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4779500000023

第23章 轻松应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4)

鹏鹏的头发太长,妈妈要求他立即去理发,并告诉他男孩子留长发不雅观。鹏鹏却反驳:“很多男孩子都这样嘛!”每个家长都曾有过类似的境遇。

反抗是孩子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讲,孩子自立、有主见就意味着要脱离父母并且开始具有与父母相异的自己的想法。当然,其中有些想法可能会与父母近似。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囫囵吞枣地听信父母,而是将其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中进行选择,接受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部分。

孩子进入反抗期以后,动不动就会顶撞父母,以至于有些家长感到纳闷:“为什么事事都要对着干呢?”当家长提醒他时,他反而振振有辞:“妈妈您不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吗?为什么只说我?”反倒指责起自己的父母来了。即使再有耐心的家长,听到这些话,也会勃然大怒。

在父母看来,一直对自己言听计从、老老实实的孩子,忽然间变得判若两人,事事都要与自己对着干,有时不免就会大动肝火。以前只要批评几句,孩子就会默默接受。可现在就不同了,你越是极力想控制他,他越是反抗。但是,永远只能按父母的指令行事的孩子,同样也会令人担忧。如果一直不想让孩子独立,那么最终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不服从父母、甚至与父母发生争执顶撞,都是伴随着孩子的独立性增强而自然发生的现象。

一般说来,正常儿童中有60-80%的孩子不能按父母的要求去行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孩子总是歪着头与父母对立,这说明孩子的行为发生了问题,再不加紧矫正,会埋下严重的隐患。

孩子在家里出现逆反心理,常常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法不适当造成的。心理学家认为:只要父母指导得法,孩子的反抗情绪会逐渐减弱或消失。下面是专家们的一些有益的建议,父母们不妨试试。

1.先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

减轻了孩子的精神压力,孩子心里自然就有了听取责备的准备,然后对孩子说:“无论如何你让我说两句话。”父母一开始就创造出让孩子听的气氛,这样即使稍有些刺激的劝告,孩子也能听得进去。此外,父母还可以以期待和信赖的口气对孩子说:“你一定能行。”避免用易于刺激孩子的话。还可以用促使其行动的话,根据其过错的程度灵活地劝告他。

2.以身作则

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但自身却很放任,而孩子认为父母都没有做到,凭什么总是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服管。所以,做父母的应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影响,自然而然地接受父母的意见。

3.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们更反感。一位权威型家长说得好:女儿用什么牌子的化妆品、爱好什么体育活动,这都用不着我去管,应该由她自己选择决定,但如果她过早地迷上化妆,或是利用过多的学习时间去打球、游泳,我就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去进行干预了。

4.不要抱有成见

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有独立意识的迹象就极力压制。要知道,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火,孩子就越会坚持己见,甚至难免会发生一场大冲突,其结果是两代人之间感情变得冷淡,孩子学会说谎、逃学、蛮横无理等。

5.学会沟通

很多父母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该听父母的。但是,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方法,因此父母应该超脱家长的角色,耐心听一下孩子的想法,从不同角度对待孩子,从感情上、从事件因果关系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6.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孩子的逆反行为有时看来是针对父母来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上不是那么回事。小强是那种很听话的孩子,每天早上都能按时起床上学,一天,小强懒床没起来,爸爸很生气,就责怪他不爱学习。其实,小强是因为前一天在学校参加植树劳动太疲倦了。

7.循循善诱

有些问题如早恋现象等,应该对孩子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疏导、启发孩子的思考,给他们独立自主、痛下决心的时间。必须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同时用具体的事例打破其幼稚的幻想,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换取孩子明知的选择。

8.先肯定后批评

孩子做错了事,有些父母就一味的批评,这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而出现反叛行为。如果先对孩子的优点或进步给予肯定的表示,再指出错误之处,孩子就会很乐意接受,这是孩子自尊心得到满足的表现。

9.运用“条件训练法”

训练的第一阶段:父母主动参与孩子喜欢的一促游戏,观察孩子的行为,不给或少给指示、命令。如孩子与大人玩得很好,就赞赏、鼓励他的合作行为。训练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父母主动要求孩子去从事某项活动,允许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父母的要求。当孩子按照父母的意见行事,并配合得好、完成得快时,应给予鼓励。如果孩子发脾气,不合作,则当即停止游戏,而且声明是由于他不听话才停止的,直到孩子接受父母的要求、一起合作为止。这种“条件训练法”运用得好,能达到帮助孩子克制自己行为、顺应环境的目的。

