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4784000000055

第55章 成语溯源(2)

009 ■ “五花八门”是指哪五花?哪八门?

“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种类繁多,变化莫测,令人眼花缭乱。其实在古时候,“五花八门”各有所指。

“五花八门”原本是指古代战争中的“五花阵”和“八卦阵”。“五花”就是五行,故而“五花阵”也叫“五行阵”。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万物皆由五行相生相克演化而来。加之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色素,它们混合在一起还可变为多种颜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

“八门”阵也称八卦阵,这个阵势,传说是依照八卦的方位布置,变化多端,让人难以琢磨。春秋时期的孙武、孙膑最早运用八门阵,后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将八门阵改变成为“八阵图”。所以综合起来说,“五花八门”是指古代战术中的阵势。

后世也有人认为,“五花”和“八门”分别指不同行业的人。“五花八门”泛指行业的繁杂和众多。

五花:金菊花——卖茶的女人;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火辣花——玩杂耍的;土牛花——某些挑夫。

八门:一门巾——算命占卦;二门皮——卖草药的;三门彩——变戏法的;四门卦——江湖卖艺的;五门平——说书评弹者;六门围——街头卖唱的;七门调——搭篷扎纸的;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趣味链接:小道消息为何又被称为“八卦”?

“八卦”也称“经卦”,来源于《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它们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那么,颇具传奇色彩的八卦怎么和小道消息扯上关系了呢?据说,八卦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或者新闻,最早源于娱乐圈。早年香港的某些杂志为了提高销量,常在封面上放置一些较为暴露的图片,并在某些重点部位加贴八卦图以起到遮蔽的作用,类似于马赛克的效果。这些杂志为了吸引读者,还到处挖掘明星的隐私,内容也多涉及明星的私生活,因而八卦与小道消息扯上了关系,这些杂志也被称为八卦杂志。

如今,八卦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的意思已经被广泛认可。

010 ■ “六亲不认”具体指哪六亲?

“六亲不认”本指秉公做事,公正办案,不因亲属而偏帮袒护,所以要“六亲不认”。 现在常用于指某人升官发财后,所有亲戚朋友都不认识了,唯恐人家沾了他的光,得到他的好处。这种六亲不认之人是大逆不道、遭人唾弃的。

“六亲”泛指所有亲属,其具体所指,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常见的说法有如下四种:

一、据《老子》一书记载,“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夫、妇。

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六亲”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指妻子方面的家庭成员)、姻亚(指丈夫方面的亲属。亚,也作娅)。但这其中又有某些重复,因为那些昏媾和姻亚中的一位,可能同前四类亲属同指一人。

三、《汉书》中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父母”可理解成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兄弟”亦是夫妇双方的,而且可借代“姐妹”;“子”可解释为“子女”。

四、《史记·管晏列传》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

现代比较通行的是《汉书》中的说法,这种说法比较合理,较前两种提法更全面广泛,所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趣味链接: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六欲”指代什么?

六欲是佛教专用语,指佛家所说人的六种欲望,即:1.色欲;2.形貌欲;3.威仪姿态欲;4.言语声音欲;5.皮肤的嫩滑光洁欲;6.人相而引起的情欲。

011 ■ “张冠李戴”是拿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吗?

“张冠李戴”这个成语从字面上直观解释就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由此引申出来的比喻义就是弄错了事实,混淆了对象。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宋代,钱希言《戏瑕》中云:“张公帽儿李公戴。”由于其直白明了,形象生动,因此使用颇为频繁。后来又有许多翻版,比如田艺蘅《留青曰札》中记载有句谚语说:“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还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后来,此语在生活中逐渐被淘汰,就变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张冠李戴。

趣味链接:“张公吃酒李公醉”中的张公、李公指谁?

“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俗语用来指一方得到实惠,而另一方却担了责任,徒劳无功有虚名。这个俗语出自唐代张■《朝野佥载》,其中的张公、李公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

唐代武则天时期,极度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以致二张权势炽盛,而李氏皇室却备受冷落。老百姓看着这幕闹剧,虽有怨言却不敢高声泄怨,于是只好婉转含蓄地谣传“张公吃酒李公醉”,借此表示张易之兄弟当权,李唐王室大权旁落的事实。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续集》中就如实记录了此语:“张公,易之兄弟也;李氏,言李氏不盛也。”

后来,“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话广为流传,还衍生出了代人受过的意思。

012 ■ 为何用“飞黄腾达”来表示发达的意思?

