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我的琵琶行
4690700000024

第24章 琵琶魂(8)

经典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系琵琶大套叙事性武曲。乐曲气势宏大,场面壮观,是琵琶乐曲的精品,在国内外艺术舞台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亦可谓琵琶表现力之最丰富、独到的写照。《十面埋伏》是很多人检验琵琶演奏者表达能力和技术功力的经典大作,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琵琶套曲。乐曲以胜利者形象贯穿始终,是典型的武曲。突出气势和张力,"武"不等于脏,有自身的起伏变化。乐曲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刘邦采用十面埋伏的战术打败项羽的激烈的战争场面,乐曲主要描述的是整个战争的过程,包括战前、战中、战后,可以说它将古战争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我在演奏中突出的是"武曲武弹"。一个用武曲"武"弹,一个是武曲"文"弹,相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侧重是很有意思的。讲到琵琶,人们第一时间总会提到经典名曲《十面埋伏》。在平常的接触中,也有一些笑话,这里指出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曾经有人希望我为其弹一曲《十里埋伏》(不止一人这样说哦)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差点快被晕倒,赶紧纠正,那是《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主线描写的是刘邦,并以这个胜利者的形象贯穿始终,它的表现手法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能见到,但是《霸王卸甲》的表达方式却不常见。这样的武曲"文"弹和文曲中的"文",是有严格意义上质的区别的。人嘛,不可能是常胜将军,项羽的英雄气概值得后人笔墨渲染,他的义气,做人方式以及人格魅力,为后人讲述了一段惨痛的真实故事。

"列营"展现宏伟的场面,左右手同时进入第一声,开始的大篇幅扫拂慢起渐快,注意气息贯通并做到一气呵成。标题性音乐尤其注意段落之间的链接,做到结构上散而不乱、紧凑而不松懈。"吹打"段注意点和线的关系,大段轮指应保持耐力,两小节一组的内在节奏保持相对的固定性,在速度、力度的变化中,注意二声部节奏型的变化。"埋伏"段在强力度多的乐曲中,正是形成反差的特色段,从结构和情绪上分析,此段属于带有不安的"心神不定",乐句表达处于递减式。"小战"到"大战"是一种铺垫,注意层次和速度的变化。快速的绞弦需要单独练习,"呐喊"是有层次变化的,注意巧妙地运用力点,学会借力。对于大幅的动态音型练习,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手指受伤。摇指"2"是全曲的最高点,应注意从音量和密度上自然推进。

两首乐曲,描写的是同一个故事,但又是两个不同的侧重点,这说明了琵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能力。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件乐器可以这样独立地描写一个战争场面,恐怕也没有一首乐曲用如此之大的篇幅描述一场战争、一段历史。

除了《楚汉相争》,类似的琵琶大曲、套曲还有很多,诸如传统乐曲《平沙落雁》,也是一首传统的经典,我选用的是林石城先生的浦东派。此曲非常形象和生动,在演奏中应注意整体性把握,突出"远"和"高"。弱拍处的双音,不按常规走,语气上多修饰,即拉音拉出去不马上回,需要朴实一些。一些非常文静的描述要得体,幅度渐进也要自然。

拉音、揉弦、轮指速度幅度变化是此曲的难点,轮指的密度随着音乐拓展或曲调的变化而变化。鸣叫的分寸拿捏,双弹音的特色,左手拉弦音的独特性都应琢磨。弹打音结合相同的乐句,可以不同处理,也可以相对固定。审美不同,定义也会不同。三指轮注意中指的指力。演奏中音准很重要,注意时值的准确。第五段慢起渐快时注意句子要拉宽,右手指力逐渐加强时,瞬间的紧张度要有。圈轮顺时走向、两手同时拥抱、注意用力点的协调和一致性都是练习的要求。乐句变化、指法变化中旋律线不能断。三角马蹄轮外在形式变化中,注意双手的整体性配合,最好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扫弦角度往上奏时,注意右手上下发音位置的变化。轮指数量和速度有变化时,主要体现的是在第二拍上,不要忽略气息的运用。第七段注意右手指法。四个手指同时奏,在旋律进行时应注意两手同步。打音要站稳,注意时值占满。结尾的重揉弦要讲究,特别是对余韵的保持。整体演奏格调可以文气一点。四根弦同时振动时,频率不快。这类较大篇幅的琵琶曲,头尾处理是否恰当很是重要,乐曲讲究的是神韵。轮指在演奏中速度变化多,入板速度不快,音乐无需张扬,整体语汇可以顺畅一些。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活跃的一个重要时期。琵琶协奏曲《春秋》是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先生于1994年应邀为"《千秋颂》--吴玉霞琵琶独奏会"而创作。确切说是作曲家唐建平根据我的演奏特点而量身定做的一首琵琶协奏曲。这首作品一经问世,即获得很高的评价,特别是通过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共同努力,16年来,作为各大艺术院校专业学生的必弹曲目和多项赛事的指定作品,深受欢迎。我个人首演的民乐版是与中央民族乐团管弦乐队于1994年10月7日在北京音乐厅,由著名指挥家王甫建执棒,其反响和现场实录,已记录于环球音像出品的"《千秋颂》--吴玉霞琵琶独奏音乐会绝对现场"。此曲在之后的多年里,曾多次在个人演出或参加港澳台演出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节以及访欧洲时巡演。《春秋》的管弦乐版于2000年5月18日首演于中央国家机关青联主办的"民族与交响"专场音乐会,由指挥家许知俊先生指挥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当时的中央国家机关青联主席崔志雄道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民族艺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明的体现。把民族艺术融入到世界文化艺术的潮流中去,它将会大放异彩,迸发出无限的生命力,也必将会影响这个国家和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春秋》的总谱于200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

