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4692100000020

第20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五讲(3)

第七是慈悲深厚。信真如体同故,慈悲深厚,利益众生。为什么能够慈悲深厚呢?因为他已经知道,我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我要按这个来修,我的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我真心内的众生,所以说度众生就是度自己;所以说只有度众生,才能够圆满自己的福慧资粮;所以以同体大悲来帮助众生,所以慈悲深厚。

第八是深信平等。既信自性理具三宝,十界皆同此理,故常觉自他平等。也因为自己有自信了,信自己本具佛性了,有成佛的可能性了,所以也就能够有平等心对他,知道一切众生也都有佛性,能够透过相见到性,所以有平等心,自他平等。

第九是爱乐大乘。

第十是求佛智慧。

这是十种信心之相。这是我们学佛的发心,初发心。

第二是学佛的智慧。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有慈悲就没有冤家。能够有智慧,就能够不被外境所迷惑,就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就能够在一切外境万物上都见自本性。

第三是学佛的行为。智慧开启了自己的正见之眼以后,才能够明见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道。进一步就要实践,就要付诸于实践,就要修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精进地修行六度万行,来修积福慧二种资粮。

第四就是学佛的事业。成就白利利他,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自觉觉他的事业。

这是说我们学佛的什么,从这个四个方面可以包括。

如何学呢?就是我们要把佛从因地,直到果地觉悟的行为和所作的事业,作为所缘的对境。我们多闻思经典,看经典上面开示我们,佛陀因地怎么发心的?中间怎么行菩萨道,怎么修行的?然后怎么圆成佛道的?我们作为所缘对境,以智慧来观照,并且融入自心,这样子就可以渐次地放下自心的,放下我们对于外境的执著;放下我们对于身心的执著;就能够远离贪、瞋、痴;就能够内不受欲望所驱使,外不受六尘所诱惑;就能够逢苦不忧,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这个是开示我们如何学。那我们遇到那些顺的境界,我们也就能够学佛的方法,我们就能够不被顺境所染污,不会被它所迷惑。我们遇到逆境呢,我们也能够逢苦不忧了。

“精进不退”精进修行,能够进入四种不退位。

第一是信不退。菩萨修行到十信位的第六信的时候,就不会退入外道之中,这是信不退。所以说,表面上我们说我们都信佛,但是问自己,我们是真的信佛吗?是真正的彻底的信佛吗?恐怕不是啊。这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去到什么时候?要去到十信位的第六位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说有把握了,不会退入外道之中。所以现在的,一般的如果对佛法没有很甚深的体悟,这种信还是浅层的信,没有真正的深信。这是从教理闻思上面有一个理解。

第二是位不退。十住位中的第七名为不退住,不会退入小乘道中。

第三是证不退,也就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呢,他已经超越凡夫了,超越了外凡和内凡了;他已经证得了胜义法,不会再退转到外凡和内凡位了;也就是说他已经入圣了,他已经不在三贤位了,这个是证不退。

第四是行不退。也就是指八地菩萨,已经得到无生法忍了,必当作佛,更不退转。

明因中妙行

底下就是很详细地说毗卢遮那如来,因地如何修布施度,如何修内财施,“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

那么以这个布施度就可以含摄六度,“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可以包含六度。并且内财施,身体头目髓脑,能够施出来,这个是很难修的“难行苦行”,所以特别地列出来。诸佛因地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为了求法不惜身命,听闻到一句以前没有听过的法,都是这个欢喜心胜过得到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这样的重法。

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上面就说了,佛陀的这个本生。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剥皮为纸,析骨为笔”是真实的,不是比喻。

释迦牟尼佛他因地修行的时候,曾经有一次是做最胜仙人。最胜仙人他就修慈悲观,修慈悲心,帮助众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但是呢?“但悲无智”,智慧不够,“无以度生”。所以就到处去求佛法,就发愿说,“如果谁能够给我说法,我愿意以身命来供养。”以我的身体,以我的命根来作供养。

这时候来了一个天魔来干扰他,他就假装说,“我能够跟你说佛法,我曾经听过佛说法。但是有条件,你要把你的皮剥下来作为纸张,把你的骨头砍下来作为笔,让你的血都流出来作为墨水,来书写我所说的经典。这样子呢,我才给你说法。”

