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钟吕丹道经典译解
4691100000047

第47章 逍遥诀(1)

原文:

祖师曰:

玉清留下逍遥诀,四字凝神入气穴。

六月俄看白雪飞,三更又见日轮赫。

水中吹起藉巽风,天上游归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律诗一首,玄奥已尽。大道之要,不外“无为而为”四字。惟无为,故不滞方所、形象;惟无为而为,故不堕顽空、死虚。作用不外一“中”。而枢机全在二目。二目者,斗柄也。斡旋造化,转运阴阳。其大药,则始终一“水中金”而已。

译文:

祖师说:

玉清留下逍遥诀,四字凝神入气穴。

六月俄看白雪飞,三更又见日轮赫。

水中吹起藉巽风,天上游归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这首律诗,已经把功法的玄奥说尽了。修炼大道的要领,不外乎“无为而为”四个字。惟有无为,才不凝滞在范畴和形象之上;惟在无为中有为,才不致堕入顽空死虚之中。其中的作用不外乎一个“中”字。而枢机全在两眼。两眼就好比北斗星的斗柄一样,造化着天地万物,运转着阴阳两极。所产生的大药,自始至终都是水中金,也就是水乡铅。

疏解:

本段描述的是《灵宝毕法地仙功》部分修炼的内容和景象。《灵宝毕法人仙功》是以有为法为主,《灵宝毕法地仙功》是以无为法为主。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关键要把握好“无为而为”。

原文:

前言回光,乃指点初机,从外以制内,即辅以得主。此为中下之士修下二关,以透上一关者也。今路头渐明,机括渐熟。天不爱道,直泄无上宗旨。诸子秘之秘之,勉之勉之!

译文:

前面所讲的回光,是用来指点每次练功的起初阶段,使修炼者从外部(识神)来控制内部(元神),通过制服识神得以显现元神。这是为中下之士修炼中下两关,最后透入上关的方法。现在,道路逐渐明朗,方法逐步纯熟。上天并不是守住大道不放,所以泄露出这部至高无上的宗旨,各位修炼者要千万爱惜,加倍努力!

疏解:

每次练功的起初阶段,都要运用回光从外部(识神)来控制内部(元神),从而掌握练功的主动权。这是一个基本的法则,就是“回光”结合“引仙法”、《灵宝毕法》的修炼。

原文:

夫回光,其总名耳。工夫进一层,则光华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制内,今则居中御外;前者即辅相主,今则奉主宣猷。面目一大颠倒矣。

译文:

回光,是修性的总名称。功夫每上进一层,光华就盛大一番,回光也更妙一些。前面的功法是由外部(识神)控制内部(元神),现在的功法则是由中央(元神)驾驭外围(识神);前面的功法是由臣佐(识神)来辅助君王(元神),现在的功法则是臣佐(识神)奉君王(元神)圣旨来发号施令。整个面目完全是一大颠倒。

疏解:

回光贯穿于整个《灵宝毕法》的修炼过程之中:

在“炼身摄氣”阶段,识神起主导作用,元神则渐渐显露;

在“炼精化炁”阶段,识神控制、指使着元神发挥作用;

在“炼炁化神”阶段,识神辅助、跟随着元神发挥作用;

在“炼神还虚”阶段,识神则渐渐隐退,元神起主导作用;

在“炼虚合道”阶段,识神泯灭,元神(阳神)独尊。

所以,每一个修炼丹道的人都必须全程把握和协调识神与元神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为、无为、无不为。

原文:

法子:欲人静,先调摄身心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不挂。天心正位乎中,然后两目垂帘,如奉圣旨以召大臣,孰敢不至?次以两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真阳即出以应之。

译文:

这一功法的内容是:要想入静,首先要调身调心至自在安和,接着放下万缘,丝毫没有牵挂。让天心正位于中宫,然后两眼垂帘,就像奉了圣旨去召唤大臣,谁敢不尊呢?接着用两目内照坎宫(下丹田)。光华所到之处,真阳就会出来应接。

疏解:

这是“引仙法凝神寂照”就要求做到的内容。在人的胎儿状态中,元炁和元神是相融在一起的。人出生以后,元炁居下,元神居上。人在修炼的过程中,识神渐静,元神渐显。识神引导着元神凝注下田,元神与元炁相遇相合,也属于再度重逢,没有隔阂。这才有“光华所到,真阳出应”。

原文:

