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典譬喻经全集
4780500000034

第34章 杂譬喻经(比丘道略集 后秦鸠摩罗什译)(8)

从那以后,不允许比丘尼在城外住宿或在村落独自行走。

[点评]

男子起淫心与比丘尼在偏僻之处独行都是错误的,所以,有些地方风俗让妇女包头,以减少男人淫欲,这种做法虽有不当之处,动机良好。今日道德败坏,男盗女娼,女人随意暴露身体,乃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十四)草木皆可为药喻

天下草木皆可为药,直不善别者,故不知耳。昔有圣医王,名曰耆域,能和合药草作童子形,见者欢喜,众病皆愈。或①以一草治众病,或以众草治一病。天下之草,无有不任用者;天下之病,无有不能治者。

耆域命终,天下药草一时涕哭,俱发声言:“我皆可用治病,唯有耆域能明我耳!耆域死后,无复有人能明我者。后世人或能错用,或增或减,令病不差,令举世人皆谓我不神。思惟此,以故涕哭耳。”唯有一诃梨勒②别在一面,独不涕哭,自言:“我众病皆能治,服我者病皆当差,不服我者自不差耳。不须人明,故不涕耳。”

耆域者喻如佛也;众药草者,如诸法也;诃梨勒者,如非常也。言佛在世时,善用法,能即以淫怒痴为药,差人病也;及诸余善法,随宜而用,无常轨已,喻病者良医耳。佛去世后,少有能善用诸法应时而变者也。非常观者,多所治也,亦能治淫,亦能治恚,亦能治痴。善用者则去病,不善用者无所伤,是故喻如诃梨勒也。其余诸法不易用也。用之者,宜必得其师;善用者则病损,不善用者则增病也。

[注释]

①或:原本作“惑”。

②诃梨勒:梵语haritakī,果名,意译天主将来。其果树(又称诃子树)产于中国岭南、中南半岛、印度,树似木槿,叶长椭圆形,开白色花,初秋结果;果实青黄色,呈五、六棱形之卵状,可治眼疾、风邪,且有通便之效。在古代律典中,诃梨勒为五药之一。

[今译]

天下草木皆可入药,只是不善于识别而不知道罢了。从前有个神医名叫耆域,能调配药草,把药做成娃娃的形状,人见人爱,药到病除。有时,他用一种草药治许多种病,有时他以许多种草药治一种病。天下的草,没有他不利用的;天下的病,没有他治不了的。

耆域去世,天下药草同时哭泣,共同发出声音说:“我们都可用来治病,只有耆域能明白我们!耆域死后,再没有懂得我们的人了。后世人是许错用药,或是用量过多或过少,使疾病不能治愈,让世人都说我们药草不灵。想到此,所以哭泣。”唯有一种叫诃梨勒的药材在别处,独它不哭。自言自语道:“众多病我都能治。服用我的,病会痊愈,不服用我的,自然好不了。无须有人了解我,所以我不哭泣。”

耆域比喻佛;各种药草,就像诸法;诃梨勒,就像无常。说的是佛在世时,善用诸法,能以淫、怒、痴做药,治好人的病;至于其他各种善法,随机运用,并无常规,就像治病的良医。佛去世之后,很少有能善用诸法随机应变的。无常之理,能治很多病,也能治淫病,也能治恚病,也能治痴病。善于运用的就能除病,不善于运用的也没有坏处,所以把它比喻为诃梨勒。其余诸法不容易用。运用它们,一定要得到良师指导;善于运用的可让病渐好,不善于运用的则会添病。

[点评]

神医耆域,实有其人,据《梁高僧传》卷九载,西晋惠帝末年,耆域曾经来到洛阳。当时的衡阳太守滕永文得重病,经年不愈,两脚弯曲,不能行走。耆域用杨树、柳树的叶子煮水泡脚,很快让他病愈,行走自如。这之后,耆域返回西域,不知所终。

药草治病的原理是以毒攻毒,佛为人治病也依据这个原理,用淫、怒、痴做药并随机使用。良医与庸医的区别就在于,良医善于运用草药,随机应变,标本兼治。

(三十五)屠儿喻

昔有屠儿诣阿阇世①王所,求乞一愿。王曰:“汝求何愿?”答曰:“王节会之际,宜须屠杀。愿王见赐我,当尽为之。”王曰:“屠杀之事,人所不乐,汝何故愿乐为之?”答曰:“我昔为贫人,因屠羊之肆以自生活。由是之故,得生四天王②上。尽彼天寿,来生人中,续复屠羊。命终之后,生第二天③上。如是六反屠羊。因是事故,遍生六天④中,受福无量。以是故,今从王乞。”王曰:“设如汝语,何以知之?”答曰:“我识宿命。”

