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与引子的情绪呼应、吻合。悠长较自由的语速体现送别之意,但语感、语调起伏波动甚小,演奏状态力求沉吟、直白。"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乐曲以"琶音"为始终,在品位音上方作"泛音"效果结束,似握手造型,很有画面感,符合中国艺术讲究的"形神统一"之美学观念。
十二、对月抒怀的琵琶文曲
下面给大家再作一些比较,比如琵琶曲中描写与月亮有关的曲子很多,同时介绍一下琵琶的文曲和武曲。
一般在描写月光的时候,都是慢板的多,我们称作文曲。说起文曲,大家总会联系上优美、抒情和诗情画意,比如说《小月儿高》,前面我们已有介绍,这是一首《瀛洲古调》。《瀛洲古调》是由数十首小曲组成,流传在上海崇明岛一带的琵琶古曲。其中的任何一曲都可以独奏,也可以几首乐曲组成套曲。《小月儿高》可以想象弯弯的月亮,映照在静静的夜色中,突出一个"高",讲究一个"雅",虽然篇幅不大,演奏或欣赏中,都应该关注旋律线条的流畅和纯净度,优美的音色和极强的控制力,特别是准确地表达音乐意境和精准度把握,是检验演奏者技艺高超的标杆。大家在听的时候,可以比较一下文曲的音色是什么样的,对比一下都有什么区别。
对于初学者,自然美景不仅仅是想象,在手上得以控制并能做到得心应手,多数来自细致而耐心的学习习惯。《小月儿高》虽然篇幅小而又短,只要具备能力,演奏中,除了完成音符、节奏、指法是不难掌握的。国画中的淡雅、宁静,特别是环境和想象中的诗情画意是要靠音色来把控的。艺术讲究的是意境,即耐人回味之韵。
《小月儿高》的起音,决定了音乐的色调,初学者往往对音色控制感觉会很有难度,特别是开始的弹、带指法,是需要有耐心去做功课的。中间弹挑接滚奏要格外小心,尽管都是用食指和大指在连续循环演奏,但关节和角度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希望注意辅助练习,特别是密度增加时动作要减小。进入文板是以体验和讲究音乐内涵为主的。如果以此曲分段,1-16小节可分为第一部分。15小节虽说有渐慢,但不是宗旨,千万不要过分夸张地做。第二部分速度稍流动,注意30小节突出四弦上的单音,特别是里弦按音时避免拉音和揉弦的不稳定感。对于初学者来说其难度在于手指的独立性保持,特别要注意音准和按音位的"实"。左手按音的手型能否保持"工字形",对于演奏好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9小节后连续的双音弹挑,建议用臂腕辅助,通常双音弹使用较多,但连续的双音弹挑平时却较少用,建议练习者单做,必要时可以加进辅助练习。我出版的《琵琶演奏基础教程》和《指尖上的舞蹈--琵琶技术技巧练习38首》都有这方面的单独训练。61小节之后的八度音在一、四弦上的转换要注意平衡点,包括音量和速度的平衡。乐曲演奏至结尾,注意文板在乐曲结束中常用的渐慢、渐弱之手法,并保持余音散尽后再收的外在动态,以求中国音乐讲究的神韵与美感。
很多人熟悉、喜爱《春江花月夜》,那也是与"月色"有关。其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左、右手技法丰富,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这首作品实际上也可称作是对春、江、花、月、夜五个景致的描写,"月"只是占一小部分。我们讲文曲,其实文曲与文曲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春江花月夜》不同于《小月儿高》的静态,她有起伏跌宕,在旋律音调上,给人有一种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拥抱大自然的情怀。虽然曲调和音色都很美,但相比《小月儿高》动态却不一样,《小月儿高》则更静、更雅一点,而《眷江花月夜》会更抒情、悠扬一些。
富有诗情画意的标题性套曲形式,在演奏中要特别关注句尾和句首,注意段落之间的连贯像环扣一样互相关联,切忌音乐表达中的结构松散或终止式的断层,讲究小段落围绕整体性布局,避免语句的拖沓和雷同。独奏《眷江花月夜》除了关注典型的标题,不主张所有段落的结尾都做一律的渐慢。音乐的个性和情绪表达,可以沿着标题的导引而拓展。文曲中最主要的是音色的纯净度把控,它是建立在审美的领悟力、感知力和审蓉美意蕴表达上的。这首乐曲可以独奏也可以领奏、重奏、合奏、协奏等形式。我个人的审美,倾向选择比较恬美的音色来演奏。