离,外阳而内阴。乾体也,一阴入内而为主。随物生心,顺出流转。今回光内照,不随物生,阴气即住。而光华注照,则纯阳也。同类必亲,故坎阳上腾。非坎阳也,仍是乾阳应乾阳耳。二物一遇,便纽结不散,絪活动,倏来倏往,倏浮倏沉。自己元宫中,恍如太虚无量,遍身轻妙欲腾,所谓“云满千山”也。次则来往无踪,浮沉无辨,脉住气停,此则真交媾矣,所谓“月涵万水”也。俟其杳冥中,忽然天心一动,此则一阳来复,“活子时”也。然而此中消息要细说。

译文:

离卦,外部是阳而内部是阴。它的本体是乾卦,是一阴进入乾卦而成为离卦。离卦中的阴气(识神)容易随物而生心,顺出而流转。现在回光内照,识神就不会随物而生心,阴气就受到了控制。由于光华的凝注和内照,阴气就逐步转成了纯阳之气。由于同类相亲,所以坎卦中的阳气向上升腾。这阳气本非坎阳,而是乾阳,是乾阳应接乾阳。离中之阴和坎中之阳这两气相遇,就纽结不散而成元阳之炁,氤氲活动,忽来忽回,忽浮忽沉。这时自己的元宫之中,犹如太空那样无边无际,全身轻盈美妙飘飘欲升,这就是所谓的“云满千山”。接着,元炁来往无踪,浮沉无迹,会引起短暂的经脉停住、呼吸停止的现象,这才是真正的交媾,也就是所谓的“月涵万水”。在杳杳冥冥之中等待,忽然天心一动,这就是“一阳来复”,“活子时”出现了。然而这里面的消息还要细说。

疏解:

这是《灵宝毕法龙虎交媾》之理、之法、之景。

原文:

凡人一视一听,耳目逐物而动,物去则已。此之动静,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随之役,是常与鬼居矣。今令一动一静,皆与人俱。人,乃真人,即身中天君也。彼动,则与之俱动。动则“天根”也。静,则与之俱静,静则“月窟”也。动静无端,亦与之为动静无端;休息上下,亦与之为休息上下。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也。

译文:

一般人都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眼睛和耳朵会随着外物的活动而动。外物走了,看和听的行为也就结束了。这里面的动与静,就好比是下面的臣民办事,而上面的天子反而跟随着他们一样。这样无异于跟鬼住在一起了。现在修炼这一动一静,不是跟鬼在一起,而是跟人在一起。那人,就是真人,即自己身中的天子。天子一动,下面的臣民也一齐跟着动。这种动称为“天根”。天子一静,下面的臣民也一齐跟着静。这种静称为“月窟”。天子不停地动静交换,臣民们也不停地动静交换;天子从上到下都休息,臣民们也从上到下都休息。这就是所谓的“天根月窟闲来往”。

疏解:

这里是用动与静的相互关系来说明识神(臣民)与元神(天子)之间的作用转化。起初,识神依靠的力量(后天氣)比元神依靠的力量(先天炁)强大,所以,元神跟随识神走。修炼丹道的过程,正是后天氣转化为先天炁的过程(“引仙法”),更是炼化不同层次的先天炁的过程(《灵宝毕法》)。随着先天炁的数量与质量的改变,元神变被动为主动,统领着识神共同发挥作用。

原文:

天心镇静,动违其时,则失之嫩;天心已动,而后动以应之,则失之老。天心一动,即以真意上升乾宫,而神光视顶为导引焉,此动而应时者也。天君既升乾顶,游扬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黄庭,而目光视中黄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视内者,忽忘其视矣。尔时身心便当一场十放,万缘泯迹,即我之神室鼎炉,亦不知在何所。欲觅己身,了不可得。此为天入地中,众妙归根之时也。即此,便是“凝神入气穴。”

译文:

如果天心还处在镇静之中,起火烧结则火候太早,丹药就失之太嫩;如果天心已经启动,而没有及时起火烧结以应天心,丹药就失之太老。正确的方法是天心一动,立刻将真意引向乾宫(上田),导引神光内视乾宫,此时炁动恰到时机。元炁上升到乾宫合于元神,正在游扬自得时,忽然感到想要入定,这时应当赶快将真意入黄庭,用神光内视中黄神室。接下来,如果还想入静,则要一点杂念也不能产生;如果要内视体内,则要似视非视。此时,身心就像获得了一场大解放,万感千念一时泯灭,即使自己神室中炼丹的炉鼎,也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了。甚至连自己的身体在什么地方,也找它不到。这就是天入地中、众妙归根的时刻。到此,才是所谓的“凝神入气穴”。

疏解:

本段讲得是运用回光,准确地把握《灵宝毕法烧炼丹药》的火候。

原文:

夫一回光也,始而散者欲敛,六用不行,此为“涵养本原,添油接命”也。既而敛者自然优游,不费纤毫之力,此为“安神祖窍,翕聚先天”也。既而影响俱灭,寂然大定,此为“蛰藏气穴,众妙归根”也。一节中具有三节。一节中具有九节,且俟后日发挥。

