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4779500000018

第18章 教孩子学会为人处世(3)

“你们下一次家长座谈是什么时间?我一定安排好时间,当然如有意外我会和你联系,好吗?”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有可能不自觉地对孩子讲了一些不诚实的话,或者讲过的话没有兑现。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向孩子承认错误,这样反而会赢得孩子的信任。要知道,只有家长做出了优秀的榜样,孩子才能受到良好的影响。孩子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构筑也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的。

“人无信不立”,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诚信,不要说话不算话。有位母亲经常警告孩子,如果撒谎,他的鼻子就会变长。有人问这位母亲:“如果孩子真的撒谎了,你有办法让他真的长出一个长鼻子吗?”显然,这位妈妈对孩子说的话本身就是不现实的,用这种方式来教导孩子不要撒谎是非常不可取的。

3.适当奖惩

父母的言行一致、赏罚分明,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事先与孩子定好了制度,父母就要认真对待。对孩子的行为优劣,设有一定的奖惩原则。奖要奖得头头是道,恰到好处;惩要惩得心服口服,适可而止。奖励之前,要让他明白原因,以鼓励孩子继续坚持好习惯;惩罚之前,要警告孩子,犯错之后一定要按照奖惩原则言出必行,并且对他讲清原因,告诉孩子其惩罚原因。

比如为了让孩子养成按时起床的好习惯,父亲和孩子有这样一个小协议:每天早上必须6点起床,否则要放弃吃早餐的权利,并且要为自己失信的行为负责。

如果孩子哪天起床晚了,父母要言出必行,父母一定要把早餐收起来,让孩子明白诺言是不可随意破坏的。其实早餐的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让孩子明白每一个诺言都是认真的,是不可随意更改与破坏的。

诚信是人性一切优点的基础,诚信这种品质比其他任何品质更能赢得尊重和尊敬,更能取信于人。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产,它不但能让孩子保持正直,挺直脊梁,光明磊落地做人,还能给孩子以力量和耐力。

教孩子学会拒绝别人

父母要告诉孩子拒绝别人的注意事项:当你必须拒绝对方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使对方觉得难堪,更不能伤害对方的感情。如果你能够照顾对方的感受,让对方明白你的苦衷,那么,就算你没有答应对方的要求,对方也不会怪你,甚至还会因为你的坦然相告更加佩服你。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懂得怎样拒绝别人,很多为人父母的人也认为拒绝别人是件很难办的事。当别人对他们提出要求时,他们不好意思拒绝,害怕这样会伤害对方的感情,从而使两个人的关系疏远。但是,有时自己实在无法完成对方的请求,或者即使能够做到,也会给自己带来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要勇敢地拒绝。父母要培养孩子学会拒绝。

当然,在拒绝别人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学会照顾对方的感情,尽量不要使双方的交情因此而受到影响。可以说,如何拒绝别人是一门学问,并且是一门需要孩子认真体会的学问。要学好这门学问,就要让孩子谨记:在拒绝别人时,一定要顾全对方的面子。

丽丽穿好衣服准备跟妈妈到游乐场玩,邻居家的小雨却一脚踏进丽丽家,摆弄起丽丽的玩具。丽丽迫不及待地推小雨出门:“你快走吧,我们要走了!”惹得小雨两眼泪汪汪。

如果在拒绝别人时,让对方丢了面子,那么,对方必然会心生怨恨,这势必会影响今后的交情。但是,如果能教孩子以巧妙的方式拒绝对方,让对方既能很好地明白孩子的苦衷,又不觉得自己的面子受损,那么,孩子就算是掌握了拒绝之道了。

朋友之间有事相托相求是很正常的。只是,有的朋友相托之事会超出原则范围和客观现实。正如磊磊妈告诉磊磊的那样:有的朋友托你办的事超出了你的承受能力,是你无能为力的;还有的朋友托办的事是违反你的主观意愿的等等。遇到此类情况,你应该果断地说一声“不”,拒绝朋友的请求。不要认为自己这样很绝情,其实这样做恰恰是为了维护你们之间的友谊。