此曲以春秋时代的划分日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为音乐素材加以展开,并以此贯穿始终,通过一系列高难技巧,展示了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革、风云际会、百家争鸣、雄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作品共分五段:一、引子;二、行板;三、小快板;四、柔板至快板;五、急板。

乐曲气势宏大,内涵深刻,音乐语汇丰富独特。乐曲除了吸收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等音乐思想外,还引用了琴曲《梅花三弄》音调,借以升华艺术境界。《春秋》琵琶协奏曲已被人选"二十一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近年来本人多次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合作演奏此曲。

琵琶春秋,春秋琵琶。透视着艺术与人生,更折射出艺术追寻者的艰辛与乐趣。

啊,春秋--我的琵琶行!

十四、关于琵琶琴弦的选择与使用

不久前有朋友问起琵琶琴弦使用问题,让我回想起2003年曾经有过一次关于琵琶一弦使用的专题讨论,记得当时我还接受过丰元凯先生的采访:

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很高兴参加这样的探讨。就琵琶一弦尼龙弦和钢丝弦的选择问题,我个人比较主张使用钢丝弦。因为钢丝弦有张力,能充分实现我在演奏状态中的行为理念和音乐上有规律的两极伸张,它能使我在演奏技艺的拓展中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和余地。

使用钢丝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难度,也是对每个演奏者在音乐表达中特定音色可控性的检验。由于钢丝弦在演奏中难于藏拙,因此,只有技术纯熟,触弦角度讲究乃至演奏理念到位,才能自如地运用和控制好音乐作品所需要的理想音色。

我是1977年从上海到北京后由尼龙弦改用钢丝弦的。几十年来,我始终没有改变。从当初的盲目随从,到现在的坚定应用,是无数次艺术实践和审美情趣决定了我的信念。然而我也很清楚,目前的钢丝弦尚未达到最理想的境地,我也在不断地关注钢丝弦的改进和提高,包括它的音准、材质和尺寸,曾经我还参与了北京星海福音琴业有限公司的银弦研制。

从现代艺术的高度发展中,让我们逐渐在感受着艺术观念、审美倾向已经赋予琵琶演奏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内在张力的幅度变化,特别是一些更细腻、更夸张的艺术表达手段,对演奏中的细微变化,包括在一些外在形式上的乐器制作、材质、琴弦、指甲、工艺等方面,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钢丝弦距离这样的要求已不远了,而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希望。但尼龙弦则问题较多,首先是它相对较单一的音色,影响了美在形式中的多样性。而钢丝弦明亮的音色,决定了琵琶四根弦音色区域的合理划分和音色反差。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钢丝弦亦是如此,有其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因素所在。我不否认,钢丝弦若在演奏中掌握的不合理,即我们讲的控制性不好,会出现噪音或造成音色的不纯净,很影响音乐的完美;又如,琴弦若不准,同样是再美妙的音乐也会受到损害缺乏美感。即便如此,钢丝弦相对于尼龙弦还是要好一些,因为尼龙弦尚未摆脱因手工缠绕,其标准化程度、包括音准上相对要劣于钢丝弦的问题。

琵琶一弦钢丝弦与尼龙弦相比较,应当说不能否认尼龙弦也有它自身的优势,如音色古朴、手感好,由于其整体的融合度较好,没有钢丝弦那样的"坚硬"和"跳跃",比较适合演奏传统的乐曲,特别是在文板演奏中有其特有的韵味。但不容忽视的是尼龙弦的不足之处,除了在音准上存在问题之外,还包含着音色反差、表现幅度小及耐用不够等问题。作为专业的琵琶演奏者,对乐器的使用频率之高,是无法简单用一个"狠"字就能表述清楚的,诸如对品位、琴弦的损耗等等,尼龙弦的使用寿命恐怕已满足不了职业演奏者的真正需要,但钢丝弦相对要好一点,它至少不会受脱丝的影响。