王闻不信,谓是妄语:如此下贱之人,何能识宿命耶?后便问佛,佛答曰:“实如所言,非妄语也。此人先世,曾值辟支佛。见佛欢喜,至心谛观,仰视其首,俯察其足,善心即生。缘是功德故,得一一生六天上,下生人间,自识宿命。福德以熟得故,六反生天人中也;罪未熟故,未便受也。毕此身,方当堕地狱,受屠羊之罪;地狱毕,当生羊中,一一偿⑤之也。此人识宿命浅,唯见六天中事,不及过去第七身,故便谓屠羊即是生天因也。”

如是但是识宿命,非通非明也。

[注释]

①阿阇世:梵名Ajāta■atru,是佛住世时摩竭陀国国王,为太子时,听恶友提婆达多的话,幽困父王频毗娑婆。即位后,并吞小国,威震四邻。但因害父罪,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痊愈后,即皈依释尊。佛陀灭度后,阿阇世为佛教教团之大护法。大迦叶在七叶窟结集经典时,阿阇世王为大檀越,供给一切资具。

②四天王:欲界六天第一重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③第二天:欲界六天中第二重天的忉利天。

④六天: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须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⑤偿:原本作“赏”。

[今译]

从前有个屠夫到阿阇世王那里,请求实现一个愿望。王问:“你有什么愿望?”回答:“大王您在节日宴会时,要屠宰牲畜。希望大王把这个差事交给我,我一定会尽力而为。”王说:“屠宰之事,人们都不愿意干,你为什么乐意做?”他回答:“我从前是穷人,靠宰羊维持生活。因为这个夙因,得以转生到四天王天上。天寿完结之后来到人间,又继续宰羊。命终之后,转生欲界第二天上。这样六次转世宰羊。因从事这个职业,转生遍及欲界六天之中,享受着无尽的福分。因此缘故,今天向大王您求愿。”王问:“假如就像你所说的,你怎么知道的?”回答:“我知道前世的情形。”

王听了不相信,以为是胡说:如此下贱之人,怎能识得前世情形?后来他问佛,佛回答:“确实如他所说,并非妄语。此人前世,曾遇到辟支佛。见到佛高兴,专心仔细观看佛,仰视佛的头,俯察佛的脚,善心立即产生。缘于这个功德,能够一一转生欲界六天之上,下生人间能知道前世的事情。由于功德已成熟,能够六次转生天上、人间;由于罪因尚未成熟,所以没有开始受苦。等他此身完结,就将堕入地狱,受宰羊之罪;待地狱完毕,将转生为羊,一一偿还罪债。这个人知道前世情形肤浅,只见欲界六天中的事情,看不见过去第七身的情形,所以认为宰羊是转生天界的夙因。”

像这样只知道前世情形,还算不上通达明智。

[点评]

以非因为因,或以次因为主因,导致判断错误,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佛教经常说因缘,其实因与缘是有所不同的:直接导致事物结果的内在原因,称为因;间接的外在原因,称为缘。屠夫的错误在于把“缘”当作“因”了。

以麦子为例,麦子的种子为因,雨露、阳光、土壤、人力等为缘,因缘俱备,加之勤劳耕作,可得麦之果。这种因果之间相应相酬的思想,乃是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事物的关系之基本理论。把宰羊当作福分的因,好比把雨露、土壤当作麦子的因,以为有了雨露、土壤就一定能得到麦子。

(三十六)王好布施喻

昔有一国王深识罪福,信有果报,常好布施,不逆人意,名流四远,无不闻知。时邻境起兵,以袭其国。王自思惟:若我出战,必伤害;宁自丧身,不枉百姓。

彼军已至,从城东门入,王便从西门出。单独一身,逃奔林野。时有一婆罗门从远方来,路由林间,遇值此王,即时二人对相问讯。王问婆罗门:“汝从何来?欲何所往?”婆罗门曰:“我闻某甲国王,志好布施,不逆人意,故从远来,欲有所求。”王即答言:“君所言者,我身是也。”婆罗门闻之惊怪,即问王曰:“王今如此,其故何耶?”时王具以事情向婆罗门说。婆罗门闻之,躃地绝死。良久,王即扶起,以水洒之,然后乃苏。王问之曰:“何故若是?”婆罗门言:“我自昔贫,穷乏无财,故从远来,欲乞财宝。如何今日值王如此?故懊恼不自堪胜。”