10.保持作为家长的地位

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朋友,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快乐,但这种友谊不应包括地位的“平等”。你仍然应该是一名船长,你可以听取船员的意见,但最终决定航线的仍是父母自己。

正确引导孩子看电视

对于孩子看电视过多的行为,父母可给予适当的批评。对于孩子看电视这个问题,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严格禁止,更不是打骂,而是正确引导孩子——把电视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要利用电视来辅助进行家庭教育。

电视是传递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只要一打开电视机,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天文地理,人文历史,便可一目了然。虽然电视已成为孩子开阔视野、获取知识的第二课堂,但有的家长却把电视机当作孩子的“保姆”和“伙伴”,孰不知,不加选择和长时间观看电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害的。

长时间地看电视并且极为孤独的症状,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电视孤独症。儿童心理学认为,电视孤独症多发于三岁以上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大多对父母和同龄人漠不关心,对电视以外的事物视而不见,不爱与人交流,只愿意和电视中的人物交流情感,有时甚至误以为自己就是电视节目中的角色。另外,这样极端孤独的儿童,语言发展大多比较迟缓,有时给人以言语单调、刻板、重复的感觉。

长时间看电视对孩子身心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

第一,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严重影响了孩子身体素质。由于距离太近、姿势不当、边吃边看等不正确的观看电视,所以造成“小眼镜”“小驼背”“小胃病”的现象就层出不穷。

第二,电视节目是通过直观形象传播信息,所以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看电视太多,孩子只习惯于娱乐性的生活,会消磨孩子的意志。长此下去,读书学习因缺乏娱乐性会使他们感到厌倦、疲劳,不能集中注意力把事情做好。

第三,孩子看电视往往精神非常集中,很少讲话,影响到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电视看得多了,与父母接触的时间自然就会减少,以致影响了父母子女间的交流,使孩子性情变得孤僻、不善交流和交往,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

父母若对孩子看电视采取放纵的做法,孩子便会沉溺于电视机前,等到学习、行为、视力出现了问题再被动地去干预,效果自然不会好。虽然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不是一件好事,但看电视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和娱乐的重要方式。所以要让电视有益于孩子,父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1.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次数、姿势

父母要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次数、姿势。电视要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才允许看。时间一小时左右,学龄前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次以30-40分钟为宜。孩子看电视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孩子看电视时,离电视屏幕不能太近,至少要在2米以上;不要斜着、躺着看;不要让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

2.只看想看的节目

生活在电视日常化时代,什么时候都有电视可看。作为父母,最担心的是,当自己不在家时,孩子究竟看了多长时间的电视?看了些什么?例如,有个4岁的男孩,一进家门,便随手打开电视,无论干什么事,都不忘瞄一眼电视……他妈妈焦虑地说:“电视几乎使他成了个‘没魂’的孩子”。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可能是因为烦躁、孤独或是疲劳、无事可干而打开电视,不管屏幕上有什么,都盲目地瞪着眼睛看,一个节目接一个节目,一个一个换频道,连续不停。其实,这种时候,他们并不在看电视,而是看热闹。一旦养成了习惯,改起来就困难了。因此,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决定孩子看什么不看什么,道理很简单,你能让三四岁的孩子自己定菜单吗?为了不让孩子随便打开电视,全家人可在周末时一起看电视报,根据电视节目预告,制定一张观看表,预告的节目到了,才打开电视,节目结束就关机。这样做,就能让孩子养成收看想看的电视节目而并非有节目就看的好行为。不让孩子盲目看电视的好处是:看的时间不多,从中收益却不少。

