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少习禅法,安般①数息②及不净观,虽诵其文不解其意。种种方法,实无所晓,自言善解,妄授禅法,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③,终年累岁,空无所获。如彼愚人,使他没海。
[注释]
①安般:即数息观,五停心观之一。数自己的脉搏与呼吸以驱除散乱。“安”为呼,“般”为吸。
②数息:即安般。
③法相: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亦即体相。
[今译]
从前有一位富家子弟,和一伙商人到大海中采宝。
这位富家子弟能背诵入海驾船的方法,如果船进入大海,遇到有旋涡、回流、礁石之类的地方,知道应该怎样驾驶,怎样把正舵轮,怎样停泊不行。他告诉大家说:“入海驾船的方法,我都知晓。”
大家听他这样说,都相信了他的话。
船到大海中,没有多少时间,船师患上疾病,突然死去。这时富家子弟就代替死去的船师,驾驶这条船。
船驶到有旋涡的急流中,他高声背诵应当这样驾驶,应该这样掌舵,可是这条船只在海上盘旋打转,不能继续前进,到不了采宝处。一船商人都落水而死。
世间凡夫俗子也如此。稍稍修习了一些禅法,只是知道了数息观及不净观的观法,能背诵条文却不解其意。修行种种方法实际并不通晓,却自称善解禅法,胡乱传授,使得求学者迷失正知正见,颠倒错解诸法的实质与现象之差别,终年累月一无所得。正像那个不会驾船的蠢人致使全船的商人葬身海底。
[点评]
佛教把空头理论家称作论匠。释尊在世时有一种外道叫论力外道,他们动辄以论议之力自诩。后来释尊用正教说服他们,让他们放弃炫耀,进入佛门。
禅林向有说默之分别。昭示因缘(物之生灭)时应该说;思考理体(万有之本体)时应该默。航海属于理体,事关人命,更是不可妄言。
(六十七)夫妇食饼共为要喻
昔有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
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
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手。
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
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
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
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
世人闻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故,诈现静默,为虚假①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略。丧其善法,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②于五欲,耽着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注释]
①虚假:无实体。凡夫所修之善根,皆虚假不实,内怀虚假邪念,外现贤善精进之相,无不夹杂我执烦恼之污,称为“行为虚假行”,或“虚假杂毒善”。
②方:占有。
[今译]
从前有一对夫妇,有三个饼,夫妇俩分吃,各吃一个,还剩一个。两人约定:“谁若先开口说话,就不能得到这个饼。”
订下约定之后,为得一饼的缘故,两人都不敢说话。
不一会儿,有贼入室偷东西,他们家一切财物都到了贼的手里。
夫妇因为有约定在先,眼看着此情此景却不说话。
贼看到他们不说话,便当着丈夫的面,凌辱他的妻子。她的丈夫眼见妻子受辱,还是不说话。
此时妻子大喊有贼,并对丈夫说:“你这个呆子,为一张饼的缘故,眼看着贼却不喊?”
她丈夫拍手笑着说:“咄!贱妇人,这饼一定是我的了,没你的份儿了。”
人们听到这件事,没有不耻笑的。
世间凡夫俗子也如此。为一点小名小利,装作安静沉默,心里却受到虚假不实、烦恼之贼的种种侵袭困扰,失去清净善法,堕入三恶道,却不知害怕。想求出离世间的正道,却贪恋五欲,沉湎于嬉戏。即使未来遭受大苦也不以为患。就像那个愚蠢的丈夫为一个饼,就置妻子、财物于不顾。
[点评]
夫妻二人,见利忘忧,轻重倒置,以小失大,愚蠢至极。本文以夫妻的富于戏剧性的行为比喻有些俗人因贪恋五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而失去超越世俗、出离世尘的正道。
(六十八)共相怨害喻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
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
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返自害己。”
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嗔恚故,欲求毗陀罗咒①用恼②于彼。竟未害他,先为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注释]
①毗陀罗咒:毗陀罗是起尸鬼。古印度人相信念毗陀罗咒能让死尸起而杀人。
②恼:即恼害、侵扰、憎恨之义。唯识宗则解释为起嗔怒之心,追想过去之行事或现在不悦之事物,心中懊恼之精神作用。
[今译]
从前有一个人,和别人怄气,忧郁不乐。
有人问:“你现在因为什么愁成这个样子?”
他回答:“有人伤害我,我却无力报复。不知用什么法子才能报复他,所以发愁。”
有人告诉他:“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加害于他。不过有一个让人担忧的地方,就是还未来得及害对方,自己反会受伤害。”
闻听此言,那人非常高兴,说:“万望教会我这个方法。即使伤害自己,我也要报复他。”
世间有些人也如此。为睚眦之怨,就要使用毗陀罗咒加害侵扰对方。终了未害他人,而自己先受嗔恚果报,其憎恨之心反害了自己,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这和上面那个蠢人没有什么不同。
[点评]
佛教主张和光接物,像光和微尘合在一起那样,与他人共处,保持谦和明智的态度。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国的儒家与道家都早于佛教提出同样的主张,比如老子就有“和其光,同其尘”的教导,意思是与众人和合,不显露自己突出自己,与世无争。后来王弼有所发展,提出“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贞”。
在待人接物的问题上,儒、释、道高度一致。
(六十九)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昔有一人,从北天竺①至南天竺②。住止既久,即聘其女共为夫妇。
时妇为夫造设饮食,夫得急吞,不避其热。
妇时怪之,语其夫言:“此中无贼劫夺人者,有何急事,匆匆乃尔,不安徐食?”
