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典譬喻经全集
4780500000012

第12章 旧杂譬喻经(旧暑: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卷上(10)

从前有一个国王,曾出行遇到佛,就给佛行礼,不躲避污泥雨水。近臣怕麻烦,议论说:“国王怎么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琐碎事情上。”话传到国王耳朵里。

国王回宫,命令属下找一百个兽头和一个人头来。臣下对国王说:“已经备好了。”国王命令拿到市场上去卖。一百个兽头卖出去了,只有人头没有卖出去。臣下对国王说:“一百颗兽头都卖出,只有这个人头腐烂了,并没有人买。”

国王对近臣说:“你们不明白。我以前路过佛身边给佛行礼,你们说:‘国王怎么把注意力集中到琐碎事情上。’要知道,我的头也像这颗头一样不干净,要礼佛求神,死后才能上天。你们愚蠢,不知其中道理,反而说我想问题琐碎。”近臣说:“确实如大王所说。”叩头谢罪:“我们这些为臣的愚蠢。”后来国王再出行,大臣们都下马给佛行礼,这是效法国王啊。

[点评]

这篇寓言让人礼佛,这一点毋庸置疑。它还讲述了上行下效的道理,这也是儒家经典常常强调的。

(五十九)王见沙门下车喻

昔有国王出游,见沙门辄下车,沙门作礼。道人言:“王止,不得下车。”王言:“我上,不下也。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为道人作礼,寿终已后当生天上,是故言上耳,不下也。”

[今译]

从前有一个国王,出游时见到沙门就下车,给沙门行礼。沙门说:“国王不要这样做,不要下车。”国王说:“我是在上,不是在下。所以说是上不是下,是因为我现在给沙门行礼,死后能转生天上,所以我才说我是上,不是下。”

[点评]

佛教很讲究从相反的一面考察事物。做如是思考,可以认为金银满匣的人也许是穷鬼,炫耀学问的人也许是白痴,而登梯爬高谋求权位的人也许正在下地狱……

(六十)魂神摩挲故骨喻

昔有人死已后,魂神还,自摩娑①其故骨。边人问之:“汝已死,何为复用摩娑枯骨?”神言:“此是我故身,身不煞生②,不盗窃,不他淫、两舌、恶骂、妄言、绮语,不嫉妒,不嗔恚,不痴。死后得生天上,所愿自然,快乐无极,是故爱重之也。”

[注释]

①摩娑:摩挲,抚摸。

②“身不杀生”句:指十善业,相反是十恶业。不杀生,谓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他淫,又称邪淫,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嗔恚,忿怒、恼怒;不痴,又称不邪见,谓不偏邪异见。参阅本经第一篇注释{13}。

[今译]

从前有个人死了之后,灵魂还回来抚摸自己的骸骨。旁边的人问他:“你已死,为何还要抚摸枯骨?”灵魂说:“这是我以前的身体,我的身体不曾杀生,不曾盗窃,不曾淫邪、挑拨是非、恶语骂伤人、胡言乱语、说杂乱污秽之语,不嫉妒,不忿怒,不愚痴。死后得以转生天上,夙愿得以实现,快乐无边,所以爱它而抚摸呀。”

[点评]

一个人终生无恶行,确实值得骄傲与自豪,难怪那个人的灵魂对自己的骸骨抚摸再三。爱自己是爱他人的基础,不爱自己的人也不可能爱他人。

最近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子喜欢电子游戏。一个游戏上说,人死后可以上天国,游戏还描述了天国的种种景象。他憧憬天国,于是有一天他写好“遗嘱”,乘电梯来到顶层,从窗户上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据目击者说,他跳楼时两臂张开,很像电子游戏中展翅的大鹏。就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离开了人世,不过不是上了天国,而是下了地狱,因为他太不自爱,犯了杀戮自己的重罪。

两相对照,一个是爱自己以至于死后还抚摸枯骨,另一个是自我结束鲜活的生命。

(六十一)鬼变化喻

昔外国有沙门,于山中行道。有鬼变化作无头人,来到沙门前,报言:“无头痛之患。目所以视色,耳以听声,鼻以知香,口以受味,了无头,何一快乎!”

鬼复没去,复化无身,但有手足。沙门言:“无身者不知痛痒,无五藏①,了不知病,何一快乎!”

鬼复没去,更作无手足人,从一面车转轮来至。沙门道人言:“大快!无有手足,不能行取他财物。何其快哉!”

