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秦汉卷
4767200000041

第41章 东汉中后期(1)

(第一节)政治管理的出色:明和之治

光武帝于公元57年驾崩后,其第四子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刘庄(公元28—公元75),初名阳,后改名庄,12岁封东海公,不久进爵为东海王,16岁立为皇太子,30岁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平。明帝即位后,勤于政事,在位期间,“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表明他将继续奉行光武健在时为巩固东汉统治而推行的各项政策。

首先是继续加强皇权。明帝继承光武抑制外戚、大臣(包括功臣)权势的政策,对其中依仗权势、作威作福者严加惩处。护羌校尉窦林系大司空窦融亲属,既是功臣子弟又是外戚之家,永平二年(公元59)以欺君罔上、贪赃枉法罪下狱论死。明帝以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下诏切责融,融惶恐乞骸骨,诏令就第养疴”,亦被罢官。此后,明帝弟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司徒虞延、司徒邢穆等都以有罪自杀;河东尹薛昭、司隶校尉王康、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坐事论死。可见明帝对外戚、大臣以至宗室诸王控御极严,一旦犯法即从严治罪,决不因其官职高、地位亲近而加以宽贷。其次,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明帝统治时代,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减轻刑罚。明帝还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治理黄河。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生卒年不详,字仲通,乐浪人,少学易,好天文术数,深沈多技艺,曾用墕流法修浚仪渠)和王吴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门,令更桐洄注,无复溃漏之患,从而保障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黄河两岸被淹数十县的土地又成了良田。因有以上各项政治经济措施,东汉政局更加稳定,社会经济文化也得以发展,故史称永平之世。

明帝在文化上继续崇尚儒术、谶纬神学。明帝少习儒业,从名儒桓荣习经学,“十岁通《春秋》”,“治《尚书》,备师法,兼通九经,略举大义,博观群书,以助求学,无所不照”。即位后仍好学不倦,极力推崇儒术,提倡尊孔读经,曾多次召集太子、诸王、文武大臣及知名儒生共同讨论儒家经义,有时还亲临参加,亲自在辟雍主讲。对谶纬神学他尤为重视,亲自主持谶书纬书编写工作,以谶纬解释经义。明帝继承了汉武以来外儒内法的传统,在政治上注意吏治,执法严明,循名责实,信赏必罚,故史称“帝尤任文法”,又称其“追踪宣帝”,“善刑理,法令分明”。他还笃信佛学,曾遣使往天竺求佛经像,立白马寺于洛阳城郊。

永平十八年(公元75)8月,明帝病逝于洛阳东宫前殿,在位18年,终年48岁。明帝第五子刘炟(公元58—公元88)继承皇位,是为汉章帝,全名是肃宗孝章皇帝,永平三年(公元60)立为皇太子时年仅4岁,19岁即位,第二年建年号为建初(公元76—公元84),后来又改元元和(公元84—公元87)、章和(公元87—公元88),在位13年。期间励精图治,继续奉行光武帝、明帝之世所推行的发展社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执政仁厚宽容著称。章帝还是位书法家,草书非常有名,被称为“章草”。

其一,重视农业生产,提出“王者八政,以食为本”,并亲耕农田以示鼓励。奖励垦荒,以公田赐与或赋与贫苦农民,并减轻田租徭役,贷与或给与粮种、田器,或为雇人耕种。多次下诏免除百姓田租。建初元年“诏以上林池籞赋与贫人”;元和元年“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赁种饷,贳与田器,勿收租五岁,除算(算赋)三年”;元和三年诏“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以赋与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所过县邑听半入今年田租,以劝农夫之劳”。

其二,平徭薄赋,减轻刑罚,招抚流民。史称章帝即位后,“平徭简赋”,多次下令减免田租徭役。登基之初即下诏“勿收兖、豫、徐三州田租刍稿,以其见谷赈给贫人”;元和二年下诏“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令诸怀孕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建初八年下诏“减徭费以利饥民”。同时还下诏减轻刑罚:“决狱断刑,多依矜恕,条诸重文可以从轻者四十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息事宁人,……间敕二千石各尚宽明。”除去以往一人犯谋逆等大罪则亲属皆受牵连的禁令;命罪人减刑迁到边境地区;禁用酷刑,以尚书陈宠议,除刑罚残酷条文50余条。此外,又下诏招抚流民归还本乡从事生产。建初元年正月,“诏三州郡国:方春东作,人方受禀,往来烦剧,或妨耕农,其各实核,尤贫者计所贷并与之。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诏书既下,勿得稽留。”

其三,注意整顿吏治,饬令地方官吏勉劝农桑。章帝继续奉行前朝注意整顿吏治的政策,诏令“有司慎选举,进柔良,退贪冒”,奖励廉吏,严惩贪官;并饬令地方“二千石勉劝农桑,弘致劳来”,“顺时令,理冤狱”。并明确指出“谷食连少,良由吏教未至”,以“勉劝农桑”、增加农业生产作为地方官吏的首要任务。

