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与行的风景
4762800000033

第33章 对历史文化的守望和建设

——读毕文学的《沧海拾梦》

与齐齐哈尔近邻的昂昂溪,是个神奇的地方。75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并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揭开这个秘密的是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梁思永,1930年9月他在这里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装饰品。以此证明了,生长在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上以渔猎为主的先民创造了堪与黄河文明比肩的草原文明,从此“昂昂溪文化遗址”名扬世界。

在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任职时,我曾随“龙江文物考古千里行”的队伍来到过昂昂溪,在当年梁先生发掘的五福屯遗址徜徉许久。在我的案头上至今还供奉着在那片草地里随手拾来的陶片,时常引发我思古怀旧之悠情。

知我者李梅女士也。感谢她送来毕文学先生的文稿,其中多有对昂昂溪文化的记载。这真是雪中送炭,一解我对这片古老土地、奇异小城的思念和关注。毕文学是军旅出身的地方官员,他在昂昂溪主政多年,文化素养颇高,又对文学情有独钟,对昂昂溪古文化的保护和新文化的建设做过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尽管这是一本他表达个人情怀的文集,也无意显示自己在当地文化建设中的痕迹,但我仍然在其中获得大量关于这个城市和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信息。这出于一个老文化人吸纳文化知识的本能,也是一个作家急需的在本土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而思考的素材。因此,我要特别感谢毕文学先生,感谢他对文化的赤诚热爱,也感谢他对当地文化建设的奉献并为后人留下这贵如珠玑的篇章。

1930年秋天梁思永先生对昂昂溪古遗址的发掘,是源于正在这里修建中东铁路的俄籍员工路卡徐金在施工中的偶然发现。当然在俄国人进驻之前已经有汉、满、回、蒙古、达斡尔等15个民族在这里繁衍和生息了数千年。在梁思永先生在这里的重大考古发现的第二年,民族英雄马占山又在这附近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所以昂昂溪是具有丰厚文化历史积累的地方,这里的人民也形成了勤劳诚实、尚文崇武、兼容并包的独特的文化魅力。但是这一切并不是世人所知。令我欣喜的是昂昂溪出了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毕文学,他用真诚的心和如椽大笔,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关于历史文化的文章。

《昂昂溪老爷庙的故事》是作者的代表作,他从1918年西屯出生的秦四爷成了庙中的第一个道士,1946年解放齐齐哈尔时黄克诚将军在老爷庙的暂住,一直写到2000年秦四爷的无疾而终。从一座庙的变迁、一位道士的人生,折射了社会的变革,既有趣又有意义。而毕文学的那篇《昂昂溪振昌火磨传奇》更是地方民族工业的一部惊心动魄的兴衰史。文学性和纪实性都很强。四位结义为兄弟的实业家满怀发财的梦想和工业救国的宏图大志,在这边塞小城演出了一场办厂兴业的活剧。作者云:“振兴火磨的兴建投产,犹如给昂昂溪民族工业注入一股新鲜血液,聚散的物流带动了南来北往的人流。”而侵略者的欺压、政府的腐败和经营者的变节,也让振兴厂破败衰落,而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新生才让振兴厂复兴。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正是对后人最好的教材。我们的孩子还有谁知道这充满血泪的历史!让我特别喜欢的还有那篇《晒佛》,那简直是一幅民间民俗的“浮世绘”,和那幅宋人的《清明上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不长的文章足见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和精巧的描摹能力。这篇小文的结尾处是这样写的:

“夕阳西下。十八时许,在锣鼓和唢呐声中,乡亲们将关公、关平、周仓三尊神像抬回老爷庙神殿,一年一度的五月初三的晒佛活动至此结束,大戏亦同时收场。远道的住店打尖,近道的三五成群往回走。看那通往乡间的路上,一辆辆马车、牛车,伴着飞尘在急驰。后面步行的人群中,有牵驴的,有牵牛的,有挑担的,有背筐的,他们的脸上都有一种同样的表情,那就是喜兴。有的甚至口里还哼哼唧唧唱着戏词呢……”

在一个地域文化的形成中,人的作用自然是第一位,因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毕文学先生当然明白这一点,在他的这部散文集中让我感佩的还是他对人的记述和怀念。其中最重要的篇章当数《浮萍人生》,这是关于张荆亚先生的一篇成功的传记文学。张先生这一生颇为传奇,命运多舛,经历坎坷,充满悲剧色彩。而这个具有屈原一样文化品格的知识分子,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虽九死而不悔”,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以自己超群的才华,为大众服务,为人民造福。他和那位命运与他相似的李铁城先生是昂昂溪文化的奠基者,这两位都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羁绊在这片荒原上的文化人,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文化力量影响和成全了这里如毕文学一样渴望文化而缺少师承的许多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昂昂溪文化。为这样的人树碑立传理所应当,但又难乎其难。我也是搞纪实文学的业余作者,我知道采写一位文化造诣很深经历又复杂的人物的难处。而毕文学的这篇《浮萍人生》确是一篇史料翔实、背景清晰、引文精当、细节丰富、情景动人的纪实佳作。这一方面得益于作者与传主相处长久、相识很深,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有相当的采访能力、丰厚的文化积累和自如的文字表达能力。能与巨人对话的人,也要有自己的分量。

如果说《浮萍人生》显示了毕文学先生驾驭长篇的能力,那么《丁香情节》和《蒂》更表现了作者精巧架构、点墨成金的文学技能。前者是写自己的启蒙老师丁香,后者是写雕塑大师张得蒂,这两位杰出的女性在毕先生的笔下熠熠生辉,那是精雅的速描和淡淡的水墨,纸短情长,镌永深邃。

毕文学是位重任在身的官员,在长期的刻苦自学中,稔熟于诗词歌赋,这部集子中都有上乘的表现,聪明的读者自然会在赏读中有所体味。如《母亲的回忆》中的情义深沉,《头站村古榆赋》的意韵悠长,《青歌》的活泼轻巧,《赘述无奈》的独特感悟,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就不再作画蛇添足的烦述了。

现在官员写作十分热闹,我以为这是好事,热爱文学总比迷恋酒色要好得多,即使附庸风雅也比粗俗无聊要强。但官员中确有一些颇具文学才能的人,即使不当官,也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家,我以为毕文学大概就属这一类。我常与这样的人为伍,亦师亦友,不亦乐乎!遗憾的是我和毕先生相识恨晚,至今未曾谋面,否则我会有更多的讨教。

毕先生很低调,他说写作“不为别的,但愿这粗劣的文字能记下我后半生的郁闷和快乐,记下我的思想,记下我的流年,抒发我那不了的情怀”。我以为毕文学是位有潜力的作家,凭着他丰饶的生活积累和文字表达的经验,还可以写出更多有分量有质量的作品。我特别希望他在地方的历史文化建设上有所建树。比如,我们多么期待他为我们留下一部关于神奇的昂昂溪历史文化的史诗般的画卷,就像梁思永先生当年揭开新石器时代的秘密那样!

我想,毕文学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写于2010年一个少雪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