鬼言:“沙门守一,心不动。”鬼便化作端正男子来,头面着道人足,言:“道人持意,坚乃如是。今道人所学,但成不久……”头面着足②,恭敬而去也。

[注释]

①藏(zànɡ):通“脏”。

②头面着足:以头面亲尊者之足,参阅本经第一篇注释{32}。

[今译]

从前外国有个沙门,在山里修行。有个鬼变化为无头人,来到沙门前,沙门对鬼说:“你无头痛之患。眼睛是看颜色的,耳朵是听声音的,鼻子是闻香味的,嘴是感受味觉的,你却没有头,多快活啊!”

鬼隐身而去,化为只有手足没有身体的人。沙门对他说:“没有身体不知痛痒,没有五藏,百病不生,多快活啊!”

鬼又隐身而去,化为没有手足的人,从一边像车轮那样转来。沙门对他说:“真痛快!没有手足,不会偷别人财物。多快活啊!”

鬼说:“这个沙门信念专一,心意不动摇。”于是鬼变为一个相貌端正的男子,行头面礼,说:“沙门持心守意,如此坚定。现在的沙门修习佛法,刚小有成就……”说罢行头面礼,恭敬而去。

[点评]

沙门以不变迎鬼之万变。修行到一定程度,会把一切痛苦、灾难与不幸化掉,可以把这种境界称作化境。

(六十二)沙门衣堕地喻

昔沙门于山中行道,里衣解堕地,便左右顾视,徐牵衣衣①之。山神出谓道人:“此间亦无人民,衣堕地,何为匍匐着衣?”沙门言:“山神见我,我亦复自见,上日月、诸天见我,于义不可。身露无有惭愧,非佛弟子也。”

[注释]

①衣衣:第一个衣是名词,第二个衣是动词。

[今译]

从前一个沙门在山中修行,内衣脱落到地上,便左看右看,慢慢拉起衣服穿上。山神出来对僧人说:“这里又没有人,衣服落地,为什么要趴在地上穿呢?”沙门说:“山神看得见我,我自己也看得见自己,再说天上有日月、诸位天神看着我呢,从道义上说不能赤裸身体。裸露身体而不惭愧,这不是佛门弟子啊。”

[点评]

这个故事对今人应该很有教育意义。衣服有两个基本功能,第一御寒,第二遮羞。御寒功能无须多费笔墨。对衣服的遮羞功能,今人与古人,或者说俗人与佛门之间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古人或者佛门弟子认为衣着整齐是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表现,特别是女子,遮盖严密是对社会负责。电视上的明星袒胸露背,呈现半裸姿态,实际上是在以肉体换人气,为正人君子所不齿。

(六十三)六人欲说本罪喻

昔有六人为伴,俱堕地狱中,同在一釜中,皆欲说本罪。一人言“沙”,二人言“那”①,三人言“特”,四人言“涉”,五人言“姑”,六人言“陀罗”②。佛见之笑。

目犍连问佛:“何以故笑?”佛言:“有六人为伴,俱堕地狱中,共在一釜中,各欲说本罪。汤沸涌跃,不能得再语,各一语便回下。一人言‘沙’者,世间六十亿万岁,在泥犁③中为一日,何时当竟?第二人言‘那’者,无有期,亦不知何时当得脱。第三人言‘特’者,咄咄④当用治生⑤为,如是不能自制意,夺五家⑥分供养三尊,愚贪无足,今悔何益。四人言‘涉’者,言治生亦不至诚,我财产属他人,成为得苦痛。第五人言‘姑’者,谁当保我从地狱中出,便不复犯道禁,得生天人乐者。第六人言‘陀罗’者,是事上头本不为心计,譬如御车失道入邪道,折车轴,悔无所复及也。”

[注释]

①那:梵语na的音译。“不”、“无”。

②陀罗:梵语的音译。持。

③泥犁:梵语niraya。地狱。也作无有、无福。

④咄咄:叹词,表示感慨。

⑤治生:谋生,经营家业。

⑥五家:我国南宗禅各派之总称。此指财物。参阅本经第十四篇注释③。

[今译]

从前有六人为伴,一起堕入地狱,在同一个锅里受煎熬,都想说说本来的罪孽。第一个人只说“沙”,第二个人只说“那”,第三个人只说“特”,第四个人只说“涉”,第五个人只说“姑”,第六个人只说“陀罗”。佛见此情,笑了。