磊磊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妈妈告诉他:首先,违反原则的事,你若干了,将来肯定会受到处罚;其次,超越你承受能力的事,你无能为力,如果不说明情况予以拒绝,反而会因为事办不成而伤害彼此友谊;再次,有违你意愿的事你不拒绝,会影响你与其交往的情绪,也会妨碍你与朋友之间的友情的发展。

在拒绝朋友时,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不可态度生硬,冒冒失失。在这种情况下,常用的方法有:第一,耐心地劝阻,言明利害关系;第二,向朋友详细地说明自己的实际情况,让他理解你的难处与苦衷;第三,用迂回婉转的方式处置,巧借其他方法,完成朋友委托之事。

父母应让孩子明白,拒绝别人,不能把话完全说死。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个人有求于别人时,往往都带着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开口就说“不行”,势必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而如果话语中让他感觉到“不”的意思,从而委婉地拒绝对方,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个父亲这样教导儿子: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行为时,先不要急着拒绝对方,因为你应该尊重对方的愿望,从头到尾认真听完对方的请求。先说一些关心、同情的话,然后再讲清实际情况,说明无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于先说一些让人听了产生共鸣的话,对方才能相信你所陈述的情况是真实的,相信你的拒绝是出于无奈,因而也能够理解你的。拒绝对方,你还可以幽默轻松、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的立场,那样既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又可以使双方摆脱尴尬处境,活跃融洽气氛。

学会拒绝他人,关键要态度和蔼。不要在他人刚开口要求时,就断然拒绝他:不要对他人的请求迅速采取反驳的态度,或流露出不高兴的表情,或者去藐视对方,坚持永不会妥协的态度等,这都是不妥当的方式。应该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诚恳应对,让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

拒绝对方时,要明确说出事实。尽量避免模棱两可的说法,如“我再考虑考虑”等,这样会导致对方摸不清你的真正意思,而产生许多误会,这就容易使彼此之间产生隔膜,关系越来越淡。

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犯错误,但是也会改正错误。父母要做的就是怎么样让孩子认识错误,敢于承认错误,让他在错误中有所发现,在改正错误中健康成长。

每个人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情,重要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父母怎么样让孩子认识到他的错误以及承认错误。如果孩子只是说自己错了,但是却说不出自己到底错在哪儿,那么只能让他一时的意识到错误,却不能让他清楚地认识错误。所以,当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把道理讲明白。然后给孩子改过的机会,从精神上善待孩子,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定罪”。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认真学习。甚至有的父母会说:“孩子,只要你念好了书,什么你都不用管。”这样做,只会抹杀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觉得只要读好书,其他的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其实,只有唤醒孩子的责任心,才能让孩子在心理、思想上起到深层次的变化,才能让孩子对错误的观念有所深知。父母想要让孩子学会发现错误,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能力、性格及孩子所特有的心态,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认清方向,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虽然说要避免发生错误,但是,错误所教给你的东西是你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学到的。然而,唯恐犯错的心理往往会使孩子不敢去尝试新生事物或承担风险。

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呢?

1.理性分析孩子的错误

担负着教育孩子成长重担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那么做父母的就应该从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开始。由于孩子年龄小,犯错误是经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一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孩子是伴随着错误成长的。”是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这样或是那样的错误,而做父母的责任就是要一次次把孩子从错误的边缘拉回来。可是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错误所用的方法却是不正确。他们有的对孩子百般地溺爱,于是会对孩子的错误听之任之,一味地顺从。有的会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手段,一旦孩子犯了错误,轻则吹胡子瞪眼,重则拳脚相加。如果一味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听之任之的话,就会使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小养成许多坏习惯;如果对孩子采用粗暴的手段就会容易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造成逆反心理,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所以,想要做一名称职的父母,既不能因为爱孩子而一味娇惯,也不能以严格要求为名,用粗野的方式,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而是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看待孩子的错误,对孩子的错误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对孩子先肯定,让孩子在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温暖的春风吹去孩子心中的灰尘,让爱充满孩子的心,在爱的氛围中使孩子受到教育、感化。