文板的揉弦和音准,特别是推拉弦的音准,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演奏和把握。音乐的内在动感,文板更讲究涵养,注重体现舒展、优美的旋律。能否保持音色的纯净度和轮指的颗粒性有机统一是弹奏好作品的重要依据。左右手虚实结合、交替自如是文板的特点,排比句音型、乐曲结构和层次的对比都直接影响着乐曲的风格和特性。在相把位的演奏,建议选择低沉浑厚的音色,注意右手触弦的角度和指力运用,包括臂、腕的辅助更要讲究质感。划船的动感自然形象,注意内在的韵律和气息的保持。此曲头尾呼应,注重意境。特别是最开始出现的"3",关注右手触弦点,特别是二、三弦上同音的"3",即"上中下"和"下中上"的不同用法。
音色圆润是演奏好《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保障。单独演奏比较自主相对会好控制一些,但重奏会比较难,需要合作者之间具有比例分配、呼应关系、默契相融等方面的外在条件,音乐的内在动力是需要合作者互相体验和理解的。通常我的演奏除了个人独奏,还有琵琶与古筝二重奏(邱大成编曲)、琵琶与民族管弦乐(秦鹏章、罗忠融编曲)、琵琶协奏曲--春江音诗《夕阳箫鼓》(吴祖强改编、刘德海整理)。最近新演奏了一版刘文金先生编配的琵琶与乐队《春江花月夜》。
下面也是一首与"月色"有关的古曲叫《汉宫秋月》,我想很多朋友经常会从影视作品中欣赏到类似"举杯邀月"。那么《汉宫秋月》,是以悲切、凄婉的旋律,抒发了封建社会被深锁后宫的少女在萧瑟的秋夜触景生情,对月伤感,哀叹红颜易逝、岁月无情的悲苦之意。由于乐曲描写的是宫廷妇女对外面世界的一种向往,特别是她们压抑的情感在这首乐曲中有比较细致的描述。因此在音色的选择上,既区别于《小月儿高》的厚实、静态,又区别于《春江花月夜》的纯净、恬美。《汉宫秋月》包含了太多的内心矛盾和复杂心态,有着浓重的抑郁之情和感叹式的语汇,如果用色彩来描绘的话,相对于前两首会偏灰暗一点。我选择的版本是刘德海根据曹安和演奏谱编曲。
《汉宫秋月》又名《陈隋》,意思是古老的旋律。以悲切、凄婉的旋律抒发了宫女触景深情、感叹人生之短暂,是发自内心的流露,具有女性特有的抒情和柔美。乐曲以细腻的手法描述宫廷妇女孤寂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昆曲行腔和揉弦手法,成为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抒情性琵琶文曲。乐曲开始很静,音色选择很重要。较长的篇幅,注意速度把握,对音色控制和左手吟揉弦要求颇高,长短交替、虚实交替、强弱交替在文板类作品中最常见。此曲职业演奏家演奏较多,但非职业演奏者较少接触,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开始的几个单音,要讲究里外弦的平衡。"钟声"一段的音色,讲究宁静,突出朴实和庄重。28小节"摘"的音色要单独试(不同乐器共振点会有差异),类似模仿木鱼的声音,不要做太多的起伏,尽量显得平静、安逸。
第二段进入中板时,注意速度不宜太快,左手的延留音保持,特别是在二弦上的轮指段注意触弦角度,避免杂音。尾声比较有特点,四根弦的打音和气息的运用要严格照谱。环境的独特性在于如何围绕"秋风瑟瑟"之意境。与《汉宫秋月》情调相似的另一首琵琶大套文板是《塞上曲》。
《塞上曲》我主要演奏的版本是选自吴国棵老师根据卫仲乐先生《塞上曲》而调整的。乐曲以古朴为基准,在符合卫先生大气的审美表达中,追随其讲究音色厚度的演奏品质。不需要太华丽的外在,以手指的功力关照内心情感及其余韵。段落之间的链接很重要,保持乐曲的完整性。卫老的演奏特点是推音多,而且左手偏硬,右手吃弦较深,臂腕辅助用力点特别讲究,双音弹常常是突出里弦音的浑厚感。发音不以外在或单一的灵巧来套概念,语汇表达很直接,具有典型意义的大气和传统性。在随卫祖光老师学习卫仲乐先生的代表性作品时,印象中其微妙之处常常是以讲究艺术意蕴和审美理念为重,无论是音色和共鸣、余韵的保持,都呈现于音乐的动态之中。在空弦音的使用上,强调主体音和陪衬音之间的关系,强弱和起伏变化在文板类的作品中不主张过分和夸张的表述。印象深刻的是卫先生的课非常讲究"左手韵味"、"音色厚实"、"音乐大气"。
我演奏的《飞花点翠》选自《瀛洲古调》,由刘天华先生整理,曹安和先生记谱。这是一首很具代表性的文板类作品,区别于常态下的普通审美。作品犹如曲名很有诗意,虽然篇幅不大,但文板特有的手法、常见的音型,包括以不同视角来区别的文板概念都融入其中。
通常文板是突出和讲究抒情、柔美,这首作品描写了雪花映松柏,松柏傲飞雪的清雅、高洁。乐曲既具有文板的细腻、柔性,又有武曲的厚实、大气。其具"刚性"的演奏特质,决定了"文曲武弹"的定位。此曲段落分明,句尾用泛音作分割很有特点。希望演奏中严格依照速度标记--即从极慢板开始逐渐加速直至最后速度回归到中慢板结束。文板徐缓的推拉音对左手的张力、功力要求很高。练习者在音乐表达中要把握乐句的大线条,左手细微的变化是需要慢慢体会的,建议选用厚实的音色,使其产生浑厚的基调。
谈到这里,我们将重申如何欣赏琵琶!
