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忍看相思满树花
4668000000028

第28章 我的心总在笑(3)

至于“做”,包含了思想和实践,这才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任何动物的最根本标志,但即便是这样也不好上瘾。咱不能因为诸葛亮老前辈说了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认定他老人家是工作狂,事业瘾;咱也不能因为范仲淹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做人就得愁眉紧锁,只要还有姐妹兄弟没彻底解放,就终日不得开心颜;咱也不能因为革命先烈在敌人监狱里受尽磨难,仍以诗明志,留下了“愿把这牢底坐穿”的豪言,就傻呵呵地以为他们坐牢有瘾,跟自由倒结了仇……应该说,那已经是一种境界,明净高远,芳香四溢,压根就不能与“瘾”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如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一般来说不必担心枪林弹雨、风霜雷电,但生活节奏却在加快,各种竞争也在加剧,所以工作依旧要认真去做,甚至需要全身心投入,可这依旧不等于上瘾。真要到了“瘾君子”的地步,言必工作,行必干活,静必思考,后果不堪设想,除非成了仙,但同时也就成了孤家寡人。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度,过了度,就成瘾。所以,把握度乃重中之重,说白了就是要走“中庸之道”。先前以为“中庸之道”便是不求上进,人云亦云,没有创造,没有思想,这实在是对咱老宗师孔子的亵渎和曲解。道乃度,乃规律,乃界限,“中庸之道”,其实正是要咱按客观规律办事,别过度,别上瘾,别出毛病。

谈情说爱这等好事,也不能上瘾。有一位老先生,大约是年轻时挺压抑,有太多的约束,没弄清什么叫爱情就稀里糊涂结了婚。心里觉得这个亏呀,吃得大啦。把婚离了子女街坊亲戚朋友都表示十二分的理解,但跟着他一天到晚那个忙呵,广泛撒网普遍播种八方约会四处留情,说是要只争朝夕把年轻时的损失夺回来。眼瞧着他高度亢奋上瘾着魔,旁人怎么劝都没用,他振振有辞道:上瘾有什么不好,又不是抽白粉(吸毒),这叫爱情瘾。你们懂不懂爱?讲到爱这个千古难题确实不好解答,旁人只好知难而退,避之夭夭。

损失夺回来没有不知道,反正老先生“出师未捷身先死”,他女儿眼泪汪汪地说:老爸一生无瘾平安过,没想到最终还是败在瘾字上。

说句老实话,吃喝玩乐做,我样样都喜欢,但也就是喜欢,不上瘾的。我说打死不上瘾,与勇敢坚定无关,实在是不愿意,也不敢。

性格,性格,还是性格

一个人有没有传奇色彩,大约不是一眼可以看出来的。但只要一接触,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了。

若是自称如何传奇,见人就说,说起来眉飞色舞、唾沫四溅,旁人却不知所云,或不为所动,你恐怕就无须继续听下去了,那要真是传奇才怪。真正传奇的人,大抵是不怎么说的。因为那是一种经历,一个过程,可遇不可求。既是传奇,往往有奇就有险,奇与险相伴,奇与险交融。有了那样的经历,似乎已经见多不怪,荣辱不惊,把许多事都看淡了,不屑于老挂在嘴边上。何况不是谁都可以将自己的经历变成传奇,相似的经历遇到不同的人,后来的过程便会大相径庭,结果更是可能截然相反。这就是广州话说的“同人不同命”,得认。

至于为什么“同人不同命”?我以为是“性格决定命运”。当年学文学概论这门课,我因为对理论有与生俱来的敬畏,意欲远之,但老师讲到小说中的人物创作必须遵循“性格决定命运”的原则,我却大感兴趣,也因此记得特别清楚,不为别的,就因为生活中每个人都逃不脱性格对命运的主宰,而性格的形成有多种因素,要改也难。有的人注定要平平淡淡过日子,遇到风险能绕道就绕道,实在绕不过了也尽量就地躲藏;有的人注定会在风浪中度过一生,走着平路嫌没有无限风光,山道弯弯悬崖峭壁一直攀登上去,为的是阅尽人间美景,虽说艰难险阻无数,却是其乐无穷。时代相同,年龄相同,际遇相似,经历相似,命运却相去甚远。何解?性格性格,还是性格。性格出传奇,所以任何时代,都有传奇人物。

我有位朋友就很有些传奇色彩,上山下乡时一边汗珠摔八瓣地劳作,一边满怀信心地憧憬办实业当企业家的前景。后来回城在机关工作,眼看升迁在望,却坚决辞了职去办厂。厂办大了钱挣多了又回学校去念书,读着研究生忙着管理企业,还不忘参政议政。这当中起起落落曲曲折折三几回,曾负债经营官司缠身感情纠葛绯闻四起,足可以写一部百集以上的电视连续剧,准保一波三折扑朔迷离高潮迭起。但他自己从来不说我们也就只知道个大概,问急了他就笑笑,说等我七十岁时再请你写自传。

我性急,催说能不能早点儿开始写,至少让我早日一饱耳福。他说不行不行,不到那个岁数不够丰富不够传奇。我拐个弯儿再问:据说你的浪漫情史就能写一本畅销书了,何不先出本爱情传奇?