译文:

修炼回光时,开始就要将散漫的神光收敛回来,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功能渐渐失去作用,这就是“涵养本原,添油接命”。接着,收敛神光就会轻松自如,不费丝毫气力,这就是“安神祖窍,翕聚先天”。再往后,感觉到一切外界的影响逐渐消失,进入了寂然大定的状态,这就是“蛰藏气穴,众妙归根”。修炼回光的方法可以分为三法,也可以分为九法,以后再仔细阐述。

疏解:

从“涵养本原,添油接命”、“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蛰藏气穴,众妙归根”不难看出,这已经是运用“回光”在内观炁化、祖窍、气穴之后的证验结果。

“一节中具有三节”,“一节中具有九节”。字面上好理解,一节可分为三节,也可分为九节。具体地说,回光的方法可以分为三法,即“涵养本原,添油接命”、“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蛰藏气穴,众妙归根”,也可以再细分为九法。这是形式上的划分,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含上去理解。回光是炼识神、元神、灵性的方法,以识神炼元神,以元神炼灵性,以灵性炼元神,以元神炼识神等等,三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统称回光为一法,各有侧重分三法,侧重之中又有差异而各生三法共分九法。无论是一法、三法、九法,炼的都是识神、元神、灵性,玄妙精致在毫厘之间,内景差异在瞬息万变。

原文:

今以一节中具有三节言之。当其“涵养”而初静也,“翕聚”亦为“涵养”,“蛰藏”亦为“涵养”。至后,而“涵养”皆“蛰藏”矣。中一层可类推,不易处而处分矣,此为无形之窍。千处万处,一处也。不易时而时分焉,此为无候之时,元会运世,一刻也。

译文:

现在解释每一乘都有三法的含义。在下乘,当处于“涵养”阶段(第一法)开始入静时,“翕聚”是为了“涵养”,“蛰藏”也是为了“涵养”。到了“翕聚”阶段(第二法),“涵养”、“蛰藏”都是为了“翕聚”。到了最后(第三法),“涵养”、“翕聚”也是为了“蛰藏”。到了中乘可以依此类推,不改变窍位而窍位自动生化,形成了由神和炁构成的“无形之窍”——玄窍。窍位有千处万处,本质上讲都是无形的一窍。不改变时间而时间自动变化,形成了变化的时间,也就是“无候之时”,那怕是千载万世,也只是一刻而就。

疏解:

这里还要理解“涵养”、“翕聚”、“蛰藏”的含义。

“涵养本原,添油接命”:“本原”是指元炁元神。“涵养本原”是保障元炁元神不泄漏、不衰亡,达到“添油接命”的目的。具体方法为“智能法”中的修炼“内功线”,回收神光入玄窍、入炁穴,即上田和下田。

“安神祖窍,翕聚先天”:汇聚三光于眼前,炼就灵光天心。

“蛰藏气穴,众妙归根”:将神光下注“炁穴”,“蛰藏”其中,使元炁与元神相见相合,再现它们在先天胎儿状态中的情景,自然是“众妙归根”。

由此可见,“涵养”、“翕聚”、“蛰藏”的含义是:“涵养”是修路搭桥,确保元炁元神不漏。“翕聚”是建房运化,炼就灵光天心。“蛰藏”是蛰伏和深藏元神于下田,使元炁与元神相见相合。元炁与元神的相合,有助于元神发挥作用,表现在人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发生了变化,肯定会出现一些奇妙的感觉。这是“智能法”中修炼和运用“内功线”的过程,常与“引仙法”、《灵宝毕法人仙功》配合运用。

原文:

凡心非极静则不能动,动则妄动,非本体之动也。故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感于物而动,即天地之动也。不以天之动对天之性句,落下说个“欲”字。欲在有物也。此为出位之思,动而有动矣。一念不起,则正念乃生,此为真意。寂然大定中,而天机忽动,非无念之动乎?无为而为,即此意也。

译文:

一般来说,心神若不是静到了极点是不能动的,即使动也是妄动,不是本体在动。所以说,心神因感应事物而动,那是人性的欲望所驱使;心神如果不是因为感应事物而动,那才是天地之动。如果心神不能做到天之动与天之性相互对应,就会被欲望所控制。欲望的形成就在于有事物。心神因思想事物而成欲望,事物的变化会引起欲望的变化。如果能做到一念不起,正念才会产生,正念也就是真意。在寂然大定之中,天机忽然发动,那不就是没有欲望的动吗?所谓“无为而为”,指的正是这个意思。

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