“飞黄”又作“乘黄”,是传说中的神马名字;“腾达”原来是“腾踏”,指上升的态势,像飞黄神马似的很快地上升着。“飞黄腾达”形容骏马奔腾飞驰,后比喻人骤然得志,官职、地位升得很快。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个儿子名叫韩符,年少时经常与邻家的孩子一起贪玩,不喜欢读书。韩愈十分担心,专门写《符读书城南》诗教育儿子:

两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

少长聚焙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韩愈在诗中对他儿子讲了一个故事,有两家人家,各生一个儿子,这两个孩子在幼儿时长得很像,都很活泼可爱;稍长大一些后,也经常在一起玩耍,如同一块儿游着的小鱼似的,简直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却渐渐看出有些不同了,到了二十来岁,这种不同就尤其明显了:一个高洁清澈,像清水沟;一个庸俗秽垢,像污水渠。到三十岁左右,一个像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龙,一个却像愚蠢无能、只图饱暖的猪;一个像飞黄一样奔腾前进,对于另一个远远落在后头的癞蛤蟆似的东西根本顾不上了。

趣味链接:“欲速则不达”是孔子说的吗?

“欲速则不达”是说性急办不成事,后世有人将此语改了,变成了“欲达则必速”,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两者都有道理。此语出自《论语·子路》。

春秋时,孔子弟子很多,各行各业都有他的学生,卫国人子夏便是其中之一。子夏出师后,被任命为鲁国莒父县的县长,上任之前,子夏来拜谢孔子,顺便请教为政之法,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所说的意思是:办事情不要只图快,只图快有时反而达不到目的,不要只顾眼前小利,只顾小利往往办不成大事。“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便由此流传开来。

013 ■ “体无完肤”这一成语出自哪里?

“体无完肤”原意是说,身体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而引申出来的意思则是用来形容某人被批判或被攻击得一无是处。

据考证,“体无完肤”一词最早出自唐朝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段成式是个颇通文墨的人,常常舞文弄墨,写了许多文章。一次,他听说葛清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诗作,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段成式感到很好奇,就前去拜访葛清。

葛清说自己为了能常读白居易的诗句,就把一些特别喜欢的刻在身上,段成式不信,葛清就掀起衣服让段成式看,段成式目所及处,皆刺满了文身,还有30多幅精美的图画。回到家,段成式便在《酉阳杂俎》中写下了“体无完肤”这个词语。这也就是“体无完肤”一词的由来。

趣味链接:《酉阳杂俎》及其作者

《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约公元803~863年)是山东临淄人,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迁吉州刺史。《酉阳杂俎》共30卷,20万字,所记内容甚为庞杂:有道、仙、佛、鬼、怪、妖、人、动、植、酒、食、梦、预言、刺青、壁画、墓、天文、地理等等,分类编录。书中很多篇目的名字,非常诡异,如记道术的叫《壶史》,写怪异的叫《诺皋记》,等等。其故事极富想象力,读后让人目眩神迷。

014 ■ “夜郎自大”是说夜郎这个人很自大吗?

夜郎是我国汉代西南方的一个小国家,但与其他诸侯国相比较,他的力量是最强的,司马迁《史记·西南夷传》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都很简略,只说:“临烊舸江”,其西是滇国。烊舸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据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国都邑番禺(今广州)的记载,考订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

夜郎国的国君十分自大,认为自已天下第一,没人能与之相比。一次汉朝的使臣出访夜郎,夜郎国的国君问:“你们汉朝大呢,还是我们夜郎国大?”他不知道汉朝国土的广大,自以为自己最大。汉朝使臣答道:“夜郎自大(夜郎自己认为自己很大的意思)。”后来人们就以此比喻妄自尊大。

趣味链接:“扶桑国”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在我国古籍中,“扶桑”作为国名多次出现,这个“扶桑国”的位置在哪里呢?

古人把传说中的神木大桑树称之为“扶桑木”,他们将神话里东方大海中的极东国家称为“扶桑国”。

“扶桑”一词,在战国时代就有史迹可循,有关“扶桑国”的具体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的记载,最早可以从《梁书》中找到材料,而扶桑之谜的争议也是由《梁书》的记载引起的。

有人说,扶桑国是指美洲的墨西哥。他们说,在公元499年,我们的祖先已经与扶桑国互相往来。早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10个世纪,中国人已经在美洲大陆留下了足迹,古时候的中国的人民称其国度为“扶桑国”。

015 ■ “金屋藏娇”在古代是娶妻的意思吗?

“金屋藏娇”一般用来形容家有美女或者娇妻,此语出自于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据《汉武故事》记载:“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胶东王数岁,长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公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将上面的文言文翻译过来就是,刘彻小的时候,一日,他姑母长公主将他抱在膝上,问他:“你想要妻子吗?”他回答说:“想。”于是,长公主遍指左右数百侍女问他要哪一个,他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阿娇好吗?”武帝笑着回答:“若得阿娇做妻子,我要专门修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长公主大喜。因此,后人把这件事情总结为“金屋藏娇”。

后来刘彻长大当上了皇帝,果然立阿娇为后,专宠阿娇十多年。不过后来,“金屋藏娇”的意思发生了转变,成了纳妾的意思。

趣味链接:“丑八怪”原来就指人长相难看吗?