目犍连问佛:“您为什么笑?”佛说:“有六人为伴,一起堕入地狱,同在一个锅里受煎熬,都想说自己本来的罪孽。锅里的水沸腾翻滚,没有机会说话,各自说了一个词便随沸水旋下。第一个人说‘沙’,意思是,人间六十亿万年在地狱里才是一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得解脱?第二个人说‘那’,意思是,没有期限,也不知何时能解脱。第三个人说‘特’,意思是慨叹当初该好好生活,如此不能自我控制心意,去夺取供养三尊的财物,愚蠢贪婪,不知满足,今日后悔已经无济于事。第四个人说“涉”,意思是,我经营家业不诚实,自己的财产归属他人,落个痛苦下场。第五个人说“姑”,意思是,谁能保我出地狱,便永不违反佛法与戒律,那样的话可以转生上天,快乐无比。第六个人说“陀罗”,意思是,这件事开始没有想好,好比驾车迷路进入邪道,车轴折断,后悔莫及。”

[点评]

第五个人后悔说“谁能保我出地狱,便永不违反佛法与戒律”,说明他深知违反戒律的严重后果。遗憾的是,人生仅此一回。一旦铸成大错,是不容反悔的。所以,必须止恶欲于未萌,断邪念于一瞬。

本文没有交代六个人违反了哪些戒律,但可以肯定他们所作所为肯定是出格了。

佛教中盛传《大庄严经》论卷三中的“草系比丘”的故事:一个比丘途遇盗贼,盗贼用青草捆绑住他。众比丘发现他被绑,怕断杀青草的生命而不敢为他解缚。这个典故比喻守戒之严正。

(六十四)舍利弗谓得宝喻①

昔佛遣舍利弗西至维卫庄严刹土②,问讯彼佛三事:佛身安隐不?说法如常不?受者增进不?舍利弗即承佛威神,往诣彼刹,宣令如是。彼佛报言:“皆悉安隐。”

于时彼佛转阿惟越致轮③,为七住菩萨④说法。舍利弗闻之,从彼刹还。姿色光明,行步胜常。佛告舍利弗:“汝到彼何故■⑤步怡悦如是?”舍利弗白佛言:“譬如贫家饥冻之人,得大珍宝如须弥山,宁欢喜不?”佛言:“甚善。”舍利弗言:“我到彼刹,得闻彼佛说阿惟越致深奥之事,是以欣踊,不能自胜。”佛言:“善哉。如汝所言。”佛语舍利弗:“譬如长者大迦罗越⑥,纯以紫磨金、摩尼珠为宝⑦,内有扫除,铜、铁、铅、锡弃在于外粪壤之中。有贫匮者,喜得持归,言:‘我大得迦罗越宝。’宁是长者珍妙宝非?”答言:“非也。”佛语舍利弗:“汝所闻得,如是贫者。彼佛所说,但十住⑧事及在举中清净之者。汝所闻者,不足言耳。”舍利弗即愁毒如言:“我谓得宝,反是铅、锡。”

舍利弗说是事时,无央数人皆发无上平等度意⑨,无央数人得阿惟颜住⑩也。

[注释]

①此段前原有“折罗汉譬喻抄七首”一行八字,今删。

②“西至”句:维卫,又称毗婆尸,译为胜观,过去七佛之第一佛,即过去庄严劫中出现之佛;庄严,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刹土,指国土(刹,梵语k■etra,意译土田);全句意谓西至维卫佛庄严国土。

③“转……轮”句:转轮即转法轮,比喻佛的教法,如车轮旋转,能转凡成圣,能碾摧一切的烦恼。佛说法,度众生即叫做转法轮。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与碾摧之二义,亦回转一切众生界,摧破诸烦恼;用此为喻,意将广宣众生,破碎众生之迷惑。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意译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是菩萨的阶位名。

④七住菩萨:菩萨所证之地位谓十地、十住、十解。菩萨修行之过程分为五十二阶位,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属于“住位”,称为十住,十住中的七住位为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萨法住、不退转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⑤■(hài):原本为侅。动、撼动。此处迈步、举足之义。

⑥“譬如”句:长者,梵语g■ha-pati,在印度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如须达长者(中印度舍卫城之长者,波斯匿王之大臣)、月盖长者(佛世时,印度毗舍离国长者)等。迦罗越,(术语)梵音kulapati,指“居士”。

⑦“纯以”句:紫磨金,指带有紫色之黄金,为黄金中之最上品。又称紫磨黄金、紫金。紫,紫色;磨,无垢浊之意。同于印度之阎浮檀金。紫磨黄金之莲台称为紫金台。摩尼珠,宝珠、如意珠。《智度论》上:“如意珠能除四百四病。”《涅槃经》:“如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

