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4779500000003

第3章 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

安排专门时间和孩子一起活动,可以很好地解决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的问题,可以较容易而又行之有效地密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沮丧的、经常责备自己不够称职的父母们也是一剂良药。当父母使用专门的时间致力于改善与子女的关系时,内心深处的对于爱和亲密关系的需求也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我们还会充分体验到身为父母的自豪感。由于安排专门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是以一种活泼的形式倾听孩子,孩子可以通过游戏向父母讲述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从一开始你就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这不是漫不经心地玩耍,也不是随意地交流。你要注意孩子的所有表现,包括讲话、表情、语调、姿势、动作等等。要运用你全部的感官去捕捉信息,权当你自己完全不了解孩子。

3.创造和孩子沟通的机会

让孩子小时候养成早起晨跑的习惯,或者星期天就全家一起去爬山。孩子上初中以后,可以教他们打棒球、网球或桌球,也可以教他们下象棋和围棋。因为每天一起运动、玩耍,家长与孩子之间,当然就会有许多共通的话题。

在日本不少家庭中,母亲往往会负责修剪孩子的头发等看似琐碎的工作,当然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省钱,而是借此起到意想不到的亲子效果。想想看,母亲一面为孩子们剪头发,一面和他们谈谈学校发生的事、同学之间交往的情形,真是其乐融融啊。

多与孩子在一起,能给孩子提供向父母学习的机会,还会促进家庭成员的交流,增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

斯宾塞还建议,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小,那么,父母应该坚持每周几天有规律地与孩子一起玩耍,并保证遵守时间规定,持之以恒。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如果再规定严格的玩耍时间则是比较笨拙的做法,应该随时寻找机会参加适合他们的积极的活动。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大人有自尊心,孩子同样也有。很多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心,在很多言行上就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尤其需要来自父母的尊重。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

自尊心对一个人人格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培养孩子的自尊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历史上那些成功人物虽然个性不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具有强烈的自尊意识,都多少有点“士可杀,不可辱”的特点。所以,做父母的绝对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事实上,父母无意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事经常发生。

有个孩子他天生不会唱歌,唱起歌来声音就像在敲烂沙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上举行唱歌比赛,他只得在家里练唱。母亲恨铁不成钢,就烦躁地说:“你这哪里是唱歌,分明是在嚎叫!”这句无意中的评价,不但使这个孩子对练歌失去了信心,连上学都感到痛苦。

当然,这句话如果是出自他的一个同学,他虽不愿听,但他还可能同他吵,甚至回敬他一句:“我是嚎叫,你是猪叫!”但是这种话出自自己的母亲,他所信赖、尊敬和依靠的人,他就无法反驳了。因此这种伤害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还有一种无意的伤害,那就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懂事,无论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其中最常见情形是:同学来找孩子出去玩,母亲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就不假思索地代他说:“看书,不去。”

母亲的行为会让孩子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孩子进入小学后,就会有自己的生活圈,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孩子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时孩子甚至会故意不听话。母亲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指示孩子,就等于告诉孩子的朋友你的孩子还没有独立能力。一旦同学们发现某人样样都不能做主,就不会再找他玩,不再接受他。这对孩子社会性的发展非常不利。

然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却不易被父母理解或为父母所忽视,以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和伤害。这些都值得做父母的警惕与注意。

要求孩子尊重父母,是古今中外公认的道德。但是,要求孩子尊重父母是以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为前提的。很多父母可能还无法接受这样的理论。父母是长辈,子女是晚辈,子女尊重父母天经地义,而且千百年来历来如此,却从没听说过父母有尊重子女的责任。

不管父母们怎么想,为了孩子的将来,尊重孩子都是势在必行的。一个孩子长到八、九岁,就会有些独立的意志和欲望,尤其是进中学以后,他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他已经有了一些是非善恶的标准与概念。对孩子的这些概念,只要不是错误的,父母就应尊重。而且事实上,做父母的也大都这样做了,因为谁都不会有意去侮辱自己的孩子。

孩子如果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都会愤愤不平。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时父母自己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却往往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小孩子在家里不免乱拿东西,而且用过了,也不知道放回原来的地方。于是,有时父母要找一个东西用,找不到就会问孩子把东西拿到哪里去了。如果孩子真的拿了,而且经母亲一问孩子马上就想起来,那当然很好。可是如果孩子没有拿,父母却一再追问埋怨,往往就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阴影。

