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秦汉卷
4767200000036

第36章 东汉缔造史(1)

(第一节)刘秀创业的“第一桶金”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自耕农丧失土地,有的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更多的则完全被排挤出生产领域,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由于封建政权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为汉祚已尽,外戚王莽借机篡权建立新朝。为缓和社会危机,王莽实行托古改制。可是,该措施损害了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会经济更大混乱。加之王莽法禁烦苛,滥用刑罚,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无理用兵,结果民怨沸腾,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最后酝酿成大规模的起义。柏杨的见解是,只有政治家才会正确处理民变问题,王莽不是政治家,所以他不会。他迷信警察和军队的力量,认为只须靠监狱和屠杀,就可以根绝叛乱,结果民变更多更烈。再说,政治家永不会认为自己比任何人聪明,王莽却恰恰认为自己如此,因之他不能容忍与他意见相左的建议,而固执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见解——这便最终葬送了他和他的经济改革事业。

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南方荆州地域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荸荠少,引起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受到农民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为首领。二王于是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发动起义,一下子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前来投奔。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以之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便发展到七八千人。眼见起义军势力不断变大,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地皇二年(公元21),新莽荆州牧发兵进攻绿林军。王匡闻讯,率军出山迎敌。绿林军以主力在新莽军必经的云杜(今湖北京山)附近设下埋伏,由马武率一部兵力切断敌人退路。新莽军到达后,绿林军大兵四起,敌军惊慌失措,数千人被歼。荆州牧率残军回窜,又遭马武军截杀。州牧被俘,其余被歼。起义军缴获了莽军全部辎重。随后,绿林军乘胜攻克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然后回师攻占云杜和安陆(今湖北安陆北),擒获王莽派来巡视的大司马。云杜之战是绿林军自起义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胜利。从此绿林军威名大震,附近义军、农民纷纷来投,队伍迅速发展到5万余人。然而,第二年绿林山上不幸发生疫病,5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为避免在不利情况下与莽军作战,并防止疫病吞噬全军,此年4月,绿林军决定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公元25)率领,西入南郡(郡治在今湖北江陵),吸引莽军注意力,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及马武、朱鲔、张卬(一作张印)率领,北上南阳,这是绿林军主力,称“新市兵”;另有平林(今湖北随县西北)陈牧、廖湛也聚众起义响应,称“平林兵”。

与此同时,公元18年,在北方另一位起义领袖樊崇(琅邪即今山东诸城人)在莒县(今属山东)发动起义,不久带领几百人占领了泰山。不到一年工夫,他们就发展到1万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樊崇起义军的首领称三老,次称从事、卒史,互称巨人;无文书、旌旗、部曲、号令,但很讲纪律,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所以百姓很拥戴他们,各地纷纷来投。地皇三年(公元22),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王匡是两个人)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兵士混杂,樊崇叫其部下都在自己眉毛上涂红颜色,作为识别记号,故称“赤眉军”。两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决战。此一役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一大半。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廉丹在乱军中被杀。赤眉军越打越强,势力扩展到黄河南北,队伍发展到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分别在南、北两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各地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多达几十支。包括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趁机起兵,反对王莽统治。南阳郡舂陵乡(今湖北枣阳西南)豪强刘縯、刘秀兄弟两人,西汉皇族宗室,因王莽废除前朝宗室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即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家乡起兵,反抗官府。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王莽的几名大将,声势逐渐强大起来。

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公元25—公元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蔡阳舂陵乡人,汉景帝后裔,南阳豪强,少年时曾在长安上学,因资用不给而辍。他曾和同学集钱买驴,而由仆牵着替人载物取值;也曾出过面经理他叔父的诉讼,还曾在灾荒之年出卖谷物,所以为人精于算计,是天生的商人,后来也才能成长为优秀的政治家。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他趁机与兄刘縯起兵反对王莽,先是加入绿林军,于昆阳之战中挽狂澜于既倒,新朝大将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王莽政权的丧钟由此敲响。此后刘秀以偏师徇河北,平王郎,降铜马,艰难奠定中兴之基。公元25年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君王。在位33年,谥号光武。

刘縯(?─公元23),字伯升,刘秀之兄。新莽末年与刘秀等人率众起义,称其弟“谨厚者亦复为之”,号“舂陵兵”,自称柱天都部。后加入绿林军。更始政权建立后任大司徒,被封为汉信侯。昆阳之战后遭更始帝刘玄猜忌,被杀。刘秀建立东汉后,追谥他为齐武王。

绿林军的几支队伍,起初未有统一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一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个姓刘的人作首领才能符合民心。起义队伍里刘姓之人很多,该推谁呢?舂陵兵想推刘縯,可是新市兵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縯势力太大,一定要立破落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玄(?─公元25),字圣公,刘秀族兄。新莽时,因客犯法,亡命平林,地皇三年(公元22)投入平林陈牧军。刘縯又提出等消灭王莽、收服赤眉军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最终只好同意。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便正式拥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建元更始,故年号“更始”;这一年为更始元年,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如赤眉军首领樊崇也被假惺惺封为列侯。打那时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第二节)昆阳大捷显身手

昆阳之战(公元23年)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而且,其指挥者还是一位未来的开国皇帝——这在中国古代也是不多见的。

刘玄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新朝集团在政治、军事各方面日益趋于被动。在起义的发展过程中,刘秀在政治领导、军事指挥、组织管理、人际调节等各方面的才能逐渐表现出来。在紧接着爆发的昆阳大战中,他大显身手。

王莽地皇四年(亦为更始元年)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同时,为阻止王莽军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统率部分兵力,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北)、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宛城主力形成犄角之势,声势大振。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莽对更始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此年3月,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那里征发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兵力与义军决战,一举而胜,从而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安全。5月,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近昆阳。当二王大军逼近昆阳时,城中更始军仅有八九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的强敌,几位将领的意见最初并不统一。有的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反对这种消极做法,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敌。这时王邑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刘秀建议,决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宗佻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统率新莽军蜂涌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义军交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昆阳城易守难攻,且更始军主力正在宛城一带,我军应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其主力,届时昆阳城可不战而下。但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适宜意见,坚持先攻下昆阳,再进击更始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并傲慢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他们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进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严尤眼见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方军心,瓦解敌军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采纳。

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6月初率步骑万余驰援昆阳城。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机遇。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直面敌人中坚,准备接战。王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数十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这时,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鼓舞己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此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一边倾斜。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精选勇士3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侧后,偷偷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至此王邑等人仍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寻率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了严重恶果:在刘秀所率精兵的猛烈进攻下,其手下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因王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当场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阵势大乱,也乘势鼓噪出城,及时反击,内外夹攻。一时间杀声震天动地,王邑大军被打得一败涂地。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沙,暴雨如注,滍水猛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遭淹死者不计其数,竟使滍水为之堵塞滞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入洛阳。至此,昆阳之战就在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中结束了。

昆阳之战是西、东汉之交绿林赤眉起义中的决定性一战;它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朝政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刘秀在这场战争中显示了未来君主多方面的卓越才干,也为他进一步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第三节)崛起冀地,加冕复汉

昆阳之战后,王莽军主力被歼。绿林军乘胜分两路向长安进军:一路由王匡率领北上攻取洛阳,并定都于此;另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向西直捣长安。更始元年(公元23)9月,绿林军破武关(今陕西丹凤境内),克长安,京畿市民起事响应,王莽被杀,新朝覆灭。推翻王莽统治后的第二年即更始二年(公元24),刘玄从洛阳徙都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