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说法之时戏论②诸法,不答正理,如彼仙人不答所问,为一切人之所嗤笑。浮漫虚说,亦复如是。
[注释]
①孔雀屎:比喻问答乖违,问天而答地。
②戏论:错误无意义的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的无意义言论。与滑稽,冗谈等同。
[今译]
譬如说,从前有两个儿童,下河游戏,从水里捞起一撮毛。
一个孩子说:“这是仙人胡须。”
另一个小孩说:“这是熊毛。”
当时河边上有一位仙人,这两个小孩争执不下,就跑到仙人这里,请仙人帮助解答疑难。
这位仙人抓出一把米和胡麻籽,放在嘴里咀嚼,然后吐到手掌上,对小孩说:“我手掌上的东西像孔雀屎。”
这位仙人没有答复两个小孩的问题,人们都知道他是问答乖违,答非所问。
世间蠢人也是这样。说法的时候不切实际地游戏诸法,不去解答正理,像那仙人一样,不回答所问的问题,被众人笑话。虚假空谈也是如此。
[点评]
似浅实深。
如今,虚诞浮说,比比皆是,甚于本喻所指。秦可卿是曹雪芹笔下杜撰虚构的人物,却把她戏论为历史人物,争论不休。这不是虚诞浮说,很滑稽吗?
佛教认识到空谈的巨大危害,所以提出不二法门。关于不二之理有这样一个典故,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文殊师利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并非一言不发才是不二法门,言行一致才算真正的不二法门。
(五十)医治脊偻①喻
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请医疗治。
医以酥涂,上下着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为修福故,治生估贩,作诸非法,其事虽成,利不补害,将来之世,入于地狱,喻双目出。
[注释]
①脊偻:驼背。
[今译]
譬如说,有人突然患佝偻病,请医生治。
医生把酥油涂在他身上,前胸、后背缚上夹板,狠狠地用力去压平他,这人痛得两只眼珠子都不觉夺眶而出了。
世间蠢人也如此。为得到生活上的福利,搞些投机倒把的生意,做各种非法的事情,事虽做成,却弊大于利,得不偿失,将来要堕落地狱,就像上面讲的双目被压出的故事那样。
[点评]
这篇寓言讽刺为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果的人。这是人甚至人类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人类开采石油,砍伐森林、滥捕滥猎、登月探险、克隆生命、追求高“GDP”……一切为眼前利益,根本不考虑千百年后,子孙后代还有无生活资源可用。美国一位著名教授信誓旦旦地对学生说:地球资源永远不会有用完的一天,因为科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开发出替代品……
闻此言后,不寒而栗。
(五十一)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与我浣衣。”
次有一人,复语浣衣。
婢语次者:“先与其浣。”
后者恚曰:“我共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即鞭十下。
如是五人①各打十下。
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②众生。
[注释]
①五人:疑此处有误,照理说第一个要婢女洗衣服的人不该打她。
②搒笞(p?nɡ chī):搒,用棍子、竹板打;笞,用鞭子、竹板抽。
[今译]
譬如说,五人共买一个婢女,其中一人对婢女说:“给我洗衣裳。”
接着又有一人也要她洗衣裳。
婢女就告诉后说的人:“我给先说的洗。”
后说的人很生气,问道:“我和他共同花钱买你,为什么只给他洗?”拿起鞭子就打了她十鞭。
其他人每人也都打了她十鞭。
五蕴也如此。众人随顺烦恼,流转生死,合成此身,而由五蕴合和而成的人身,又总是遭受生、老、病、死等无量苦恼的折磨。
[点评]
本篇经文的难点在于对五蕴的理解。“蕴”是聚集的意思。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教把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的东西,称为色;把肉体知觉与精神感受称作受;把想象事物善恶邪正的分别称作想;把迁流(时间上有三世相续、生死流转、迁变无常)造作(做事,善恶诸行)称作行;把对于色的和合积聚过程的思考分析称作识。
