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者的工作效率
4766800000003

第3章 现代化生产管理体系中的领导者(1)

(第一节)领导者工作的作用和内容

“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

《资本论》第1卷,第367页。

历史上最早的、足够完备的管理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形成的,它首先表现为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行政关系和军事警察关系等。因为这些最初的社会政治组织,如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等,其建立目的就是在不断发生阶级斗争的条件下,维持对奴隶和农奴的控制,保卫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而在生产领域中则缺少完善的管理关系,因为这些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水平很低的原始性质的生产力上的。那时,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发生着一般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向更高级形式的过渡,生产管理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了。生产管理关系的特点,就在于实质上它是为适应历史上一定生产方式的客观目的和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使其具体发挥作用的主观保证。所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历史时期,生产领域的管理关系都具有与整个生产关系相一致的经济内容。

显然可以肯定,各种管理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开始形成的。发达的管理关系,作为具有完整标志的现象,产生在资本主义形成过程的后续阶段——机械生产阶段,即劳动开始服从资本、生产具有社会性的时候。由于整个社会和每个企业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资本家所指挥的对象再也不是相同劳动力的简单总和,而是许多工作人员的复杂综合体(这与封建主、奴隶主不相同的)。这些人的劳动,在经济上、社会意义上和职业上都不是同类的。现在,每个企业都应当按时间和空间条件,合理地调配这些不同种类的劳动,以便获得一定的产品——商品。这种商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而且其单位价值量不超过其社会平均水平,以保证资本在一定条件下,获得尽可能的利润。显然,没有相当好的组织管理,这一切都是做不到的。

所以,管理工作人员的第一个作用就是指挥作用,管理工作者要执行两项管理的职能——调节和监督。管理人员的指挥作用是由共同劳动的本质所决定的,这种指挥作用不取决于生产方式。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影响,“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在这种条件下,便产生了管理人员的第二个作用——完成增殖资本职能的剥削作用,这就是社会职能,它致力于达到生产的目的,并完全决定干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有代表性的原则就是统治和服从,那里的管理人员的劳动首先表现为剥削劳动人民的活动,而不管资本家本人或雇佣的管理人员是否实现了剥削活动。“资本家所以是资本家,并不是因为他是工业的领导人,相反,他所以成为工业的司令官,因为他是资本家。”“随着大规模协作的发展,这利专制也发展了自己特有的形式。正如起初当资本家的资本一达到开始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最低限额时,他便摆脱体力劳动一样,现在他把直接和经常监督单个工人和工人小组的职能交给了特种的雇佣工入。”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全部管理工作的任务都是为了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榨取最多的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主义企业的领导者不惜冒任何风险,采取各种狡诈的剥削手殷和方式。劳动人民被排除于生产管理工作之外,管理工作人员队伍照例是由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所组成。

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出现,使劳动和生产具有直接的社会性,但是,这不仅没有排除生产管理的必要性,而且使管理工作具有了新的特点和内容。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管理工作就其实质来说是对抗性的,这是任何剥削阶级社会所固有的。它反映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者——资本主义的企业主——的利益,即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就其实质来说,也和奴隶主、封建主的管理机构一样,是专制性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管理工作的特点和目的完全不同了。管理社会劳动的社会职能已从私人手里转交到社会本身,管理工作的直接社会性与劳动的直接社会性是一致的。在这里,管理活动是在统一的国家(部门,共和国、地方、公司和企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每个生产集体的全体劳动者,都直接地或通过代表参加管理工作。

随着生产资料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管理关系中的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剥削关系性质完全被清除了。现在,管理关系已表现为人们之问兄弟般合作和同志式互助的关系。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用来不断提高物质福利,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全面而协调地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管理关系的特点,就是致力于劳动组织和发挥亿万群众的创造积极性,以便在消耗最少的固定资金、财力、物力和工时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在我国现行制度下,管理生产过程,就是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这直接与亿万工作者使用全社会公有的生产资料从事劳动的那种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形式有关。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范围内,生产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正逐步地得到改造,转变为独特的整体。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一下,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管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管理所不同的性质、特点和管理的各种过程。

首先应当指出,作为社会主义管理关系的整体,在性质上是优越干资本主义社会管理关系的。资本主义的管理关系在范围和性质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生产管理只限于个人资本范围之内。在帝国主义的初期阶段——限于垄断联盟组织内。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国家虽然部分地干预企业家的活动。但整个经济的管理权仍然操纵在少数人的手里。

管理过程本身只有在共同的(协作的)劳动条件下,在客观上才有可能实行。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管理的形式、方法及整个过程受私人资本所局限。存资本主义社会里,国家政权机关只是用一些建议性指示来“管理”经济,资本家的公司对这些指示不一定必须去执行。在那里实质上没有、也不可能对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论其发展中的那一个阶段。由于私有制占居统治地位,企业主为了制服或为了消灭对手,互相之间进行着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竞争。它们处于彼此对立的、隔绝的状态。相应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里的无产者,在经济上也处于被分割的状态。

