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我的琵琶行
4690700000025

第25章 琵琶魂(9)

作为艺术同道,我想对参赛选手提几点建议:1,年轻选手参加比赛应当注意"扬长避短",在规定时间内充分运用技术和对作品的理解力,尽可能展现自己最优秀和擅长的一面,切忌缺乏技术支撑、单纯为了追新,选择不适合自己表现特性的曲目。2,通过这次比赛发现有不少年轻选手一味求快、求响的倾向,忽略了中国文化讲求艺术意蕴的美学理念,特别是在当今多元时代艺术更需要追求的是丰富性和多样性。"快和响"不同程度反映了年轻选手技术提升和充满朝气的一面,但音乐作品的表达,并不只是"快和响",唯美以及深层内涵的挖掘也是需要重视和讲究的。建议选手在选择曲目时不要盲目贪大、攀比,更不提倡曲风单一和雷同。3,任何一首作品的合理表达,都离不开形神统一,特别是以"拉幕"倾听这种形式,对选手音色的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过分追求外形而忽略对作品整体音乐性的把握,会影响表达深度。如果对声控及声向不注意,甚至会导致音色音量的失衡。

作为本次大赛琵琶组的评委,有记者问我的评审标准何为原则,我想说,主要是看选手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色彩和性格的把握。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作品的视角,对艺术表达有很大的引导性,也直接反映着其所传递的音乐和评审之间互动的可能性。我更注重选手对作品深层次内涵的理解。我的审美标准是:希望演奏者能带来琵琶纯技术之外更多的感悟。因为艺术与技术完美的结合才能到达一种艺术的境界。像这样高层次、高水准的比赛,希望看到选手们全方位的展现。俗话讲,就是要明白"技"和"道"的关系并能合理把握。一个成熟的演奏员,在艺术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积累。如果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做到博采众长,那么他们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法、指法,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悟。

当谈及"在今年琵琶半决赛的必选曲目上出现了一些变动,在中青年组的曲目中加入了《草原小姐妹》,在少年组的曲目中增加了《阳光照耀着塔尔库什干》、去掉了《阳春白雪》等,对这些曲目的划分有什么样的看法?如何看待选手的水平与演奏作品的关系?能否给学习民乐的孩子提供些指导性的建议"时我说:艺术在不断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法也不断的出现,这些年艺术家对技术的挖掘和对音色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我认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情"和"韵"、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经典的传统曲目由于诠释视角的不同,同样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艺术表达无论审美理念如何变,但都离不开发自内心最本质的情感。

在谈到艺术创作方面,我认为民乐创作这些年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作品,很多职业的作曲家参与到具体的乐种创作中来(如琵琶、竹笛、古筝等)。但是我感觉从目前现状来看,学琴的人越来越多,现有作品与需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很希望借助这样的平台,期盼有更多的职业音乐家、作曲家能够参与到民族器乐的创作当中,潜心研究我们民族器乐的音色、技法、构造等等。只有深入研究、善于挖掘并从中提取营养,才有可能创作出大家喜欢的,富有我们民族特性的优秀作品。

现在学习民乐的人数多了,我们的民乐活动也不少,有一些大赛,有一些音乐活动,包括考级,非常丰富,这是好现象,但接触到个别的,也觉得有些方面还可以调整的更好。比如说有些孩子在感受艺术的同时,确实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但也有一些处于其他因素的,存有盲目的、带有功利性色彩的学习。这种方式,我觉得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身心健康。年轻的学生们都会经历无数次艰苦的磨练,无论是碰到困难还是充满希望,人一定要自信,要充满信心。从艺术学习中接受熏陶,从优秀艺术作品中去感悟人生、愉悦人心,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其实,学琴的同时也是在打开学习思路和拓宽学习方法,艺术学习与人的个体成长是一样的,一定要循序渐进,遵循其自然规律。

十七、文化精神的培育需要行动和自觉

普及音乐会是很有意义的艺术活动,十多年来每年都举办名曲赏析专场。在培养学生组织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时,以齐奏的方式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齐奏可以使他们超越单独授课的范围互相传、帮、带。

不久前,我在天津音乐厅举办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名曲赏析音乐会,音乐会分六大板块(琵琶小曲、琵琶大曲、琵琶锣鼓、琵琶音诗、琵琶文板、琵琶武套)12首乐曲。现场洋溢着热情的气氛,使人充满回味、浮想联翩。在赶回北京的途中,兴奋、激动难以言表。虽然感觉上有些疲惫,但不住地思考着:近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在弘扬和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方面,作为民族艺术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使更多人走近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举办"琵琶名曲赏析"音乐会,不仅演奏还讲解,对自身是一种挑战。将演奏家的手、理论家的口两者融合,算是一种特色吧。致力于民族艺术的普及和教育,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有决心和信心!文化的自觉,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责任和使命。鉴于自己是民族艺术普及的受益者而且对此有情结,这些年来,始终认为当自己有了"一技之长"能够为社会多做实事的时候,应力争保持这样的情怀并将其发扬光大,以真诚和朴实之心态,踏踏实实地做实事并乐在其中,这都是伴随和激励自我的原动力。

"十几年来,《琵琶名曲赏析》让更多人对琵琶音乐、对民族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调动兴趣、激发爱好的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并喜欢上了吴玉霞和她的琵琶艺术"是来自观众的感言,对我更是一种激励。

1993年《十月》杂志第五期中有这样一篇(作者为我的乐友张仁平先生)《听吴玉霞演奏琵琶》:

怀抱琵琶

你低垂的目光

压住呼吸

静穆

寻觅千年的灵魂

再次显现

以手指的形式

于布满神经的魔梯

期待

徘徊

流浪古今的白马

呼唤骑手

从音乐的内部

传出悲鸣

时光摇晃

爆出四蹄的琵琶驮你奔驰

闯入命运的埋伏

哪怕是十面埋伏

确实,多视角展现琵琶艺术魅力,激起观众对琵琶的兴趣,与音乐爱好者进行深度交流,在畅谈艺术审美和个人成长之路的同时,宣扬一种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将爱好者关注的问题,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加以诠释,并以活泼的舞台形式呈现,帮助他们进入"音乐世界",是我从事这一活动的初衷和追求……

大众的参与热情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

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加强美育引导,是保持中国文化神韵,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精神因素。建立科学规范的艺术教育体系,形成系统完善的学科建设,是目前中国美育及其艺术教育需要深度思考、拓展研究和理性规划的前提。

十八、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文化自信

有着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华文化,根植于我们这块肥沃的土地,56个民族有各自的文化符号,其生存环境、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可谓色彩斑斓、风格迥异。其中中国民族器乐演奏艺术,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无论是经典的传统音乐还是优秀的民俗、民间乐曲,都从不同角度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