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4757000000015

第15章 举难劝修(2)

(八)被辱不瞋难。受到屈辱而不瞋,的确是很难。一般人都有好胜心,希望自己胜过别人,这也是凡夫心。第八章提过“恶人害贤者”,贤者应该坦然不作回应。在遭人侮辱时,我们若能怀着怜悯心宽恕对方,自然不会生气,不会怨憎;对方屈辱不了心宽的人。所以与人相处,若对方起瞋心无明时,不要和他针锋相对;要用宽恕的态度来处理,如此瞋心自然会平息。若和对方一般见识,瞋火延烧入心,即苦不堪言。

(九)有势不临难。权势当前而不执取,也着实难。一般人都不甘卑微,总是要追求显赫的地位;可是在如愿之后,能够不骄傲、不炫耀的人,实在不多;若是有很好的地位等着他,而他完全无意争取,这对凡夫而言,也是非常的难,这就是“有势不临难”。世间的一切五欲,就像清晨草上的露珠一般,很快就会消失。所以,我们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心,在得意时不要忘形,要更加谨慎,才不会得罪人,进而超越财势、功名的诱引。

(十)触事无心难。遇事能保持平常心,无挂碍、不执著,确实困难。一般凡夫,常将人我是非、得失搁在心上,导致内心无法开朗。须知事境如梦,若是过于计较是很痛苦的。因此,我们不要将过去的事一直放在心里。内心有烦恼就无法吸收清新的妙法;因为心不专、意杂乱,真正的佛法就无法摄受铭心,所以要体悟因缘生灭,切莫触事而“心随境转”。

(十一)广学博究难。要研读经论、彻悟义理,实非易事。佛法如大海,又深又广,有些人虽然发心修学,却不认真推究深奥的佛理,只是听经、读经,道理并未心会意解,也无法运用于人、事、物中,这和没有读过差不了多少。如何能与法理合一?必须身体力行,才能与理会合。所以说“广学博究难”,光学而不实行,只是徒劳无功。学了要实行也颇为困难,但是只要学道者“守志奉道”,自然“难亦非难”了。

(十二)除灭我慢难。凡夫愚昧自大,当小有成就时,容易生起“我慢心”,表现出骄傲的态度,这并不是修学者应有的心态,真正的修学者要能舍离我慢心。俗话说:“稻子越饱满,稻穗垂得越低。”只有半生不熟的稻穗才会挺直不垂;同理,人学得不彻底才有我慢心。正如一畦肥沃的稻田中,若掺入稗草,就会妨害稻禾的成长。因此,“学”是要修养自己,不是要卖弄口舌,更不是为了名利。若是为“名”而学,就会生起我慢心;若为修养而学,自然能破除我慢。

(十三)不轻未学难。佛陀曾经说过,世间有四种力量不可以轻视。一是火苗虽小,不可忽视。因为小小的火种,可以烧尽千万亩的山林,也会让都市中的高楼大厦付之一炬。所以尽管火苗很小,力量却很可怕,因此不可忽视。

二是龙虽小,不可忽视。以前的人说龙有覆云降雨的力量,对大地万物影响至巨,所以不可忽视。

三是王子虽小,不可忽视。在帝国时代,王位代代世袭。王子虽然幼小,长大后却能掌理一国之政,所以不可忽视小王子。

四是沙门虽小,不可忽视。小沙弥从小就在寺院中修学佛道,长大后成为法师,可宣扬佛法、度化众生,对佛教的影响很大,因此不可轻视。

有些人自以为学得够多了,就轻视那些初学的人,这是因为他们不知“不可忽视”的道理。现在既然知道了,便不可“倚老卖老”而加以轻视。

(十四)心行平等难。众生皆有佛性,学佛者应等视一切众生。一般人却很难有平等心,对亲近的人即生“执著心”,特别关爱照顾,但无法以同等的爱心来对待疏远的人。

修行就是要扩大爱心,从世情的分别中,推广到无色之爱,将所有的蠢动含灵,都视同“未来佛”般地爱惜与尊重,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若能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心行平等”。

(十五)不说是非难。众生由于有人我的见解、好恶之心,而有是非的分别。例如:一般人都喜欢听好话,明知“巧言令色鲜矣仁”,明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却偏偏不爱听忠言而喜欢被献殷勤,这就是“是非”心。

虽然人要脱离是非很困难,但是学佛人就是要将“难”转为“不难”,若能拨开成见,化小我为大我而等视一切众生,则一切均是佛法。

(十六)会善知识难。有人说:“名师出高徒”,真正要能成就道业,就要亲近严师,也就是善知识。但是一般人由于个人的情见在是非中,让人教不得也骂不得,对于真正能引导我们体会真道的善知识,反而“敬而远之”不愿亲近,所以说“会善知识难”。

