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者的工作效率
4766800000002

第2章 原作者序(2)

首先,这是拥有巨大生产潜力的综合体,其生产能力每隔十年提高一倍,其中,国民经济固定资产为:1965年—6,010亿卢布;1975年—12,560亿卢布,1970年—8,600亿卢布;1980年—17,440亿卢布。

但是,问题还不仅仅在于生产力的数量增长,关键在于现在的生产力已经达到质量上的全新水平。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直接地改变着许多生产领域和整个生产部门的面貌。我们的科学在多种最重要的知识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我们拥有精通业务的工人、专家、经济领导干部组成的亿万大军。

与此同时,国民经济规模巨大这个因素也给其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在大规模实行生产集中化、专业化、协作化的基础上,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以及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系统大大地复杂化了,这给社会生产的大、小分支机构之间经济活动的协调工作增加了困难。同时还会出现比三十年代改变生产比例和生产结构,扭转原有局面等更加严重的其它困难。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庞大的生产机构,其中,曾经投入过大量的劳动,千百万工作者的命运同它息息相关。

在改变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要性与可能之间,以及与现代化大规模国民经济的各种不利因素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现实情况。因此,必须改进我国原有的计划管理体系。这是进一步发展作为统一整体的管理关系的必要条件。

对任何一种管理关系进行彻底改造,都要保证其向新的、更高阶段发展。在这里,马克思的方法论是完全适用的,马克思曾经这样描述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他写道:“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

因此,国民经济的管理体系、经济管理关系,随着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向前发展,在已有的和经过改造的有机整体的范围内,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整个现象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出现了结构的统一性。

从以上观点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的管理体系时,可以划分出其组成部分的各种相互关系:直线的、职能的、垂直的、平行的和其它关系。因此,管理机关的组织机构就是其各种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综合体。这就是说,它的形成取决于国民经济在客观上已存在的机构,取决干企业(或公司)把原材料转化成最终产品时所采用的工艺过程。这样,生产结构就成为建立巩固和完善管理机构的要素,而管理机构的完善又反过来成为改进生产机构的重要手段。

在我们国家,基本上实行的是部门管理结构。在当前经济规模非常巨大的条件下,正在对这种体制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由于国民经济中的相互联系的部门综合企业的出现,跨部门管理形式的作用日益显著。例如,农工、冶金、机器制造、石油化工以及其它跨部门综合体等。近年来在地方管理机构中,也出现了新的动向,跨州的、跨共和国的地方生产综合体正在迅速地发展起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内都在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在工业中已经完成了向二级或三级管理体制的过渡,而建筑业正在过渡之中。

很明显,各种管理关系的结构问题并不局限在组织方面的工作。要知道,管理工作是人们用来解决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方式,是达到既定目标的复杂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自己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指出:“现社会中个人的一种要求可以靠牺牲其它一切要求来满足以及存在着一种道德的条件”。在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已经出现迫切转向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必要性。这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的最高目的决定的,完全符合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战略。在达到这些目的办法中,包括需要使具体产品的生产符合国家规定的计划任务。

通过完成生产任务来达到预定目标,要完成生产任务就必须进行管理。这首先要确定管理职能,因为任何管理过程都可以说是管理职能的相互作用。根据收集和经过加工的信息做出管理决策,并贯彻执行,这就是人们执行管理职能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的组织机构体现了管理过程的形式,而管理的职能则体现了管理的内容。这种依从关系表明,职能是第一位的,机构是第二位的,正是职能决定了管理的机构,而不是相反。因此,首先应当确定,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需要哪些管理职能,然后再制定管理方案,建立管理机构。因为职能不是由于管理机构的存在而产生的,而是职能的作用决定了建立管理机构的必要性。

在现行的管理领域中,具体工作机关是按生产领域的具体经济、工艺和社会等过程设置的,是适合于这些过程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的。这些机关的出现反应了实行最佳管理的客观必要性。但这些机关不外是管理系统所要行使的客观职能的主观化。根据这种观点,可以给社会主义生产的管理职能确定一个科学定义,以便从理论上反映出管理系统对被管理系统有目的地发挥管理作用的现实必然性。所以,在我们的科学文献中,通常把体现第一系统(管理系统)对第二系统(被管理系统)的各种客观决定性作用,确定为管理职能。