其他措施还有:禁盐铁私煮私铸;注重选拔官吏,以得廉能之吏为政治清明的保证;打击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采取优惠政策募民垦荒,鼓励人口增殖;改革历法,始用李梵等所作《四分历》。

经过上述各项具体措施,东汉社会生产不断上升。正如《后汉书》所说:“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虽颇有弛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由此政局也持续出现良好局面,大汉朝廷稳定,国家兴盛,社会安宁,达到顶峰阶段。章帝又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之重新称藩于汉。在历史上,章帝时代与明帝时代共称“明章盛世”。

在文化上,章帝遵循光武、明帝时代崇尚儒术的政策。史称章帝“少宽容,好儒术”,即位以后,重用儒臣,提倡儒术。为使儒学与谶纬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诸儒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建初八年(公元83)选高才生受学《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对不同意见,章帝亲自裁决。这样的考详同异,连月始罢。最后由班固总结,写成《白虎通议》(亦称《白虎通德论》)一书。该书是经学与谶纬学的混合物,中心内容是宣扬三纲六纪,成为今文经学派主要典籍。董仲舒早已提出三纲六纪的伦理观念,《白虎通议》则将其进一步理论化,当作永恒不变的道德规范和最高的政治准则。它明确提出“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以唯心的天命论为理论基础,并用某些自然现象与封建社会秩序比附,说明“三纲六纪”的“合理”。它神化皇帝,说皇帝享有天下,是“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天命所定,神圣不可侵犯。又说皇帝和臣民的关系就像太阳和月亮,臣民要对君主竭尽忠诚,这是天意,进一步从理论上把以皇帝为总头目的封建政权神圣化。白虎观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对后世历代王朝的政治法律制度、思想意识、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章帝过分抬高儒教,致使一些官员求虚丢实,开始腐败。且章帝晚年过于放纵外戚、宠幸宦官,一改光武和明帝严格禁止外戚和宦官参预朝政的政策,宠爱皇后窦氏,重用窦后之兄窦宪;又优待宦官,使这两股腐朽势力从此登上东汉王朝的政治舞台,引起宫廷内部斗争,导致和帝时期外戚专权、宦官擅权,开明政治从此结束,由光明走向黑暗,由盛世走向衰退,直接性导致东汉的最终覆亡。

汉和帝刘肇(公元79—公元106),章帝次子,公元89—公元105年在位,执政17年,享年27岁。和帝在位时期,科技、文化有很大发展,蔡伦发明造纸术,班固、班昭写成《汉书》。和帝还罢盐铁之禁,炼铜和铜器制作、丝织业等都有了发展。另外,和帝初年窦宪灭亡匈奴,扩张疆土数千余里,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和帝还曾遣甘英使大秦(古罗马)。明帝、章帝、和帝三代合称“明和之治”。从东汉前期到中期,物质富足,商业发达,首都洛阳是全国物流和商业中心,甚至是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一;南方扬州、荆州、益州的手工业和商业也都很兴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和帝即位时只有10岁,由母后窦太后执政,从此汉朝由稳转乱,进入外戚、宦官相继掌权时期。窦太后排斥异己,让弟弟窦宪掌权,窦家人一犯法,窦太后就再三庇护。窦氏的专横跋扈引起和帝不满。永元四年(公元92),和帝联合宦官郑众将窦氏一网打尽,但又由此进入宦官专权时期。顾此失彼,难以两全。元兴元年(公元106),和帝郁郁而终。

(第二节)军事外交的强盛

东汉统治时期,与西汉相似,西北地区仍是朝廷非常重视的军事地区。这一地区稳定与否,关系着整个东汉的统治安危,以及能否与西方地区和国家保持交流。为维持西北地界的局势,汉廷一方面派出以窦固、窦宪为代表的军队,用武力征伐匈奴势力;另一方面派出以班超为代表的使者,与西域各国进行和平和战争交流。

首先是武力征讨。但此种政策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东汉初年,因长期内战,无暇对外,王朝对匈奴的南掠和袭扰被迫实行防御战略。建武六年,汉光武帝刘秀曾遣使匈奴,赠送金帛,以通旧好,但仍未能制止对方南掠。统一全国后,东汉为避免边境冲突,罢省定襄郡(治今山西右玉南),徙民于西河(治今山西离石);徙雁门(治今山西朔县东南)、代(治今山西阳高)、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东南)等郡吏民6万余口于居庸、常山以东。这样,匈奴左部就得以转居塞内。建武二十年,匈奴一度进至上党、扶风、天水等郡,成为东汉王朝严重的威胁。