王即慰喻婆罗门:“汝莫愁忧,我当令汝大得财宝。彼异王者,虽得我国,未获我身。宣令遐裔①,赠募甚重。汝便可缚我身,送诣王门。彼王欢喜,必重赏②汝。”

于是婆罗门即如其言,以草索绳缚其两手,送诣王门。门人见之,速入白王。王闻惊喜,即命令前门士即将所摄王身及婆罗门诣王坐前。王问婆罗门:“汝有何术,能致此人?”婆罗门答:“我无他述③。此人本为王时,志好布施,故从远来,欲有所乞。于林树间遇值相见,彼问我言,‘欲何所至?’时我答言,‘欲至某甲国王所。’彼答我言,‘某国王者我身也。’我闻是语,即时绝死,了不自觉。彼扶我起,以水洒之,复问我言,‘汝何故至此?’我答言,‘宿世不施④,生世贫穷,故从远来,欲乞财宝,本愿不遂,故自懊恼耳。’彼劳我言,‘勿生勒念⑤,吾当以身给汝所须。’便语我言,‘汝可持绳,缚我两臂,送诣王门。彼王自当赏赐汝也。’”

时王闻婆罗门语,即便泪出,避席下坐语本王言:“汝真人王,我为贼也。”于是摄其所领,还归本国。前王复位,令行如故。

此明菩萨本为凡人,所行至德,其事如是。若有书持经卷,至心如是,天及恶人,终不得便也。

[注释]

①遐裔:遐、裔,均指边远地区。

②赏:原本作“偿”。

③述:通“术”。

④不施:原本作“所于”。

⑤勒念:绝望的念头。

[今译]

从前有一位国王,深深明白罪福自造,相信有果报,平生爱好布施,不违逆别人的心愿,名传四方,无人不知。那时邻国发兵,袭击他的国家。国王思忖:我若出战,必有伤亡;宁可自己丧身,不能让百姓白白送死。

邻国军队已至,从城东门侵入,国王便从西门出逃。独自一人,逃奔到丛林荒野。这时有一个婆罗门从远方来,路过丛林,正遇到这个国王,当时二人互相询问。国王问婆罗门:“你从何处来?要去往哪里?”婆罗门说:“我听说某某国王志向喜好布施,不违背别人的心愿,所以从远道来,想有所求。”国王当即回答:“你所说的国王,就是我。”婆罗门听后很惊奇,就问国王:“国王您现在这般模样,是什么原因呀?”这时国王把自己逃避兵乱的事情详细告诉了婆罗门。婆罗门听罢,倒在地上,昏死过去。过了好久,国王才把他扶起来,用水喷洒,才苏醒过来。国王问他:“什么原因,使你这样?”婆罗门说:“我一直很穷,缺食少衣,无财产,所以从远道来,是想乞求财宝。怎么正遇到国王如此情形?所以懊恼,不能自控。”

国王当即安慰婆罗门:“你不要忧愁,我将让你获得许多财宝。那个邻国国王虽然得到了我的国土,却没有抓获我。他向边远地区发布追捕令,悬赏很重。你可捆住我,送到那个国王门前。他一高兴,必会重赏你。”

于是婆罗门照国王所说的做,用草绳绑住国王双手,送到外国王宫门口。看门的人见到他们,速入宫报告。外国国王听后又惊又喜,随即命令卫士将捉到的国王及婆罗门带至国王宝座前面。外国国王问婆罗门:“你有什么办法,能擒获此人?”婆罗门回答:“我没有什么办法。此人做国王时,志向喜好布施,所以我远道而来,想向他索要些东西。正好在树林中相遇,他问我,‘你要去哪里?’我回答,‘要到某某国王那里。’他说,‘那位国王,就是我。’我听此话,即时昏倒,失去知觉。他扶我起来,用水喷洒,又问我,‘你何故至此?’我回答,‘我前世不肯布施,致使今生贫穷,故从远道而来,想向您乞求财宝,心愿不遂,所以懊恼。’他安慰我说,‘不要绝望,我将用自己的身体来给你所需。’便对我说,‘你可拿绳子绑住我的两个胳膊,送至王宫门前。那个国王自会赏赐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