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4784000000037

第37章 文词解析(3)

如若没有场面锣鼓,演员就只能清唱,这场子就显得冷清,这台侧的几条板凳当然也是冷的,故戏开始时,作为一句梨园行话,将清唱称为“冷板凳”。这就是“冷板凳”一词的来历。

另据传说,说是有个很有名的戏曲演员叫“小三儿”,一次他来上海唱戏,由于旧上海滩的戏馆多由地痞流氓把持着,他不知道潜规则,又自恃活儿好,没有到这些流氓地痞门前招呼周到,这伙流氓就想法整治他。在小三儿登台那天,戏院门口也不给出大广告,甚至广告牌前的灯都不给开。

在演出中,这些人又出来捣乱,在换场时,他们又将椅子换下,放了条板凳在舞台中央,这下弄得全场大哗,戏也唱不下去了。此事一出,立即传遍了上海滩,“冷板凳”一词在上海流行起来。

015 ■ “磨洋工”的来历为什么和旧时的房屋建筑有关呢?

人们习惯于将消极怠工、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称为“磨洋工”。磨,有“磨蹭”、“拖延”之意。洋工,即一般的“工夫”的意思。磨洋工的来历跟旧时的房屋建筑有关,最初并不是指磨蹭、怠工的意思。

中国旧式的房屋建筑,官宦人家一向讲究“磨砖对缝”,这是当时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因此,磨工也就应运而生了。磨工,就是指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的那些人,相当于现在的勾缝和打磨石类的装修。

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造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工程耗资500万美元,占地22公顷,建筑质量要求很高。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

由于这项工程是由外国人出资、设计、监工的,处处带有个“洋”字,故被中国工人称之为“做洋工”。协和医院共有主楼14座,又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道工序称为“磨洋工”。

至于后来消极怠工的意思,说是跟后来西方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有关,是人们对这种行径不满的一种发泄。随着时间的推移,“磨洋工”一词与“磨工”已毫无关系了,渐渐地讹传成了现在的意思。

趣味链接:“搞什么名堂”的“名堂“到底是什么?

明堂是上古时候帝王会见诸侯、接见长者的地方。后来,人们用“搞名堂”形容那些让人不明不白甚至有点神秘色彩的行动。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相传,汉武帝刘彻一心想学古时候帝王的样子,一次巡游泰山时,见到一处古代明堂(上古时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建筑一般都高大、宽敞)遗址,一时雄心大发,便要在这片遗址上造一座新的明堂,以显示自己的威风。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谁也没有见过明堂是什么样儿,应该怎么造。这时候有个善于投机的人叫公玉带,他利用汉武帝急于建造明堂的心理,凭着自己的推测,伪造了一幅富丽堂皇的黄帝时的明堂图,对此,很多人都持反对态度。

后来有大臣引用《孟子》这本书中的记载,说:“齐宣王建明堂就遭到许多人反对,说明那时明堂就已经很不流行了,我们何必还要去建造呢!”于是这个想法才被搁置了。

无独有偶,到了唐代,由于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武则天也动了造“明堂”的念头。并让大臣各自上书献策,谈谈明堂是什么样的。没多久,就有人写了《黄帝明堂经》三卷献给武则天,上面绘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是清水环绕,空中有复道通到岸上,非常繁华。

武则天看后感到很高兴,广泛征集意见,准备照此动工。大臣刘允沦怕修造明堂劳民伤财,就写了一篇《明堂赋》,分析了造明堂于国于民的利害关系,武则天看了认为言之有理,这才打消了造明堂的念头。但“搞明堂”却成为一个俗语流传了下来。由于“明”和“名”的读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这样的意思,所以“明堂”慢慢地被写成了“名堂”。

016 ■ “名下无虚士”就是“名副其实”的意思吗?

“名下无虚士”是说一个人名能副实,不是空摆着的花架子。这个典故的来历跟隋朝著名诗人薛道衡有关。

隋朝开皇四年冬,著名诗人薛道衡奉隋文帝杨坚之命出使陈朝,因古代交通不便,薛道衡到达陈朝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时,已是第二年的正月初七了。

古代称正月初七为“人日”,也就是说是人过生日的意思。这一天,陈朝大臣们尊薛道衡为贵宾,设盛宴招待他。席间,陈朝大臣中有人说久仰薛道衡的才气,很想见识一番,便让他以“人日”为题作诗。

薛道衡自然不好推却,张口就说了两句:“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大臣们听后,嗤其诗意浅拙无文,认为他是浪得虚名。只听薛道衡又缓缓吟出了后两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大臣们再也不笑了,纷纷惊叹:“这两句委曲尽致,巧而不纤,名下固无虚士也!”

后来,人们就常用“名下无虚士”一语来比喻那些才学能副其名声的人。

趣味链接:什么是“大牌”?