夫答妇言:“有好密事,不得语汝。”
妇闻其言,谓有异法,殷勤问之。良久乃答:“我祖父已来法常速食,我今效之,是故疾耳。”
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不达正理,不知善恶。作诸邪行,不以为耻,而云我祖父已来,作如是法。至死受行,终不舍离。如彼愚人,习其速食,以为好法。
[注释]
①北天竺:古印度五国之一,在今印度之旁遮普、克什米尔、西北境州等地。北天竺是继中印度之后佛教最为盛行的地方,佛教灵迹甚多。
②南天竺:古印度五国之一。今印度的南部。
[今译]
从前有一个人,从北印度来到南印度,住了很长时间,聘娶了当地一位女子,结为夫妇。
妻子给丈夫做好饭,丈夫拿来急忙吞食,不顾烫伤的危险。
妻子觉得奇怪,对丈夫说:“也没有贼抢你饭,有什么急事,匆忙到这样的地步?为什么不安心地慢慢吃?”
丈夫说:“这是一个美好的秘密,不告诉你。”
妻子听他这样说,以为他有什么奇异法术,再三询问他。
过了好久他才告诉她:“我祖父时就传下快速吃饭的规矩。我要效法先人,所以快速吃饭。”
世间凡夫也如此。不懂得正理,也不辨善恶,做各种不好的事,不以为耻,却说我的先人就是这样,一直到死,始终坚持这样做。就像那个蠢人效法先人快速吃饭,把它当作传家宝加以保持。
[点评]
本篇经文一方面批评了执著于教条的蠢人,另一方面反映出佛教强调权变,不主故常的倾向。
须注意,蠢人祖上传下来的速食法是一种陋习,而非传统。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总有其形成的原因,有其保存下来的理由,有其独特的价值(哪怕它不具有普适性)。
(七十)尝庵婆罗果①喻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闻持戒施得大富乐,身常安隐,无有诸患,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时,然后可信。”目睹现世贵贱贫穷,皆是先业所获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怀不信,须己自经。一旦命终,财物丧失。如彼尝果,一切都弃。
[注释]
①庵婆罗果:芒果。
[今译]
从前,一位富翁想吃芒果,派人带着钱到果园去买。他吩咐买果人说:“你要买甜的、好吃的。”
买芒果的人带上钱去买芒果了。芒果园主人说:“我的芒果树上的果子都是最好的,没有一个坏的。你可以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芒果的人说:“我现在要一个一个地都尝一尝,然后买。要是只尝一个,怎么知道其他芒果好不好?”于是他一一品尝所有芒果。
他把芒果带回家,富翁看到咬的痕迹,很恶心,把芒果都扔了。
世间有些人也如此。听说持戒、布施可以大富大贵,身体安康,无灾无难,不肯相信,便说:“布施可以得福,我要自己真的得福,才能相信。”他亲见现世有贵、有贱、有贫穷,都是前世业行所得果报。他不懂用以一知万的道理推求因果报,却以怀疑的态度,要求自己都亲身经历才相信。可是一旦命终,一切财物都丧失,就像把芒果全尝一遍,最后又都扔掉。
[点评]
本经道出了经验主义的危害。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通过“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刺只相信经验的蠢人。
直到二十世纪,这样愚蠢的事情还发生在著名人物身上。罗素是世界级哲学家,但却愚蠢至极,与其弟子维特根斯坦提出臭名昭著的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有意义。导致科学主义盛行。而且他们的歪论让人产生这样一种错觉:我们这个世界,除了科学什么都没有意义,与一一品尝芒果的蠢人如出一辙。
(七十一)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
昔有一人,聘取二妇。若近其一,为一所嗔。不能裁断,便在二妇中间,正身仰卧。
值天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堕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
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亲近邪友,习行非法,造作结业①,堕三恶道,长处生死,丧智慧眼。如彼愚夫,为其二妇故,二眼俱失。
[注释]
①结业:指由烦恼而生的思想与行为。
[今译]
从前有一个人,娶两个妻子。要是他亲近其中一个,另外一个就会生气。他自己无调节二者关系的良方,便在睡觉时,躺在两个妻子中间,端端正正地仰面朝上。
一天正值下大雨,屋顶漏水,雨水和泥土一齐落下,恰好掉在他眼睛里。他因为有约在先,不敢起身躲避,两只眼睛都被泥水打瞎了。
世间蠢人也如此。亲近恶友,学习歪门邪道,由烦恼而积下恶业,堕入三恶道,永处生死轮回中,丧失了智慧之眼。就像那个蠢人,为两个妻子而失去双眼。
[点评]
这个譬喻讲述了结业自缠,永流苦海的道理,指出烦恼能绑缚众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脱,永沦生死。
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结、郁结都是指身体被绑缚而产生的烦恼。祛除心结的唯一办法是铲除烦恼的根源。本文主人公的烦恼在于娶两个妻子而又摆不平关系,导致失去双目。如若不从根本上改变生活现状,失去的将不止双目,恐怕命也要搭进去。这篇经文对多妻欲强烈的男人不啻一声警钟。
(七十二)唵①米决口喻
昔有一人,至妇家舍,见其捣米,便往其所,偷米唵之。
妇来见夫,欲共其语,满口中米,都不应和。羞其妇故,不肯弃之,是以不语。
妇怪不语,以手摸看,谓其口肿,语其父言:“我夫始来,卒得口肿,都不能语。”
其父即便唤医治之,时医言曰:“此病最重,以刀决之,可得差耳!”
