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教育学
4691500000078

第78章 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2)

谈话法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简单易行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保证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法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2)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思考,如先谈什么,后谈什么,选择什么地点、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等,做到心中有数;(3)谈话态度要亲切、和蔼、诚恳,尽量不使学生感到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4)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地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真心话;(5)和学生谈话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6)谈话后写出谈话记录,记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此外,班主任还应注意利用非正式的谈话形式了解学生。非正式谈话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有意识地在活动和交往中与他们多接触。由于非正式状态下没有特定形式、地点、时间的限制,学生易于敞开心扉,有利于班主任从中了解学生。

(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优秀业绩影响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教育效果往往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效果好。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榜样示范往往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将抽象的教育要求具体化、人格化,因此学生容易领会外在的教育要求和行为规范,容易接受感染,并效仿榜样。到了中学阶段,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性增强,学生对说教灌输开始反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榜样示范是通过榜样的人格、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的,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榜样的类型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社会和历史上的模范人物,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社会人员、家长和教师;更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同龄人。事实上,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够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社会上的一些特殊人物、特殊事件中的平凡人物都可以成为榜样。

实施榜样示范法要注意如下方面问题:

1。要注意榜样的适应性

班主任在选取的榜样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这样才能提高榜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榜样应该适合班级的教育目标和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榜样,如学习方面的、品德方面的、生活方面的榜样,便于学生学习。其次,榜样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性强,可通过榜样行为的直接示范来影响学生。中学阶段的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榜样行为的直接示范作用不大,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榜样的精神因素,要善于对榜样的精神因素进行分析、概括,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让学生明确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从中获得成长。

2。要注意榜样的真实可信性

榜样的真实可信是发挥榜样教育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只有真实的榜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榜样的行为和精神,令学生信服。榜样的思想行为标准太高,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榜样,会使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对榜样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宣传和树立榜样,不能任意“拔高”,或随意捏造榜样事实,要实事求是,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可学能学。

3。要注意班主任的示范性

班主任是榜样信息的传递者,又是学生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做榜样的忠实践行者,将榜样的精神与自己的行为融为一体,让学生既得到来自榜样的精神激励,又有直接的行为楷模可供学习,这样才能带动学生自觉地学习榜样,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三)情境感染法

情境感染法是班主任利用或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以境育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充分感受情景的教育内容,在认识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的方法。教育情境具有形象性、感染性,潜意识性,容易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由于情境感染法比较强调在自然状态下接受教育,学生没有太多的压力,因此,其教育效果比较明显。

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心的主观体验,是促使人产生良好行为的内在动力。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一见钟情”就是说明情境在激发人的情绪、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育情境是指对学生有直接刺激作用的具体环境,包括班级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和人际互动情景。因此,班主任要利用和创设各种各样的教育情境,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行为。

运用情境感染法需要注意如下的几方面因素:

1。情境创设要与教育要求相一致

情境具有一定的意向性,不同的教育情境具有不同的教育意向。因此,班主任要从班级的教育要求出发,把教育情境设置和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形成最佳的教育契机,将学生置身于典型的、目的明确的情境之中,通过亲身的感受,激起丰富真切的情感体验,在学生情感互动中使全班学生形成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学生情感体验与外部教育情境的和谐一致。

2。情境创设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情感是思想和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不同的主体对相同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不同,面对同一情境,会产生不同的内心感受。小学阶段的学生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活阅历浅,知识水平低,创设的教育情境必须贴近生活实际,内容具体,形式生动活泼,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容易激起内心的情感体验。中学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思维能力的发展,理解能力越来越强,过于肤浅的情境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创设的教育情境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既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起思考,又能加深认识,开阔思想视野。

3。要优化情境的感染力

情由境生,不同的情境会激起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发挥情境的教育作用,班主任必须优化情境的感染力,使情与境融合。在参观、访问等实践性情境中,学生亲历其境,自然而然地激起内心的情感体验,教育效果明显。在语言描绘的情境中,教育者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来创设情境,使教育要求、教育内容和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明了,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思想上就容易产生共鸣。

(四)规范制约法

规范制约法是用规范、制度等约束学生行为,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班级规范从实质上讲是一种群体规范,是班级学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约束作用。制定有效的班级规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起规范约束作用,能够实现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班级规范使班级管理有章可循,有利于班级学习、生活等各种活动顺利进行;班级规范还是班级成员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班级规范被学生接受、认同的程度越高,学生关系越密切,班级也越团结,越有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班级规范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具体可以包括课堂规范、作业规范、出操规范、卫生规范、劳动规范、就餐规范、宿舍规范等等。二是执行或违反规范的奖惩规定。

利用班级规范教育学生是班主任重要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实施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规,并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

班级规范应该是班级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制定的彼此共同遵守的班级管理准则,当班级规范能被学生理解、认同时,学生才会自觉地按照规范的要求,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规范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

美国学者萨乔万尼曾经指出,无论是科层权威还是个人权威,从长远看,都要失败,因为它们强调“听我的”,我的职位使我有能力奖赏你“听我的”,也有能力惩罚你“不听我的”。因此,班主任要避免以自已的行政权力单向地制定班级规范,并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学生遵守。规范制约法,不仅仅是出台一纸班规,而更主要的是把制定班规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很多班级教育管理者已有这种管理意识,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班级规范。这样由学生参与和共同制定的班规,不是外在的、强加的限制,而是学生自我的要求,容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

2。注意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规范软化现象

制订出来的班规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才能真正做到“行之有令,有令必行,有令必止”,才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按照规范调整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制定后,就要认真贯彻执行,如果在执行过程中“随便变通”,规范走了样,就会出现规范软化现象,形同虚设,失去其严肃性和威慑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严格执行规范,定期评定,奖优罚劣,使规范能落到实处,发挥其调控作用。

3。适当运用奖惩手段,优化规范的运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