3.和孩子一起看电视

作为父母,常常会被警告电视会影响孩子:成绩下降、视力减退、暴力行为等等。而生活中,父母听到更多的是,从孩子嘴里冒出来的自己未曾听到过的新知识,例如一个5岁的孩子居然要和他爸爸讨论有关雷龙(古生物)的驯良性情。确实,电视扩大和扩展了孩子的眼界和想象力,让他们看到了用其他方式无法看到的遥远的地方和遥远的人,更重要的是电视给他们带来快乐,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孩子爱看电视一点也不足为奇。但是当孩子坐在电视机前漫游荧屏世界,一小时又一小时,父母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们在看什么,合适吗?他们的视力,他们的阅读、思考、判断、学习能力会受影响吗?对此,心理学者的忠告是——陪孩子看电视。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即使是儿童节目,也会比孩子自己单独看学到更多的东西,孩子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判断会因父母的反应而形成。此外,陪孩子看电视还能解决看电视时间过长和姿势不良的问题,对健康有利。共同看节目,也使亲子间的交谈有了话题,使父母能适时纠正孩子错误的判断,帮助孩子了解荧屏与真实世界的差距。若是在节目结束后,和孩子讨论这个节目有什么意义,请他说一说是什么使自己失望或开心等等,就更有意义。

4.学会驾驭电视

有人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电视的发明是人类智慧了不起的成就,但人类如何运用电视,将是对人类智慧更大的考验。因此帮助孩子学习驾驭电视很重要,这就好比马路上车多危险,父母不能不让孩子上街,而是应告诉他们交通安全知识,至少教会他们过马路。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提出,能从电视中获益并较少受到危害的,通常是懂得如何把握生活中其他内容的人,而这种把握能力是在日常生活的训练中养成的。例如要求孩子每日完成一项力所能及的事(取报纸、倒垃圾等),来培养其责任心和意志力,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从来没有做过这些努力,就难以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关掉电视。

父母要充分地意识到正确引导孩子看电视的重要性,并且要身体力行地进行正确地引导。父母只有正确地引导孩子看电视,才能扬看电视之长、避看电视之短。

如何保证孩子的上网安全

一味地限制孩子上网,不仅不符合形势发展的趋势,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果对孩子上网放任自流,很可能会使孩子受到黄毒、暴力的侵害,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千方百计趋利避害,让互联网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不让孩子上网获取知识、信息,不是一个明智的行为。通达的家长会指导孩子遵守上网的一些基本守则,这样可以使孩子既具有网络的基本知识,通过上网促进学习、生活,又不受有害信息、有害行为的影响。

我们必须承认教孩子使用电脑的好处,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让他们整天陷于电脑中的危险,家长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不让孩子沉迷于电脑之中。

1.主动学习有关网络知识

家长应主动积极地学习有关网络知识,知道网络的负面影响后就不会出现束手无策的局面,还可以科学地要求孩子。事实上,当今社会家长的社会化问题已日显突出,相对于青少年而言成人面临社会化的情形更严峻、更困难。因此,家长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有能力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2.循循善诱

家长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网络作为一种资源、一种方式,能够为学习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但网络上同样存在着不健康或青少年不宜接触的东西,从一开始就给孩子打上一剂“预防针”。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提供一些适合孩子的网址,让孩子减少受不良网站影响的机会。当发现孩子在网络上有不良倾向时,不能一味地训斥、封杀,而应重“疏”轻“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监控指导

家长有责任去了解孩子每天会花多长时间上网、在网上做些什么、希望从网络上获得哪些内容等。但这不等于父母要对孩子施加严格的控制,而是应通过积极友善的方式进行。要指导孩子加强网德的修养。要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和地点。上网的频度和花费的时间要适合孩子的学习要求和身心发育情况,不能过于频繁、用时太多,每天上网平均不要超过1.5小时。家庭买电脑、上网,是希望孩子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生活;但又害怕孩子跌入“陷阱”,受到伤害。实际上,孩子可以接受网络信息,但要注意适度。上网要有时有点,能进得去、出得来,不要泡在网里;不良文化的污染随处可见,要安装反黄软件设防,要使用“安全浏览技术”,运用绿色上网软件,屏蔽少儿不宜的网站及信息内容。我们要指导、培养、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辨别能力,使之取其高雅、弃其低俗。只有这样,才能受益于网。

4.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

一方面,不能让孩子把所有兴趣全部集中在网络上,而应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其他各个方面。例如,与孩子一起到博物馆、展览馆参观,一起看电视和球赛,一起玩球、下棋、外出散步等等。通过合理安排孩子的课外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业余爱好和兴趣。另一方面,不能让孩子把对网络的兴趣局限在浏览网页上,而应引导孩子参加有关网页设计的比赛等,从而激发各方面的兴趣,并有效培养孩子的创新素质。

5.做孩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