最一般的(或最基本的)管理职能体现了管理过程的主要内容。这些职能反映出最主要的阶段、时期、工序及其实施的方法。这里包括生产计划、生产组织、协调,奖励、监督检查等。我们认为,正是在这些职能中,包括了作为统一整体的管理过程的基本内容,这些职能已为从事这类问题研究的多数学者所承认。

在每种具体情况下,找出达到目的最佳方法和解决面临任务的各种切实手段的必要性,是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这种问题的提出本身使我们有必要简单地阐述一下作为“管理活动方法”的管理科学的范畴。一般来说,管理科学范畴这个概念,是指以达到某种目的或解决某项任务为目标的方式、方法、手段和行动等。管理方法是管理过程内容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对被管理系统、对人具体地实施有目的的管理作用。这种作用在于保证人们联合活动的高度效能。其目标是及时和快速地消除偏离正常生产进程的现象,使劳动集体能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以取得最好的生产效果和前途。

各种管理方法反映管理结构的特定范畴。这些方法为组织好管理过程创造了条件。管理方法可分为三类:经济的、组织指挥的和教育的。每一种管理方法都有一定的管理作用。经济方法主要是用物质利益体系为选择各种组织形式和手段创造条件;组织指挥方法用于按本系统的各个组成因素和职能协调工作人员的力量,以便为系统本身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教育方法用于保持劳动集体的良好道德气氛,保持工作人员之间的正常工作关系,影响工作人员的思想和精神因素,并团结全体人员努力达到预定的目标。

任何领导干部首先应该是一个政治工作者,他应当善于分析党的对内、对外政策,分析经济、文化生活问题,善于用马列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领导干部应当经常学习,并把自己获得的知识传授给群众。

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素质,是把解决经济问题和解决政治问题结合起来的本领,是作为党的思想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本领以及用自己的言行引导人们前进的本领。

当领导干部言行一致时,他的话才具有权威性。如果领导干部提出的口号和道德准则不能贯彻到他的个人言行中,那么,他过去的任何功绩,他的见识、职业技能、威望,他的知识和修养,是不能产生应有作用的。个人的表率作用,这是现代领导应有的素质,缺少这一素质将使领导者的其它素质变得逊色,失去力量,其威信也会降低。领导干部应当以自己的模范行动——高度的纪律性,对事业的创新精神,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在工作上和生活上作风正派,尊重下属工作人员,工作上精力集中,认真负责——来教育全体工作人员。

党的委员会对于发展经济工作不能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在物质生产领域里集中了全国工人阶级的主要力量,全体共产党员的四分之三都在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劳动。实现苏共二十六大提出的社会经济改造的宏伟纲领,是全体党员和国家干部的切身事业。与提高社会生产效益有关的各项任务,都要求改善管理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

众所周知,党委不直接管理生产,其任务是从事组织和教育工作,改进经济管理机关的组织机构,用精通业务的干部来充实和加强经营管理机关。

苏共二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更加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客观上要求培养完全合格的管理干部。管理工作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在八十年代初期全苏有1,860万人从事管理工作,其中有1,530万人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统计资料证明,领导干部在国民经济从业人员总数中所占的比重正在稳步增长。目前仅仅在国家、经济、合作和公共事业等管理机关中的领导干部就超过了250万人。因此,把管理工作看做一项专门职能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就要有在管理领域的各个岗位上工作的专职人员。可以确信,这种职业的形成和分工,通常会使得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大多数专家脱离在高等学校所学习的专业。他们在国家,经济、公共事业的管理机关工作十至十五年,就会逐步地成长为管理工作的职业专家。这样,自然就产生了培训和提高管理干部业务能力的问题。因此,苏联近几年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建立培训和提高领导干部和专家的学龄后(即大学毕业后)教育系统。例如,建立了隶属苏联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学院,给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规定了新的职能,并在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中,建立了培养管理机关组织者的主管学院和科系网,建立和发展了业务培训中心网。目前,在苏联全国已有进行业务培训的学院、专科和训练班1,000多个。

1981年11月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指出:“我们有理由指望,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各边疆区、州、市和区党委,依靠自己领导经济的多方面的丰富经验,将显著增强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这里所谈的不是苏联国家和经济机关的繁琐监督,而是指关于经过周密思考的严格的干部政策,关于保卫整个国家利益的顽强和奋勇向前的精神,关于同任何破坏决议的现象,尤其是破坏苏联法律,破坏党的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的问题。”

这就是今后坚持不懈地完善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性所在,也是在列宁主义原则的基础上选拔、配备和培养领导干部,使之在实现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任务时,不断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