即便以刀,决破其口。米从中出,其事彰露。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作诸恶行,犯于净戒,覆藏其过,不肯发露,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决口,乃显其过。
[注释]
①唵(ǎn):用手往嘴里送食。
[今译]
从前有一人,到妻子家,见她正在舂米,就到碓房偷了一把米放到嘴里。
妻子来看丈夫,想同他说话,丈夫满嘴都是米,不能应答。因为在妻子面前难为情的缘故,不肯把米吐出来,所以不开口说话。
妻子奇怪丈夫不言语,用手摸他的嘴,以为嘴肿了,就对她父亲说:“我丈夫刚来就得病,突然口肿,说不出话啦!”
她父亲随即请医生给他看病,医生说:“此病很重,要手术开刀,才能治愈。”
于是医生用刀割开他嘴巴,米就从割开的口子中漏出,事情的真相暴露无遗。
世间有些人也如此。有人做了各种坏事,违犯清规戒律,隐藏过错,不肯显露表白进行忏悔,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如同那个蠢人,为一点小错难为情,不肯把米吐出,直至医生用刀切开他的嘴,才显露他的过错。
[点评]
禅林中有一个成语,叫做吞吐不得(又作“吞吐不下”),表示口中有物吞吐两难。佛教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处境尴尬。后来,这个成语转意为:佛法是妙药,然而对于缺乏道心的人是无效的。
(七十三)诈言马死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
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
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
旁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自言善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杀害众生,加诸楚毒,妄自称善,无恶不造。如彼愚人,诈言马死。
[今译]
从前有一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敌阵杀敌,由于他心里恐怖,不敢与敌人交锋,便把污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中,他所乘的马被敌人夺去。
战斗结束军队撤离战场,他打算回家,就割下一匹已死的白马尾巴,把它带回家。
到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何处?为什么不骑了呢?”
他说:“我的马战死了,特意把马尾带回来了。”
旁边的人对他说:“你的马本是黑色的,尾巴怎么会是白色的?”
他无言以对,被人们所讥笑。
世间有些人也如此。说自己行善、做好事,修慈悲心,不吃酒肉。然而他却杀害众生,并加以虐待,自己还说是在行善,其实他干尽了坏事,就像那个蠢人谎说黑马已死一样。
[点评]
蠢人用马尾证明其马尚在,是典型的妄语。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之分,大妄语是未得圣道而说得圣道,未受天龙鬼神的供养而说自己得受天龙鬼神供养等等;小妄语指一切不真实的话。本文指的是小妄语。佛教认为:“一切恶事,虚妄为本。”(《涅槃经》三十八)犯妄语戒有口气臭、善神远离等十种罪过。
(七十四)出家凡夫贪利养喻
昔有国王,设于教法①:诸有婆罗门等,在我国内,制抑洗净②。不洗净者,驱令策使种种苦役。
有婆罗门空捉澡罐,诈言洗净。人为着水,即便泻弃,便作是言:“我不洗净,王自洗之。”
为王意故,用避王役,妄言洗净,实不洗之。
出家凡夫,亦复如是。剃头染衣,内实毁禁,诈现持戒,望求利养,复避王役。外似沙门,内实虚欺,如捉空瓶,但有外相③。
[注释]
①教法:为教化众生所制定的戒律或规章。
②洗净:大小便洗手之法。为律家所重。
③外相:善恶美丑现于身上者。又,身口所作现于外者。《毗尼义钞》曰:“内德既异,外相亦异。”
[今译]
从前有一个国王,制订一个法规:所有的婆罗门,只要在我国境内一定要执行洗净的戒律。不遵守洗净戒律的,强制他做各种苦役。
有一个婆罗门,提着空水罐,谎称自己已洗干净了。有人给他水罐里加水,他就把水倒掉。他说:“我不洗净,让国王自己洗净吧。”
碍于国王的命令,为逃避劳役之苦,谎称洗净,实际并没有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