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4757000000014

第14章 举难劝修(1)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这段经文,说尽了世人好逸恶劳、顺物欲迷情容易、逆之则难的习性。“顺物欲迷情”是指随顺世俗名闻利欲人情,也就是“迷情”。一般凡夫劳劳碌碌追求五欲、情爱名利,这是沉迷的私情,将会引人堕入生死轮回,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很少人会考虑到后果,大都是目光短浅地沉迷在世俗的情欲上,这样就随波逐流了。因为这是错误的迷途,所以佛陀劝化众生要及时醒悟,不要随顺私己迷情。

在这里,佛陀列举了二十种“难”:想行善的人,环境却有重重困难;有的人财力足够,却有自心重重的障碍;也有人纵情附势等毛病。要除去这二十种毛病很困难,就如逆流而上,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可见要逆生死之流,远离五欲迷情,也是十分困难的。

然而,是否真的“难”行呢?世间人往往在出发之前,就预设路远难行而放弃,这样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想要逆迷情确实有重重困难,但是一切成功的事业,都是在不畏艰难中创造出来的;如果畏难,便无法成就事业。只要我们能真正发深广心(即守志奉道的心),则天下无难事。

如果一味随流附和世俗之情,即使是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复杂。所以我们学道,要学真道,不要学迷情俗道,只要能发心对治,难行的反面,便是大道无碍。我们现今劳心劳力,虽然会觉得很苦,但也蕴藏着寂静的快乐,所以不要因贪迷一时的世间情欲,而种下无穷的烦恼根。

下面举出二十种难事:

(一)贫穷布施难。贫穷的人,物质上都非常匮乏;但是他若能在艰苦中尽力布施,纵然只是少许的奉献,福报仍是很大。

譬如佛门中出家众穿的衣服,背后都有一块“印”,这是为了饮水思源,感念佛世时一位贫婆虔敬的供养心。

佛陀在世时,一些国王、大臣、长者等富裕人家,经常来供养佛陀。有一次佛陀外出托钵,一位贫困的老太婆看到佛陀时,激动地跪在佛陀面前,哭得很伤心。佛陀问她有什么困难,老妇人抬头说:“佛啊!我没有遇到困难。我虽然贫穷,却活得很安心!因为我能生值佛世,与佛踩在同一块土地上,所以我很高兴。但是却也感到十分惭愧,因为我无力供养您!”

佛陀说:“你也可以布施呀!”贫婆说道:“我身无长物,要用什么来布施呢?”佛陀说:“只要你肯发心布施,任何东西我都欢喜接受!”贫婆回头看看自己,拉拉身上的破衣服,问道:“佛呀!我身上只有这件破衣服,可以吗?”佛陀回答:“可以。只要衣服上的一角,我就很欢喜了!”贫婆听后,很高兴地撕下衣角上的一块布供养佛陀,佛陀立即将那块破布搭在身上。

佛陀回去之后,告诉阿难:“阿难!布施这块布,比布施千万匹布的功德还大,因为她已尽其所能!从今以后,每个弟子都要纪念贫婆这块布!”从此,凡是佛门弟子,衣服的背衬都有一块“印”,以感念当年佛陀领受贫婆供养的那份“心”。如此贫穷困苦,想布施的确是困难,可是只要真诚有心,也非绝对的困难,这便是“贫中之富”的人生。

在慈济世界里,常可看到有些清贫的人,他们深知贫穷的困苦,所以稍有能力时,也愿意帮助比他们更穷苦的人。因此,十元、二十元也很乐意尽力布施,这也是为自己种福田。反观有些富有的人,要拿出财物来布施却比较困难,因为他没有尝过贫穷的滋味;再则,布施的钱捐少了,觉得太小气,不好意思;钱捐多了,又舍不得。所以富人反而较难发心布施。这正是一种悭贪的心理,亦即所谓“富中之贫”的人。

(二)豪贵学道难。富贵人家要学道,如同布施一样困难。因为富贵人家生活享受,无法体会贫困的苦境。有的常与达官显要为伍,纸醉金迷地应酬;如此,怎会有机会学道呢?因为他们不觉得苦,不知学道的可贵。所以,财富名利未必是福,他们常常在迷情的境界中打转,因此学道较困难。

(三)弃命必死难。一般人最重视的是生命,任他再贪爱世间的一切物质,一旦生命受到威胁,他同样会舍弃物质以求保命。所以,有些人为了身体上的享受,往往畏惧身心的劳苦而不肯学道。但是自古以来,没有听过惜命畏死的人真能长生不死。传说彭祖活到八百二十岁,但是如今何在?就算真有八百二十岁的寿命,照样有结束的一天。所以,任凭你怎么重视生命,都无法长生不死!

