七个人。但是有人认为王戎不配为“竹林七贤”之一,原因有很多。“卿卿我我”这个词的来历就和王戎有关。
据说王戎和妻子感情很好,妻子也很爱他,有什么事了夫妻之间就相互商量,是一对恩爱夫妻的代表。《世说新语·惑溺》记载,有一次,妻子在无意间称王戎为“卿”。在封建时代,“卿”的称呼是含有爱而不是敬,所以下位者对上位者、晚辈对长辈、妻子对丈夫就不能随便使用了。所以,王戎便劝妻子以后不要这样称呼了,说道:“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没想到王妻柳眉一挑,不以为然地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意思是,我亲近你,喜欢你,所以才称你为卿。我不称你为卿,还有谁可以称你为卿呢?王戎见妻子如此说,便只好任由妻子称呼自己为“卿”了,后来这种称呼便在后世流传开了。
趣味链接:王戎为何不配为“竹林七贤”?
后人普遍认为这个王戎不配为“竹林七贤”之一,原因是七贤的主流精神是“出世”,而他则是“入世”,他热心于官场名利,后来成了朝廷的御用文人。而且他为人吝啬,丝毫没有当时文人学士的那种豪迈之气。
据此,有人认为王戎不配为“竹林七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