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4692100000021

第21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五讲(4)

第三是种类的差别。“种种生类”,种种生类里面,就列举了很多。“种种色身”,不同的色身,你比方说,我们就说人类吧,你看我们有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棕色人种,这个种种色身不同。“种种形状”,形体也是各个不同,人类来说,你看,高、矮、胖、瘦,种种呢,各个不同。“种种相貌”,不同的相貌,相貌呢?有媸妍。寿命呢?有长短。所以说“种种寿量”。

“种种族类”,不同的民族。“种种名号、种种心性”,名号也不同,种类也不同,有种种的民族,有种种的贵贱、性情也不同,所以说“种种心性”,这里面的“心性”是指性情。有些人性情比较刚强,有些人比较柔和。

“种种知见”,那么见解也是有邪、有正。“种种欲乐”,也有善有恶。“种种意行”,意行有定散,也就是说心行,有些众生他是有定力的;有些是很散动的。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人是不定聚。所以如果你能够入定,打个比方你能够入初禅,离生喜乐地定,虽然你的身体在人间,但是心已经超出了欲界。所以我们说要超出三界,如果不是依靠净土法门,超出轮回是很难的一件事。“种种威仪”,威仪有动静。这个是种类差别。

第四是受用差别,衣食住各个不同。“种种衣服、种种饮食”,比方说有些地方喜欢吃辣,有些地方喜欢吃酸,饮食习惯各个不同。“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这个是住处也不同。“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众生种种不同:无足的好像蛇,乃至于二足的人道众生,四足的畜生道的牛羊,乃至于多足的蜈蚣,种种,这个都是列举种种的差别相。

底下就是讲第五种粗细的差别。“有色、无色、有想、无想”,有色是指什么?是指说有这个色身,那就是包括了欲界和色界;无色呢?是指无色界的四层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和非想非非想处天。种种粗细不同,越往下就越粗,越往上就越细。有想、无想呢,无想是指无想天。在这个色界里面,有一些还是有想的,有意识活动的,色界天里面的天人,都是身体很光明之相,很光明、很微细、很庄严,有一些还有意识活动。那无想天呢,他是因地修行就是石头压草,把这个妄念勉强压住,所以他就生到无想天去了。

“非有想非无想”,这个是单指,也就是单指我们那个无色界天的最高一层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这是指五类众生差别,粗细不同。

所以这一段,它就包含了佛教的世界观、众生观,也包含了我们现在科学的,人类学、动物学、生理学、民俗学,种种的学科。并且比他们都要透彻,都要究竟。如果展开来说的话,经典上面有很多,那就穷劫不尽了,我们略讲都要讲很长。

那么种种的差别,我们有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个四生的差别:“天及地狱唯化生,人畜通四鬼胎化。”天上的天人都是化生的,地狱道的众生受苦,也是化生的,所以说“天及地狱唯化生”。天人他以善业化生到天上,这个六欲天享受欲乐,享受种种的五欲之乐。那要往上,还需要有定力,从那个欲界的,欲界天的上层开始,一直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都还要有世间的禅定力,这样子可以化生,在天宫里面化生出来享乐。地狱的众生,因为极重的恶业招感,就会化生到地狱里面受苦,前面我讲过了,他刚刚生的时候是头朝下的,所以“天及地狱唯化生”。

“人畜通四鬼胎化”,人通于四生,这个我们可能没有听说过。有一些人,我们说人都是胎生的,但是经典上面说人通四种生,四种都有,胎生那不用讲了。卵生的,比方说那个毗舍怯母。经上说,毗舍怯母,她就卵生32个小孩子。

我们去印度朝拜,去年应该去了一个地方,就是吠舍离。在吠舍离,我们去朝拜了阿育王立的纪念阿难尊者的石柱,石柱旁边就是猕猴池。

释迦牟尼佛在那里说法,那个猕猴,就献一钵蜜给佛陀,佛陀很高兴接受了。那这个猕猴就很欢喜,佛陀接受它的供养嘛,就跑到那个树林里面,抓着那个树藤就荡秋千。越荡越高,啪的一下,这个藤断掉了,掉到池里面淹死掉了。但是因为对佛生欢喜心的缘故,马上脱离畜生道的身体,生到天上去了。所以这就是猕猴池。

那么这个猕猴池再往前一点,就有一个贤劫千佛本生塔。那个贤劫千佛本生塔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过去久远久远无量劫前,有一个仙人,在森林里面修道。有一次,森林里有一头梅花鹿,这个母鹿,就跑到仙人住处附近的小溪边来喝水,就舔了这个仙人留在那个石头上的小便。这个母鹿就怀孕了,怀孕以后就生下一个女儿,整个身体都是人,就是这个脚,还有一点点鹿皮。这个母鹿生下来,就把女儿扔在那里面了。

这个仙人就很慈悲,就想方设法把这个小孩子带大了。这个女子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她每走一步路,这个脚一拔起来,走过的那个地方,就生起一朵莲花来。