随即,匈奴人遇到连年旱蝗灾,赤地数千里,人畜死耗很大。其东面的乌桓乘机进击,迫使它北徙。接着,匈奴贵族中又发生争夺统治权的内讧。建武二十四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边八部拥立为南单于,他袭用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率部众到五原塞,请求内附,得到东汉允许。此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建武二十六年,南单于入居云中,不久又转驻西河郡的美稷,分屯部众于边境各郡,助汉戍守。东汉王朝常以财物、粮食、布帛、牛羊等赠之,供给费每年达一亿钱以上。南匈奴同东汉和平相处,边境安宁,原来内徙的边郡居民也多陆续回归本地。和帝初年,南匈奴领有3.4千户,23万多口,包括军队5万人。南匈奴人逐步转向定居和农耕生活,并逐渐向东向南迁徙。北匈奴离汉边较远,他们控制着西域,常侵扰河西和北方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东汉王朝为避免这种侵扰,答应与北匈奴“合市”,一些南匈奴贵族因此对东汉发生怀疑。他们同北匈奴贵族暗中联络,准备共同反对汉廷。东汉为隔绝南北匈奴的交通,设置度辽将军,统度辽营,屯兵于五原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章帝时,北匈奴贵族驱牛马到武威与汉人“合市”,得到郡县的隆重款待和东汉王朝的馈赠。继而,北匈奴受到北面丁零、东面鲜卑、东南面南匈奴的夹攻,又受到西域许多国家反击,势力薄弱,部众离散,大批向东汉投降。

明帝时,为保障河西四郡安全,东汉王朝开始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永平十五年(公元72)12月,明帝命耿秉为驸马,屯凉州酒泉郡,积极部署对北匈奴的进攻。翌年2月,汉军分四路,分别出平城塞(今山西大同东北)、高阙塞(今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居延塞(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酒泉塞(今属甘肃,郡治禄福)。前三路均无功而还,但窦固军由酒泉出塞至天山(今新疆境内),击败北匈奴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留吏士屯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西北四堡);并以班超为假司马出使西域,招降诸国。十七年11月,窦固与耿秉1.4万骑出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进军西域,在蒲类海击败白山部后,转军进击依附北匈奴之车师(一作姑师,都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车师王降。东汉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宜禾都尉屯田,逐渐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

为彻底解决北患,东汉政府又继续对北匈奴出兵,经过稽洛山之战和金微山之战两役,其势力被彻底摧垮。首先是稽洛山之战。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东汉政府派窦宪(?—公元92,字伯度,扶风平陵即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开国功臣窦融曾孙,章帝窦皇后、和帝窦太后胞兄,征讨匈奴立有赫赫战功,但因外戚专政、骄纵擅权,一度任大司马、大将军,后为和帝诛族,而他于永元四年被迫自杀)、耿秉等率骑士8000人,会同南匈奴骑兵及羌、胡兵3万人,分3路深入漠北进攻北匈奴。三路大军会师涿邪山后,窦宪又命阎盤、耿夔、耿谭等领精骑万余进击稽洛山(今蒙古国西南),向北单于发动猛攻,大破其军。北单于逃走,窦宪挥军追击,直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国乌布苏泊),斩杀名王以下1.3万人,获牲畜百万余头,北匈奴81部共20万人投降。窦宪、耿秉一直北进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出塞3000余里,登山刻石作铭勒功而还。这一仗,北单于元气大伤,其衰落已成无可避免之势。一年后,南单于上书请求再击北匈奴。于是,中郎将耿谭遣部将监护南匈奴左右部骑兵8000人,出鸡鹿塞,抵涿邪山,留下辎重,兵分两路袭击北单于,两路军队乘夜围攻之。北单于大惊,急率精兵千余人迎战。激战中,北单于负伤落马,仅领轻骑数十人逃走,所部8000人被歼,数千人被俘。北匈奴势力更加衰弱。次年,窦宪决定彻底消灭北匈奴,遂派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率兵出居延塞,远袭金微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大破北单于军,斩阏氏、名王以下5000余人。北单于领数骑逃脱,西入康居。此次汉军出塞5000余里,是行程最远的一次。此次战役后,北匈奴一部无奈向西远徙,远离中华大版图,甚至据说遁到了欧洲大陆,是今天匈牙利等国人民的一支重要祖先;而余部溃散,混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东面的鲜卑人逐渐西移,占据了北匈奴的故地。

与武力相同时,窦固为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之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以共同对付匈奴。他赏识班超(公元32—公元102,字仲升,扶风安陵即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班彪次子、班固弟、班昭兄。父卒,家贫,为官府钞书以养母。初任兰台令史,后投笔从戎,公元73年从窦固出击匈奴,任假司马,旋奉命率吏士36人赴西域,立下丰功伟绩,成为一代名将。他在西域活动半辈子,机智勇敢,坚毅不拔,使西域各国各地摆脱了匈奴的奴役,“丝绸之路”亦得以恢复畅通)的才干,派班超担任使者去西域。下面这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就是班超初到西域的遭遇。他的勇敢与机智,赢得了西域各国的赞赏,也赢得了他们对汉王朝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