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教育学
4691500000079

第79章 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3)

运用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手段,有助于发挥规范的调控作用,优化规范的实际运用效果。对于认真执行规范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奖励,使学生良好行为得到强化,对于违反规范的学生要给予批评、惩罚,使其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明确规范的严肃性,自觉地改正错误。班主任要意识到奖惩是规范制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运用奖惩要适当,才能优化其实际应用效果。如学生违反班规,魏书生老师要求学生写一份心理说明书,写出犯错误的前前后后自已心灵深处“旧我”(坏思想)和“新我”(好思想)是怎样打仗的。这种惩罚既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又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班主任要起执行规范的示范作用

班级规范是师生共同制定也是共同执行的,要让学生感受规范的力量,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遵守规范的榜样。学生在教师榜样的感染下,才能从内心深处认同规范,以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班级才能真正形成自觉执行规范的良好风气。

(五)舆论影响法

舆论影响法是班主任通过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促进班级形成积极的、浓厚的环境氛围,从而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方法。

集体舆论是指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巨大的社会行为约束力。舆论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掌握班级的舆论导向,使之向积极的、正面的方向发展。

运用舆论影响法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明确班级发展目标,树立舆论价值导向

班级舆论的核心是班级的精神所在,反映的是班级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导向,因此,树立班级舆论的价值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班级发展目标是班级所有成员努力的方向,是大多数人认同的,也符合班级共同利益,将班级发展目标确立为班级舆论的价值导向,容易获得每个班级成员认同,容易转化为班级的共同舆论,班级每个成员也容易理解和把握。

2。注意引导和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

班级舆论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如果班级对考试作弊行为形成正确的舆论,认为这是一种可耻的偷窃行为,班级就会形成自觉学习、杜绝作弊的风气;如果班级对其成员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优良成绩的行为表示赞许、敬佩,班级就会形成好学上进的风气,抑制厌学的不良情绪。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要善于根据教育要求、班级规范引导学生对好的言谈举止给予肯定、表扬奖励,对不良的言谈举止给予批评谴责,在班级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由于年龄、知识和经历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比较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善恶是非判断方面容易受不良的思想的影响,例如,“多读书不如早赚钱”的思想,讥笑尊敬老师有礼貌的同学为“拍马屁”,嘲笑对工作认真、主动、负责的同学为“假积极”等等。班主任应该注意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时刻注意不良的舆论萌芽的出现,引向积极的一面。

3。注意利用各种因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反映班级舆论的外在因素有许多,如班级人际关系、班级成员的言行衣着、班级墙报、班级日志、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班主任应善于动用这些因素在班级中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舆论氛围,以扶持先进,维护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不断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引导和调节学生行为。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营造班级的舆论,如利用班干部或其他班级核心人物的言行烘托和引导班级的舆论;利用良好的社会舆论烘托和引导班级的舆论;利用家长的舆论烘托和引导班级的舆论;利用其他班的同学或其他教师的舆论烘托和引导班级的舆论。

(六)心理疏导法

心理疏导法是班主任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对学生给予辅导、疏导或进行沟通,解开学生心理“千千结”,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心理可塑性大,心理承受力不强,面对社会的各种影响,以及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惑,学生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因此,班主任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

常用的心理疏导法有如下几种:

1。心理换位法,主要指与他人互换位置角色,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以此来体会理解对方的情绪和思想,进而化解双方的矛盾,消除和防止不良情绪的方法。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往往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因而容易出现矛盾和纠纷。在班级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可能永远处于协调和谐关系的状态中,一旦他们之间出现矛盾或感情的不融洽时,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心理换位,引导双方在心理上与对方交换位置,设身处地进行思考,认真想一想,假如我是对方,遇到相同情况时会怎么想、怎么做?体会他人的心理感受,理解其态度和行为,使自己的心理能平静下来,保持心理平衡。心理换位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体验,有理调适。

2。宣泄疏导法,就是将受挫者遭受挫折后所产生和积累的过多的消极情绪宣泄出去,以维持其生理、心理的平衡,进而能积极地适应和应对挫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在遭受挫折后,会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产生一定的紧张情绪,只有使这种紧张情绪得到宣泄释放,才能恢复理智状态,使身心平衡健康。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班主任可引导学生运用倾诉、痛哭、唱歌、运动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以恢复心理平衡。

3。认知疏导法,就是通过引导使学生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和信念,树立正确的心理认知,以消除或减弱不良的心理情绪和行为的方法。挫折理论认为,人对挫折的情绪反应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人往往改变不了已经发生或存在的事物,但可以改变自己对“已经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的看法,进而调整自己的情绪或行为。认知疏导法的重点就是要端正或改变导致个体产生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的态度和看法,使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

心理疏导法的运用要注意如下几方面内容:

1。要客观诊断学生的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对症疏导

班主任要细心观察、耐心倾听,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要进行客观分析,注意各种因素对学生问题的影响,注意问题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学生烦恼忧愁的根本问题所在,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要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

学生的不良情绪如果不能有效地疏通,有可能由于消极情绪的长期积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导致非理性的思想或行为。因此,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择机疏导,不能坐失良机,亦不能空等时机。

3。要入情、入心、入理地疏导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感情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班主任要主动接近学生,平等相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感情,真诚地关心、相信学生,减少学生的揣测、恐惧、对立心理,切忌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问题。对学生的疏导,要有针对性,要从学生的心理、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要有感染性,不仅要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提高,而且要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还要注意语言技巧,语言要简明流畅,合乎逻辑,亲切自然,切忌呆板生硬。

(七)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是指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劳动等实践活动中,班主任运用心理学的行为改变技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矫正,使其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不利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行为训练法就是运用心理学上一些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影响学生,使其错误行为得到矫正,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学生行为矫正包括两方面:一是正强化,使其得到巩固,二是负强化,即对错误行为进行矫正和控制。

行为训练法常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正强化法,在学生表现出一个正确的行为后,给予一个愉快的强化物,以提高该行为的发生率,这种方法就是正强化。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如食物、文具等,也可以是精神的,如称赞、鼓励、表扬、拥抱等;还可以是允许学生参与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等。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多选用物质强化,对高年级学生应以精神强化为主。二是负强化法,在学生表现出一个被期望的行为后,撤销一个令人不快的刺激,以提高该行为的发生率,这种方法就是负强化。负强化往往是在学生拥有一个不良刺激负强化物的时候才使用,即在学生出现被期望的行为时,就撤去负强化物,使这种正确行为得到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就等于获得了奖励,因此,负强化法和正强化法都是通过奖功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

行为训练法的运用要注意如下几方面内容:

1。行为训练与说服教育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认为,行为的改变一般有两个过程,即说服性改变和强制性改变。说服性改变是先改变个体的态度,即改变其认知、情感和意向,然后行为才能发生相应变化;强制性改变是先改变个体的行为,然后再影响其态度和思想,两者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学生行为的改变不等于态度的改变,必须在其行为改变之后加以教育引导,才能真正促进态度的变化,同样,态度的变化也不能等同于行为的改变,在态度变化时,加强学生的行为训练,将有助于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巩固。

2。及时强化,逐步形成习惯

学生的行为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容易出现反复,但可塑性强,经过教育与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较快地养成。因此,班主任要明确行为训练的目标,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要加强行为训练,当其出现被期望的行为时,要及时强化,巩固正确行为,促进其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