后面有一天,刚好火种熄灭掉了,仙人就让女儿到另外一个仙人那里去求火种。仙人看到,奇怪,她走一步,马上就会生一朵莲花。所以就跟她说,“火种我可以给你,不过你要围绕我修道的这个茅棚走一圈。”

这个很简单,她就走一圈。走一圈以后,仙人就把火种给她。这个女子就回去了。

然后另外那个仙人,他的茅棚周围刚好就有一圈莲花。也是因缘巧合,国王就率领很多大臣来打猎,看到仙人的茅棚,周围有很多莲花,就很奇怪,就问他是什么因缘。仙人就告诉他说,另外一个仙人叫什么名字,他带了一个女孩子,她很奇特,每走一步走过的地方就出生一朵莲花。

国王也就很惊奇,也很欢喜。他就跑到那个仙人处见那个女子,然后就娶了这个女子作为妃子。之后这个女子就怀孕了,然后生下来,生下来他不是一个人,生下一个很大的一个肉球,一个大肉球。国王就认为这个很不吉祥了,就把肉球扔到河里面去了,肉球就随河水漂下去,就流到下游。

下游的国王老远看到河里有个什么东西在漂,命令手下把它捞上来。一看,一个大肉球,就拿刀剑把它剖开来。一剖开来,里面就有一千个小孩子,一千个都是男孩子。很厉害了,这个国王刚好没有儿子,一下子就有一千个儿子了。(众笑)

那这一千个儿子,这个国王把他们都养大了。养大以后,每个人都高大威猛,很有力量,很有威力。这个国王就用他这一千个儿子,率领军队就征战十方,把国家就扩得很大、很大。

一路打就打到这个一千个儿子的母亲这个国家来了,也就是在吠舍离这个地方。那么这一千个勇士率领军队,把这个国城就围绕得水泄不通。没有办法了,这个国王知道肯定打不赢了,回去就愁眉苦脸。

这个王后问他,“怎么回事?”

然后国王就说,“下游的什么国家,国王一千个儿子,把我们国家包围了。”

“噢。”这个王后,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这个王后就是鹿女嘛,她就亲自登上那个城墙,就对着那一千个儿子喊话说,“我是你们的母亲,你们不要攻打这个国家。两个国家要和好。”

然后她就用手按自己的这个胸部,然后就有一千道乳汁射出去,因为母子的天性的缘故,每一道乳汁都射到这一千个儿子的口里面去了。

所以两个国家就和好了。

那经典上面就说那一千个儿子,他们出生的地方,就是现在我们朝拜的千佛本生塔,贤劫千佛本生塔。

经典上面授记说,这一千个儿子是无量无量劫以前,他们在贤劫里面会次第成佛,第四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最后一尊佛是楼至如来,就是现在的韦陀菩萨示现成佛。

那么这一千个儿子,在这一生中都曾经做过兄弟,是同一位母亲所生的,这个大肉球,这个就是卵生,应该就比较容易明白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八地菩萨如果在人间来示现投胎的时候,他不受染污,所以很多都会卵生。

还有就是人中的湿生。譬如奈女,她就是从庵摩罗树的湿气中生出来的,是湿生的。

化生呢?化生的人是指劫初的时候,都是从光音天降下来化生的。我们说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呢?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那么光音天,就是二禅三天的最高的一层天,《起世经》上说,劫初的人,他都是从光音天,因为福报减少了,所以降生到这个人间来。刚刚降生的时候,因为他们都是化生,所以他们都身体有光明,并且能够在空中飞行。

那时候因为他们的福报所召感的缘故,这个地上有非常美昧的那种地味,拿起来就可以吃,很美味。但是因为这些化生的人,他很贪著于美味,就吃得很多。吃得很多的话,这个身体就很粗重,以后就飞不起来了,光明也慢慢地就减少了。

但是因为有福报的缘故,虽然地味吃完了,又出现了自然香稻。这种自然香稻也是很奇特,不像我们现在的人种的稻子,它是自然的,并且上午、早上割了,到黄昏的时候又成熟了;你晚上割了,明天早上又有了。并且这个稻米很大颗,并且香气远溢。自然香稻,不需要人来种植。但是也因为贪著的缘故呢,每一个人都拚命地多收一点自然香稻,然后渐渐地福报少了,自然香稻也没有了,就需要人工来种稻子了。

然后人工种稻子以后,大家也就互相争夺地盘,然后就起了斗诤,有种种的偷盗啊,一些斗诤,不如法的行为,所以就推举出国王来。

这个是《起世经》上所说的化生的人。

畜生道的众生也通于四生,这个有两种我们好理解,比方说这个胎生,比如说牛;卵生,你比方说这个鸡,这个好理解。事实上也有湿生和化生,龙,比方说龙,龙和金翅鸟它们都通于四生,有胎、卵、湿、化,有胎生的龙、有卵生的龙、有湿生的龙、有化生的龙。在《正法念处经》上说,“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它能够吃那些胎、卵、湿、化的龙王,它都能抓来吃,“如次湿胎卵,能食三二一。”有一些那个湿生的金翅鸟,它就只能够吃三类的龙。这个是说,畜生道的众生通于四生。