那么最胜仙人听了以后毫无畏惧,并且还欢喜不已。为什么呢?他就思维说,我过去无量生呐,都已经毫无意义地浪费了很多的身体,浪费了很多次的身命,去追求世间的财色名食睡,追求世间的名与利,毫无意义啊,还让我堕落了。为那些虚幻的东西,舍去了我的身命,浪费了我的时间。现在呢,我能够为佛法,多听闻到佛法,而舍弃身命,我是“固所愿也”,我是很愿意的。

所以就真的把自己这个皮剥下来;把这个骨头呢,砍下来;然后呢,把自己的这个血装起来,作为墨水。

然后就请这个魔来说法。这个魔就很害怕,前面他根本上不懂佛法,是不是?他是骗这个最胜仙人的。所以马上呢,他很恐惧,魔王就隐去了,隐没掉了。

最胜仙人就仰祷十方诸佛,祈请十方诸佛:我是以真诚心,至诚心来求法的,十方诸佛共鉴。所以,请十方诸佛为我说法。就感得东方三十二佛土之外,有一尊佛叫做净明王佛,净明王佛就现身为他说法。说什么法呢?就是说一种三昧,集一切福德三昧,所以这本经叫做《集一切福德三味经》。

并且因为净明王佛,佛光照耀的缘故呢,皮肉都完好如故。从此以后,这位最胜仙人得到大辩才,辩才无碍,在一千年之中,常行教化无量众生。一千年以后,就生到净明王佛的佛国去了。

这是释迦牟尼佛因地所修的苦行。

有些人不理解,有些是可能刚刚接触佛法,很短很浅的人,他想,“这个不可能吧?自己皮剥下来作为纸张,自己的骨头砍下来作为笔,这个不可能吧?”其实这个是凡夫的妄心、妄执,他执著于这个身体就是我,他不知道这个是假我。所以呢,因为执著身体是我,所以就很爱惜这个身体,这个都是凡夫的人我执啊,是生死流转的因。

所以我们要能够效法最胜仙人,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种种“难行苦行”。

辩果上胜用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这里开始,就是指已经成佛了。那么,果上的用,果上的力用,前面是讲我们学佛在因地行菩萨道,他因中所修的六度万行的妙行;这一段就是讲,我们学佛果地上的胜用、妙用。事实上也就归纳、包含了八相成道,“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那么,这是学佛果地上的行持,果地上的胜用。最前面讲一个“成大菩提”,最后面就举一个“示现入于涅槃”,就已经含摄了八相,“八相成道”,从降兜率开始,降兜率、入胎、住胎、出生、出家、降魔、成佛、转法轮、入涅槃。这样子的话,全部都包含在其中了。

那么大乘就有一个住胎相,没有降魔相。因为大乘教义很圆满,魔的本性也是不生不灭的,也有佛性,不过迷失了,以前修行偏了。

小乘呢,她就没有大乘的住胎,为大菩萨说法相,她就有一个降魔相。

这里面就含摄了这个种种,“八相成道”都包含在其中了。

“处种种众会”,以下就列举了五类的道场,都是果上利生的处所,利生的地方。或者是在大菩萨众会之中说大乘法。或者处在声闻、缘觉众会之中说小乘法。或者处在转轮圣王和小王眷属,这些国王贵族,这些众中说治理国家的善巧方便法,引导他们护持三宝,修十善业的法。或者处在刹帝利,也就是指武士、国王,婆罗门就是净裔,长者居士众会道场。或者呢,乃至于处在天龙八部、人非人这些众会道场。这个五类的道场,都以圆满的妙音,随他们的根性,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来善巧方便让他们成熟,启发他们本具的佛性。这一切我皆随学。

释迦牟尼佛已经示现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因地呢,他以前也是凡夫众生。但是现在呢?我们过去也是凡夫众生,但是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我们仍然还在做凡夫。所以要能够生惭愧心,是老众生了!一直在流转生死就没有成就。所以现在呢?我们要真正发菩提心,做信相菩萨,做新菩萨,不要再做老众生了!要真正地发心说:“彼既丈夫我亦然,不应自轻而退屈。”

释迦牟尼佛也是人,他能够圆成佛道,我呢?为什么现在还在做老众生呢?所以“不应自轻而退屈”,不要自己轻视自己,要精进修学。

那么前面就列举了,随本师毗卢遮那如来学。更进一步讲,我们要随一切诸佛学。

随诸佛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我不单单是随世尊毗卢遮那佛学,而且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诸佛我皆随学。