他正色道:也为时太早。活到老爱到老,爱情传奇还得推迟十年,放到八十岁以后再出专著。到时候我和我的红粉知己一起接受采访,写得你心跳手软。

看来只有耐心等着了。虽说一个人传不传奇并不重要,不传奇也可以过得健康幸福,笑口常开,但自己没什么传奇,总还乐意听听写写别人的精彩经历。只是要等到那位仁兄八十大几,我也是十足的老太了。若以老迈之身能激情荡漾写好一本爱情传奇,嘿嘿,我也算得上有点儿传奇了吧!

崇尚激情

前些日子好几家电视台热播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朋友们纷纷叫好,有个大男人还毫不掩饰地告诉我,他多次流泪,为剧中主人公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熊熊燃烧的激情。我也看了,也没有例外地为激情激动,何况我一直崇尚激情。

我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激情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似乎已经远去了,但激情却没有远去也不能远去,因为任何时代任何人,都需要激情,从某个角度说,激情甚至可以超越生命,当生命之火熄灭后,激情的火种仍然顽强地寻求传播,渴望燎原。

激情当然不等于亢奋,亢奋只是一种短时间的精神状态,必要时可以靠药物刺激来得到,有些病也可能出现这种症状,但不可能也不应该持久,否则持续的亢奋一定会带来更持久的疲软,从精神到身体。而激情是人体内长期积蓄和提炼后形成的不可低估的能量,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只有不断地培育、经常地使用、小心地呵护,它才会常用常在,常用常新,贯穿生命的始终,让人活出滋味,活出隽永。

有人说“有爱就有希望”,这肯定是对的,但我还想加上一句:有激情就有可能把希望变为现实。一个人没有希望固然没多少活头,但仅仅有希望却没有任何行动,那希望就永远只是水中月、镜中花,什么实际意义都失去了。靠望梅止渴似乎能管一点儿用,然而它的前提是,你得边望着梅边使劲往有梅或有水的地方前进,直到解渴了为止。这时候,你的求生欲望,你的生命激情全得调动起来,两者齐备,胜数就大了许多。求生是本能,几乎人人都有,激情就不一定了,平时缺乏培育和积蓄,要用的时候就捉襟见肘,借都无处借。

前些天我偶然看到一本书《肯定你的潜能》,是位叫斯吉罗斯的美国人和一位女作家合写的,书中详细地阐述了罗斯先生的“激情人生公式”,据说他倡导的这一原则让数以万计听过他演讲的人欢欣鼓舞,学以致用,快乐充实。最先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二位作者的照片,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人,却有着非常相似的笑容:明媚、灿烂、自信、而且真诚。让人在还没有接触他们的“激情人生公式”前,不觉已经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他们在书中对激情人生做了很细的分类,提出了种种具体的做法,讲述了一个个激情细节,并由此而组成一条神奇的激情链,展现了一幅美丽诱人的激情人生图。我不知道激情是否可以这么刻意地去制造,但我还是要说,罗斯先生真的是激情荡漾。我倒没想过把激情当作一个公式来推广,但人生中激情不可或缺的共识咱和老外是不约而同地达到了,可见人类生活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地球村里,哪怕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感觉和认识却有许多是共通的,渴望和追求也有许多是共同的。

激情和伟大相连,世上没有一桩伟业与激情无缘;激情又和平凡相融,因为平凡从来不等于平庸麻木;有了激情,爱就会在深沉博大中波澜壮阔;有了激情,生命就会在延绵更替中光彩夺目……

如果问谁愿意再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所处的那个时代,我想绝大多数人会坚决地说“不”!但拥有一个激情燃烧的人生,谁会拒绝,谁又会放弃呢?

想入非非之妙

总觉得想入非非没什么不好。不管居住在花草环绕的别墅,还是破旧简陋的小屋,人的思绪都可以不受阻碍地飞翔;不管是身处科学昌明的太平盛世,还是贫穷闭塞的封建古国,人的思想总是最活跃无羁的精灵。

世界上好多事没做成之前都不被当时的人们看好,甚至遭到千般诅咒万般阻拦,想入非非者几乎无一例外地下场悲惨。想改革者如商鞅,纵有百计千方又有何用?结果变法受挫死无全尸;中国如此外国也一样,意大利的伽利略为了建立落体定律、证明哥白尼的地动说这个今天看来毋庸置疑的常识,受尽磨难还几乎付出生命的代价。古代如此今天也不轻松,就连20世纪80年代初的深圳特区,都要“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先让一小部分人富起来。可见想得多好的东西,要变成现实固然不容易,但如果想都不给想就连变的可能也没有了。所以不论做不做得到的事,想想总是需要的。不准人动脑子,亿万人跟着一个脑瓜子转,绝对是时代的倒退,人类的悲哀。