由五蕴和合而成的身体如同浣洗衣服的婢女,总要被五蕴鞭打。《大庄严经》对这种鞭打做了非常形象的比喻:(一)色如聚沫,因风吹水而聚,虚有相状,体本不实;(二)受如水泡,须臾即没,众生所受苦乐之事亦如水泡,起灭无常;(三)想如阳焰,渴者想象为水,实为虚妄;(四)行如芭蕉,危脆易碎;(五)识如幻事,随境生灭,亦无有实。
五蕴皆空,本无实性。过于当真,必受它戏弄,如同遭受鞭打。
(五十二)伎儿作乐喻
譬如伎儿,王前作乐。王许千钱,后从王索。王不与之,王语之言:“汝向作乐空乐我耳,我与汝钱亦乐汝耳。”
世间果报,亦复如是。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
[今译]
譬如说,有一歌女,在国王面前演奏乐曲。国王许诺赏给她一千钱。表演结束后她向国王讨取赏钱,国王却不给。
国王对她说:“你刚才演奏乐曲,不过让我的耳朵空快活一会儿;我说要给你赏钱,也是让你的耳朵快活一下罢了。”
世间的因果报应也如此。无论在人间还是在天上,虽然得到少许快乐,也不过空有其名,没有真正的快乐。快乐随着因缘在一刹那间便消失,不能够常住。正像国王和歌女所得到的是场空欢喜。
[点评]
以伎儿作乐之短言无常迅疾。
伎儿作乐只能快于一时,不能持之久远。但是世间也不是什么都不能长期留存,有价值的东西还是可以存留的:我们至今仍能感觉到屈原投江时的嫉世愤俗,能感觉到司马迁完成《史记》时的释然,能感觉到司马相如的风流倜傥,能感觉到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的少年才气,能感觉到李白的仙风道骨与杜甫的忧国忧民,能感觉到苏东坡的文豪风采……
(五十三)师患脚付二弟子喻
譬如一师,有二弟子。其师患脚,遣二弟子,人当一脚,随时按摩。
其二弟子常相憎嫉。
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当按摩之脚,以石打折。
彼既来已,忿其如是,复捉其人所按之脚,寻复打折。
佛法学徒,亦复如是。方等①学者非斥小乘;小乘学者复非方等。故使大圣法典二途兼亡。
[注释]
①方等:译为广大、无比等。指大乘经典。亦称“大乘方等”。
[今译]
譬如说,有一位师傅,有两个弟子。师傅患脚病,让两个弟子每人负责一只脚,随时为他按摩。
两个弟子常常互相憎恨嫉妒。
一个弟子到外面去了,另外一个弟子就用石头把对方负责按摩的那只脚砸断了。
另一个弟子回来看到这样的情况,对他十分恼火,也用石头把对方负责按摩的那只脚砸断。
有些佛教学者也如此。大乘方等学者,对小乘部抱有排斥态度;小乘学者也排斥方等部的大乘,认为它不是佛法正宗。这样佛、菩萨、大声闻等圣人留传下来的大、小乘法典双双消亡。
[点评]
佛教主张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信教人。自利即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产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他,乃利益他人,非为己利,而为救济诸有情而致力行善。把唯图自身之利益、独善其身、不顾大局的人称作自了汉。本篇经文中的两个弟子都是自了汉。自了汉最终的结果往往就像经文中所说那样自害害人。
(五十四)蛇头尾共争在前喻①
譬如有蛇。尾语头言:“我应在前。”
头语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尔?”
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
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
师徒弟子,亦复如是。言师耆老,每恒在前;我诸年少,应为导首。如是年少,不闲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牵,入于地狱。
[注释]
①《杂譬喻经》载有这个故事。
[今译]
譬如说,有一条蛇,蛇尾对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
蛇头对蛇尾说:“我一直是走在前面的,为什么突然要改变?”
