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4779500000017

第17章 教孩子学会为人处世(2)

教孩子懂礼貌,首先是要懂得语言礼仪,关于这一点,父母必须把握下面三把金钥匙。这三把金钥匙,第一把就是要教会小孩子说“谢谢”的习惯,当人家给他做好了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教他说“谢谢”;第二把是教会小孩子说“对不起”的习惯,当他对人做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的时候,要教他说“对不起”;第三把是要教会小孩子说“请”的习惯,当小孩子有求于人的时候要教他说“请”。有了这三把金钥匙,一定到处受人欢迎。

其次是社会规范礼仪:“女士优先”、“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按规定排队”等。

2.培养孩子积极、快乐的性情

未来社会需要孩子能够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儿童时代的道德教育将奠定他一生的思想基础。我们大人,谁都不愿意与性格沉闷、心胸狭窄爱计较的人交往。所以,父母应教孩子学会主动跟小朋友玩,热情主动地帮助别人。

3.让孩子知道规矩

老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如马路上的“红绿灯”。现在孩子性格独特,特别是在家被溺爱的孩子,以为社会像家里“要星星不给月亮”。然而,社会并不会像家庭那样纵容孩子,情况完全会被扳过来。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制定一些规矩,比如“在征得别人同意之前,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 “在楼道里不能大声喊叫,不能乱跑乱打,不能影响别人”等。

4.教育孩子主动承认错误

孩子淘气很正常,躺着不动很可能是生病了。淘气就容易做错事,错了要勇于承认,主动道歉,求得别人原谅。如果可以补救,积极行动,将损失降到最小,这对孩子的做人做事都非常重要。

5.学会谦让,乐意与人分享

积极适应环境,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孩子的“必修课”,人们常说的“情商”重于“智商”就是这个意思。在一起玩,小朋友的性格特征显现出来:有的喜欢拔尖,以“我”为中心;有的脾气大,稍不顺心就生气或大哭。启发孩子学会谦让,把玩具与同伴一起玩,感受到“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同伴有困难时,要教导孩子给予帮助,让孩子体会“朋友”的意思。

其实,让孩子学会分享并不需要为他们讲述什么大道理,我们来看两对母子逛超市的情景。

A妈妈和孩子一起选择食品,会边挑边告诉孩子:“这是爷爷爱吃的,这是奶奶爱吃的,这是爸爸爱吃的,这是妈妈爱吃的,这是宝宝爱吃的。”回到家里,由孩子负责把东西分给大家。

B妈妈和孩子走进超市,妈妈对孩子说:“宝宝喜欢吃什么东西,自己拿。”妈妈提着篮子跟在宝宝后面。回到家里,爸爸逗孩子:“好吃的给爸爸点,好不好?”孩子却说:“不行,这些都是妈妈买给我吃的,我谁也不给。”

许多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太自私了,而且一点责任心也没有。其实孩子的自私与缺乏责任心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将孩子真正当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对孩子不要只是不停的给予,而总是不求回报。要让孩子学会付出,家长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更有魅力、更受欢迎的孩子,就应该在上述方面下工夫,有意识地加强孩子的好性格。

教孩子学会宽容

宽容体现了一个人的素养与气度,表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教孩子学会善待他人的短处,这样孩子才可以与他人和睦相处;教孩子学会宽容对待他人的长处,可以使孩子不妒忌,从而不断地取得进步。

宽容是一种美德,它像催化剂一样,能够化解矛盾,使人和睦相处。诸如“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古笑今,笑古今可笑之人”这种不重表面形式的输赢,而思想境界和做人水准的高低的行为是高尚的。正如有位哲人所说:“宽容是需要智慧的。”

现在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如果别人做错了事,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往往会逮住他人的缺点不放。

作为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宽容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待人准则,而且是一种保护心理健康的习惯。现代科学揭示,宽容有利于一个人的健康长寿。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当人们想要报复他人时,血压会明显上升;而在宽容他人时,血压则显著下降。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宽容的习惯。

那么,怎样让孩子养成宽容的习惯呢?