然而善知识果真难遇吗?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与人之间,如果能时时敞开心胸、谦冲好学,缩小自己而爱护他人,那么即使是小孩的一句善言,也有很大的启示。如此,世间一切万物形态,哪一个不是我们的善知识呢?因此真正的丛林必须有道气和清规,而且要严守规律,懂得分辨是非,才能会见真正的善知识。

(十七)见性学道难。“见性”就是会道。我们学佛,一定要学真实的实相,也就是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

有很多学佛的人,大多是学在“名字相”上,只求会讲、会看,能成名就好,这样绝对无法会道。要如何才能会道呢?学佛人必定要守住一念真心,不可以有应付的心态。因为在入道之时,往往会有种种的魔障现前,所以必须抱持非成道不可的决心,才能冲过考验而真正见道。

(十八)随化度人难。学佛,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既然已经立愿“守志奉道”,必定还要“下化众生”。因为唯有兼利他人,才是真正的佛道,所以要下化众生,必须学很多道理,也就是“权实之道”。“权”是指权巧方便的方法,也就是适合众生的根性,用各种方便的法门,引渡众生进入正法。“实”是一实相、明心见性。

因为众生有种种的心欲及困难,想要解开他的心欲,就要用种种方法来解决他的困境。

唯有解除困境、看淡心欲,才能渐入佛法的正道。所以要造福众生,必须广学一切法门。守志奉道,并且博闻广究,才能造福、度化众生。

(十九)睹境不动难。人心,常会随境而变化。有人说,修行要找一个非常宁静的环境才能成就。其实,并非如此。矿山中的玉石,在开采以前虽然有玉质,却因为掺杂土石而不值钱;黄金提炼前,在矿山中同样没有价值。要使玉石晶莹剔透,使金矿有价值,一定要经过一番人工的锤炼、琢磨,才能成就它的美与价值;修行也是如此,能在人群中磨炼,才是上乘的修行。

学佛一定要能达到“随化度人”的境界,否则,无法真正体会十法界的境界。“十法界”是指:佛、菩萨、辟支佛、声闻、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十种境界。“佛”的境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将爱心普施一切众生。我们若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境,这就与佛、菩萨的心境相似,也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守志奉道。

“缘觉”的境界是独善其身、心境清净,观照世间幻化的道理而体会四谛法门,也就是辟支佛的境界。“声闻”是追求觉道和教理的小乘修行者。“天人”,是指在快乐的天堂境界享福的人。另外,还有一“人”的境界,能守规行善,才能生于人间。而“阿修罗”道的众生,喜欢发脾气,不能忍耐,常常嫉火、瞋火攻心。“地狱”是极为痛苦的境界,人间也有很多地狱的境界,如往医院、贫民窟走一遭,就可以看到病人、穷人身心遭受煎熬的人间地狱、饿鬼的境界,以上总称为“十法界”。这十法界的境界,我们如果不在众生中磨炼、观察,是无法体会的。

例如面对毁谤我们的人时,不要把他们当做是“恶人”,要视为“增上缘”,感谢对方有如洪炉般的对待,让我们有磨炼的机会;我们要将责骂当做鼓励,把毁谤当做鞭策提醒,不可轻易发瞋而生怒,要在众生中磨炼沉着的心,修养宽恕心。若能如此,任何的境界现前,都无法动摇我们的心。反之,如果时常处在没有外境干扰的环境中,就没有机会练就一心不乱的功夫。所以,要调伏自心,不要随境动心。

(二十)善解方便难。能适当地体会方便法确实很难,因为众生的习性大多有偏执,有的执迷事相,有的迷于理论,所以不能事理圆融,易生种种烦恼,这都是不能“善解方便”的原因。但是,如能晓了方便妙法则无难不解。

而学佛人,要如何运用善巧的方法教导他人呢?这就要先“会理”才能“用事”——要先在人事的境界中,观察体解十法界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然后在理中施展权巧方便,以符合众生的根机,使众生容易纳受。若能如此,善解方便也就不难了!

日常生活中,总有这二十种难,所以,我们要时时不断自我反省。若能在这“二十”种困难逆境中奋力上游,就能渐入圣贤的境界;若是随顺世情,就会顺生死而无法自拔。

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铁块也要经过洪炉烈火的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利器;修学也是如此,唯有坚定心念、不畏艰苦,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