学佛人要有“殉道”的精神,将生命奉献给宗教。例如:我们现在有中文佛经可研读,要感恩过去的高僧大德,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千辛万苦到印度取经。由于古代的中、印交通非常不便,但是他们克服了“弃命必死难”的关卡,带回了珍贵的三藏十二部经。

有心学道的人如果太执著于身体,道业就难以成就。人生无常,我们应好好利用身体而力行、成就道业,才能趋入涅槃,慧命长生。

(四)得睹佛经难。现代的印刷业十分发达,发心印经的人也很多,很容易可以取得经书,为什么还会“得睹佛经难”?因为佛经道理深奥、文句艰涩,不易理解,一般人往往看不懂。而且,佛经中有很多警醒世人的语句,不看则已,越看越烦恼。因为许多令人趋之若鹜的事,在佛经里都明文禁止,所以有些人就干脆不看。

还有一些人佛经看归看、听归听,却没有用心彻底地研究思考,这和没看、没听又有什么差别?所以听闻佛法之后,能好好地体解护持,甚至“得一妙法而拳拳服膺”,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五)生值佛世难。成就一尊佛,必须经过好长好长的时间。经中说自释迦牟尼佛到未来的弥勒佛,中间就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而我们现在距释迦牟尼佛离世,才两千五百多年而已!离弥勒佛下生人间还有好长好长的时间,那时我们能否与佛同世?所以说:“生值佛世难。”

但是佛陀曾说:“若能奉持我的教法,虽离我千里亦与我同室无异,虽离我千年亦与我同世无异;若不深入研究听闻佛法,纵使与我同室,也与千里距离无异。”所以,我们若能依照佛陀遗留的教法,脚踏实地地实行,那就与佛陀在世没什么差别。

(六)忍色忍欲难。物欲当前,不沉迷也难。财、色、名、食、睡,这些嗜欲是人之常情,人们不由自主地一再追求,在五欲旋涡中团团转,起惑造业,顺迷情而流转生死,说来实在很可怕。有智慧的人应该平心静气去观察。其实,世间一切欲乐在时过境迁之后,究竟能残留多少意义?歌台舞榭、一阵喧嚣娱乐之后,究竟快乐的感觉能保持多久?又如私情小爱,当时或许觉得很快乐,但是情越浓、爱越深,往往痛苦也越深。一切的埋怨、仇恨,常常是由最亲近的人所造成的。所以,“小爱”能有几许喜乐呢?一切欲乐,只是过眼云烟啊!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所感受的、看得到的一切,就像梦境或水上的泡影般稍纵即逝;因为纵欲过后,留下的只是如幻的印象,摸不到、也触不着。哪怕再高的地位、再大的名利,一切的快乐只不过像一场梦,也像草上的露珠一样,阳光一照射,很快就会消失;也像闪电般,刹那一闪就过去了,这都是“无常”。所以修学佛道者,要能忍色忍贪欲,常以“一切有为法……”等四句偈来警醒、鞭策自己。

(七)见好不求难。人都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凡是他人所享受的一切美好的境界,而自己也跟着盲目地追求,这就是虚荣心的表现,而凡夫却无法自制!

我们若能好好地静心思惟、观察,贪求物欲的心自然就能降伏。世间愚昧凡夫情不自禁,易被诱惑而随顺“爱欲”,就佛法而言这却是痴迷烦恼的苦源;常比较别人住高楼大厦,随心所欲享受福乐,而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些福分呢?的确是“见好不求难”,贪求即痛苦,如能知理知足、守本分,则愚昧的贪心、虚荣心自然就会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