1.不要把世俗的毛病传染给孩子

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自己的眼光议论其他小朋友的缺点,这样容易让孩子对其他小朋友过于挑剔。相反,父母要尽可能表扬其他小朋友的优点,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不要使自己的孩子产生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宽容的习惯。

父母尤其不要对某些人和事物有偏见,更不要把这些偏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从而让孩子在潜意识里也受到这种偏见的影响,而对这些人和事物有偏激的看法。

当孩子的小伙伴来自己家里时,父母对其他小朋友的态度不要过分冷落,也不要过分热情,尤其要教育孩子尊重小伙伴,让孩子平等地与人交往。

2. 教孩子换个角度看问题

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可以教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让孩子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励孩子参与多元化的活动。无论孩子年纪多么小,都鼓励他接触不同种族、宗教、文化、性别、能力和信仰的人,这有利于孩子与不同的人坦诚相待,遵从规则,平等竞争。

3. 教孩子善待他人

“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宽容是一种美德,在生活中,即使别人错了,无礼了,你若能容忍他人,宽容他人,同样能获得信任和支持,同样能得到别人的友善相待。

在教孩子善待他人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法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想法,学会心中有他人,宽容他人。父母应该教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多一点忍让,多一份关心,这样别人也会遇事宽容自己,体谅自己,为自己着想。事实上,只要孩子学会了宽容,他就会赢得朋友,就会真正体会生活的快乐。

4. 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父母本身具备的品德,一般在孩子身上都可能找得到。因此,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整天吵闹不休的家庭,是很难造就出一个具有和蔼品质的孩子的。父母对他人的热情、平等、谦虚等处世原则和行为,是孩子最好的直观而生动的教材,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孩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和谐相处的良好品行。

5. 创造一个和谐密切配合的家庭环境

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宽容友爱、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用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这样,孩子会逐步地形成一种持久的宽容忍让的善良品质。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在对别人过错的原谅。这种感情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感情的健康发展以及对良好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宽容的人,时时刻刻都会受到人的爱戴。因此,他们更加容易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融洽地与人合作,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受人拥护。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心胸狭隘,小肚鸡肠,处事总是持“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的态度。对别人的不是,甚至并非不是之事也斤斤计较。往往使一丁点矛盾进一步恶化,最终酿成祸患。轻则使人受伤,重者致人命亡。作为父母,这些道理要对孩子讲清楚。

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就会带来包涵谅解,这就是宽容。不要苛求任何人,要以律人之心律已,以恕已之心恕人,这也是宽容。宽容地待人,待事,待自己,善待一切存在。让孩子知道,因为宽容,我们知道了幸福的真正意义,因为宽容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在人际关系中,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最好的办法就是尊重别人。让孩子学会怎么去尊重别人,也就教会了孩子怎么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孩子以后踏入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地对别人表示出尊重,这对他的人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不怕没有钱,就怕没有尊严,尊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从小就要有骨气、有尊严。不仅如此,还要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尊严。只有学会尊重别人,才是真正的尊重自己。

让孩子知道,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句夸赞,一个祝福,甚至是默默无语,都可以为人们彼此的沟通与交往架设一座心灵的桥梁。编织一条情感的纽带,在相互尊重中传递出温暖与关爱,接受着祝福与帮助。

现在的人们在考虑怎样处理和别人相关的一些问题时,通常95%的时间是在考虑自己,如果我们多分出一些时间来忘掉自己,好好地想一想对方的优点,不讲任何无价值的奉承话,真诚地评价对方,由衷地称赞对方,表现出你对对方的尊重。那么,你所说的话,他将牢记,并会不断地在他生命的长河中重视,一直到永远,你也会成为他所尊重的人。

怎么样才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呢?

