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势
4760200000004

第4章 审势(4)

20世纪80年代,我国市场上有许多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如上海产的“红灯牌”收录机、“华生牌”电扇,包括给社会留下广泛印象的“燕舞”收录机,到了20世纪90年代都销声匿迹了。

这些产品的衰落,并非是这些产品质量不好,而是整个行业在衰落,随着行业的衰落,企业也被淘汰了。当然,也不是说处于朝阳产业的企业就有前途,生产电子计算机的许多企业也并不景气。

再次,要不断地赚钱,把钱投资到最有前途的行业是明智之举。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认定开采原油属前途远大的领域,不惜花费代价投资炼油厂就是一例。

从商时最大的误区就是选择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这会让你付出很多的精力和物力,结果是事倍功半。所以,想要创业经商就一定要在有水的地方打井。

有经验的掘井人,在掘井之前总是先要仔细地查看四周的地形地貌,然后选准一个最合适的开掘点。只有找对了地点,才能花最少的力气与时间掘出一口水源充足、水质甘甜的井。有一句话“看对池塘钓大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经商选行来说,投资赚钱也好比挖井,若事先不做一个全面细致的考察,就将人力物力投放在一个毫无把握的领域,得到的回报就很可能是“一口枯井”,或者尚未打到“泉眼”的深度就因力气耗尽而“渴死”。

进入了错误的创业行业,是许多生意人钱没少花、力没少费、汗没少流,但到头来却两手空空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商创业也一样,最大的关键可能就是行业选择。选择不当的行业,就像在没水的地方打井,就会徒劳而无功。

经商行道很多,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把握有“水”的地方。这要看你的眼光,而非运气。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了为自己挖一口值得一挖的井。如果没水,再挖也是枉费心机。

法则六: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

引子

郭芳枫先生,是世界上的大富豪之一。他是丰隆集团的主席。丰隆集团的投资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下属60多家不同的企业。投资范围从金融、保险、贸易到制造业,非常广泛。

郭芳枫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创业,半个世纪来,事业发展极为迅猛。他有一个鲜明的优点,就是善于准确地判断时代和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并能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时代提供的有利条件。

他在传授自己的生意经时说:“要做生意,就要有远大的眼光,要认清形势,要配合时代的需要。”

在他50年来的商界生涯中,为了配合时代需要,在每个关键时刻,他都能审时度势,顺应形势的要求,把握时代的脉搏,因势利导,采取有力的措施。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刚刚结束,百业待兴,郭芳枫就预感到,物质必定会出现短缺。最重要的是,新加坡作为一个转口贸易港,是战后各国轮船的必经之地,有条件购进大量的物品和设备。于是,他借海运业兴起机会大量收购战争剩余物品。

在当时,战火刚熄,战争剩余物品的价格都不高。他们便以低廉的价格购进了五金、建材、轮船配件和其他用品。随后几年里,这些物品就都成了紧俏商品。从此,他尝到审时度势做大生意的甜头。

在这笔生意成功时,他又预料到,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必定会出现经济大发展,地皮、建筑材料必成紧俏商品。根据这种对时代潮流的预测,从1947年开始,他在经营战后剩余物资的同时,逐步把注意力转移到房地产、建筑原材料等生意上来。

他抓住时机,选好地盘,把有发展前途的地皮,廉价买入。果然,这些地皮价格年年上升,20世纪70年代已成身价百倍的奇缺之货。这时,郭芳枫成立了专门的丰隆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房地产,建设住宅区和写字楼。

建材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同步的,由此郭芳枫又预料到,随着地产业发展,水泥必定抢手。于是就在1957年与三井和黑龙洋的公司联合办水泥厂。1961年水泥产品投入市场后适逢新加坡房地产发展最旺的阶段,水泥一下子成了紧俏货。

丰隆集团的事业能够迅速成长、壮大,与郭芳枫善于审时度势,正确判断经济前景有关。郭芳枫独具慧眼并善于利用诸多有利条件,发展壮大了丰隆集团。

从郭芳枫创建丰隆集团过程可以看出,成功的商人都善于洞悉时代大趋势。他们知道,掌握趋势就是掌握未来,掌握发展的机会。

当一种趋势的苗头初现时,能够把握这种趋势的,就是真的英雄。

世间百事,变化太快、太复杂。商场也是如此,变幻莫测。基于各种背景,要想立足于商场,大展鸿图,同样必须要有判断局势的眼光。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就认为只有首先了解天下大势,才能顺势取势。何谓势?