我们平时阅读报纸或者收看电视的娱乐新闻时,常会看到有报道说某明星在耍“大牌”。如拿自己的名气当后台,把自己的名气当资本,不讲道德,搞特殊等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大牌”,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和以前的戏子有关。

在以前,每逢戏团演出时,在戏园子门口就会竖起一块大牌子,上面标明今天演什么,谁是主角。演员的名字都有姓名牌,在那竖着。

一般来说,一出戏里主要演员的名字会写在一块比较大的牌子上,而别的演员挂的牌子就会略小一些。要是演员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时,那块姓名牌子就更大了。要知道,名气可是招徕观众的法宝。

戏院门口大小牌子的对比,显然与演员的知名度成正比关系。正因为这样,那些在影视、音乐等方面有点成绩的,或者名气比较响的明星们,就被称为“大牌”了。

017 ■ “雕虫小技”雕的是什么“虫”呢?

我们常会用“雕虫小技”这个词来形容某些微不足道的技能或是某些很容易就能实现的技艺。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雕虫小技”最初出现在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著作《法言·吾子》卷中,在当时写做“雕虫篆刻”。这个词在书中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自己年轻时喜欢作赋,有如童子雕虫篆刻般的技艺,于文来说不利于文学发展,于国来说不能用来经邦治国,是非常没有价值的,到成年后就不作了。

考证辞源可知,这里的“雕”和“篆”都是“雕琢、书写”的意思;“虫”和“刻”指的是“虫书”和“刻符”;而“虫书”和“刻符”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八种字体中的两种。当时的八种文字分别是“小篆(秦篆)、大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这八种文字中秦篆为通令全国使用的文字。

由于古时候,书写大多是在竹木简牍上完成的,故而要雕虫篆刻。而雕虫篆刻在实际中的作用又很小,只有在辨认古字的时候才用得到。类似于现在所说的“鸡肋”,故而人们才会用这种比喻。

回到扬雄的《法言》中看,扬雄用“雕虫篆刻”来比喻作赋,雕虫篆刻和作赋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雕虫篆刻”是一种艰深的文字学习;作赋则是一种高难度的文字游戏。但放在经邦治国等“大道”上来说,它根本就是个“小技”,是个无关痛痒的技艺。后来,人们就把“雕虫篆刻”说成是“雕虫小技”。

由此可知,“雕虫小技”所雕的是一种“虫书”,并不是某种昆虫。

趣味链接:生活中的乱写乱画为什么被称为“涂鸦”?

凡是街头建筑物的墙壁上所出现的各类色彩鲜艳的图案,或奇形怪状的文字,均可被称做“涂鸦”,但这只是现代意义上的“涂鸦”。你可知道“涂鸦”一词在古代是什么意思?这一词语又是从何而来的?

“涂鸦”一词出自一个典故。唐代诗人卢仝《玉川子集·云添丁》中的诗句“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这首诗是写自己一个叫“添丁”的儿子,幼年时喜欢涂抹诗书,常把书弄得一团糟,整个弄得黑乎乎,如同乌鸦的毛色一样。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添丁”不仅打翻了墨汁,还乱涂乱画。诗句将儿童顽皮天真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达了出来。

后来,人们就用“涂鸦”一词称随意写作或绘画。也有用来自谦的,比喻书法幼稚。例如,清人徐枋《与杨明远书》云:“外一扇乃幼儿涂鸦,亦以申义。”

现代意义上的“涂鸦”则具有了多重的文化内涵。引申为生活中街头的乱写乱画,常令管理人员头痛的一些东西。

018 ■ “座右铭”本是一种器具,怎么又成了鞭策自己的格言呢?

“座右铭”就是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用来鞭策自己。其实“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叫做欹器的酒具。

据说这种酒器空着放置的时候是倾斜的,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满了又会倾斜。所以,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绝不可以骄傲自满。

后来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朝拜,看到这种酒具,就对弟子讲述当年齐桓公置欹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并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骄傲自满必然会招来损失。回去后,孔子也放置了一个欹器在座位右侧,用来警戒自己。

其实这只是一种传说。“座右铭”一词,最早见于《文选》中崔瑗著《座右铭》一文。崔瑗是东汉人,字子玉。他为了报哥哥被杀之仇,手刃仇人。后来被官府免除了刑罚回到家,便写了这个《座右铭》,并常把它放置在座位右边,用来警告自己。

现在“座右铭”就成了放置在座位右边的名言警句了。一般言简意赅,哲理性较强。其内容大体有以下四种:一是笔录经典名言;二是摘抄名作佳句;三是自题;四是朋友赠言。如今的“座右铭”不仅仅局限在激励鞭策之上,还有可能是一种纪念或缅怀。

趣味链接:古代的警枕有什么来历?

古代有一种用木头制成的圆枕,实际上是一个木球,当人们一睡熟,头就很容易从圆枕上滑落下来,因此就警醒了。这种圆枕被称为警枕。

警枕起源很早。古代的经书《礼记》中提到一种叫“疑”的用具,汉代郑玄解释为警枕,可见它在先秦时就有了。有关警枕的记载,古代相当多。东汉末年蔡邕写有《警枕铭》。五代吴越王钱锷年轻时在军中不敢安寝,用警枕睡觉,并称它为“浙中不睡枕”。北宋的司马光也用警枕睡觉,一惊醒就又读书写作,这已成为古人勤奋学习的佳话。

019 ■ “千夫指”是众怒难犯的意思,什么样的人才会为千夫所指?