琵琶艺术无论是文曲还是武曲,无论是音色的纯净还是"噪音"运用,突出和讲究的还是由内而外的情感与投入。我们审视艺术,衡量演奏者的水准之高低,音色检验是很重要的标准。演奏者是否重视和关注左、右手的协调性,包括对速度力度、多变音色的控制力以致气息的运用,都是艺术审美重要的依据。快、慢速的弹跳是专指食指和大指间的运动,如何保持均衡点,特别是对密集音符的高质量完成,做到耐心十耐力,注重关节十指力,一定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通常讲的线性,即指旋律,琵琶演奏大多用的指法是轮指、摇指、滚奏等,如何拥有旋律线条,难在右手控制上,五个长短不一的手指,形成相对统一的音色群,对每个手指的独立性要求是格外讲究的,演奏者难度是在控制力上,每个手指要求在旋转的过程中连贯而又平均。因为各人的手指长短、角度有所不同,若想达到间距相等、力度平均、音色统一,谈何容易?无论怎样描述,关键在于养成听辨的习惯,左手不仅仅是单纯的按音,其细微的配合,促使音乐更加生动。确实,右手的功力是弹奏好乐曲的重中之重,通常指的基本功右手占有很大的比重。
再回到左手练习也是一样的,委婉的曲调,单个音符的表达,都是带着要求去做的。特别是静态的演奏、恬美的曲调、哀怨的心境,其语言的表达细分而各不相同。常常会把左手比作烹饪中的"火候与作料",音乐表达中引人入胜的关键点与左手的作用分不开。
十三、气势恢宏的琵琶武曲
琵琶除了文曲还分武曲,武曲在演奏中力度、气势要求高。《楚汉相争》是具有标志性的琵琶大套武曲,在众多的民族乐器当中,琵琶用一件独立的乐器和独特的手法表现一场战争,可以说很多乐器是做不到的。以气势和张力表达《楚汉相争》,一场战争以及刻画刘邦项羽"垓下之战",这首作品我们在欣赏和演奏中突出的是力度和饱满的音质与战争中的现场氛围。
《霸王卸甲》系大套武曲,我个人很喜欢,常演奏的版本选自刘德海先生编曲。对演奏者来说,《霸王卸甲》提供的二度创作空间相对于其他作品要大得多。通常,不同的审美与理解会有不同的视角,我更倾向此曲"武曲文弹",当然,这是区别于一般的文曲,也是相对而言的。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争雄,西楚霸王项羽战败与垓下的英雄悲剧。《霸王卸甲》以楚霸王这个失败了的英雄人物贯穿全曲,突出一个"卸"字,歌颂了一个失败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曲中使用的极慢轮、细密轮与急揉相结合的手法,旨在表现霸王在别姬中的柔和之情,特别是与全曲中的战斗场面形成强烈的反差中的武戏文做、武曲文弹更是耐人回味。
此曲与《十面埋伏》是姊妹篇,虽说描写的是同一个故事,但《霸王卸甲》更侧重于描写项羽及其内心,作品的艺术性很强。大家都知道,项羽这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战场上是个勇士,但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他有人格、有气魄、有胆识,更有情义,他和虞姬的爱情故事曾为不少艺术作品描述和刻画。无论是话剧还是歌剧,突出的是项羽那"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乐曲表达中当他面对丢失江山的矛盾心情和不屈服的心绪让我们看到了勇士的另一面,也是值得赞颂和描绘的。在乐曲中运用音乐表达手段的两极做反差与对比,以不规则的手法表达逆向和反叛的精神,特别是中间生动的轮指段以不畅的气息表述一种焦虑和不安是很有情致的。
乐曲一开始的正反轮指交替使用,衬映着项羽矛盾和复杂的心绪。以勇士丢盔卸甲难以容忍、痛苦不堪之情景,合理地运用噪音(指甲声)是传达环境和复杂心态的重要依据。由于演奏者学琴时间长短,乃至资历、阅历和积累的不同,无需单一性的外在模仿,此曲的表达引向深刻的思想性和内涵很是重要,它反映着不同阶段的学习积累和侧重点。在2至9段相同的曲调中,不同的指法随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层次递进中速度、力度的不同用法。个别右手技法需要单独训练,保持瞬间的紧张度(区别于僵持)是必须的,着重在音乐拓展中把握乐曲结构和整体性的推进。71小节开始,突出"武戏文做",讲究内心的描述。在作品提供演奏特点之外,要打破常规,比如轮指使用不规则的时速来控制和抑制住常态下的顺畅(即不均匀),虽然违反了初级常规的轮指用法,但在不平衡、不规则的轮指和状态中寻找新的平衡点也是一种审美。
作品的古战争场面要有,但只是一带而过,浓重的笔墨应该突出和渲染的是"情",避免与音乐表达无关的夸张和做作的表演,本人更主张朴实大气的演奏风格。推拉弦不要太扭捏或过多的表现痕迹,有别于文板的演奏方式。主张发音果断,突出武曲中的"硬气",在不失原貌的基础上一适当注入新的思维,但避开程式性的表达本身意味着创新。总之,审美不同,选择的视角会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