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4784000000056

第56章 成语溯源(3)

第二天,慈生揭榜,监榜人将慈生带到了皇宫。皇上询问慈生治病需要什么药材,慈生说:“要大枣七枚,丝线七条与宝丹同蒸食用。”皇上听后非常高兴,便派人去办理。慈生告诉皇帝,这药用宝丹非臣民那颗不可,可我那颗被一个狼心狗肺之人抢走了,皇上可抓来此人,公主的病便有救了。

慈生便将自己的失丹经过详细地叙说了一遍。皇上即刻命人将县官和坏水押来治罪。把坏水剖腹验看,果然是“狼心狗肺”,取出坏水腹内这一半宝丹与另一半合在一起,同大枣一起为公主蒸药。慈生治好了公主的病,皇上便让他留在宫中,从此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狼心狗肺”一词便也流传了下来。

趣味链接:旁门左道究竟指什么“门”?什么“道”?

“旁门左道”多用来指不正当的方法和途径,也泛指非正统的学术流派或宗教流派。旁门是指小门、侧门;“左”具有邪、偏的意思,左道就是偏邪之道。

《汉书·郊祀志》载:“诸背仁义之正道,不遵之法言,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报无福之祠……皆奸人惑众,挟左道。”古人之所以有如此说法,是因为古人尚右,以右为正。由以上记载可知,在古人眼里,凡是正统思想不能容忍的东西,皆被视做旁门左道。

据考证,古代的旁门左道有巫蛊、方术、俗禁等。汉武帝时,就曾因巫蛊屡兴大狱。后来,某些统治者为了打压威胁其统治的新思想、新方法,也将其冠以“旁门左道”之名。

018 ■ “病入膏肓”是说一个人病到无药可救了吗?

“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成公十年》。意思是说病重难治,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膏肓”是指人心脏附近的一个部位。

春秋时期,晋景公身患重病,已经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宫中各路名医都无力救治,病情一天天加重。后来,听说秦国有个叫缓的名医,常常能治别人都治不了的病,于是就派人去请。

这天晚上,病重的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体内有两个小鬼作祟,使他得重病的就是它们。一个小鬼说:“听说他们派人去请名医了,那人医术精湛,如不设法躲藏,肯定在劫难逃。”另一个则说:“不用担心,人身上有个地方叫膏肓,位于胸中,心之上下,躲在那儿不会被发现,药力也不能把我们怎么样。”两个小鬼在晋景公体内更加疯狂了。

几天后名医缓被请到,看过晋景公的病之后说道:“我无能为力,病已经进入膏肓之处,药力达不到,针灸也无济于事。”不久,晋景公就去世了。“病入膏肓”因此而生。

趣味链接:“坐堂医”的来历是怎样的?

“坐堂医”指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代。

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做过长沙太守。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求他诊病的患者终日络绎不绝。为了方便老百姓,他把办公的大堂作为老百姓诊病的场所,办公和行医兼而顾之,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

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019 ■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出自哪里?“萧墙”是什么墙?

“祸起萧墙”是指灾祸由萧墙之内而起,后常用来比喻灾祸出自内部。“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说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屏”。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季氏》。

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季孙氏,专横一时,常不把小国家放在眼里。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一心想攻打颛臾这个小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劝告季孙氏不要攻打,后来在孔子的游说下季孙氏放弃了这一计划。

孔子分析说,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萧墙之内。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鲁哀公的宫内,孔子认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氏的专横跋扈,定会寻机惩治季孙氏的。这就是“祸起萧墙”的来历。

后世就用“祸起萧墙”来比喻祸患起于内部。如《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祖舜宗尧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趣味链接:照壁和萧墙相同吗?

照壁,也称影壁、照墙,与萧墙一样有屏障的作用,不过它们的身份可大不相同。

萧墙是专门用在皇宫内的,所以也常常用萧墙来代表宫墙,萧墙内外就进一步称为宫廷内外。

照壁则分布较为广泛,不仅限于宫廷。照壁一般是一面独立的墙壁,建在建筑物的大门内或大门外,与大门相对。照壁历史悠久,现存最早的照壁遗址位于陕西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宫殿,距今已有三千余年。

020 ■ 为什么请人“开恩”一般都说“高抬贵手”?

求人开恩、饶恕时往往说“高抬贵手”,是谁的“手”这样尊贵呢?

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而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

戏场当时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在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者溜进戏场。农村孩子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戏票。有的孩子便瞅空边向守门壮汉哀求,边察言观色,掌握“火候”,看到他们态度好一些,就央求说:“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一点吧!” 于是孩子便趁势从壮汉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

后来,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推而广之,便应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了。

趣味链接:“上下其手”指的是什么呢?

“上下其手”现在用来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叫皇颉作证,并向皇颉暗示,举起手说:“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把手放下说:“此子为穿封戍,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派兵侵略郑国。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戍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王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戍和公子围二人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法解决,于是他们便请伯州犁来评判。

伯州犁表示,要想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问问郑王颉。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穿封戍,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戍俘获,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

021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吗?

