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4692100000022

第22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六讲(1)

请大家合掌跟我念——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大行菩萨称普贤重重愿海浩无边

端严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宝莲

一切三昧皆自在本来妙德尽周圆

宝威来赞娑婆化灵感神通震大千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为了帮助一切的如母有情,能够迅速地脱离六道轮回的苦海,深入普贤行愿法门,早成佛道,我们来学习《普贤行愿品》。

昨天下午,我们讲了第七“请佛住世”、第八“常随佛学”、第九“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这一愿,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核心,至关重要。

我们真正做到了“恒顺众生”,就能够把凡夫的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就能够把凡夫的我爱执,转变为他爱执。凡夫因为我爱执,所以流转生死。现在修习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就能够破除人我执,圆满福慧资粮。

所以我们看下面的经文,是列举菩萨如何行菩萨道,如何“恒顺众生”。

昨天我讲到了,对于众生我们要“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如果称性体而观照的话,确实是“等无有异”的。都是同一真性,所以我们要平等供养,没有差别,“等无有异”。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

对于有病苦的人,我们作为良医去治疗他们,帮助他们。身体有病,就治身病;心里有烦恼病呢?就治烦恼。所以说:身体健康无病苦,心灵健康无烦恼,灵性健康消业障。

灵性健康就是说我们能够体悟到我们的真性,我们的真如自性,就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就能够作实相忏悔,以实相忏来消业障。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

对于那些迷失正道的人,能够给他指示正路。那么从事相上来讲,就是众生如果在旷野之中迷失道路了,菩萨来给他指示。比方说,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在沙漠中间,一失手把水囊打翻了,一滴水都没有了,沙漠之中没有水,那就有很大的生命危险。那么他以念诵《般若心经》的力量,感得观世音菩萨化现为泉水,化现为青草,所以得救了。这个是事相上来说。

如果从理上来说呢,凡夫众生在六道生死苦海里面流转,不知道超出轮回的方法,这个是失道者。所以修习普贤行愿法门的菩萨,能够以“恒顺众生”来为他们开示超出轮回的方法。

如果从广义上来讲,因为普贤行愿法门是很高的法门,是为等觉位的大菩萨所说的法门,所以如果从本经的究竟意趣上来讲,不单单是说六道轮回是失道者,乃至于二乘声闻、缘觉也是失道者,因为他们虽然断见思惑,还有尘沙惑、无明惑,还没有究竟的明心见性;乃至于十地以下的菩萨,严格来说也可以说是失道者,因为他们虽然见性,功德还未圆满,还需要断生相无明。所以这个是严格来说。

当然了,在此地,我们来修学的话就说,在六道轮回里面就是失道者。我们要超出轮回,我们要念阿弥陀佛,修净土法门,往生极乐,这个是示其正路。我们修学普贤行愿法门,能够劝一切众生,具足信愿行,求生极乐世界,即有念而巧入无念,因往生而得证无生。这样子是示其正路。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

众生在生死轮回的大梦之中,在无始无明的无边黑暗之中,所以不知道业果如理取舍,不知道显发本有的智慧光明,所以就“从暗入暗,从苦入苦。”我们“恒顺众生”,要为他们说法,让他们启发本有的心性的光明。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从事相上来说,就是对于那些贫苦的众生,让他们得到金银财宝的伏藏。从理体上来说是,一切众生虽然真如自性之中具足无量的智慧、福德、神通、三昧、辩才,但是不能起用,所以说是“贫穷者”。那么这个“伏藏”呢?就是指我们真心自性的“大方广”。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我们的如来藏性,本来圆满具足一切功德,所以我们说她是“伏藏”。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修学普贤行愿法门,“恒顺众生”,众生不知道修行呢,我们为他开示佛法,让他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能够明心见性,这个是“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那么菩萨能够这样子地以平等心、以广大心、慈悲心、智慧心,来修平等行,来饶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得到暂时的和究竟的利益。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那么也就说,我们能够“恒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因为我们能够恒顺众生,就是破除我执,显发我们的真心,那么就是法供养,就是真法供养如来。所以说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

尊重众生就是尊重如来,也就是说,尊重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尊重我们的法身佛。

令众生生欢喜,则令如来生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所以佛陀看一切众生,胜过于父母关爱自己的独生子女。父母虽然无比地关爱独生子女,但是只是一生一世;而佛菩萨度化众生是生生世世,尽未来际,“无有间断,无有疲厌。”所以如果能够令众生生欢喜,就能令诸佛生欢喜。