有的孩子既好奇又调皮,总觉得大人做的一切都新鲜。孩子喜欢在爸爸不在的时候,拿他的钢笔做功课;喜欢趁妈妈不在的时候,偷偷穿妈妈的高跟鞋。这些小事发生多了,就会在父母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只要有什么东西一时找不到了,马上就会想起是孩子拿了。

孩子说没拿,母亲不信,反而会说孩子是撒谎,这实质上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侮辱,孩子心里自然会十分痛苦。然而主观武断的母亲却观察不到,也了解不到自己无意间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还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过了几天,母亲自己又无意间在另一个抽屉或什么地方发现了剪刀,于是才恍然大悟,是自己放错了地方。

类似的事情,在不少家庭中都经常发生,而且常常被父母忽视。这种无意间的伤害,给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不说,也很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间感情上的隔阂。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试想,一个没有自尊心的人,将来会怎样呢?一个孩子一旦失去了自尊,也就会丧失了前进和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勇气。

例如,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练习,甚至考试中常会把一些极简单的试题做错。母亲看了孩子的作业本或试卷,连简单的试题都答错了,感到气愤和失望。于是可能会骂:“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还能做什么!”有的为了刺激一下孩子,还故意辱骂一两句:“你真是白吃了几年饭!你是小学一年级的吧!”

当然,这种话也可能促使孩子深省,从而产生奋斗的决心。然而,这种讽刺话:“你还在上小学一年级吧!”对于中小学生却不可能产生什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话只能刺痛他一下,但并未能使他悔悟,认识自己不用功或粗心大意的错误与缺点。

每个小孩都愿意大人说自己聪明能干。父母骂他,“你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样”等于说“你的天资很差”,当然只会使孩子泄气。照理说,在孩子受到老师或别人责骂“你什么都不会!”时,作为父母应该鼓励支持孩子:“母亲相信只要你好好做,认真地去做,一定能做得很好。”

而且事实也是这样,不管外人怎么说他不行,只要孩子的父母承认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能力,支持和鼓励孩子,最后孩子就一定会努力拼搏,而不会沉沦下去。

反之,如果父母首先就把自己孩子的才能否定了,孩子当然就会无所依靠,而丧失信心,结果什么都不想做。

还有一种,讽刺话也是不能说的。这就是有的孩子本来对父母依赖性很大,读书做功课都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后来孩子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自动念书做功课,而且还自动帮助母亲打扫。于是母亲觉得很惊讶,不自觉他说了一两句:“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或“今天这孩子怎么变得我认不出来了?是跟隔壁大维学的吧?!”

母亲本来是要表示对孩子进步的高兴,只是感觉有些意外,说了这种带有刺儿的话。不过,即使是开玩笑,这种讽刺话也最好不要说。因为它同样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俗话说得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遇到上述情况,父母最好通过夸奖来放大孩子身上的闪光之处,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而且如果孩子长期受激励性话语的影响,其内心就会形成正面的自我意象,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越来越自尊自信。

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

现在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父母也都很重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通过鼓励来教育引导孩子,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会让孩子在自信中健康成长。

3岁的帕蒂在看妈妈摆吃饭的桌子。她拿起了一罐子牛奶,想帮着倒进玻璃杯里,妈妈很快地抓住了瓶子,非常慈祥地说:“不,亲爱的,你还很小,这件事你不能做。我会自己倒牛奶,你可以帮我把餐巾摆上。”帕蒂看着妈妈亲自去倒牛奶非常的失望,她不高兴地离开了餐厅。

孩子们在生命的初始阶段,都有非常强烈的与生俱来的勇气,非常积极地想去做他看到别人在做事情,假如帕蒂真的洒了一些牛奶,但和她的自信心比起来,洒些牛奶是太渺小的事情了。帕蒂有勇气去试着做新的事情,那么妈妈应该表现得对她有信心,从而给她以鼓励。如果牛奶洒了,帕蒂会觉得自己失败了,那么母亲需要给她更多的鼓励。这时候妈妈应该表扬她的勇气,把洒了的牛奶擦干净,鼓励她说:“再试一下,帕蒂,你会成功的。”帕蒂一定会很高兴。因为她受到来自妈妈的鼓励,她的自信心就会在这点滴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成长起来。

鼓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面而积极的鼓励常可带给孩子意想不到的冲力,引导孩子发挥最大的功效。