蛇头坚持在前面走,蛇尾便缠住一棵树,蛇头无法摆脱。
蛇头只好答应尾巴,让它在前面走,结果掉进火坑,被烧焦而死。
在师徒关系上,也有相似的情形。徒弟说他师父年纪老了,总当领导不合适。我们这些人现很年轻,应该让年轻人做领导。徒弟毕竟年轻,不去熟习戒律,还经常违犯。结果徒弟连累师傅彼此一齐堕入地狱。
[点评]
按说,老年人德高望重,为物仪表,应该受到尊重与敬仰。然而现实生活中每每出现鄙视老年人的倾向。有些年轻人只看到“少则颜红体润,老则发白面皱”的皮相,没有看到老人善业渐积渐多,离成就道果越来越近的一面。
不敬老的人,不足与论!
(五十五)愿为王剃须喻
昔者有王,有一亲信,于军阵中,殁命救王,使得安全。王大欢喜,与其所愿,即便问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
臣便答言:“王剃须时,愿听我剃。”
王言:“此事若适汝意,听汝所愿。”
如此愚人,世人所笑。半国之治,大臣辅相,悉皆可得,乃求贱业。
愚人亦尔。诸佛于无量劫难行苦行自致成佛,若得遇佛,及值遗法,人身难得,譬如盲龟,值浮木孔①。此二难值,今已遭遇,然其意劣,奉持少戒,便以为足,不求涅槃胜妙法也。无心进求,自行邪事,便以为足。
[注释]
①盲龟值浮木孔:盲龟遇浮木甚难,比喻受身为人,值佛在世、遇闻佛法等都是稀有难逢的际遇。《止观辅行传弘决》云:“生世为人难,值佛生信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木。”此譬喻颇为著名,经论中记载甚多。
[今译]
从前有个国王,有一个亲信侍从,这人在一次战争中冒生命危险保护他,使国王得以安全归来。国王十分高兴,要满足侍从的心愿,便问他:“你有什么要求,任凭你想要什么,我都满足你。”
亲信回答说:“我只愿国王您剃胡须的时候,让我为您效劳。”
国王说:“这件事如能让你称心如意,我就满足你的愿望。”
这样的傻子,人们都感到很好笑。本来半个国家的统治管理,或者是做大臣、宰相,都可以得到。可是他偏偏要求为国王剃须这种没出息的行业!
蠢人也如此。一切佛都是经历无数劫的苦难才成就佛果的。遇佛在世难得,亲自闻佛的遗教难,转生为人身更难,就像大海中的瞎眼龟碰到浮木一样。受身为人难但已实现,佛法难闻却已闻听,这两个很难遇到的机遇都碰上了,但有人却心意懈怠,只奉持少许戒律就认为足够了,不求菩提涅槃的殊胜妙法,不求成就佛果。无进取心,自己做些不合正法的事情,就觉得满足。
[点评]
读这篇寓言不免感慨,做人难,习佛更难。不是吗?欲望填胸受指责,没有欲望同样受指责。佛教中有无所求行,但无所求行也不是彻底的无欲望、无所求,还是要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
(五十六)索无物喻
昔有二人道中共行,见一人将胡麻车,在崄路中不能得前。时将车者语彼二人:“佐我推车,出此崄路。”
二人答言:“与我何物。”
将车者言:“无物与汝。”
时此二人即佐推车,至于平地。语将车人言:“与我物来。”
答言:“无物。”
又复语言:“与我无物。”
二人之中,其一人者含笑而言:“彼不肯与,何足为愁。”
其人答言:“与我无物,必应有‘无物’。”
其一人言:“无物者二字共合是为假名①。”
世俗凡夫着无物者,使生无所有处②;第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③、无愿④、无作⑤。
[注释]
①假名:虚假的名字。诸法本来无名,是人给它假设了名字,这个名字既虚假不实,且不合实体,好像一个贫贱的人取了一个富贵的名字一样。
②无所有处:分为两种,即(一)定,修证所得的无所有处定(入此定时,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二)生,由彼定所感的异熟果(今世所作善恶之因,招感未来世善恶之果,即今世所行善恶之报,异世而熟),即无所有处天(无色界四天中的第三天)。
③无相:无形相之意。“有相”之对称。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
④无愿:认为一切法都是无相的,于三界无所愿求。解脱门(能通至涅槃,指空、无相、无愿之三种禅定)之一。
⑤无作:无因缘之造作;无为。
[今译]
从前有两人一起行路,路上见到一人推一车胡麻,车在险路上推不动了。推车人求二人说:“请帮我把车推出这段险路。”
二人问:“给我们什么报酬?”