第二个方面,是因为我们能够按照普贤菩萨的教导,去“恒顺众生”,所以就能够超出生死轮回,那么如来生欢喜心。因为我们是依教奉行,是真法供养如来,所以如来生欢喜。如来出世的本怀,就是为了帮助众生,超出轮回,得到解脱。

事实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是无佛、无众生、无凡夫,没有这些差别之相。因为法界是平等的,法性是平等的,是不生不灭,离缘独立的,是本来清净的。那为什么会有差别相呢?为什么会由一真法界,变现出十法界、四圣六凡呢?是因为凡夫的心想不平等,所以平等法界就变成差别法界,一真法界就变现出十法界。所以说平等法界是真的,差别法界是假的。

“恒顺众生”,就是要我们把差别甩掉,那么一真法界就现前了,那么我们也就明心见性了。“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心清净了,诸法实相就现前了。

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能够帮助我们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那我们修学普贤十大愿王,“恒顺众生”,在差别的法界里面见到平等,这个是自己的修行证果,是自度圆满;在平等的法界里面见到差别,随众生的根器而教化,这个是菩萨,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度化众生,是度他圆满。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这个是佛法修证的心要。为什么说令众生欢喜,则令诸佛欢喜呢?因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观经》上面也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佛心就是大慈悲心。并且因为有大慈悲心,才有佛教。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为悉达多太子的时候,就是因为见到六道众生的生死轮回的痛苦,所以生起大悲心,想着如果不出家修行的话,就算是做转轮圣王,物质上面能够帮助众生,但是那个是不究竟的。所以悉达多太子以大慈悲心,出家修行成佛,才有了我们现在能够学习的如来圣教。所以说有大慈悲才有佛教。所以说普贤行愿法门,是《华严经》的核心和精髓,是等觉菩萨要圆满成佛而修行的法门。

而在这个普贤十大愿王里面,最核心的法门就是第九愿“恒顺众生”。前面的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开始,一直到“常随佛学”,这些前面的八愿的一切内容,都是为“恒顺众生”打基础的。所以说学佛,我们要成佛,成佛要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之上,离开众生就不能成佛。在修行道路上的最初、中间和最后圆满成佛,众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将以前的、凡夫的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将我爱执转变为他爱执,所以这个是最重要。

在成佛道路上面,最初、中间和最后,众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最初我们因为观见众生苦,悲悯众生苦,而生起大悲心来,“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是故于此中,缘起大悲心。”因为大悲心,所以能够发起菩提心来,所以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这个是修行成佛道路上的最初,因众生而起大悲,而生菩提心。

中间呢?就是我们生起愿菩提心以后,要广修六度万行,以实践、以行动,去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在度众生的过程之中,圆满自性本具的,显发冉性本具的福德智慧。所以说中间修六度万行,也离不开众生。

最后呢?圆满成佛是为了真正地有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能够究竟圆满地帮助众生得到解脱,帮助众生成佛。所以最后圆满成佛,众生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所以诸佛如来,一切的诸佛如来,他们之所以发菩提心,都是因为在因地观见众生恒处在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之中,造诸恶业,受无量的痛苦,所以心生悲悯,发愿拔济他们的痛苦,“因于大悲生菩提心”。

菩提心有两个方面,利他心和成佛心,这个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是完整的菩提心。单单有利他心,是世间的善心,也有利他心,好像雷锋一样,但是他没有成佛心,所以不是菩提心。单单有成佛心,没有利他心,就会退堕到二乘,只求自己解脱。所以要两者兼具,所以前面已经发了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愿菩提心,所以要行持。

因为前面已经以大悲心的缘故,“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愿意帮众生,拔济出生死的苦海,但是我们刚刚发愿,在因地上面,能力还是非常不够,非常有限的。惟有成佛,才有大能力,所以我们要发愿成佛救度众生,这样子地来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愿菩提心。发起愿菩提心以后,就付诸行动,就广修六度万行,圆满福慧二资粮成就佛道。

在《理趣六波罗蜜经》上面说,“佛告慈氏”,佛陀开示弥勒菩萨,“大乘万行大悲为先。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父母怜爱,彻于骨髓。菩萨大悲亦复如是,于诸有情,住于极爱一子之地。”那么佛菩萨关爱众生,胜过于父母亲爱护自己的独生子女。父母亲爱护独生子女,一个是止于一生一世;而菩萨是多生累劫都会教化。父母亲爱护子女,还是有亲疏分别、有变化,子女很孝顺,父母亲很欢喜,子女很忤逆呢,父母亲的爱护心也渐渐地淡漠一些;那佛菩萨呢,越是恶业重的众生,佛菩萨越会救度他、帮助他,以大慈悲心怜悯他,不会去起分别。所以说,胜于父母爱护独生子女。