1.真诚地欣赏别人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想要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就必须让他表现出诚实地、真心地欣赏不同的人,只有这样,他才会找出别人身上的特点让他觉得尊重敬佩。所以,应该让孩子学会找出每个人身上独特的地方,并欣赏他的特点,从而形成一种习惯。

现在的孩子都喜欢把人分类,诸如老师、学生、家长、孩子、同学、朋友等等,并认为只有少数人和他们是同一类的。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问题,限制了他自己。假如他认为自己喜欢某种人的话,他就会和他所喜欢的那类人走的很近。但是,当他和其他类型的人相处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紧张。而且和他们不欣赏的人相处的时候就不会找出别人身上的特点,也就不会对别人表现出他的尊重。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和不同的人相处,不要把自己锁在一个小圈里,要学会欣赏不同人的特点,学会尊重所有的人。

2.真诚地关心他人

你若不尊重别人,而希望别人尊重你,是很难做到的。而尊重一个人最基本的就是去关心他。心理学家亚德洛说:“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生活中困难最大,损害也最大。”所以人类中的失败,都在这些人当中发生。美国罗斯福总统到处受到欢迎和尊重,一个重要的原因生兴趣,关心别人。想要与别人很好的相处,就应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当然,热心助人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比如,孩子要交朋友,他们就有必要记住朋友的生日,并按时致贺,与朋友打招呼挂电话时,都要表现出热忱。

3.培养感受别人经历的能力

要学会“体会”别人的感受,这将使孩子的生活更丰富。如果孩子经历过某种感受,就可以体会到别人在某个特殊情况下的感觉。譬如,当他还记得心爱的东西被弄坏时的那种感觉,现在他的一个朋友的书包上被人划了一条口子,他就可以体会朋友的那种感觉。他们或许还可以谈一下自己心里的感觉。父母要告诉孩子,要尽量记住别人的话,并且尝试体会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4.记住别人的名字

美国总统约翰逊,把与人相处的九条原则写在纸上,放在自己的办公桌里。其中第一条是熟练地记住别人的名字,如果做不到,就意味着你对那个人不太关心。许多人往往对自己的事物较有兴趣,尤其是对自己的名字最感兴趣。如果能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并能容易叫出,这样会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尊重。

5.避免讥讽别人

讥讽别人不仅不讨人喜欢,而且是危险的。因为它伤害了一个人的自尊心,并会激起他人的反抗。所以,父母让孩子知道,即使你不喜欢一个人,你可以减少和他的交往或是接触,但是,绝对不能对他的某些地方有不尊重的话语和行为。

在人际关系中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最好的办法就是尊重他人,任何人在心底中都有获得尊重的渴望,受到尊重的人会变得宽容、友好、容易沟通。

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对于孩子来说终生受益。要从小事中培养,在大事中受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格外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质,我们要把它作为人格教育的起点。教育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要诚实、不说谎、信守诺言,才能够建立起自己良好的信誉;如果经常说谎,会令人觉得你的话不可靠,到你说真话的时候,别人也可能仍然不相信,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

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要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社会规范不是玄妙的观念,也不是空洞的说教,它是一种行为法则,是植根于我们头脑中的趋于本能的对事物的理解与尊重。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或处于哪个时代,都有自身独特的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系统。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些共有的对基本价值的尊重与遵守。这些基本的价值包括:诚实、勇敢、自律、忠诚、守信、无私和公正等。无论在家庭和学校,我们的孩子都在有意无意地接受这些价值观的熏陶,学校中更偏重于直接的灌输、纪律的约束和名誉的鼓励。

那么,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呢?

孩子诚实守信品质的习惯,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做父母的如果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的,努力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一旦父母没有遵守诺言,意味着为孩子种下了一粒不守约的“种子”。如果父母真的无法遵守诺言的时候,一定要以道歉的方法予以解决,并且一定要告诉孩子:“遵守诺言是一种好习惯”。

“劳拉,我和你讲了许多次要遵时守约,否则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也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不这样认为吗?”

“的确不好,不过,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父亲有些生气了:“千万别不把它当回事,你养成这样的毛病,长大会怎么样呢?还有谁会信任你呢?”

看见父亲生气,劳拉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过得很不错吗?没见你有什么麻烦呀?”

“你是什么意思?”父亲不懂为什么话题扯到了自己身上。

“你大概忘记了,好几次答应来参加我们学校的活动,我都告诉老师你会来,可是到最后也没看到你的影子。”

父亲想了想,很快回答:“劳拉,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我当时的确有急事不能来,但我应当事先或事后同你解释一下,甚至去同你的老师解释,我真的很抱歉,你能原谅我吗?”

劳拉很有些感动:“没关系,我知道你很忙。下次打声招呼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