2.低声调批评孩子

孩子有缺点错误,父母理所当然对其进行及时的批评教育。可是,有的父母一旦发现了孩子的错误,就会对孩子大喊大叫,似乎这样做就可以产生一种威慑效果从而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错误。其实,并不是这样,父母的大叫大喊,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会加剧亲子间的紧张关系,对孩子的教育是起不到丝毫的作用的。

言语声调,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工具,能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不同的声调,会让听的人产生不同的感受。用低声调对孩子进行批评,会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容易缩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有的父母觉得自己是真心实意地疼爱孩子,对孩子随便喊几声或是骂几句没有关系。但是,孩子可不会这么想,他们会认为,高声调的批评是在贬低自己,而低声调的批评则是对自己的尊重。

3.教育孩子每日反省自己

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是错误的,也可能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他会用他自己的眼光去看,用他的头脑去想,这样难免不受到限制。所以,父母要有艺术地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错误,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认清方向。父母要培养孩子自己反省自己的错误,比父母或他人指出其错误再改正,效果更好。

4.合理地进行处罚

当孩子做了错事之后,对孩子进行惩罚是绝对必要的,这也是对不良思想、行为所给予的否定的评价。在不同的教育手段中,如果说赞扬是从正面来强化良好的品德行为的话,那么惩罚就是一种反向的强化刺激。它的目的是降低错误品德和行为再现的频率,或阻止它的发生。在对孩子进行惩罚的时候,大人要掌握好分寸,一定要非常耐心和谨慎,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最复杂、最困难的教育方法。如果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惩罚的话,一定要考虑好时间、条件以及具体的情况是不是合适,考虑好这种惩罚是不是有助于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让他做到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等等。如果因为父母的惩罚而让孩子身体上感叹到痛苦、思想上受到压抑、心理上产和恐惧的话,只能说明这样的惩罚是失败的。所以,当父母要惩罚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把事情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做到合理的处罚。

5.父母应勇于向孩子道歉

现在社会对于“道歉”已经是越来越重视了,甚至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道歉公司”,这些都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但是,虽然道歉在社会上非常普遍,但在家庭中却没有体现出来,许多人在家中从来不道歉,尤其是父母,他们从来不愿向孩子道歉。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做错了事情,却从来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过失和缺点,只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父母是永远正确而事实上却老是出错”的观念。慢慢的,孩子就会把父母的一些正确教诲抛在脑后。如果父母能够在做错事情之后向孩子认真地承认错误,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的观念,这样就会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也会让孩子尝到原谅别人的甜头。有些父母会在孩子“闯祸”以后,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会对孩子进行一些不恰当的或是过重的批评或惩罚。但是事过之后,父母又往往会后悔那么做,或是认为自己对孩子惩罚的太重了。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能够勇敢并且真诚地向孩子承认错误,用自己的行为来补救自己的“过失”,这样就会给孩子的敢于承认错误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

让孩子成为一个文明礼貌的人

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孩子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孩子的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这需要父母的引导与示范。

文明礼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孩子的文明礼貌是在大人的指导下逐步养成的。如见了人要有称呼,要表示问候;得到他人关心、帮助要表示感谢;分别时要表示乐意再见;两人共事时要表示高兴;出现了矛盾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过失,而不轻易责怪对方;家中来客人时要表示欢迎;在家长与客人交谈时不打扰;出门做客时要听家长的吩咐,不乱拿人家的东西。父母必须知道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以为讲一两遍,孩子就会永远照着做。家长应当反复对孩子进行有关训练,如让孩子坚持说“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直到成为孩子习惯化的语言。当孩子做了有损于他人的事情时,一定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处,并诚恳地向对方表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