事实上呢,这里面有外层和内层的解释。外层的解释是,我遍随一切诸佛学习。内层的解释就是,佛就是觉,一念觉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觉就是诸佛出世。所以我念念思维觉,念念保持觉,就是念念皆随诸佛学。

结显无尽

底下也是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要“常随佛学”。我们“请佛住世”,以后呢,我们要随佛学。不随佛学,不接受教诲,不依教奉行,佛仍然是不会住世的。所以“请佛住世”是好的外缘,“常随佛学”是我们内在的精进。这样结合起来,内外因缘具足,我们就成就很快很迅速。

恒顺众生愿

第九是“恒顺众生”。这一段的经文比较长一点,我们要知道整个的普贤行愿法门的核心,就是第九愿“恒顺众生”。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前面的第八愿是偏重于自利,“常随佛学”,圆成佛道,是偏重于自利。这一愿就偏重于利他。前一愿是回向菩提;此一愿是回向众生。“恒顺众生”,就是菩萨修行位次,十回向位中的第七回向,随顺一切众生回向。那么就有所顺的众生和能顺的心。

所顺的众生

我们先看所顺的众生。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

“我皆于彼随顺而转。”这个就是讲我们所顺的众生,事实上就是我们恒顺一切众生。这里面就列举了很多的,种种,种种不同的众生。

事实上这一段经文就已经是体现了佛教的世界观、众生观;也就包含了世间的一切的生物学、动物学、人类学,统统都包含在其中,乃至于民俗学,种种;并且还要超过,还要透彻圆满。也就是说我们随顺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刹海的所有众生,所有十方诸佛刹土的一切众生,我们都随顺。

就讲了有五种差别。事实上所顺的众生,就是除了佛法界以外,九法界众生,六道,声闻、缘觉、菩萨,九法界众生都是所顺。顺呢,就是顺众生的善恶根性而度化,度化他,顺他的善性,不顺他的恶性。起恶心,能够善巧方便折服他,能够让他转化过来,也是“恒顺众生”。

佛一切契真,契入真如性海,所以要“常随佛学”。众生有善有恶,恶呢?肯定不应该随他学。善呢?也不应该随他学。为什么?因为世间的善恶俱违真。“俱违真故”,都是有实执的。虽然他修善,但是他还有一个实执,执著于实有,所以有实执就违背真如自性,所以需要恒顺,顺而度化他。

五种差别

五种差别:

第一是受生的差别。种种差别,受生的差别,本经里面总共讲到九类众生,有些经典上面讲十类,有些经典上面讲十二类,反正都可以包含一切众生。九类众生就是前面所讲的,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还有后面所讲的五类: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个是指受生的差别。

《首楞严经》上面说,“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为受生差别。”卵生众生因想生;胎生众生呢,因为情,情执而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俱舍论》上面有一个偈颂就概括说,“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这个讲四生,概括四生他们那个投生的情况。

胎生和卵生的众生,他们在中阴身阶段的时候,是因为生起了一个颠倒心,远见他第二生的父母交合,就生起颠倒之心,男子贪母,那么就想把父亲赶开,那么这样的话呢,就生下来是一个男子;女人贪父,这样子“由是入于胎卵之中”。这是他来投生的这个情况,是“倒心趣欲境”,以颠倒心趣入这个欲境。

“湿化染香处”,湿生和化生的众生,他就因为贪染这个出生之处的净秽的气味,而随业受生。

然后生天的天人,他就头向上,上升的。

入于地狱的众生是头朝下,脚朝上,而化生地狱的。

这个是受生的差别,胎、卵、湿、化。

第二是依止的差别。你看这里面列举了好几种。有一些是依地、水、火、风而生住的。人类是依地、水、火、风四大,而生、而住的。我们的身体由地、水、火、风,这个四大组成:地大的坚固性,我们的骨头、牙齿;水大,我们身体里面的水分,小孩子生出来是水分占90%,青年人呢,水分占身体里面的70%,年纪老了水分占50%,所以皮肤也就皱了,因为水分少了;火大呢,温暖性,我们的体温;风大呢,流动性,我们的呼吸。所以人类依地、水、火、风四大而生、而住。还包括六欲天里面的两层天: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山腰;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顶。这两层称为地居天。

从夜摩天以上都是依空而住,夜摩他、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于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都是依空而住。所以“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还有一类是依着花草树木,而生、而住的。你比方说那些鬼神,花神,草神,树神,他就依在这个草木上面,依附草木,所以那些旷野中的大树号为鬼神村。这是依止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