《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善战者,求之于势。”意思是说:善于作战的人,就在于能够造成有利的态势取胜。成语有“势不可挡”,与“势如破竹”。势,就是力量,就是走向。

对于商人,特别是像胡雪岩这样的官商来说,没有势,就没有利;没有利,也就没有势。所以说:真正成功的商人,总是“先不必求利,要取势”。

胡雪岩非常了解,当时,他经商所处的环境,首要的天下形势就是太平军方的内乱,他看准了太平军是不会持久的,官军早晚要把他们打败。

既然天下大势是这样,那么浑水摸鱼、两面三刀、投机取巧都不是地道的作为,最后的办法就是帮官军打胜仗。

他说,“只要能帮官军打胜仗的生意,我都做,哪怕亏本也要做。要晓得这不是亏本,是放资本下去,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势一太平,什么生意不好做?到那时候,你是出过力的,公家自会报答你,做生意处处方便”。

作为商人,了解了天下大势,就能顺势取势。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现在怎样,而是将来它会怎样。

胡雪岩分析了天下形势后认为,势在官军这边,自然要帮官军。只有昏头昏脑的那些人,才不计社会大的走向,仅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断送了大好前程。至于洋人那一面也是这个道理。

看清了它的将来,坚定不移地去做,事业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而胡雪岩一开始就守定了讲道理、互惠互利的宗旨,自然为他商业上的发达做了心理准备。任何时候市场需求的变化都在不断发展,经商者需要超前思考。

与时俱进,认清形势,适应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才能保持先进性,在保住根本前提下,抓住有利时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才能更加巩固和壮大。所以,既要明白什么是大势所趋,又要知道怎样因势应对。

识时务者为俊杰,什么是时务,就是形势,就是趋势,就是对事物现在和未来的准确判断。关于对商势的准确预测、判断,我们在下几篇中有所提及。

法则七:洞悉趋势,紧跟时代潮流

引子

晚清的局面是胡雪岩游走官商两界的一个社会平台。但仅有这一条那是远远不够的。不过,胡雪岩能在这个时代中把握变幻莫测的时势大局,这一点是胡雪岩能够成为商界巨子的重要因素。

清朝发展到道光咸丰年间,旧的格局突然受到冲击。洋人的坚船利炮让一个至尊无上的帝国突然大吃苦头,随之引发长达十几年的内乱。

这一突然变故,在封建官僚阶层引起分化。面对西方的冲击,官僚阶层起初均采取强硬措施,一致要维护帝国之尊严。胡雪岩就是在这种变动格局中经营着蚕丝业。

清光绪年间西洋人来了,也插手蚕丝纺织工业,并且成立洋行,引进行自动化生产设备,以机器工业挑战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在这之前,江浙一带蚕丝一向以手工技术纺纱织布,正因为有蚕丝行业,江浙一带民丰物阜,生活水平冠于全国。可是西洋人来了,胡雪岩吃亏吃大了。

一架机器一天的生产量,抵得上三十个工人,洋人在工厂里随便摆上十架、八架机器,一个村庄的人力就被取代。胡雪岩不服气,他手下也有脑袋清楚的副手,劝他识时务,也买机器搞自动化生产,和洋人较量一番。

胡雪岩在与洋人斗法这件事情上面,也掺杂了民族感情,变成意气用事,也就是不服洋人那套,就是要和洋人干到底。总而言之,他和洋人杠上了,他想透过左宗棠的势力来拔掉洋人基业,或者,专门对洋人开征蚕丝税。

但是,胡雪岩毕竟是胡雪岩,胡雪岩善于驾驭时局,与洋人的蚕丝大战只是一时意气,时间耗久了,胡大先生的脑袋终究是清醒过来。随着与洋人交往的增多,他逐渐领悟到洋人也不过利之所趋,所以只可使由之,不可放纵之。于是立即采用自动化机械生产,向洋人学习。最后发展到互惠互利,其间的过程都是一步一步变化的。

这个失误的快速转变,也从反面说明了胡雪岩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潮流,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取人之优”,为己所用。

实践表明,市场的变数常常让众多的生意人感到不知所措。生意人只有洞悉市场发展趋势,才能成为市场的宠儿。

有一天你走在人群中,会突然发现大街上又开始流行某种你认为陈旧款式的衣服;或者走进咖啡馆,听到某句你听不明白的口头语;或者在公园里发觉人人都在玩某种你不懂的玩意儿。许多年前流行过的呼啦圈,非典过后在长江以南一些地区又异常火爆地流行起来。有眼光的商家掌握了非典过后必然到来的健身热,将呼啦圈这一大众化的健身器材再次推出,结果造成的流行热度居高不下。

以上情况,都像是“突然间”流行起来,而且有蔓延的趋势,一刹那人人都为之着迷,争相仿效。其实这是社会趋势的一个模式,开始时,具有隐而不显的特质,一般人不易察觉,但触觉敏锐的人则能从中窥见端倪。有些社会趋势,甚至会影响某些行业的盛衰。想要避免这种情况,首先要学会以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价值标准来看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惟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观念。

而生意人了解各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帮助自己建立自己的事业。假如能预测到某个行业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就能相应把握赚钱的机会。