东汉时,班超被派出使西域,他欣然领命,带领一队人马即刻起程,一路上又困又饿,首先到达了鄯善国。鄯善国国王知道班超是东汉使臣,特设宴隆重招待他们。但没过多久,这种待遇就变了,鄯善国对他们开始怠慢了。

班超心想,朝廷的使命尚未完成,就出现这种状况,那以后还怎么做事?于是就召集了同来的36人说:“鄯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派人来笼络他们,使他们踌躇不知顺从哪一边。”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班超很着急,又找到所有人商量说:“我们现在的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鄯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鄯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大家都瞪大了眼睛,面面相觑。

班超说:“我有一法,不知可行不可行?”众人急问是什么法子,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只有这样,鄯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他们派人摸清了匈奴来使所住的位置,画好了地图,当天夜里,班超就和与他同去的36个同伴,一道冲进匈奴人的住所,奋力死战,杀掉了匈奴来使。鄯善国王只好诚心诚意地顺服东汉王朝了。

后人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趣味链接:“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是说做事要霸道吗?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是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抢先动手,就能掌握优势,成为强者。语出自唐代李延寿《北史·元胄列传》。

南北朝时北周大将军元胄,是位有勇有谋的人,深得丞相杨坚的器重。一次,赵王招设宴请杨坚,杨坚慷慨地答应了。

入席时,赵王招命令所有侍从都不准进入。元胄看出是个鸿门宴,便强行跟随入内。酒过三巡,两人面泛红光,微微有些醉意,这时赵王招用佩刀刺瓜递给杨坚吃,想乘机刺杀杨坚,元胄已看出蹊跷,赶紧上前对杨坚说:“相府有事,请丞相回府!”

赵王招见此计未成,便气愤地斥责元胄说:“我正与丞相谈论朝政大事,你给我滚一边去!”元胄一言不发,只是手扶刀柄,一脸怒气地瞪圆了眼睛,注视着赵王招的一举一动。

赵王招见他这样,马上换了一副面孔,满脸堆笑地对他说:“哈,你不必多心,别瞎猜疑,来来,请入席饮酒……”元胄仍站立不动。赵王招又生一计,对杨坚说:“我看杨丞相的侍从是个能人,可否赏脸借他为我上一杯茶水啊?”杨坚表示同意。

元胄乘机对杨坚耳语:“赶快离开这里,赵王招要行刺!”杨坚一听脸色大变,借故身体不适,起身离席,夺门而逃。赵王招从屋内追出,元胄用身子挡住门户,杨坚顺利地逃回相府。

回府后,杨坚问元胄:“他没有兵马,何至于会反叛呢?”元胄说:“他是先下手为强啊!”后来杨坚诛杀了赵王招,做了皇帝,称为隋文帝,元胄升为右卫大将军。

后人就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句俗语,并流传至今。

022 ■ “腰缠万贯”这个词是来源于商人吗?

一个人很富有,人们常称其为“腰缠万贯”,关于这个词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宋代。

原来,在宋代之前商贾游人出远门,都把银两或背在身上,或肩扛手提,这样既不便,又惹人耳目,引发了很多事端。到了宋代,人们为了银钱和自身的安全,就改变了以往的这种做法,把银子打成腰带。

根据出门用途需要,把银子打成长短不等的腰带,短的至少绕一圈,长的几圈甚至十几圈。缠在腰上之后,腰带外面再用布帛或丝绸条幅束住,这样就安全了。用时,从腰上取一段下来过秤,然后进行交易,颇为方便。“腰缠万贯”一词由此而来。

由于普通人出行,随行也没多少银子可带,于是“腰缠万贯”就逐渐为商人所专有了。

趣味链接:古代一贯是多少钱?

万贯究竟是多少呢?古时候用铜钱,就是中间有方孔的那种,为了便于携带,一般是用绳子穿着,每1000枚铜钱叫“一贯”。

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发行的纸制“大明通行宝钫”,面额为“壹贯”。当时,一贯等于铜钱1000枚,或白银一两,或黄金l/4两。

由此换算,万贯等于铜钱一千万枚,白银一万两,黄金2500两,的确是一笔为数不少的财富了。看来,“腰缠万贯”只是形容而已,真要缠上一万贯的钱财,恐怕会沉重得吃不消了。

023 ■ 为什么用“两袖清风”来比喻官员的清正廉洁?

“两袖清风”的意思是说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这个成语的来历,与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谦有关。

据记载,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可是颇有政绩的兵部侍郎于谦,为官清廉,不仅看不惯那些送礼巴结的,而且自己每次进京奏事,也是什么礼品都不带,这引起了王振的极度不满。

有一次从河南回京,身边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不攀求权贵,但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绢帕等物,送点人情呀!现在官场上都是这种风气呀!”于谦却笑着举起双袖风趣地说:“我带有两袖清风!”为此他还特意写《入京》诗一首: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诗的一、二句是说,绢帕、蘑菇、线香原来是民间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土特产,但因为官吏征调搜刮,倒使人民遭殃了;三、四句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无论何时还朝,我都什么也不带,但带两袖清风进京朝见天子,免得百姓说短道长。“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趣味链接:于谦其人

于谦是明朝人,字廷益,号节庵,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曾先后任江西巡按、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等职。

于谦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反对官员贪污腐败,深得百姓拥护。许多奸臣对他记恨在心,英宗复位后,于谦遭诬陷被处死,终年六十岁。家人都被充军边疆。一直到成化初,于谦才得以沉冤昭雪,万历时改谥忠肃。

于谦除了写有著名的《入京》诗外,还有一首《石灰吟》也很出名,全诗如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