“又此大悲,能作方便,成办一切助菩提法故;又此大悲,能悟无师自然之智故;又此大悲,能除一切自心热恼,随顺有情,为饶益故。是故如来以此为体。”所以如来以大悲心为体。

底下是打比方。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这是打比方,我们种一棵树,我们在树根上浇水,自然地它就会成长,就会开花,就会结果。同样的一切众生是树根,我们以大悲心饶益众生,才能够圆满福慧资粮,才能够开菩萨的般若花,结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果。

这里面就包括了三因佛性:正因佛性、缘因佛性和了因佛性。

正因佛性就是众生具有清净本觉的树根,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是用树根来比喻。

所以众生虽然有正因佛性的清净本觉的树根,但是恒处在生死轮回的旷野之中,处在烦恼痛苦的沙石之中,难以开菩萨的般若花、结成佛的圆满果。所以诸佛菩萨要以种种的方便,令众生远离烦恼的沙石,来皈依三宝,这个是缘困佛性。

然后以大悲心为众生说法,让众生开发本有的智慧,生起始觉的观照,以始觉照本觉,照见不生不灭的真心本觉,这个是了因佛性。

所以说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都有了,这样子就能够生长出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所以说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就能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我们以大悲水来浇灌树根,树就能开花结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菩萨要成佛,就要“以大悲水饶益众生”。那么就是说,菩萨要以大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饶益众生”,我们如何饶益呢?众生的苦难,我们首先要找到他的病根,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众生,脱离苦难,要知道他的病根在哪里,才能够真正彻底地帮他。

那众生的苦难,都是因为迷惑颠倒,都是因为有人我执和法我执。所以因为有人我执,所以就错认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之体,这个假我错认为真我,所以就以妄认妄为真,迷真逐妄。所以六道的众生,都是因为迷惑颠倒的浅深、广狭程度不同,而变现出六道。人天迷惑颠倒浅一点;那么饿鬼畜生迷惑颠倒深一点;地狱极恶众生是完全错误,迷惑颠倒到极点。

所以菩萨要以大悲心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我们的真心,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众生是我们真心内的众生。所以说要生起同体大悲来,自己与他人是本自不二的,所以利他就是利自,帮助众生就是成就自己。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之中,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积累福慧二资粮,显发不生不灭、遍满法界的真心,圆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这个有两重解释。

第一重是对缘释。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为什么说菩提属于众生呢?因为没有众生,菩萨不能成佛。最初发心,中间修六度万行,最后圆满成佛,都需要有众生,因为有众生,所以可度,才能够广修六度万行,所以我们要以众生为中心。

观心释呢?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生灭的妄心、念头里面转念,要显发不生不灭的真心,就是成佛。所以说修行不是压制,不是压制妄念,不是消灭妄念,而是转化它。压制妄念的念头,还是一个妄念,还是法尘分别影事。所以“菩提属于众生”,也就是说,烦恼即菩提。我们在这个烦恼的念头里面,转念过来,就转为菩提,念念觉就是念念成佛,所以就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面,如果攀缘妄想就是众生;如果以智慧禅定来观照妄念本空,“照见五蕴皆空”,见缘起性空的、毕竟空的自性,就能够契合真如觉性,就是成佛。

众生比佛重要

所以这一段的经文,就告诉我们一个观点,就是说,在某一个层面上来说,众生比佛更重要。为什么呢?为什么会众生比佛更重要呢?这个要看你在哪个层次上,有些人认为是佛最重要,有一些人认为是众生比佛还重要。所以“恒顺众生”这一愿,是《行愿品》的核心,是佛教的重点,是佛教修行法门的核心关键。要圆满成佛,我们要“恒顺众生”。

如果一个人他永远想当众生的话,那么佛菩萨对他来说,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他需要依赖佛菩萨,永远都是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去帮助别人,要去转迷成悟。对于这一类人来说,佛菩萨最重要。但是这一类人的话呢,是浅层的学佛,只会求佛菩萨保佑,不会向佛菩萨学习,所以说浅层的学佛,只是求佛菩萨保佑。

上等的学佛是向佛菩萨学习,学习佛菩萨的大慈悲、大智慧,学习佛菩萨“恒顺众生”的胸怀,然后自己也能够圆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