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历代名人情感揭秘
4697700000059

第59章 “好莱坞第一夫人”英格丽·褒曼(1)

她与“战地牛仔”卡帕的浪漫爱情注定昙花一现

卡帕和褒曼初识于浪漫之都巴黎,他们一见如故,非常投缘,很快坠入爱河。褒曼天生丽质、惊艳一时,号称“全世界的情人”,当时其婚姻已亮起红灯。在战后的巴黎,在这个不再有狂轰滥炸、充满希望、庇护着相爱之人的城市里,他们形影不离,一起去圣母院脚下的小餐馆用餐;双双坐在里茨饭店的吧台角落,手拉着手,或窃窃私语,或静坐无言。差不多6个星期,卡帕和褒曼每晚都在一起……

她也是“好莱坞第一夫人”

英格丽·褒曼(IngridBergman,1915年8月29日~1982年8月29日),瑞典籍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演员,生于斯德哥尔摩,1934年初登银幕,1942年主演《卡萨布兰卡》引起轰动。1944年的《煤气灯下》、1957年的《真假公主》、1974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为她赢得了3次奥斯卡金像奖,故被誉为“好莱坞第一夫人”,1999年获选美国电影协会“百年最伟大女明星”第4名。67岁生日那天,她在英国伦敦永远离开了我们……

她是继葛丽泰·嘉宝之后在好莱坞及国际影坛大放光芒的另一位瑞典巨星。有人说,她即使不穿华贵的衣饰,也同样熠熠生辉。其端庄的容貌、迷人的嗓音、非凡的演技、轻松真切的表演,为观众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影片。她从不穿金戴银,演谁就化身为谁。她是中性打扮的最早缔造者。她因为身高达到1.78米,便把对男性的蔑视穿在颀长的西装里。《美人计》、《卡萨布兰卡》……令她成为公认的男人自甘投网的女性象征,而女人的骄傲与坚强、荣光与权力到此为止。

在英格丽褒曼的辉煌岁月里,她引领了一代人的风骚。她剪短发,使得短发成为当年国际流行的发式;她不化妆在银幕上出现,化妆品销售量便降低;她演修女,进修女院的人便增加;工业家、大富翁侯活晓士有一次买下从纽约飞洛杉矶的全部机票,使她一定要接纳乘坐他私人飞机的邀请;一个影迷亲自把一头羊从瑞典赶到罗马去送给她;还有些信件的地址只写伦敦,英格丽褒曼收,便能送到她手里。

英格丽褒曼2岁丧母,12岁亡父,在叔叔的抚养下长大,孤寂的童年造就了她对表演的浓厚兴趣,常常一个人沉浸在假想的世界中。她天生丽质,身材修长,聪明过人。14岁时她就在日记中记录下了梦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乡的舞台上,观众们朝自己热烈鼓掌。1933年高中毕业后,她进入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学习,在校其间便开始了表演生涯,并于中途退学。不到1年即登上影坛担任主角,成为瑞典影坛最有前途的年轻女演员。除了掌握娴熟的瑞典语和英语,褒曼还能说流利的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

1936年英格丽褒曼主演古斯塔夫·莫兰多执导的《间奏曲》(又译《插曲》),引起好莱坞米高梅公司著名制片人大卫·赛尔兹尼克的注意,觉得她不仅天生美丽、擅长表演,而且具有一种极其罕见的“水中藏火”的炽热感情,1939年便邀请她前往好莱坞拍摄同名电影的美国版,与莱斯利·霍华德搭档,导演是格利高里·拉托夫,引起轰动。于是塞尔兹尼克和她签订了7年合同。次年登上纽约百老汇舞台。其星途可谓一帆风顺。

英格丽褒曼很快成为国际知名度甚高的明星。她的美清新典雅,很长一段时间都以本色出现在影片中。她的表演纯朴自然,在她表演的角色中,你不可能找到她本人的影子,那种真实性吸引你去一遍遍地欣赏她的作品。在好莱坞期间,褒曼拍摄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影片,包括《卡萨布兰卡》、《真假公主》、《煤气灯下》、《圣女贞德》等。这些影片如今已成为经典之作。

她与享弗莱·鲍嘉主演的《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是世界电影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曾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评选1912~1996年间“百部美国经典名片”中荣登第2名。这部从侧面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爱情影片,令几代观众为之倾倒。《圣女贞德》也曾被誉为世界十大不朽名片之一。她与贾利·古柏合演的《战地钟声》(《丧钟为谁而鸣》),是根据海明威的小说改编。海明威一向对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提出强烈批评,而这次他保持了缄默。褒曼不惜剪掉一头秀发,在电影公司找来的专业设计师精心设计下,电影中褒曼的一头极短发立即风靡全球。这时的褒曼已经是全美妇女们心中的偶像,她几乎左右着妇女的喜好和穿着。

英格丽褒曼与查尔斯·鲍育主演的《煤气灯下》(《郎心似铁》)为她赢得了1944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这也是她的第一尊奥斯卡金像。她先后几次与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合作,《美人计》(与加利·格兰特搭档)、《爱德华大夫》(与格里高利·派克搭档),能与希区柯克合作3次的女演员只有两人。

已在美国影迷心目中树立了圣洁形象的褒曼,却在1949年抛弃丈夫和女儿,与意大利名导演罗塞利尼私奔。此举激怒了广大“褒曼粉丝”们,使她有7年之久绝迹好莱坞。直到1957年以《真假公主》再获奥斯卡影后,她才返回美国,而其浪漫情史也在1958年宣告结束。

