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者为王
4687000000017

第17章 谁主沉浮——成败得失决定于是否巧妙出牌(3)

原来袁谭听了谋士郭图的话。郭图说:“如今曹操的部队大兵压境,正想趁我们变动之机采取行动,如果公子挑起内乱,只会给敌人趁虚而入的机会,公子还会落得天下骂名,实在对不起祖宗先烈啊。”袁谭虽然想称王称霸,好歹也是个明白人,便请郭图出主意。郭图建议,外敌当前,公子可暂时与弟弟联合,等赶走曹操,再与袁尚争翼州也不迟。

曹操不了解内情,每天愁眉不展。曹操的谋臣郭嘉,告诉曹操,丞相大可不必着急,我们之所以进攻失利,是因为袁家几兄弟联合起来抵挡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相机行事,形势也许会有转机。曹操急忙问:“先生有什么高见呢?”郭嘉说:“袁家老大一定对弟弟继承王位心存不满,要不是大敌当前,两兄弟也许早已开战。我们何不退守一边,等两兄弟自相残杀,等双方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发动进攻,夺取翼州还不易如反掌。”曹操接受了建议,率领大军向南边撤退。

袁谭见曹军撤离,便着手讨伐袁尚。可他却打不过袁尚,输得惨重。他采用郭图的计谋,佯装降曹,请求曹操派兵攻打袁尚的老巢翼州。曹操听袁谭的来使讲明来意,陷入沉默。手下荀攸悄悄对他说:“袁氏占据四州的地盘,拥有数10万兵马,假如兄弟俩结成一心,共图大业,很难说成不了大业。然而当下兄弟反目为仇,自相争斗,袁谭不敌袁尚,向我们投降,正是我们出兵的大好机会,先除袁尚,再灭袁谭,北方转眼间就是主公的天下呐!”曹操微微一笑,便带着兵马,围攻翼州。

袁尚得知翼州告急,撤兵回援。袁谭立即倾全城之兵进行追杀,并策反了袁尚的两名大将吕旷和吕翔兄弟,一起去见曹操,以示诚意。曹操大喜,封吕氏俩兄弟为列侯。为稳住袁谭,曹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作老婆。袁谭成了曹操的女婿,仍然没忘自己的计谋,他请曹操加紧进攻翼州,曹操却以粮草不济为借口,放弃了对翼州的围攻,转而派兵进行后防建设,以便持久作战。曹操命袁谭继续驻守平原,自己退居黎阳。

袁尚星夜兼程赶回翼州,曹军已经撤退,自己白忙活了一场,而且损失了吕氏两员大将。他郁闷难平,越想越气,决定再度出击,彻底消灭袁谭,以解心头之恨。为防备曹操进攻,袁尚派审配留守翼州,安排武安长尹楷在毛城屯兵阻击,安排沮鹞在邯郸驻兵呼应。一切部署妥当,袁尚率领兵马直扑平原。

曹操得知袁尚的动向,对袁谭的呼救根本不予理会,而是派曹洪领兵直取翼州,自己带兵一举击溃了尹楷和沮鹞的部队,为夺取翼州扫清了道路。袁尚得报,率兵救援翼州,半路上被曹操截住,战败逃往中山。袁谭马上调兵前往中山追杀,袁尚在半路上听说翼州已失,无心再战,逃往幽州投靠袁熙。

袁谭收编了弟弟的残余兵马,准备从曹操手中夺回翼州。曹操自然不能容忍袁谭的虎口夺食之举,马上带领大军扑向平原。袁谭落荒而逃,曹操紧追不舍。袁谭再度派人向曹操请降,曹操怒气冲冲地说:“袁谭这小子,出尔反尔,怎么能让人相信呢?”双方在南皮附近交锋,袁谭屡战屡败,混战中被曹洪斩于马下。

曹操占领袁氏地盘后,继续向幽州、并州等地进军。袁尚和袁熙逃往辽西乌桓,曹军趁胜杀向辽西。途中风沙弥漫,自然条件恶劣,郭嘉水土不服,染上重病。曹操心灰意冷,想打退堂鼓。郭嘉赶紧劝说:“兵贵神速,此刻正是歼灭残敌的最好时机,不如丢弃笨重物资,抄小路奔袭敌人。”曹操依计而行,果然消灭了乌桓,袁尚、袁熙逃命到辽东。