“鬼胎化”,鬼道的众生呢,就是两种出生的方式:一种是胎生,一种是化生。胎生的,比方说那些地行罗刹、夜叉,比方说那个鬼子母儿,“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罗刹鬼子母,她有五百个小鬼儿子,都是胎生的。

这是说他们的种种的不同,种种不同,种种差别,这些一切的众生,都是我们恒顺的对象,“恒顺众生”的对象。

五类生呢,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有色界,欲界、色界的众生,就是粗。那么无色界的众生,身相就很细。无色界就是说,他这个身体的外相,色相已经没有了,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他已经没有色相,没有身体的形象。但是他凭他的定力,在那种世间的禅定之中,能够住世很长时间。在色界天之中,有想就是为粗,无想天就是细。乃至于非有想非无想,就是指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最细的,他能够住世八万大劫。

这个都是讲所顺的众生。

能顺的心

底下就是讲能顺的心。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

【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这是能顺的心。

“随顺而转”,我们要知道这个“转”,就是至关重要的,要随顺他们,而要能够转,能够起观智。那么这个转,应该就是有外转和内转。这一切一切的,种种不同差别的无量无边的众生,我都能够随顺他们,随顺众生而起观智,起观照般若的智慧。

我们内转,就是观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自他不二,所以我们种种的承事、供养众生,就是承事、供养自己本具的佛性,这是内转。

外转,我能够跟随他的根器而转化他,让他心入佛法。“先则使我同于他,后则使他同于我。”这是度众生的方便。首先我们要修四摄法,我要尽可能地随顺他,就跟随他,我随于他,他喜欢什么,他喜欢什么话题,他有什么爱好,我就从这个上面下手,从这个上面来跟他说,他就比较喜闻乐见。慢慢地我让他“后则使他随于我”,能够跟随我,契入佛法,能够明心见性,这个是外转。

所以说凡圣在转念之间,转得过来就是修行,转不过来就是业障。“照空妄念成真念,转得凡心即佛心。”

“如敬父母”,对一切众生,我们都尊敬,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并且事实上这无量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梵网经》上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受生皆有父母,故六道众生皆是父母,一切众生都是我过去的父母,都曾经在过去生中做过我的父母,也都是未来的诸佛,所以我们要尊重。

“如奉师长”。经上说,“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我之法身,由师口生,从法化生,乃至教诲引导,直至菩提。”所以对一切众生,都要好像奉事师长一样地尊敬他们。

儒家的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那我们对一切众生,尤其是我们人道的众生,如何去做“如奉师长”呢?好人是我的法师;恶人呢?是我的戒师。

好人做得很好,很勇猛精进,我向他们学习,是我修行的榜样。做得不好的人呢?迷惑颠倒造恶业的人呢?我引以为戒,我不可以跟随他那样子,是我的戒师。

所以,“文殊遇缘则有师”。普贤菩萨的行愿法门,就是告诉我们:修行一定要在广大的,种种不同的人群里面,去修自己的清净心。在极不清净的环境里面,我心清净,功夫就成就了。

并不是叫你躲到深山里面去修,你那个清净心是靠不住的,一遇境就迷惑了。所以清净心要在红尘里面修。所以我们才能够更进一步地理解六祖大师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在世间,见种种的众生,见种种习气、种种乐欲、种种心性、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知见的一切众生,我都能够恒顺他们,不为他们所转。而能够转变我自己的心,任何时候保持清净心。也能够转化他们,让他们契入佛法。

所以清净心要在红尘里面修,平等心要在极不平等的境界里面修。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善知识,乃至于冤家也是善知识,教会我们要有平等心。

只有真正地有平等心,只有真正地见到“自他皆具佛性”,才能够真正地成就忍辱波罗蜜,这样子的历事炼心。

所以华严里面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演戏给我们看,开示我们如何去历事炼心;如何在红尘里面,种种的极不清净的环境里面,去成就清净心;在极不平等的境界里面,去成就平等心。

这样子呢,就是“恒顺众生”,就是普贤行愿法门。

“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我见一切众生,都要能够好像尊重供养四圣一样的,出世间的四圣一样的去尊重他们。举了一个最初的阿罗汉和最后的如来,事实上也就包括了中间的辟支佛和菩萨,对于这个出世四圣呢,我们见一切众生,就要如见到出世的四圣一样,“等无有异”。

也可以说是“等无有异”。为什么?因为如果从本性上来“称性而观”的话,四圣,出世四圣也好,一切众生种种的外相不同也好,本性都是一样的。所以从这个层面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起分别,平等供养,就是平等性智。

好了,我们明天上午就八点半开始迎请,明天要抓紧一点。

现在作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