晚年的褒曼虽韶华不再,且是独身,但依然兢兢业业工作着。1974年她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扮演一个小配角,镜头只有4分半钟,其演技再次赢得人们的赞叹和肯定,她获得了奥斯卡女配角奖。在领奖台上,她真诚而谦虚地要把荣誉让给另一位演员瓦伦蒂娜,认为人家比自己更有获奖的理由,博得了在场所有艺术家一致的热烈掌声。褒曼虽然一生成就巨大、盛名赫赫,但她从不与人争角色、争名次,从不摆架子,也不喜欢涂脂抹粉,而更强调文化素养和气质,以及艺术表现。

1973年11月,褒曼发现自己已患有癌症。到1980年,她先后两次动了手术,割去了左右乳房。但手术并没有根除病灶,癌细胞已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这时,她接受了从影以来最大的挑战:在一部电视系列片中饰演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她演的这个女人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妇,并患有白血球过多症。这份工作对已65岁的褒曼来说非常艰难。她的身体十分虚弱,一天紧张的拍摄结束后,回到住处,总是累得精疲力尽。但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拍完了节目。

1982年8月29日,褒曼在伦敦寓所迎来了自己的第67个生日。这天早上,她感到十分不适,痛楚万分。她虽不知道癌细胞已扩散到脊髓骨,但明白自己的生命将到尽头了。

她的前夫拉尔斯和亲朋好友送来了一束束鲜花,祝贺这位世界明星的诞辰。她强忍剧痛款待宾客,替他们斟满香槟,举杯共饮。不过,她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一饮而尽了。她只是把酒杯同嘴唇“亲了亲”便放下了。就在当晚,她离开了人间。她的墓志铭上写着:“这里躺着一位伟大的演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演戏。”

但对许多热爱她的影迷来说,褒曼永远活着:和贾利·古柏一起在积雪的西班牙山头,或者和加利·格兰特一起在间谍充斥的里约热内卢。不过,也许最让人觉得她音容宛在的,还是《卡萨布兰卡》中的伊尔莎。在那部片子里,褒曼坐在钢琴边喃喃地说:“山姆,看在老朋友份上,请再弹一遍‘时光流逝’。”她在亨弗莱·鲍嘉举杯时盈盈浅笑,在薄雾机场上黯然送别……

英格丽·褒曼情感生活揭秘

就在英格丽·褒曼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时,一场婚外情让她从“完美女人”的宝座上跌落。此后,褒曼凭借精湛演技重新获得认可。她历经3次婚姻、生育4个子女、最后孤独终老的感情生活,成为世人热烈讨论的话题。

2007年5月,美国作家夏洛特·钱德勒的新作《英格丽褒曼:一部私人传记》,根据作者与褒曼及其周围人的对话,向世人展示了这位风华绝代的影星对爱情和婚姻最真实的想法。

1/“无可救药浪漫狂”

在这部新出版的传记中,作者钱德勒根据褒曼本人生前的讲述以及亲人、朋友和同行对她的回忆,为其一生的感情悲剧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解释:这位著名影后两次抛夫弃子、改嫁他人的原因不是喜新厌旧,而是出于她太过理想化的情感追求。“她最大的弱点就是:她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狂”。

“我的生活常常出错。我不够理智,”这是褒曼本人对钱德勒说的话。和褒曼合作过的导演乔治·丘克也告诉钱德勒,褒曼拥有“惊人的幻想力”。“有时候,在电影里或舞台上,这样的幻想对她有利;但在现实生活中,会成为她的痛苦,”丘克说。

褒曼坚信,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生活着她生命中完美的“另一半”,一旦相遇,两人会像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幸福地白头到老。因此,她穷其一生追寻那“另一半”。尽管经历了3次失败的婚姻,她那浪漫情怀仍然不改,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褒曼因患癌症去世前,她仔细整理好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留给子孙后代。这其中有她的3件嫁衣,代表她的3次婚姻。她把每件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用手叠好,然后包在塑料袋里。“每一件都属于我,尽管很短暂,”她说。她敏感地意识到,她的3个丈夫将和她的电影作品一样,成为她传奇人生的一部分。

2/父母缔造爱情神话

在褒曼眼中,没有哪个男人比得上她的父亲,也没有任何感情能超越她父母所缔造的爱情神话。

1900年,16岁的德国少女费里达·阿德勒在斯德哥尔摩度假时,邂逅了28岁的瑞典落魄画家尤斯图斯·褒曼,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但阿德勒的父母看不上身无分文的画家,禁止女儿与这个穷小子来往。阿德勒只好偷偷把心上人的一枚戒指挂在胸前,固守着自己的爱情。7年后,尤斯图斯成功经营起一家摄影店,打动了阿德勒的父母,两人终成眷属。

婚后,阿德勒和尤斯图斯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因难产而亡;4年后,第二个孩子出生后没几天后又夭折。1915年,第三个孩子平安降生,身体健康。欣喜的父母用当时瑞典小公主的名字为这来之不易的女孩取名为英格丽·褒曼。但孩子不满3岁,阿德勒就突患肝病,痛苦地离开了人世。

尤斯图斯拍摄的两张照片,鲜明地记录了这个家庭曾经历的快乐和痛苦。第一张照片上,2岁的褒曼紧紧依偎在母亲身边;第二张照片上,3岁的褒曼将鲜花放在母亲坟前。

由于2岁丧母,褒曼对母亲几乎没什么印象,但在父亲对母亲那充满自豪、伤感和爱意的回忆中,褒曼领悟到:爱是世间最重要的,越是被禁止的爱情,越浪漫,越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