推车人说:“无物给你。”
于是两人就帮着把车子推到平坦处,然后对推车人说:“把‘无物’给我们吧。”
推车人说:“无物。”
二人又一次说:“给我‘无物’呀。”
两个人中的一人笑着对同伴说:“他既然不肯给我们,何必非要向他索要呢?”
另外一人说:“他既然答应给咱们‘无物’,就一定有‘无物’。”
另一个人解释说:“‘无’与‘物’连起来是一个假名,有其名而无其物。”
世上凡夫俗子执著于“无物”,希望转生到无所有处天;第二个人所说的“无物”与第一个人完全不同,他说的无物是“无相”、“无愿”、“无作”的意思。
[点评]
佛教的有相宗并不把世界看成绝对的空无。
佛陀在讲《阿含经》的时候,以诸法实有之理为本,所以称《阿含经》为有相教。后来,在颂赞《法华经》的法会上,佛陀说诸法以因缘生,故无自性,如梦如幻,一切诸法,皆空无相。于是把《法华经》称为无相教。用无相攻击有相或以有相攻击无相都有失偏颇。
佛教有三个解脱门:第一是(无相)空,第二是无愿,第三是无作。
无相即空。关于空,在《杂譬喻经》的点评里讲了不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不等于色与空没有差别,佛教就是为解释这种差别的,真的无差别,佛菩萨就无事可做了。
“无愿”只是心离愿求之念,以求清净,并不是说真的有一个无愿的实境,把无愿当作实境与那个把“无物”当作实物的人一样愚蠢。
无作只是心离造作之念,不意味真的有一个“无作”的实境。什么都不做,肯定入不了涅槃城之门。
(五十七)蹋长者口喻①
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
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蹋却。
有一人愚者,不及得蹋,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蹋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蹋。”
于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蹋长者口,破唇折齿。
长者语愚人言:“汝何以故,蹋我唇口?”
愚人答言:“若长者唾出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蹋去。我虽欲蹋,每常不及,以是之故,唾欲出口,举脚先蹋,望得汝意。”
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返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②。
[注释]
①《杂譬喻经》中也载有此喻。
②时与非时:原意指印度的两个时间段,晨朝至日中为时,日中至后夜为非时。此处指适合的时候与不适合的时候。
[今译]
从前有个大富翁,他身边的下人想讨他欢心,都特别恭顺。
富翁吐痰时,左右的下人争先用脚擦掉痰迹。
有个蠢人,总是得不到踩富人痰的机会,因而自言自语地说:“只要痰吐到地上,就被那些人踩了。看来只有在主子要吐痰时,我抢先踩。”
一天,富翁正要咳嗽吐痰,此时蠢人赶紧上前,一脚踩在富翁嘴巴上,把嘴唇踢破,牙齿也踢断了。富翁责问蠢人:“你为什么踢我嘴巴?”
蠢人回答:“如果等到您吐的痰落地,那些讨好您的人都争先踩,我虽然想踩,常常来不及。因此,我今天看到您正要吐痰,就先抬腿去踩您的痰,以得到您欢心。”
凡事都要借助时分的因缘。如果时分因缘没有成熟,勉强去做,不但收获不到快乐反而会苦恼。所以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时候适宜做,什么时候不适宜做。
[点评]
佛教中有许多时间上的惯例。
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诸天神巡视人间,这三个月最适宜持斋,谓之三长斋月。斋是“正午以前的饭食”,过了中午吃饭,叫做“非食”。
人死之后七七四十九日的时候,由业缘安排将去投胎,若此时亲属为其修福,往往可以转劣为胜而投生于善处。七七四十九日的日斋会叫做“斋七”。
每月初八日,天帝释遣辅臣观察世间人民善恶,此日宜加修善,名其斋日。
每月十四日,四天王遣四太子,按行天下,伺察人民善恶。人于此日,宜加修善,也是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