“丑八怪”现在用来形容某人相貌丑陋,其实这个词原来并不是指相貌的,它来源于“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指清朝时扬州地区趣味相投、画风相似的一批人,一般指郑燮、金农、高翔、李鱓、李方膺、黄慎、汪士慎、罗聘。这些人在当时的正统画派里,一是做人不合时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画我从我法、推陈出新。所以被主流画家和上层社会蔑称为“丑八怪”。

后来,从“扬州八怪”演变出来的“丑八怪”一词,又把这种艺术上的怪异当做相貌了。

016 ■ “树倒猢狲散”的来历和秦桧有关吗?

“树倒猢狲散”的意思是说大树倒了,树上的猴子也就没有依附了,只得各自散去。现在常用来比喻某个得势的人垮台之后,依仗他的那些人也全都没了依附了。猢狲,就是猴子的意思。这个成语出自明朝人陶宗仪的《说郛》。

南宋时,大奸臣秦桧当权,把一群擅长拍他马屁的人都提拔了起来,有个叫曹咏的便是其中之一。曹咏升官之后,他家乡的很多人都来奉承和巴结他,使他非常得意。可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虽然是“里正”(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或乡长)之职,但从来都不买他的账,曹咏对其怀恨在心,处处刁难。

后来,大奸相秦桧死了,曹咏也随之被贬官,针对此事,厉德新便写了篇辛辣讽刺的赋寄给曹咏。在文中,厉德新把秦桧比做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一大批巴结他的人比喻成猴子。昔日猴子们靠着大树荫庇,作威作福,如今大树一倒,猴子们只得散伙了。曹咏看后,气得半死。“树倒猢狲散”一语便由此流传开来。

趣味链接:秦桧等人的跪像是何时立在岳飞墓前的?

在岳飞墓前设置秦桧等人的跪铸像,最早始于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当时的杭州府都指挥使李隆用铜铸造了秦桧、秦桧妻王氏等三人的跪像置于岳飞墓前。由于人们对秦桧迫害岳飞的所作所为十分痛恨,因此这些跪像不久就被游人打得不成人形了。

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浙江按察副使范涞用质地更坚硬的铁代替铜重铸了这些跪像,并增加了秦桧的党羽张俊的铸像。从此,这四个杀害岳飞的凶手长跪于岳飞墓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其间,因为来此参观、凭吊的游人大都会击打四个铁像以宣泄情绪,所以这些铁像也常常遍体鳞伤、破烂不堪,甚至铁头落地。与此相应,明清两代对铁像的重铸也几无间断。万历三十年(1602年)浙江按察使范涞捐资重铸;清雍正九年(1731年)钱塘知县李惺重铸;乾隆十二年(1747年),布政使唐模重铸;嘉庆七年(1802年),巡抚阮元用收缴的外国海盗铁炮兵器等改铸四人跪像;同治四年(1865年),布政使蒋益澧重修祠墓,并重铸跪像;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布政使张祖翼重铸跪像。1966年秋,岳飞墓遭到破坏,秦桧等四跪像不知去向。现在岳王庙前的铁质跪像是1979年重铸的。

017 ■ “狼心狗肺”一词来自哪个传说?

人们常用“狼心狗肺”一词来形容忘恩负义之人。这个成语出自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叫慈生的青年,他每次打柴回来,无论再苦再累,他都要去帮助邻里乡亲们做些活,乡亲们直夸他是个勤劳善良的人。有一次他打柴回来,路上遇到一只受伤的乌龟,他看了很心疼,便把乌龟抱回家中精心饲养,不几日,乌龟伤愈,为了报答慈生的养护之恩,便送给他一颗起死还魂丹。慈生得到这颗丹后,悉心珍藏,常常带在身边。

数年后,慈生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壮小伙子了,仍然是起早贪黑地以打柴为生,一次慈生上山打柴,见草丛中有一具刚死不久的尸体,心肺都被掏空了,旁边还有一条狼和一只狗为争心食肺而死。慈生想到了要报官,但他还是觉得先救人要紧,并决定拿出这颗宝丹试试。

慈生先掏出狼心狗肺置于尸体中,再用还魂丹的一半把那尸体给救活了。那人活过来之后,自称叫坏水。他见慈生老实,便套问出慈生怎样救活了他,而后竟不辞而别了。

坏水是个跟官府勾结,专门欺负老实人的家伙。没几天,官府来人了,不由分说,就将慈生押到了县衙。县令厉声喝问道:“大胆刁民,你竟敢夺人宝丹,还不快交出来!”县令要慈生交出另一半宝丹,慈生来不及分辩,就被痛打一顿,被人搜出了宝丹,把他赶出了县衙。

慈生回到家,躺在床上直生闷气,做好事遭恶报,我这是为了什么呀?不觉间就睡着了。梦中,只见蜜蜂和蚂蚁对自己说:“皇上的宝贝女儿得了病,明天贴榜招贤,你可借治病之机,夺回宝丹。”然后就告诉慈生该怎样为公主治病才能夺回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