1.在孩子自卑时要鼓励

芳芳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同伴嘲笑她有个大蒜鼻子。妈妈对她说:“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妈妈的这种鼓励方法是错误的。妈妈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告诉她无论长得什么模样,妈妈一样爱她。但是这其实等于告诉孩子她担心的东西是真的。事实上,两三岁孩子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了。到了五六岁,他们会同别人比较,然后会抱怨:“我的脸太黑了。”“我是不是太矮啊?”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哪里长的不好看,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可以同他讨论,看看能不能帮他。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诉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点,可以鼓励他去打打篮球,学习游泳。当然,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抱怨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在那种情形下,你可以对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万不要置之不理。

2.在孩子发言的时候要鼓励

给孩子发言的机会非常重要。当然,他们的思考过程难免会有错误的时候,“怎么啦,怎么会连这个都不懂?”、“简直就是笨蛋嘛!”、“多用一下大脑好不好!”这类的话,父母不应该随口而出,否则只会使孩子更加别扭和执拗。父母若是一口就否决孩子的想法,那么,由于否定而产生的挫折感,往往会使孩子再也不肯继续想下去,或是再也不肯发言和回答问题。所以,碰到这种情形,父母可以用比较婉转的方法,像说:“你的想法,我不太明白,你要不要再想一想,想清楚一点再告诉我好吗?”引导孩子从别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提高他的自信心。当孩子对“什么是对的”还模糊不清时,还是避免马上使用嘉许和鼓励,父母要先对孩子有所了解。仔细留心孩子的发言内容,才有助于父母对孩子的了解。

3.在孩子帮忙家事的时候要鼓励

在家里孩子经常会帮忙做一些轻松的家事,只要他卖力、认真,就值得父母赞美。当父母走过正在扫地的孩子身旁,尽管慷慨地说:“这么干净,走起来真舒服。”、“辛苦你啦!”等。奖励的词句无论多么简短,孩子都将感受到无比的快乐。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场合的鼓励,父母一定要保持某种程度的理性。千万不要话说得抑扬顿挫,过于感情化,只要有诚意,孩子就能感受到,所以,父母不能毫无理由凭空地夸奖孩子。

4.在孩子活动的时候要鼓励

其实,除了在知识或行为上的良好表现,孩子可以得到奖励之外,父母更可利用孩子在休息、游戏或出神发呆的时候,走到他旁边,用手拍拍他,以表达一种关爱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胜任愉快的时候,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即使是运动也一样,大部分的人只熟悉一种或数种运动,而无法全能。当孩子对于自己拿手的运动,不但表现好,并且专心投入、全力以赴时,父母应当把握机会,以一种明确清晰的方式给以鼓励。同时,若能对孩子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予以正面的肯定,通常这种鼓励会使孩子在练习过程中努力不懈。

5.在众人面前的时候要鼓励

奖励所带来的喜悦程度,往往因为层次不同而产生差异。由在个人面前到在多数人面前,或奖励的人是亲爱的爸妈或心中敬仰的老师,所获得的喜悦感将随着层面的扩展而加大。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父母可以利用在鼓励孩子上,多多给予孩子公开、当众的奖励。值得注意的是,当众表扬孩子时,父母的情绪不可过于激动,语气也不要唠叨个没完没了的样子,或者反反复复一再重叙;换句话说,就是避免内容贫乏而又有夸张的赞美,别让受夸奖的孩子,非但喜悦感消失,更可能产生厌烦,进而产生反抗和逃避的心理。

6.尽量不要用物质来鼓励孩子

当孩子怎么也不肯洗脸或不肯吃饭时,妈妈就许诺给他买这买那,以使他好好洗脸、吃饭。这位家长不但对孩子没有批评,反而给以物质奖励,这种奖励无异于是对孩子错误行为的支持,更表明你的家规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好的办法是在孩子干完事之后才能奖励,以表彰其好的行为。一般不要用物质奖励,因这样会养成孩子做任何事都讲条件,最好的办法是用一句得体的话语、一个微笑或亲亲孩子,还可借用别人的言语来表扬孩子,如“你阿姨都夸你讲卫生,小脸洗得很干净”、“小朋友都说你爱劳动”等。

让孩子自己选择

孩子对于自己的选择,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并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努力克服困难,以争取走向成功。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形成遇事冷静、有主见的良好心理素质。

一个孩子总要长大离开父母,走向自己的生活的。几乎没有一个家长想有意识地损害孩子的自信心,或损害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幸的是,这种无意识的伤害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