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希望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们不要动,辽东太守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屯兵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自己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二袁是曹操的死敌,收容他们将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不过公孙康转念一想,如果曹操进攻辽东,收留二袁倒可以共同抵御曹操,助自己一臂之力。

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前线传来消息,曹军已经撤离辽西,回到许昌驻防,并无进攻辽东之意。公孙康放心了,看来收留二袁有害无益啊。于是召见二袁,宾主寒暄落座。时值寒冬,酷冷无比。袁尚见座榻上没有褥子,便向公孙康请求,可否在榻上垫一层褥暖和暖和。公孙康高声骂道:“你们两个人的脑袋,将行万里路,还用什么坐褥呢!”二袁大惊失色,左右埋伏的兵士一拥而上,乱刀斩死了两人。公孙康用木匣将二袁的头颅装好,派人送给曹操。

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

5.把出错牌的次数降为最低

在利思害、在害思利。

——曹操

曹操是人不是神,他也出过错牌。官渡之战后,曹操占据了幽、冀、青、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占中原的格局。接着他又挥师平定辽东地区的乌桓势力,基本稳定了这些地区,这使得他成为当时社会的最具实力最有影响的人物。

曹操素怀雄心大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的目标是天下统一。于是他的目光投向长江以南,在邺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并派人到凉州(今甘肃)授马腾为卫尉予以拉拢,以避免南下作战时侧后受到威胁。一切就绪后,曹操紧擂战鼓,兴起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方地区杀奔而来。

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两个,一是东吴孙权政权,他据有扬州六郡,另一个是荆州的刘表。当时刘备还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依附于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带,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

公元208年7月,曹操挥师南下,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占据了它,既能够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区,又可以顺江东下,从侧面打击东吴;向西进军则可以夺取富饶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战争即将打响的时候,刘表因病去世,他的二儿子刘琮继承他的地位,可他是个胆小怕事之人,听说曹操率兵打来,没有作任何抵抗,就将荆州双手拱出。

刘备在樊城获悉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却,并命令关羽率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江陵为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让它落入刘备之手,于是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赶行动迟缓的刘备军队,在当阳(今湖北当阳)的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战略要地江陵。刘备仅仅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突围,在与关羽、刘琦等部会合后,退守龟缩于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一线。

接下来曹操由于开局顺利,而太乐观地估计了形势,他以为可以乘胜顺流东下,占领整个长江以东的地区,一举消灭孙权势力。尽管谋士贾诩建议他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然后再以强大优势迫降孙权,可是曹操已经听不进去。

在面对强敌压境的危急关头,孙权和刘备担心覆灭,终于结成了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敌我形势,他说:“刘备最近虽兵败长坂坡,但是尚拥有水陆2万余众的实力。曹操虽然兵多势众,但经长途跋涉,连续作战,非常疲惫。何况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又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这种形势下,只要孙、刘双方同心协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击破曹军,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诸葛亮做通了孙权的工作,于是孙刘同盟形成。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长江西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师。接着继续挺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军打了一个遭遇战。曹军受挫,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今湖北嘉鱼西),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当时曹军中疾病流行,长江的风浪把将士们颠簸得口吐黄水,非常痛苦。他们只好把战船用铁环“首尾相接”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敌强我弱、不宜持久及曹军士气低落、战船连接不灵活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火攻,奇袭曹军战船。周瑜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乱而击之的作战方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失败后的曹操意识到自己的综合实力还不足以平定南方,不如把精力用在平定关中地区。这时候天下形势经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曹操回到邺城后,采取了很多措施恢复元气,发展生产,并越发感到人才的重要,建安十五年,发布了在当时影响非常大的《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忧,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刘醒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曹操招揽了很多人才,“鸟择良木而栖,人择明君而事”,北方的局面才稳定下来。然而这时,关中却传来了马超、韩遂起兵造反的消息。

马超、韩遂等人为什么会造反呢?原来,曹操为消灭盘踞在汉中一带的军阀张鲁的势力,曾派钟繇、夏侯渊等率军经过关中,引起了马超、韩遂等怀疑,担心这样的命运不久以后也会落到自己的身上,所以索性先下手为强,派兵占据潼关,与曹操为敌。关中位于中原的背后,如果关中不平定,则曹操统治的中心地带将永无宁日。于是他决定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马超、韩遂。

马超把大部分军队都驻扎在潼关,以为这样就可以扼制住曹军前进的要道。曹操对大将徐晃说:“你悄悄北上,绕开潼关,从蒲坂津渡过黄河,建立营垒。”徐晃领命而去。马超的大军由于受曹操大军的正面压力,无法分兵击退徐晃的过河之军。曹操见徐晃得手,迅速率大军北上,随后过河,顺利进入了关中平原,与马超军队夹渭水对峙。