在演奏的适用性方面,钢丝弦的表现空间余地较大,特别是近现代音乐作品,体现在音乐性格反差较大的作品中更是明显。除了独奏,无论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还是西洋交响乐中,也都是如此。钢丝琵琶一弦以其特有的清澈、明亮之穿透力,浮现在交响乐的群弓融弦之中,体现一种红花绿叶之美;在民族音乐大家庭的环绕声中,起着近乎于柳琴和中阮之间的特殊音响。以本人多年的观察、体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钢丝弦是基本能满足和应对各种需要及变化的,因此我选择的是琵琶钢丝一弦。

需要建议的是在气候比较潮湿的地区或容易出手汗的琴友,弹完琴最好将琴弦擦干净,以防生锈。

十五、采撷生活的旋律

弹拨乐合奏这种形式是和一位在民族艺术的园地里辛勤耕耘的中央民族乐团扬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于庆祝先生分不开的。早在五十年代末,他首创的中国第一首弹拨乐合奏曲《南疆舞曲》,不仅在1960年中央民族乐团建团音乐会上演出获得赞誉,引起轰动,而且为中国弹拨乐合奏这种形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为发展民族乐队的新形式方面作出了可喜的贡献。除此之外,他创作的《延河畅想曲》、《新疆随想曲》、《美丽的非洲》、《绿色的竹楼》,以及《摘葡萄的姑娘》等乐曲,在国内外民乐界广为流传,并多次在全国音乐创作比赛中获奖。不少作品都录有音带和激光唱片。

由于多年的扬琴演奏生涯,他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经验,因而他的作品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在各种弹拨乐器有机的结合上,在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写作上,得心应手。

前些时候,由于庆祝作曲、中央民族乐团弹拨乐队演奏的葫芦笙与弹拨乐合奏《绿色的竹楼》,就是其中的一首有代表性的曲目。这首作品曾在第二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小型作品展播中获二等奖。

《绿色的竹楼》,采用民间、传统的创作手法,配上葫芦笙独特的音色,使之地方特色非常浓厚。乐曲一开始,即可让人感受到弹拨乐器群体点、线交替,达到一种温馨、和谐的静中动感,那优美的旋律,听来亲切、自然,仿佛那碧绿明净的小溪,单纯可爱的红男绿女、清索一色的傣家竹楼,跳入眼帘。

葫芦笙在这里像是调味品,虽说它和中阮声部奏同样的旋律,但由于它的地方语言的特有音色,仿佛使人走进了绿树掩映中的竹楼,领略到了如诗如画的傣家风情。

有机的组合,多变的节奏,是弹拨乐的一大特色,也是《绿色竹楼》的特点之一,点的群体色彩,富有个性的弹拨语言,均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尤其恰到好处的是装饰音的运用,使其最常见的4/4拍显得异样且多彩多姿。

笔者认为,这首乐曲的最大特点,在于用简练的手法和语汇,表达出一种丰富的情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作者在传统的简、繁交替基础上,利用弹拨乐器的性能,葫芦笙的特殊音色,使用多变的点、线交替,使其旋律明快、流畅。

正像《绿色的竹楼》的创作一样,如果回溯一下于庆祝的创作轨迹,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特征,即取材于少数民族地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乐曲占了较大比重,这也许是作者对极富魅力的少数民族艺术有一种特殊偏爱的缘故。但无论怎样,正是少数民族艺术中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给了于庆祝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才使得他不断地推出一部部佳作。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当于庆祝的这些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喜爱的时候,我们似乎感到,这个曾被重复过无数次的命题,依然新鲜而深刻。

十六、探讨比赛心得思考艺术审美

今天和几个琴友聊起民乐大赛,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我曾接受封元凯先生以及董大汗、晁戴婧等记者采访,谈论有关"2009CCTV民族器乐大赛"的话题。今年的民族器乐大赛是在2007年首届比赛的基础上有所拓展的,无论是规模还是选手水准,都较上次有了很大幅度提高,比赛形式也有所调整,可视性更强,观众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现将部分谈话内容摘要一起思考。

针对本次大赛我认为:从外在因素上来说,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文化大环境,国家一直在倡导一种文化精神,这十分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播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这次央视民族器乐比赛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相信今后央视民族器乐大赛将会力求成为一种品牌,随着时光的顺延,她将会不断给更多民乐爱好者带来期盼、热情以及情感和凝聚力。

2009年的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与往届相比出现了一个特点,在选手作品展示的环节,出现了"拉帘"盲听的方式。我对采用这种方式的理解,更多应该突出的是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吧。艺术表达,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都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虽然采用"拉帘"的方式,电视机前的观众还是能非常直观的感受到选手的演奏和现场状况的。但是对于我们评委来说,难度就增加了。因为我们看不到选手,而艺术的表达是神、情的结合。因为看不到选手的神情,我们完全要靠听觉来辨别演奏者对作品结构、音乐性格的把握、对音色的控制力,而且这些可能在某中意义上占有很大的比重,直接影响对选手评判的标准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