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典譬喻经全集
4780500000035

第35章 杂譬喻经(比丘道略集 后秦鸠摩罗什译)(9)

当时,那个国王闻听婆罗门的叙述,当即流泪,离开座位走下来,对本来的国王说:“你才是真正的国王,我是贼啊。”于是统帅部下,返回本国。前国王恢复王位,像以前一样发号施令。

此故事说明,菩萨原本为凡人时所力行的大德,事迹已如此动人。若有人能书写和奉行经卷,也如此诚心,天神及恶人最终也奈何不得他啊。

[点评]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邪不压正”。用正义压倒邪恶,而不是以毒攻毒,这才算高明。中国的孙子早就提出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暴制恶”与“以义制恶”的效果大不相同,前者治标,后者治本;前者结怨,后者结义;前者解决一时的矛盾,后者永久地解决问题。

(三十七)有二种贼喻①

有二种贼:一者手力贼,二者方便贼。手力贼,手自凿壁,或作师子头,或作莲花形。入舍取物,不尽持去,要少多留,欲令主人得生活也,欲使人称此是好贼。还自变服,与诸人俱至失物家看。时彼众人见贼凿壁处,皆言此是巧贼。时有一方便贼微梵志服,亦在其中,便作是言:“此非巧贼,用力多而得物少,云何为巧?要不用力而得物多,尔乃为巧。”时手力贼密着心中,待众人去,随而问之:“云何为方便贼?”答言:“汝欲知者,但随我行,一月余日,当使汝见。”

于是方便贼便方便微梵志服,造一大富长者家,告长者言:“我须少物,能与我者不亦佳乎?”时长者谓索一衣直,便即答言:“当相给与。”未得之间,续后重往言:“君前许我者,意定可得不?”长者答言:“当令必得。”如是至三已,便作文书,诣官言之,言:“某甲长者负我十万两金,不欲还我。”贼便取长者怨家以为时人②。时官录③其时人并长者身,问时人言:“实尔不?”时人答言:“实尔也。”官遂④令长者输金与此梵志,方便贼不用手力而大得物。

随喜亦尔也⑤。

[注释]

①本篇原接上篇,无此标题,而文意与上篇并不衔接,故分列并以首句为标题。②时人:证人。

③录:逮捕。

④遂:原本作“逝”。

⑤随喜:听闻经典而随讲经者欢喜,次次累积,功德越丰。

[今译]

有两种贼:一种是“手力贼”,另一种是“方便贼”。手力贼用手凿穿墙壁,或者凿成狮子头形,或者凿成莲花形。入室盗取财物,不全部拿去,带走少部分,留下大部分,让物主能够生活,此外还想让人说他是好贼。有个手力贼偷盗完,回家换了衣服,与众人一起到失主家看。当时众人看见贼凿墙壁的洞,都说这是个巧贼。这时有一个穿着梵志服的方便贼也在其中,这样说:“这不算巧贼,他用力多而所得财物少,怎能说他巧呢?要不用力而多得财物,才称得上巧。”此时手力贼把他说的话暗记心中,待众人离去,跟随他问道:“什么叫方便贼呢?”方便贼回答:“你想知道的话,只要跟我走,一个多月之后,我将会让你看到的。”

于是方便贼想出计策,他改穿梵志的衣服,到了一个巨富长者家,对长者说:“我需要少许东西,能给我好吗?”当时长者以为他索要一件衣服的钱,便立即答应:“一定给你。”方便贼还未得到钱这段期间,接着又去说:“您以前许诺给我的,我一定能得到吗?”长者回答:“一定让你得到。”这样经过三次,方便贼写了文书,到官府告了长者:“某某长者欠我十万两金,不想还我。”方便贼找来长者的仇人作证人。当时官府拘来证人与长者本人,问证人:“你们所说属实吗?”证人回答:“属实。”官府就责令长者把金子给这个梵志,方便贼不用手力而得到许多财物。

随喜也是这样。

[点评]

以“随喜”概括全篇有些蹩脚,所以有些本子无此句。

这个方便贼不仅偷盗,而且诈骗、教唆,一人而兼三恶,着实可恨。长者则因为善良老实而蒙受巨大损失。这个故事警示那些乐善好施的人,一定分清真假,不要上当受骗。

这个故事还有弦外之音:有时法律是苍白的,法律也可能违反正义。

(三十八)龙藏水喻

有龙能以一渧①水雨一国者,或二或三,乃至雨一阎浮提者。龙心自念言:我欲藏此一渧水,使常在而不干,何处可得耶?

