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我的琵琶行
4690700000026

第26章 琵琶魂(10)

以汉族乐器为主体组成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分吹、拉、弹、打四个声部。其中吹管乐分笛子、笙、唢呐类等;拉弦乐分高胡、二胡、中胡、革胡、低音革胡;弹拨乐是中国乐器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分柳琴、琵琶、中阮、大阮、古筝、扬琴、箜篌等;打击乐种类繁多,与戏曲音乐联系尤为密切。总之,中国乐器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色独特、个性鲜明、表现力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是中国人的智慧和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

在2010年的"两会"期间,我曾接受丰元凯先生的采访,就我向大会提交的"关于在文化建设中拓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的建议案"向他作了介绍和回答。提案总的精神是针对目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状况,提出了音乐艺术领域的精英教育和大众普及的美育教育都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的拓展性思考。

提案的第一部分是阐述如何大力发展大众文化事业。我认为,近年来,我国在民族音乐的弘扬传承方面做了许多事情,如"文化三下乡"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都得到我国政府和文化教育界的关注和支持,这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强化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每年在大学里举办的上百场演出效果很好,反响强烈,多次随团参加这种形式的慰问性演出目睹盛况。这种文化传播和推广的形式是深受欢迎的,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将更加广泛和迫切。

因此建议需要拓展"文化三下乡"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范围,在农村、社区、广场以及中西部边远地区开展全方位的多种形式,更加大众化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普及活动,使人们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享受生活,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为此我向大会提出了"设立中华文化大家赏基金会"以推动大众性文化传播的开展。这种大众性文化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广场音乐会、纳凉晚会等等。同时,我们可以借助国家提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对百姓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进行深层次的音乐文化展示,传播文化理念,普及大众美育教育,在各种普及性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自然生成"文化产业链",把有着各种文化需求的百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普及艺术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对于专业类的艺术教育,提案的第二部分内容,我提出了加强专业艺术团体和艺术院校的精英教育是文化建没中"普及与提高"两个不同层面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为造就一批具有高层次、高水平的艺术人才和艺术院团,为展现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搭建重要窗口和平台的需要,也是代表整个中国的形象和文化观,为更好地展现五千年中华文明创造机制和保障的重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艺术人才的培养一直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国家对特殊人才培养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我国艺术人才的教育模式从过去的"口传心授"发展至今,已逐渐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暨"教学链",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国家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今后较长一段时间还有调整、提升、探索、借鉴的可能和空间。

当前我国艺术人才教育现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专业艺术教育中,学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虚心好学的人不多,经常出现的是受利益驱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人际关系上,追求现实、急功近利的倾向越加严重,如果我们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有相应的得力措施,扭转这种倾向是有可能的。此外,当前艺术院校的过度扩招放宽了精英教育的标准,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降低了生源的质量,因为,艺术人才选拔和培养属于非常规教育,其特殊性是有自身的培养规律和尺度的。由此,提出加大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和专业院团的扶持力度是有依据的。

精英艺术教育与大众文化普及既有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一面,大众性的文化普及,是为了满足大众感受文化艺术、提高生活质量、陶冶性情、愉悦人生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普及意义。而精英艺术教育是对少数专业人才的培养,其培养过程和目标群体虽然受个性化的影响,但也是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可循的,两者既是相辅相成,又不能混为一谈。

中国现行的音乐教育体制逐渐在完善,建立科学的教学链,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是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近年来非常关心和重视的问题。音乐教育从过去单一的口传心授,已拓展为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近几十年来,无论是在谱面的标记还是技法、技术的完善和科学性上,音乐教育日趋成熟,在不断探索和借鉴中形成了具有传统意蕴和民族特性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琵琶、二胡、古筝、笛子等中国民族乐器,以经典和传统的乐曲和理论体系形成规范的教学大纲,传达新的理念。在经过几十年不断地革新、改良,至今已拥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也具备了像小提琴、钢琴一样让全世界享有的可能性(中国在大、中、小学有艺术团的学校很多,他们参与了大量的考级、比赛和文化推广活动)。

从目前现有的艺术教育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可以看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和冲击下,具有挑战性。加强本民族艺术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是保持中国文化神韵,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精神因素。

中国文化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地吸纳西方元素,强调中西合璧理念,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博采众长。1993年由中国、日本、韩国的三国音乐家把属于东方的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乐器集合在一起,18年来不停地散发着东方神韵。1977年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和中国著名的琵琶大师刘德海以及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共同演绎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在美国和中国曾引起强烈的反响,开肩了中外文化具有实质性的交流。

随着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文化交流在不断拓展、延伸。世界在关注中国!去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与英国伦敦音乐学院就民乐考级商谈合作意向。而中国文化艺术,在促进国际交往和交流中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年来在法国、美国、韩国等地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和成立文化中心,特别是在很多国家相继成立的孔子学院,无不展现着中国文化及其特色和气派,其作用和影响力不可估量,为更多渴望了解中华文化的异国朋友打开了沟通之门,架起了深度了解的友谊桥梁。

当今民族文化逐渐走向繁荣的景象,体现在优秀作品的不断涌现。像歌舞剧《印象刘三姐》、话剧《立秋》等久演不衰,不久前在北京上演的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话剧《窝头会馆》,在新的运作机制推动下,在文化和经济效益上获得了双赢。

"2009CCTV民族器乐大赛"历时4个月在中国成功举办。"大赛"通过强势媒体的推广和现场直播等形式,旨在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些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乐器演奏艺术之魅力,为培养、发现人才,为繁荣我国文化艺术和丰富人民的生活,展现新的生机和活力。很希望通过更多的平台,特别是具有文化高层论坛性质等交流渠道,使更多的西方人了解、接受和参与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维也纳是带有艺术性标志的城市,她不仅集中了很多世界一流的著名音乐家,更有众多的艺术人踏着施特劳斯的舞步,荡漾在妙曼的艺术之乡。

中国人认识维也纳,是通过中央电视台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场直播。然而,真正让国人引起轰动和产生巨大反响的是来自金色大厅荣誉归来的我所任职的中国中央民族乐团--虎年、兔年的新春民族音乐会。每每回味,令人自豪、催人奋进!

弹指一挥间,12年一个轮回。2010年中央民族乐团成功的欧洲巡演,再次证明:唯有具独特性和民族性的文化艺术,才会有世界认同和可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