⑧十住:参阅本篇注释④。

⑨无上平等度意: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新译,意思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悟,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度意,济度众生之意。

⑩阿惟颜住:一转生补佛处,弥勒菩萨之位。参阅本经第八篇注释③。中国一般寺庙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为五代时的契此和尚(又称布袋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

[今译]

从前,佛派遣舍利弗西行至维卫佛国庄严刹土,询问该国的佛三件事:佛的身体是否平安?能否按常规说法?接受佛法的人是否有进步?舍利弗就秉承佛的威德神力,到那里如实发问。那里的佛回答说:“一切都安好。”

当时,那里的佛正在宣讲阿惟越致法门,为达到第七地的菩萨说法。舍利弗闻听,从那里回来。他容光焕发,走路胜过往常。佛问舍利弗:“你到那里之后为何如此轻快喜悦?”舍利弗对佛说:“就好像贫穷家里受饥受冻的人,得到像大须弥山那么大的宝物,怎能不乐呢?”佛说:“很好。”舍利弗说:“我到那个国土,听到那里的佛讲解阿惟越致法门的深奥事理,所以手舞足蹈,不能自已。”佛说:“善哉。如你所说。”佛对舍利弗说:“譬如长者大居士,只以纯金、珠宝为宝物,家里扫除时把铜、铁、铅、锡丢在粪土中。有个贫穷的人,高兴地捡起来拿回家,说:‘我得到很多居士家的宝物。’难道这些真的是居士家的宝物吗?”舍利弗答道:“不是。”佛对舍利弗说:“你所听到的,如同那个贫穷的捡宝人。那个佛所说的,只是菩萨修行的‘十住’之事和举出清净之法。你所听的,不值一提。”舍利弗愁苦异常,说:“我认为自己得宝,其实不过是铅、锡之类啊。”

舍利弗说这件事时,无数人都发出无上平等道心,无数人都成了阿惟颜住菩萨。

[点评]

世间万物,何者为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同是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有以古字画为宝的,有以古瓷器为宝的,有以古代小说为宝……我以中国古代的道德文章、诗词歌赋、诸子学术、节日庆典为宝。

(六十五)如来所见喻

昔摩诃①目犍连坐于树下,自试道眼②,见八千佛刹③,意自念言:“如来所见,尚不如我。”作师子步,行诣佛所。

佛告目连:“汝声闻④种,今者何故作师子步?”目连白佛:“我自所见,八方面⑤,八千佛刹。想佛所视,又不如我,故师子步。”佛言:“善哉,目连所见广大乃尔!”佛告目连:“譬如灯明,比方摩尼⑥相去甚多。”佛言:“我眼所见,十方⑦各如十恒沙刹,一沙为一佛刹,尽见其中所有一切。有从兜术天⑧来入母腹中者,及有生者,有出家行学道者,有降伏魔者,有释梵⑨来劝助者,有转法轮一切说法者,有欲般泥洹者,有已般泥洹烧舍利⑩者……如是等辈,不可计数。我持是眼,悉已见之。”佛放眉间毫相{11}之光,彻照上方;放身中光,遍照八隅;放足下光明,洞照下方各百千刹。应时十方诸刹六反震动{12},其大光明,无所挂碍。时目犍连即于佛前,见无央数千恒沙无边刹,其中所有如佛前说,白佛言:“佛属{13}所说十恒沙刹,今佛所现,乃尔所乎?”佛语目连:“用{14}汝不信,故小说耳。今我所现,如是之比,不可胜计。”

摩诃目犍连闻说是事,身即躄地如大山崩,举声大哭:“我忆知佛有是功德,今方如此,宁令我身入大泥犁?右胁见者{15},过于百劫,不取罗汉。”目连便言诸在会{16}者:“世尊{17}说我“神足{18}第一”,尚不足言;所作功德,不及知此,何况未有所得者耶?发心所作,当志如佛。莫得效我,化为败种{19}。”一切会者,龙神人民,无央数千,皆发无上平等度意。发大道心者,即得阿惟越致。已得不退转者,皆悉逮得阿惟颜住也。

[注释]

①摩诃,梵语mahā,意译为大。摩诃目犍连,即大目犍连,为其尊称。

②道眼:修道而得之眼通(力),又指天眼通、观道眼。

③佛刹:指佛所住之国土;也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