作是思惟:余处不得,唯当安着大海中乃不干耳。

此喻少施而得大报无穷者,唯当安着佛道中也。此明水渧与龙智合故,所凭得处而不干也;布施与般若合故,所置得处而不竭也。

[注释]

①渧:同“滴”。

[今译]

有条龙能以一滴水施雨于一国,或施雨于两国、三国,甚至施雨于整个南赡部洲。龙思忖:我要收藏好这一滴水,让它常在而不干,哪里有这样的地方啊?

龙想:找不到别的地方,只好把它放在大海中才不会干的。

这个故事比喻要想施舍少而得到大果报无穷无尽,只有安身立命于佛所证悟的道法。这也表明,因为水滴与龙的智慧和合,所以有了依凭之处而不干;布施与智慧相结合,施得其所而果报不尽。

[点评]

本书多次出现龙。印度的龙与中国的龙不一样。中国的龙是吉祥、高贵之物。印度的龙则是蛇形鬼类,乃愚痴、嗔恚之人所受之果报。龙中有威德者为龙王,龙王分为法行龙王、非法行龙王两种。本文出现的龙王属于法行龙王。

水滴藏于大海而不干的典故来自于此。可以把这个道理放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灵活加以运用,比如,把自己放到历史长河(传统)中,个体渺小的智慧与才华才可能化为传统的一部分,永远绽放光芒。

(三十九)圣王得轮因缘喻

转轮圣王所以致金轮者,帝释常敕四天王一月六日按行①天下,伺人善恶。四天王及太子、使者见有大国王以十善、四等治天下,忧勤人物,心喻慈父,以是事白天帝释。帝释闻之,庆其能尔,便敕毗首羯磨②赐其金轮。毗首羯磨即出金轮,持付毗沙门天王③,毗沙门天王持付飞行夜叉,飞行夜叉持来与大国王。

毗沙门天王敕此夜叉:“汝常为王持此金轮当王顶上,毕其寿命,不得中舍。”是夜叉常为持之,进止来去,随圣王意,尽其寿命,然后还付毗沙门天王,毗沙门天王付毗首羯磨,毗首羯磨还内着宝藏中。

[注释]

①按行:有的版本作“案行”。“案行”通“按行”,巡视。

②毗首羯磨:帝释天之臣,乃诸天中之巧匠,司掌建筑、雕刻等事。

③毗沙门天王:四天王中的多闻天王,兼施福之神性。统领无量百千夜叉,守护北方。

[今译]

转轮圣王之所以能够获得金轮,是因为天帝释曾经命令四大天王,一月之中有六日巡视天下,观察人间善恶。四大天王及天王太子、使臣看见有一位大国的国王用十善、四等治理天下,为百姓操劳,心慈如父,就把这一情况报告给天帝释。天帝释听到后要赏赐国王这样做,就传令毗首羯磨赐给他金轮。毗首羯磨即拿出金轮,交给毗沙门天王,毗沙门天王把金轮交给飞行夜叉,飞行夜叉把金轮交给那位大国的国王。

毗沙门天王命令夜叉:“你要经常为国王手持金轮,让金轮在国王头顶上,直到他寿命终结,中途不得中断。”那个夜叉就日夜为国王持金轮,进退往来,听凭圣王吩咐,直到他命终,然后把金轮还给毗沙门天王,毗沙门天王把金轮交给毗首羯磨,毗首羯磨回到天帝释那里,把金轮藏在天帝释的宝库中。

[点评]

转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他有四种福报:一为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天下第一;二为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三为身体健康无病,安泰快乐;四为天下第一长寿。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这个时代颇似中国的尧舜禹时代。区别是,印度转轮王传说的宗教色彩更浓些,尧舜禹其人其事则基本可以定为真事。

(四十)梵王长寿喻

昔有大梵天王名曰婆伽,宿命种长寿因缘故,其寿经七十二梵天人①寿终,其寿故不尽。因是寿故,便生邪见,自谓为常②。复作是念:我得自在,从今以后,人无能得妄见我者,若我听来则见,不听则止也。