想象的翅膀要大要美,飞呀飞呀开头可能漫无边际,但渐渐就会缩小范围,锁定目标,绕呀绕地集中到一个点儿上。于是那个点儿就在心里越发地放大了,扩展了,五彩缤纷,扑朔迷离。陈景润搞数学研究入了迷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在数学王国里他简直是天高任鸟飞想象力丰富得了不得,但生活中似乎谈不上什么浪漫,有时甚至比一般人更古板更无趣。只是这并不妨碍他在他数学的领域里想入非非驰骋万里。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飞机这么大一个铁家伙之所以最终能飞上天,就跟千百年来人们总羡慕鸟儿,幻想给自己插上翅膀有关。大的不说也罢,就是自己的一个理想,一个心愿,又何尝能离开想象凭空而来呢!小到买一套时装,看一场演出,写一篇文章,没行动之前都可能想呀想的,心直发痒。因为想入非非就有了动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结果时装买了演出看了文章写了,对自己的信心也大大加强,从此更敢想也就更敢做了。

想入非非还是一种宣泄,心中的不平和愤懑可以通过它畅快地分流。世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平等,遭遇不平经受委屈被人冤枉甚至迫害的事都可能找到你的头上,避都避不开。虽说以正压邪是大的趋势,但在一定的时期内很可能正不压邪无处申诉,要平衡自己就离不开想入非非。在你想象的蓝天下,横行霸道、鱼肉乡里的恶人已经被逮捕归案、绳之以法;挑是拨非、无中生有的小人逐渐为广大群众所识破所不屑:城市混乱的交通秩序正在缓慢地好转;令人担忧的社会治安问题开始有了根治的办法……

经常想入非非的人会从中得到一股跃跃欲试的动力。因为想得美好,对现实的不如意就将产生尽快改变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又将促使你不甘于停留在想象中,而是恨不得把它付诸实践。虽然做起来比想一想要复杂艰难得多,然而一旦有小小的成功就会带来巨大的喜悦。更神奇的是它可能让你从此思想活跃欲罢不能,展现在你眼前的天地也因此而广阔深邃。

我不知道发明电脑上网者最初是如何萌动这个意念的,但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个特别会想象的人,他开辟和进入了那片看似精致小巧其实跨越时空、曼妙无边的大网,让你暂且从这个浮躁嘈杂、诱惑多多、无所适从的世界上脱出身来,躲进自己独特的不受干扰的小网,要么自言自语,要么大放厥词,要么只看不说……自在自乐。不管现在的上网有了多少商业行为,发明者的美好想象仍然令人羡慕不已。

广州人常常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是:想想都不给吗?每回听到我都禁不住会心一笑。本来广州人是出了名的务实,却也时时要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地思想一番,可见长着个脑子不想事实在有愧祖先,也没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大千世界。从这个角度看,就知道广州人只所以不惜花时间去想入非非,还是为了更有效地务实。

我推崇想入非非还因为有点儿私心:喜欢想入非非的人大多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理想主义色彩,这样的人越多,世界也就越接近浪漫和理想。——尽管这个想法本身就因了她的理想主义而离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还是忍不住要想……要想入非非。

活到老爱到老

一位伟人曾盛赞一位老人“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传开后,为几代人所熟悉所遵从。我自然也是想照办的,觉着多学点东西总是好事,“艺多不压身”嘛,老了也得有寄托,有想头,何况如今科学家这么一预算,人的寿命竟可以往三百岁那儿靠,真正是来日方长、前途光明哪。

能活到老学到老的人肯定是聪明的,聪明人情感往往丰富,爱的神经当然也发达。我由此想到:这样的人必定能活到老爱到老,他们的人生中,没有爱不动的时候。生命不息,热爱不止。

这个爱不仅仅是男女之爱,大至对祖国、故乡的赤子情怀,小至对家庭、亲人的入微体贴,远至大洋两岸人民的对视和关注,近至隔壁邻居的谦让和帮助,点点滴滴,爱在心间。

诸爱之中,唯有爱情似乎是有点儿年龄限制的,你说这腰也弯了背也驼了头也秃了牙也掉了,还有什么爱不爱的,有个老来伴就笑死了。

多年来,爱情几乎成了年轻人的专利,那些生生死死心心念念万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总是编排到年轻人的身上,清新而且美丽。老了还说爱谈情,自己先已经觉得矮了半截,名不正言不顺,躲躲闪闪羞羞答答,偶尔露个蛛丝马迹,就难免惹人笑话,落个老不正经的名声。所以我想呀,老了爱不动是假,不敢爱是真,万一不小心爱上了,又不敢说,只好压抑着,一来二去,爱就给压没了。索性不爱,倒还得个众人赞誉,至少保了晚节。

其实人老了是特别需要爱情的。儿女也好亲戚也好,同事也好邻居也好,都顶不了身边那一位,不但全天侯相伴,还细腻贴心。别以为爱就要轰轰烈烈气壮山河,即使是十八二十一身力气,又有几人能整出要死要活回肠荡气的爱情大剧,真要那样才算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多少个人有资格爱了。——谁有那个机会,又有谁受得了那份罪呀!老了老了,世界小了。出门少,与其余人等打交道也少。周围转来转去也就是家里那几个人,儿女再把婚一结,自己筑个小窝,不到周末假日难得一见,平时家中自然缩减到老俩口外加小保姆的结构。你说若是没点儿爱,那日子有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