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逐步消灭了直接生产者——工入之间的隔绝状态。他们从前是破私人资本的沟、墙隔开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协作冲破了相互分隔的界限,形成了崭新的现象——亿万人民团结一致的共同劳动。这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性质所决定的。在这种条件下,管理关系本质特点之一,就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产生了全民经济联系的新形式——计划性。这是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社会生产的无政府主义状态,而进行自觉的、有目的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社会管理活动。由于国民经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并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所以,在新的制度下,管理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对经济和社会进步实行计划管理。与资本主义绝然不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管理关系应具有计划管理关系的性质。

总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被管理系统及其各个独立部分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种的管理关系贯穿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而具体实现这些管理关系的形式应当符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就意味着,中央的国家管理机关拥有领导经济的全权,中央管理机关的决策和指示对其下属生产系统的所有环节都具有指令性作用;这也意味着,主管管理机关和基层生产部门都要执行一长制,以便在自上而下地解决经济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意志的统一;这还意味着,在管理生产的过程中,要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让全体劳动者直接地或通过代表参加管理工作。

社会主义民主的出现和发展,这为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分析这些条件时,列宁是这样说明了社会主义管理工作的新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建立了劳动者先锋队的、即大工业无产阶级的最优良的群众组织,这种组织使劳动者先锋队能够领导最广大的被剥削群众,吸收他们参加独立的政治生活,根据他们亲身的体验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因而是空前第一次使真正的全体人民都学习管理国家,并且开始管理国家”。换句话说,当管理的权力不再属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及其代理人员的特权后,便转变为全体人民所有,亿万人民群众并运用这种权力进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使管理职能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产生了论证管理职能特点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方法的必要性。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列宁制定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我们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他说,“应当给自己清楚地提出这些改造归根到底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它不仅仅限于剥夺工厂,土地和生产资料,不仅仅限于严格地计算和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并且要更进一步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者同样发挥着指挥员的作用,执行着管理共同劳动、协调各项工作并监督其执行的总职能。在这里,对共同劳动的管理,不存在剥削的职能,而是通过管理提高集体生产者(同时又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的劳动效率。这种劳动本身的目标是解决共产主义的社会任务: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者,按其阶级本质来说,也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只不过是出于管理社会劳动的需要而居于指挥岗位而已。

共产党遵循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过去和现在一直都非常重视领导干部,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并且非常关心管理系统本身、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的改善。这些工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尤其是在它的成熟阶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提高对社会生产和人类其它领域活动的管理的作用,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工作与加强计划性结合起来,使劳动群众有目的的社会组织活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并且对发展生产的速度、比例和特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管理工作的巨大意义是由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所决定的。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首先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马克思所发现的这一规律在当今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科学技术革命波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其中也包括生产管理领域。它的影响表现在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各种活动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

苏联的国民经济正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生产的规模、复杂性和变动程度都在急剧地扩大。例如,七十年代中期,全国大型企业(工作人员超过5,000人)的数日,超过战前年代的五倍,工业生产中劳动的动力和电力装备率提高了六倍,建筑业中劳动的机械装备率提高了十四倍,产值的增长速度也有大幅度提高。例如,机器制造业的年产量比战前提高七十多倍。并且,苏联的劳动手段发生了更新换代的变化,引进了新的工艺流程,改变了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和依从关系。因此,提高生产管理的作用正在成为发展和加强生产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主要趋势。

社会主义管理作用的加强,还由于苏联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术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众所周知,四十年代初期,在国民经济的所有工作人员中,只有3%受过高等教育,4%受过中等专业教育。在脑力劳动的领域中(包括领导干部在内),只有7%的人员受过高等教育,11%的人员受过中等专业教育,七十年代末,在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增加了一倍,受过中等教育的专门人材增加了三倍。在脑力劳动的领域中,具有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水平的专家增加了三倍。在这一时期内,以体力劳动为主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员,其教育水平的差距缩小了八分之七以上。根据专家们的计算,在整个七十年代,经济工作人员的教育水平提高了40%,在最近二十年期间内,平均的教育水平提高了60%。

管理科学的迅速发展,是管理工作的作用急剧提高的反映。由于本国管理系统专用计算技术的发展,有效地应用电子计算机和测算机,这就显著地扩大了管理科学的领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出几种生产经营的决策方案。在现代条件下,领导干部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制定决策,而是在利用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对于错综复杂的情况,选择最佳的决策。在1971—1975年期间,国民经济中应用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比1960—1970年期间增加五倍。

以集约化为方向改组经济,必然要求加强管理工作的作用。从1964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以来的20年期间,在完善经济机制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工作,为提高生产效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根据1965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决议,工业实行了计划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党和政府制订了一系列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的措施。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苏共经济政策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完善经济机制,并加强它对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的作用,改进管理机关的组织机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影响》的决议,开辟了综合改进经济管理的新阶段,其中包括改进社会主义的计划工作,利用经济杠杆和推广经济刺激的整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