在关中平原上,西凉的骑兵和长矛十分厉害,曹操只能依靠堡垒和栅栏步步为营以求前进。曹军一次次强渡渭水,都因为关中沙土松散,过河后不能马上筑成营垒,而被马超的骑兵赶回北岸。这时已到晚秋,寒流突然来了,曹操抓住机会,派兵偷渡过河,用水浇土,一夜之间筑起了坚固的冰垒,马超徒呼奈何。曹军终于在渭河南岸扎下了根。

曹操渡过渭水后,仍然保持坚守不出的姿态,任凭马超挑战,不予理睬。马超本来打算率部撤往西凉的,见曹操总是处于守势,以为曹军怯战,所以不但没有撤军,反而把各地的部队又陆续调来很多。曹操听了以后不禁大喜,他想,这次如果让他们逃回去,以后就难以收拾了;不如让他们都集中起来,这样一次解决,以后就省事许多。于是他一面暗中行反间计,劝说韩遂不要帮助马超,一面约马超决战。等到决战的那一天,曹军和马超的军队混战在一起,双方不分胜负,而韩遂却没有尽力帮助马超。曹操看得一清二楚,下令派精锐的骑兵对马超的两翼进行夹击,将其一举击溃。马超、韩遂不得不逃回凉州。曹操进军攻克长安西北的屏障安定郡,整个关中地区遂告平定。

三、把握时局励精图治的秦王李世民

1.在虚虚实实中出牌

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

——李世民

李世民的事业起点很高,因为老爸李渊为他创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他是家里的二儿子,不是既定的继承人,也就是说,他如果不干得比他人更好,是不会有多大前途的,甚至连秦王的位子也坐不稳。

不是太子,比太子的功勋大,这是李家老二的心愿,他做到了,苦活揽着干,恶战他去打。李世民一生南征北战,以弱敌强,屡建奇功,千古罕有。1920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说,李世民是草莽英雄,“太原公子,褐裘而来”;晚年还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一再流露出对李世民能征善战的赞赏。

李世民作战,能够活用兵法,善出奇兵。“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孙子兵法》)后来他自己总结道:“我从年轻时就筹划天下大事,颇懂得用兵的关键,每次观察敌人的战阵,就可以得知对方力量的强处和弱处。我常用我方的弱兵,去对付对方的强兵,用我方的强兵去对付对方的弱兵。对方在战胜了我方的弱兵之后,往往追逐我军不到几百步就止兵不前,因此我方的弱兵并未全国崩溃;而我方的强兵在战胜了对方的弱兵之后,必定要冲到对方战阵的背后,然后转过身来攻打对方,敌人没有不因此而全国崩溃的。”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七月,薛举在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称帝。李世民率众讨之,无功而返。不久薛举死,其子薛仁杲嗣位,李世民再次兴师讨伐,与薛仁杲在折庶城(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北)对峙六十余日,敌众十余万人,兵锋甚锐,数来挑战,李世民按兵不动以挫敌锐气。至敌粮尽、两将来降,李世民才说:“彼气衰矣,吾当取之。”命庞玉先在浅水原(今陕西省长武县东北)南攻击敌人,敌将宗罗侯全军出战,庞玉先战败未溃之际,李世民出其不意,亲率大军从浅水原北奄出,大败薛军,薛仁杲投降。

李世民很欣赏李靖的才能,常与他一起探讨兵法。李靖在军事理论上颇有造诣。他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在战争善于出谋划策。武德四年八月,李世民出征江陵,时值秋初,暴雨不断,长江进入秋汛季节。萧铣判断:江水泛涨,三峡奇险,战船难以行驶,唐军不会东下。因此,他分派部队参加秋粮收割,只留了几千人防守城池。准备出征的唐军将领,看到长江水势汹涌,行船十分危险,也向李靖建议等秋汛过后再进军。李靖向将领们分析说:“我军集结不久,萧铣尚不了解详情。目前江水泛涨对我进军虽然不利,但敌军也会因此而放松戒备。如果我军出其不意,突然兵临江陵城下,就可以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兵贵神速,这个战机我们不应错过。”李世民点头称是,派李靖亲率5000精兵迅速进军,直抵江陵城外。这场战役,以唐军胜利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