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4784000000036

第36章 文词解析(2)

黑读he(贺),(不读hei)。

仇读qiu(求),(不读chou)。

乜读nie(聂)(不读ye)。

郗(通“郄”),读xi(希),古代又读做chi。

芮读rui(锐),(不读ne)。

佘读she(蛇),(不读yu)。

朴读piao(瓢),(不读pu) 。

恽读yun(运),(不读jun军)。

亓读qi(其),(不读bian)。

仉读zhang(掌),(不可误读为ji)。

逄读pang(旁)。

邻读xi(戏),(不读lin)。

008 ■ “我”字最早是杀人凶器的名称,怎么用做人称代词了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是第一人称,常用来表示自己。“我”字行遍天下,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字之一,可是你知道“我”字是怎么成为人称代词的吗?

中国的文字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形字;一种是会意字。“我”字是会意字,它从“戈”形,字形就像兵器。“戈”是古代较为常见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

戈上突出的部分叫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勾割和啄敌人。所以“我”的本义就是一种兵器,但这种兵器的具体形制已经很难说清楚了。后来,“我”由兵器名称引申出了“杀”的意思,《说文解字》就说:“我,古杀字。”

那么代表兵器的“我”,怎么又成了自己的代称呢?原来“戈”是古代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谓枕戈待旦,大丈夫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下》)。因此武士们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于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并沿用至今。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当时的“我”作为代词用时,均指“我们”,那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自我的观念,到西周时,“我”就指代自我了。

趣味链接:你、我、他等指称在古汉语中是怎么表示的?

第一人称“我”在古汉语中来源甚古。与“我”同义的有“身”(魏晋南北朝时多见)、“侬”(吴人自称)、“奴”(唐五代时男女尊卑均可使用)。秦汉以后的口语里很可能已经统一于“我”,“吾”字只见于书面了。现在北方一些方言不说我、我们,而说俺、俺们、咱、咱们,这是继承了元代的传统。

第二人称代词“你”是“尔”,在正式场合写做“爾”。当“爾”的语义跟读音已经有分歧之后,又在左边加上“亻”以示区别,于是出现了“你”。“你”的写法大概在南北朝后期出现,到隋唐之际已经相当通行。在北宋之前,文人笔下并不怎么避讳“你”字,后来的人反而拘泥起来,往往写成“爾”或“汝”。

第三人称代词有他、渠、伊等。在古文里,作为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其”、“彼”也在“他”字之前使用过。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009 ■ “睡”在古代是指“躺着睡觉”吗?

大家都知道,“睡”在现代汉语中是“睡觉”的意思,但在古文中的“睡”也是这个意思吗?

从字形上来解,睡左边是“目”,右边是“垂”, 垂除了声音相近,可以做声符外,还能表示眼皮下垂。从这里你多少就可以看出这个字不是“睡觉”的意思了。《说文》释曰:“睡,坐寐”,“坐寐”就是坐着打瞌睡。如果硬要理解成睡觉的意思,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眼皮下垂,好像跟躺着有点不搭界。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这里“睡”就是“坐寐”的意思,如果理解为秦孝公时时躺下睡大觉,不仅文法上讲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

同样是“坐寐”意思的,在《战国策·秦策》中也可以找到。书中记苏秦“读书欲睡,引银白刺其股,血流至足”。其中“睡”也是想睡觉、打瞌睡的意思。

那么“睡”字的意思是在什么时候转变为睡觉的呢?据考证,“睡”字发生变化大致在秦汉以后。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句“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句中的“睡”就是指睡觉,而不是打瞌睡。至于宋代苏东坡《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中的“睡”更只能是“睡觉”的意思了。

《三国演义》中写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每次去诸葛亮不是在睡觉就是不在家。刘备第三次来,就听到了诸葛亮刚一觉醒来,随口吟的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通读此诗我们可知,这首诗并不是诸葛亮所作,为什么呢?因为诗中“春睡足”三字露了破绽。先秦两汉时的“睡”字,还不是睡觉的意思,只能作“打瞌睡”解。还有就是诸葛亮时代不会写五绝,“知”、“迟”也不同韵。

趣味链接:我国古代床的演变是怎样的?

床,这一睡眠用具的起源,可追溯到我国的商代。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简单,睡觉时只是铺垫植物枝叶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了,说明商代已有了床。迄今为止,发现的床的最早实物,位于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床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

春秋以来,床往往兼做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魏晋南北朝后,很多建筑物加高加大,扩展了室内空间,许多家具相应加高,床的高度也有所改变。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还出现一种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为睡卧的专用家具。

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生活饮食等都是坐椅就桌。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仅供睡卧的专门用具。

明代,出现了用纱或网状织物围起来的床。同一时期,西欧出现了同时可睡几个人的特大床。其背部是一块镶板,正面两边是雕花的圆柱,上有可以垂挂帷帐的天盖。

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弹簧床。19世纪后期,金属床开始出现。

010 ■ “三宫六院”是指哪三宫?哪六院?

