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4757000000013

第13章 施饭转胜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第十一章说明“供养福田的胜劣”:种福田的方法,从理上而言皆平等,从事相上来说则有差别。在“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境界之前有恶人、善人、持五戒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这八种境界。福田是一种比喻,如世间稻田,一粒谷种可长成一株苗,结一串稻穗、约有几百粒的谷子;这里的福田是指心田,种一福因,可收百福,供养布施可得大福报,但因对象不同,所得之福也有所不同。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饭,是“布施”的意思。布施一百位恶人的功德,不如布施一位善人的功德。以此类推,一直到供养一位三世诸佛,胜过供养百亿辟支佛,等于是供养一“三世诸佛”的功德,胜过布施千千万万亿恶人的福。

前八种是从“事相”来说,也配合修行的次第,到了第九种“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则是从“心”和“理”来说。但因凡夫的心还没有通达一切诸法,所以必须从事相中入“理”,才能了解“念本无念”的真义。

“无念”,念而无念,就是没有住着心;佛陀依次第教导我们,最高的境界是修而无修,没有“我修行已得道成功”,也没有“我能教人或辅导他人”的执著念头,因此可使很多人受益。而凡夫则处处执著、时时“有念”,因此无法了解“无念”的境界,仍需不断地精进思惟、体会佛心,才能更上层楼。

“无住”的意思是:圣者因为不忍众生苦,所以,不住“常乐我净”的寂光土而倒驾慈航、随缘度众。所以,他对众生的恩情、他的境界胜过三世诸佛(指藏教佛果),圣者在过去世曾一次次渐渐地修行,直到佛的果位而至寂光土。然而,佛陀为了度化众生,不住果位而倒驾慈航,这叫做“无住”。

“无修”也是指佛的境界。有人说:“我们本来就有佛性,还修什么呢?”其实,如果我们能体解佛的境界,就可以从凡夫地顿超佛境,而不必再一地一地地渐修。问题是:就“性”来说是佛,但以“行“来说,往往不是佛言佛行。就如现在叮咛大家要断“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可是离开讲堂后,那些“结”很快又会打在一起,像这样,怎能说是“佛”呢?

因此,自性无着的佛,为了教导愚迷的众生而倒驾慈航回入娑婆,用修行的经验、方法来引渡众生,他为了教导众生如何修行,才现“八相成道”*,让我们知道:佛陀也同样生于人间,看到世间的无常而生起厌离心,进而发心修行,示现成佛的过程。

*八相成道:指佛陀降生、度世的过程——一、降兜率相;二、托胎相;三、降生相;四、出家相;五、降魔相;六、成道相;七、说法相;八、涅槃相。

“无证”指已经证悟佛性,不需要再修证的境界。但是,这些境界并不是“有念、有住、有修、有证”的我们可以了解的,所以才要下工夫好好地修学、印证。

正如第十章中说的,只要点燃一支火炬,就可以引燃百千支火炬而不失其原有的光明。同理,佛陀的法身虽然遍满虚空,但为了引导迷茫中的众生,所以再来世间,引渡群伦。

众生因为无法理解平等法,也就无法了解众生与佛平等的境界,因此才在平等法中分别胜劣。有些人认为:供养佛陀就会得到庇佑,福报会很大;这是有求、有计量的心,也是众生的差别心。

其实,人和佛是平等的,只不过佛和人的修养不同。人的恶习,佛已完全断除;佛的福慧,人却还没有具足,差别就在这里。不过,纵使是乞丐、贫民也有成佛的可能。佛在过去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期间,历经了六道中无数种不同的身形,甚至示现为乞丐、贫民,畜生道的鹿王、猴子也曾经历过,可见众生的佛性本自具足。

所以,不论什么身形、阶级,都有佛的本性。只要我们心存尊重恭敬,勤于布施修慧,自然就有功德。而且,尊重到什么程度,功德就大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