“千夫指”原意为一个人被众人所痛恨,后来引申为众怒难犯,鲁迅诗句中就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千夫指”一词出自《汉书·王嘉列传》。

西汉哀帝,是个喜欢别人对其溜须拍马的人,凡深知他这一点的朝中官员都获得了很好的封赏,侍中董贤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董贤特别善于阿谀奉承,所以深得皇帝的宠信,二十二岁就当上了大司马。

董贤升官之后,不把下官放在眼里,凭借皇上的恩宠,在朝中为所欲为,众权臣都得让他三分。更荒唐的是他公然把国家收缴的大量物资私自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还带头囤积居奇,牟取暴利。

他的这些无道行径,引得许多大臣纷纷上书。但哀帝不但不制止,还庇护他,并且还要加封董贤土地两千顷。丞相王嘉对哀帝说:“皇帝要加封董贤,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满。董贤强占民田,奢侈放纵,这是人所共知的。如果加封他,恐怕要失去民心,我看还是慎重些好!”哀帝听了很不高兴,但觉得大臣都反对,便默不做声。

时隔不久,哀帝便借口傅太后有遗诏,要赏赐董贤,又重提加封董贤的事。王嘉再次反对,他劝谏哀帝说:“爵位、俸禄、土地,是上天所拥有的,皇帝代天赐爵,应十分慎重;加封土地也应给有功的人。否则,老百姓不服气,上天也会不满意,会降灾给人间。董贤是佞幸之臣,贪赃枉法、假公肥私,而陛下却赐爵加封使他更加高贵,这样做,正直的人是不会为您效劳的。现在,天下人都恨董贤,俗话说:‘千夫所指,无疾而终’(被千人所指骂,没有病也得死),这是众怒难犯呀!望陛下明察,以顺应天下人的愿望。”

由于王嘉多次上书揭露董贤,董贤便怀恨在心,在哀帝面前诬陷王嘉,由此,哀帝日益疏远王嘉,后来以欺君之罪把王嘉下狱。在狱中,王嘉仰天长叹说:“我身为丞相,却不能进荐贤才,黜抑小人,我对不起国家呀!现在我能为国家而死,死而无憾。”最后竟绝食吐血而死。

趣味链接:“孺子”是个人名,那“孺子牛”又是怎么回事呢?

“孺子牛”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左传·哀公元年》。后人用此词语形容心甘情愿地为别人服务,这里的“孺子”乃是春秋时齐景公幼子的名字。

春秋时,齐景公非常宠爱小儿子荼,即晏孺子。有一次,他在后宫逗孺子玩耍,为了使孺子笑得开心,自己竟趴在地上,口衔绳子,让孺子当牛骑。孺子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一扯手中的绳子,拉脱了齐景公的牙齿。齐景公并没有怪罪,反倒还很关心孺子摔痛了没有。齐景公临死前把孺子立为了国君。

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孺子的宠爱。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将其点化,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

020 ■ “跳槽”原意是青楼术语,为什么现在则指换工作?

“跳槽”现指换工作,在古代却不是这个意思。“跳槽”原是个青楼术语,是说妓女看到了更有钱的嫖客就放弃现有的,另寻新欢,有如马从一个槽换到了另外一个槽吃草。因此,这种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为“跳槽”。

当然这个词也可以挪用到嫖客身上,一个嫖客对一个妓女厌倦了,又另外找一个,这种行为也可称为“跳槽”。

明代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桂枝儿》里就有一首名叫《跳槽》的歌,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句中的“跳槽” 就是指风月场中男女另寻新欢的行为。

将“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用于变换工作或职业,确实让人不敢轻易接受,最早或许只是句开玩笑或嘲讽的话。不过现在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趣味链接:“青楼”原来就是指妓院吗?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青楼”词条的解释是妓院。翻阅古典文学作品可以看到书中将落难风尘的妓女多称为“青楼女子”。

其实,“青楼”最早是泛指豪华精致的楼房,是古代帝王的住所。据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载:“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可见“青楼”乃是帝王之居。三国时曹植的《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唐代骆宾王的诗也有“大道青楼十二重”之句,都是誉指豪华精致的楼房及帝王居所。

后来,妓院和娼家有了关系。据考证,最早称妓院为青楼者乃出自南朝梁刘邈《万山见采桑人》一诗,内有“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的句子。对此,袁枚指出:“今以妓院为青楼,实是误矣。”此后,文人墨客们便以讹传讹,皆称妓院为“青楼”了。诗仙李白有“对舞青楼妓,双鬟白玉童”;杜牧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021 ■ 女人的小脚被称为“三寸金莲”,为什么这样称呼?

“三寸金莲”是我国古书里描写女人纤细小脚的代名词。但不要被字面意思所迷惑,三寸金莲的“三寸”其实是形容缠足的小,并非一定要小到三寸才行。

我国缠足的历史自五代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南宋时,妇女缠足已非常普及,缠足的风俗也逐渐由北方传到南方,到了南宋末年,“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