佛以神心道眼照察其心,与舍利弗、目连等四大弟子俱陵虚而往,坐其顶上,舍利弗在右,目连在左,大迦叶在前,大迦栴延③在后。告梵王曰:“汝自以为常得自在者,吾今何得坐汝顶上?”又问言:“汝见何等事,自以为常得自在耶?”梵王答言:“我梵天中,次第有七十二人寿尽,我故不尽。复有三大福德④天人寿终,我故不尽。以是因故,自谓为常。”佛语梵王:“我是一切智人。见汝始生时,亦见汝死时。及一切诸法无有错谬。汝莫痴惑自以为常。”此梵天王亦识宿命,欲临成佛,为定知不,便语佛言:“佛知我本何因缘,得此寿命?”佛语梵王:“汝本曾作五通仙人⑥,见有众人乘船入海,暴风切起,波浪滔天,以仙通力救接众人,持着岸上,令此诸人得免死厄,一因缘也;又汝曾为大国之臣,有一聚落犯于王法,时王大怒,尽欲诛此聚落,汝时悯之,竭家财产为作道地⑦,令得全济,二因缘也。以是二因缘,故得此长寿,却后复经三十六劫,汝寿当尽。”梵天王闻佛语已,信心即生,一心思惟,即得阿那含道。

此梵王以是因缘故,尚得寿命如是;况佛于无量阿僧祇劫积大誓愿,慈悲众生,求头与头,求眼与眼,一切所求尽能周给,身充虚空未足为大,尘数劫寿未足为多。

[注释]

①梵天人:谓梵天之所有梵众、梵辅。

②常:常住,没有生灭变迁。

③大迦栴延:新称大迦多衍那,又称摩诃迦旃延(“摩诃”意译大,为尊称),佛十大弟子之一,称“论议第一”。

④三大福德:指三福业,一施福业,即布施;二平等福业,起平等慈悲爱护之心;三思惟福业,思惟出世之要法。

⑤一切智人:梵语sarva-j?觡a或sarva-j?觡ata,佛的尊称,因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

⑥五通仙人:谓得五神通之仙人。

⑦道地:代人疏通,以留余地。

[今译]

从前有一位大梵天王名叫婆伽,前世种下长寿因缘,七十二个梵天人的寿命终结,他的寿命依故。因为长寿,他心生邪见,以为自己没有生灭变迁。又生这样的念头:我可如意生存,从今以后,别人不能随便见到我,我要见就见,不想见就不见。

佛以神心与道眼明察了他的心思,与舍利弗、目连等四大弟子一起腾空飞去,坐在大梵天王头顶,舍利弗在右,目连在左,大迦叶在前,大迦栴延在后。佛对大梵天王说:“你自以为常住不变,自由自在,我现在为什么坐在你头顶上?”又问:“你见到了什么,自以为永远存在、自由自在呢?”大梵天王回答:“我们梵天中先后有七十二人寿终,唯我寿命不尽。另外有三大福德的天人寿终,我的寿命仍不尽。因为这个缘故,自以为没有生灭变迁。”佛对大梵天王说:“我是洞悉一切的智人。我看到过你出生的情形,也看到过你死的情形以及诸法,不会有差错。你不要痴迷不悟,自以为没有生灭变迁。”

这位大梵天王也知道前世命运,想要成佛,不知佛知不知道,便对佛说:“佛知道我因何得寿吗?”佛对大梵天王说:“你本做过五通仙人,看见众人乘船入海,暴风突起,波浪滔天,你用仙通力营救众人,把他们举上岸,让这些人免于死亡厄运,这是第一项因缘;你还做过大国的大臣,有一个村子犯了王法,当时国王大怒,要杀尽村民,你当时出于怜悯,竭尽家财,从中疏通,让全村得救,这是第二项因缘。因为这两项因缘,所以得此长寿,此后再经历三十六劫,你寿当尽。”大梵天王听完佛的话,油然产生信仰,一心禅思,当即证得阿那含果。

这个梵天王因为这样的因缘,尚且得到如此长的寿命;何况佛于无数劫里积累的宏大誓愿,慈悲众生,求头给头,要眼给眼,一切所求,都能给予,身体充满天空也不算大,无数劫的寿命也不算多。

[点评]

婆伽自认为自己没有生灭变迁,不知道自己长寿是因营救众人得到的果报。他不了解,只有修得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成就法身智慧,才可能了断生死寿夭。了断之后万劫不为长,一念不为短,处于变易生死的状态。

罗汉、菩萨为度脱有情,以诸方便,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

人的生理寿命是有极限的。可以这样理解长寿:在短短一生中做了有益的事或展现出自己超人的才华与智慧,就能变易生死,永远活在后人心中。孔子、老子、屈原、司马迁都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