市场是一个大潮流,如果消费者欢迎某些产品,人人购买,人人谈论,便会形成一种社会流行趋势。每一项新科技的出现,皆因有此需求才应运而生。如自动取款机的出现,是银行顾客不愿意浪费时间排除等候而产生的。

趋势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政治变革、社会风气、经济、家庭结构、人口、个人喜好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随之也派生出了许多新兴行业。如2004年10月,“野炊自助烧烤”在北京城登场现身。提出此概念的是一家名为“仙乐斯咖啡屋”的西餐厅,店主会为郊游者提供对应的专业服务,难得的是,40元~60元的价格也极其划算,客户只需提前两天预先确定人数和菜单,于郊游当日清晨到店内取上野炊所用之器具、食品及料理相关的一切就可以上路了。餐饮业内人士称这种服务为“外会”。随着由“外会”衍生而来的“野炊自助烧烤”新理念,无疑会吸引越来越多热爱郊游的人们。

市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潮流出现。那可能是通过商家的促销手段形成。把产品变成街头巷尾的话题,人人谈论,这是成功的商业策略;也有些情况是商人巧妙地利用社会上发生的事件,适时推出一些产品,消费者争相抢购,一时形成热潮。还有些生产者把产品推向市场,作了大量的宣传,致使消费者对此产品需求甚大。

市场还跟着人们的消费形势走,精明的商家总是能抓住消费的风向,跟风而上,及时地推出风潮商品,从而使自己的腰包越来越满。很多人瞧不起跟风者,以为他们缺少创意,但实际上,只要适时,跟风者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生意场上更是如此。

荣获1998年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好莱坞巨片《泰坦尼克号》,以它动人的故事、恢宏的场面、精湛的演技、绚丽的色彩,引起世界轰动。当这艘超级“巨轮”首航中国,就在国内文化消费领域中掀起了阵阵巨浪。书刊市场捷足先登,首掀热潮,各路出版商纷纷“上船”,竞相“搭载”。

青海人民出版社率先出版同名小说《泰坦尼克号》,一马当先,赢得了时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不甘落后,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以史实为内容的《永远的泰坦尼克》一书,获得了商机;广东一家出版社接踵出版《泰坦尼克号》的同名电影剧本故事,争夺市场的份额。据粗略统计,书市上有关《泰坦尼克号》的图书不下10个版本,至于街头小书摊、小书屋上有关“泰坦尼克”的期刊杂志更是多如牛毛,特别是电影男女主角的剧照、画刊,购者踊跃,常常脱销。

常言说:“顺潮流者昌,逆潮流者亡。”人们在生活中有一种习惯,那就是跟着潮流走。社会兴起什么热潮,大家就喜爱什么。许多商家就摸准了这种大众心理,因而通过跟风大发其财。

在传统的行业里,老牌的公司、企业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如果你硬碰硬地与他们争地盘,无异于以卵击石,不但无法发展,甚至有破产倒闭的危险。如果你紧跟新潮流,在新涌现出来的行业中投入一定的资金和精力,就有发展壮大的可能。若不留意这个潮流,人家收山了,自己才进货,那么赔钱就不能怨别人了。

适应市场才能驾驭市场,把握市场的演变规律,才能使自己处于市场领先地位。总之,无论市场怎样变化,大局在胸可眼观六路,顺时而动可一劳永逸。做生意得掌握这些关键点、大学问。

法则八:大局在胸,不为眼前复杂局势所惑

引子

台湾大企业家王永庆,这个在商界搏杀了60年的企业家,现在他的台塑公司已是一家跨国大企业,其分公司遍布世界各地。现在,王永庆已成为全球有名的大富豪之一,被人称为“企业界的经营之神”。

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波及美国,美国经济步入萧条,1980年达至低谷。整个萧条期企业普遍不景气,尤其是石化行业停产、倒闭的化工厂比比皆是。

经济萧条期间,许多的企业家都抱着观望的态度,不敢贸然行动。人心惶惶之中,濒临倒闭的企业纷纷亏本出售,却无人敢于问津。可王永庆认为该是他发动攻势的时候了!从1978年到1982年,在整个美国经济萧条期,他以出人意料的低价买下了美国的12个化工企业,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不识时务。但王永庆回答: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可能也是企业投资与展开扩建计划的适当时间。

王永庆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投资新的计划,至少建厂的成本比较低,可增加产品的竞争能力;而且,经济景气的好坏,大都遵循一定的周期规律。按兴建一座现代化工厂约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来计算,在经济不景气时建厂,等到建厂完成时,市场又在复苏之中,正好赶上时机。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王永庆一直按兵不动。

王永庆所做所为使美国工商界大为震惊,许多报纸纷纷发表评论,其中有一家报纸称王永庆的行为是一种“狩猎式”的投资。但是,这种“狩猎式”的投资并非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