三宫六院一词与故宫有关,这种说法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如果你看过紫禁城的布局,三宫六院就一目了然了。

故宫内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内廷即是皇帝和他的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民间俗称的“三宫六院”是“三宫”和“六院”的总称。三宫是指中路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宁宫,又称“后三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西路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及重华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总称“六院”。

三宫的命名体现了阴阳乾坤之说,隐含有天地祥和,万物通泰之意。各宫的功能划分是各有不同的。乾清宫是皇帝睡觉的地方。它的布局是,东西有暖阁,共有九间寝室,每间有三张床,在这三九二十七张床之间皇帝每晚可任选一张安寝,毫无规律。据说这样做是为了保障安全。同时,乾清宫还兼有处理部分政务的功能,比如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乾清宫里的“正大光明”匾是顺治帝亲笔书写的,自这时起,匾后就设置“建储匣”, 匣内存放接班人的名单。另外在清代,乾清宫还是皇帝驾崩之后的停灵之所。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是皇后于冬至、元旦和千秋(生日)时,接受贺礼的地方。交泰殿内有宝座,东次间有铜壶滴漏计时;在乾隆时期西次间设大自鸣钟计时,宫中时间以此为准。除此之外,殿内的《无为》牌匾为康熙帝手书;殿内的《交泰殿铭》屏风为乾隆帝所书。

坤宁宫在明代时为皇后居所,清代顺治帝将其改造为宫中萨满教祭祀的场所。坤宁宫东端是皇帝的洞房,婚后按规矩最少要在这里居住两天才能搬走。

东西六宫多为嫔妃居所,不同时代,个别院落也为皇帝、皇太后、皇后和太子居住。六宫之内的嫔妃也多有等级划分。她们睡觉时也有严格规定,大多不准仰卧,否则就会冲了龙气。

趣味链接:“三姑六婆”是指哪三姑,哪六婆?

“三姑六婆”是指从事九种职业的女人,关于它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个叫陶宗仪的学者,他著的《辍耕录》第十卷中有这样的记述:“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牙婆(贩卖人口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接生婆)也。”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吴之祥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三姑六婆”已经引申指家庭关系复杂,姑娘在这一家不好处。

011 ■ “光阴”一词由何而来?

“一寸光阴一寸金”,是我国关于珍惜时光的一则古训。这里的光阴用寸来计量,很是形象。那么,“光阴”一词又是由何而来呢?

“光阴”在文献记载中,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其中有“光阴可惜,避诸逝水”一语。

人类的第一个时间概念就是白昼、黑夜的交替变换。所谓昼兴夜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自然规律。“光”即是白昼,“阴”为黑夜。用“光阴”一词笼统地代指时间,再合适不过了。

趣味链接:为什么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史载,我国汉代以前就已经开始用日晷来计时了。日晷分为晷盘和晷针两部分,晷盘为圆形石板,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度,用来表示时辰。晷针为铜质,立于晷面正中垂直于晷面。

太阳从升起到落下,照在晷盘的晷针上,晷盘便显现出晷针的阴影,由长而短再由短而长,旋转着映在圆晷盘的刻度之上,用此表示时间。日晷上光的阴影即“光阴”,随太阳东升西落移动一寸当然很快,“寸阴”就是晷盘上晷针的影子移动一寸距离所耗费的时间。

汉唐以后,在一些诗文中开始出现“寸阴”、“寸晷”、“分阴”等词语。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中一首中就有“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这也是“一寸光阴”的最早出处。

后来,人们又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比喻人们要珍惜时间,不可浪费虚度,是很有哲理的一句话。

012 ■ “露马脚”露的是马的脚吗?

如果有些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一旦出现破绽,甚至败露,人们就会说是露了“马脚”。这一词语相传来自于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

相传,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后来,他加入了元朝末年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嫁给了他。马氏是一个才女,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实现了统一大业。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起明朝后封她为皇后。

马氏虽被封为了明朝的皇后,“龙恩”虽重,但深知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大庭广众间,总是遮遮掩掩,尽量避免将脚露出裙外。

有一天,马皇后游兴大发,乘轿招摇过市,百姓见皇后的舆轿过市,都翘首张望,想一睹皇后的风采。不料,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露马脚”一词就这么流传开了。

趣味链接:“露马脚”来源的其他几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认为,“露马脚”是从“露驴脚”转化而来的。

宋代某年阳春三月,汴京(开封)有不少人骑驴郊游,有一个姓陈的商人骑的是“雪蹄驴”,走相好,叫声清脆,很引人注目。

有一个小偷看中了这头驴,他用醪酒将陈某灌醉,盗走“雪蹄驴”,藏在一个破庙中。后来官府派人搜查,见残垣断墙处露出驴脚,遂将小偷逮捕治罪,驴归原主。

此事传开,有人写了一首歌谣说:

酒灌饱,雪蹄跑,官府派人找,亏得偷儿失算了,断垣残墙露驴脚。

以后,就出现了“露驴脚”的俗语。到了元代,崇马之风大盛,人们又渐渐说成了“露马脚”。

还有一说,“露马脚”来自古人用马假扮麒麟的游戏。麒麟是“四灵”(龙、凤、麒麟、龟)之一,被人们当做吉祥的仁兽。但是麒麟只是幻想出来的动物,人们在世界上找不到活的麒麟。

因此,在节日庆祝祭礼游行时,人们根据想象,做了个麒麟皮披在马身上。这假麒麟若裹不严,就会露出马脚来,所以人们会心之余就把露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叫做“露马脚”了。

013 ■ “吃大锅饭”最初的意思是“煮了很大一锅饭”吗?

“大锅饭”这个词,从字面上看,很多人都会认为是煮了很大一锅饭,当然这样也说得过去。但最初的大锅饭却不是这么回事。

据说,“吃大锅饭”的由来与佛教有关。在明代,广东七星岩的庆云寺常佛殿的一角放置着一口大锅,这口锅大得可以做数人的饭。但它四周围着铁栏杆,并不用来煮饭,而是用来化缘用的。凡是进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在经过大铁锅旁边时都要投进几个铜钱,孝敬菩萨,以求显灵,降福灭灾。

这样一来寺内僧人的生计就有着落了。因此,这口大铁锅虽然从未真正煮过饭,但是僧人们都靠着这口锅吃饭,久而久之人们便称其为“大锅饭”了。

现在,人们把“吃大锅饭”一语引申为对当前社会中所存在的“平均分配”弊端的嘲弄,显得既生动形象,又恰当、贴切。

趣味链接:开除或解雇的代名词为什么是“炒鱿鱼”?

“鱿鱼”是一道美味,为何“炒鱿鱼”就是形容工作被辞退、解雇,甚至开除的意思呢?跟鱿鱼有什么关系?

“炒鱿鱼”这个词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在旧社会,为人打工的人一听到老板的解雇通知,便只好卷起铺盖走人,因为那时候被雇用人的被褥都是自带的,老板是不会提供的,离开时当然要卷起自己的铺盖了。

由于人们对开除和解雇这类词十分敏感甚至恐惧,觉得它太刺耳,于是有些人便用“卷铺盖”来代替。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忽然从“炒鱿鱼”这道菜中发现,在烹炒鱿鱼时,每块鱼片都由平直的形状,慢慢卷起来成为圆筒状,这和卷起的铺盖外形差不多,而且卷的过程也很相似。

由此人们产生了联想,就用“炒鱿鱼”代替“卷铺盖”,这样说起来也更形象,更含蓄,所以这种说法一直沿用至今。现如今,“炒鱿鱼”除了被辞退的意思外,也有的是个人因为不想在原单位干了而提出辞职的,这时你就会听到“我炒了老板的鱿鱼啦!”

014 ■ “压轴戏”就是最后一出戏吗?

现在,许多人常用“压轴”一词来形容最后一个精彩节目。实际上,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错误用法。

在旧戏班里,戏班排戏称“打本子”,具体就是将台词用毛笔写在底部有一个木轴的长条纸上,卷起来似一轴画卷。

在旧中国的戏剧社演出中,一场戏往往要演五六个小时,尤其是大的戏。先有开锣戏,亦称“帽儿戏”,指演出时的第一出戏。往下依次第二、第三、第四出戏叫“中轴”。倒数第二出戏叫“压轴”、“倒二”,最后一出戏叫“大轴戏”或叫“轴子戏”。如今误用倒数第二的“压轴”来称倒数第一,实在是贻笑大方。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轴”字在戏剧界统读去声(四声),不读阳平(二声)。“压轴戏”是整个戏中最精彩的一段,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一般都是头牌演员或名角来演。有些人把“压轴戏”、“压台戏”、“大轴戏”混为一谈,这实际上也是错误的。

趣味链接:“冷板凳”原指戏院里开场前的清唱,它的意思是怎么演变的呢?

“冷板凳”是一句梨园行话,指戏院里开场前的清唱,它的意思是怎么演变的呢?

旧社会戏台上唱戏,台面上道具多为靠背椅子,而板凳则是不上台面的。在布置舞台时,板凳通常放在下场门一侧,懂行的人都知道,放在这里是专给“配乐”的敲锣鼓的人坐的。台上唱戏,锣鼓一敲,场子里顿觉热闹,故戏院老规矩,开大幕前,先来一番锣鼓,叫闹场。板凳有人坐自然就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