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吃补药的、做美容的、玩健身的、打大小球的、桑拿沐足的、旅游减压的……各有各的招。但还是有那不怕老的男人,想着或者有财,或者有官,呼风唤雨要什么没有,老得快又何妨!继续绞尽脑汁弄权,继续歪门邪道赚钱,继续花天酒地享乐,这类事哪样不是伤神费力催人老的“系统工程”,长期如此这般,要老得慢一点谈何容易。也有一些本分实在、能力平平的男人,竞争压力大,工作节奏快,眼看别人升官发财,难免暗暗着急,身旁如果还有个加油上火的女人那就更麻烦,一门心思想走得快,却是诸多不顺,欲速不达,只落得脸上增皱,心中添堵,三十岁的年龄,五十岁的容颜。
都说女人老得快,那是万恶的旧社会,深宫大院的闷死怨死,贫民小户的愁死累死,连个说法都讨不到。现在都21世纪了,虽说男女完全平等还需要时间,但在老的问题上要和男人平起平坐已经具备了条件,女人原本比男人寿命长,要是还比男人老得快,岂不是大半生都在老中过?就因为明白了这个理,平地里冒出了一大批不肯老的女人:聪明的女人老得慢,健康的女人老得慢,自信的女人老得慢,工作着的女人老得慢。相比之下,男人女人谁老得快?不是我危言耸听:当然是男人老得快。一心争官的男人老得快,钻到钱眼里的男人老得快,过度透支的男人老得快,五毒俱全的男人老得快。
别不把男人当回事
因为写了篇《别太把男人当回事》,落了个小小的“骂名”。部分男人表示义愤、部分男人表示“不跟女人一般见识”,都在意料之中;也有些女人撇嘴说“你以为你是谁”,男人招你惹你啦!她们大约习惯了靠男人为生,坐在家里百事不叹就想着如何扮靓留住“饭票”,冷不丁你叫她独立自主,可真是难为她们了;还有些女人千真万确老受男人的气,窝着一肚子的火,倒是想别太把男人当回事,苦于找不到出路,又缺乏和男人斗智斗勇的能力,只能得闲时嘟囔几句: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以示宣泄。
但总的说来,得到的认可和声援还是占了多数。部分男人点头称是:太把我们看得重了,双方都累得慌。汝言也算体恤吾等,善哉善哉!
一些了解底细的男人多呵呵一笑:你也就是说说而已,心里倒是挺要紧俺们的。
女友们几乎一致拍手赞成:这才叫觉悟。人活一辈子,得活出自己来。男人当然可以是亲爱者、同盟者(而且哪个女人不想有个相依相伴的男人),但女人们自己还是别弄成附属品、贱卖品、受气包。
话说回来,太把男人当回事确实不行,但不把男人当回事也万万使不得。别看这两者迥然不同,当中的距离不过咫尺之遥。
那日和一帮“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伟人语录,以此比喻妙龄男女)聊天,有一时尚女子口出冷言:这世界上的男人根本没有什么爱情,要说有,也是骗来骗去,所以,不能把男人当回事。
一言出,众女孩和。几个小伙子奋力反驳,也没说出个子丑寅卯,只道是:你们不把我们当回事,嘿嘿,我们也不把你们当回事。
我在一旁不掺和,只是笑。知道他们也就是说说过把瘾,并不当真,婚姻嫁娶恋爱合作都一样没拉下,老祖宗说的阴阳平衡算是达标了。生活中也有女人偏不把男人当回事,但那是不怎么挂在嘴上说的,全落实到行动上了。
只是一时半会儿没瞧上还好说,或是觉得知音难觅,姻缘无踪,打定主意单过也没啥,真要把男人都看扁了,还以为是看透了得了真谛,怕就有些麻烦,至少是不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更有甚者时时处处以男人(某某)为敌,明里暗里跟男人(某某)作对,那问题就大了。基本上是损人不利己,类似于鸡蛋碰石头。何况也真犯不上,不信你去女监看看,大多数都是为了某个男人,从爱到恨,从忍让到爆发,从无知到无法,从太把男人当回事到太不把男人当回事。
我们女人容易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以某某男人为所有或绝大多数男人。往往开始的时候太要紧自家男人,又不得法,搞得硝烟滚滚。一气之下,索性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但心里是放不下的,这就生出许多事来。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那个女主人公,优雅智慧一知识分子,就因为钻进了太把男人当回事的死胡同,怎么也回不来,最后掉进了不把男人当回事的陷阱,弄得尽失风度,几近一歇斯底里泼妇。乍一看,不一定能在周围找到原型,细一想,不过没那么典型,基本因素都齐了,发展下去不知道怎么样呢。
既然人就那么两大类:男人和女人,女人不重视男人还重视谁去?男人女人相互重视,相互协调,世间就和谐美好。还是中庸之道适用,规律、原则、分寸都在里头。不要太当回事,也不要不当回事,二者取其中,能不太平吗。
父亲,一首不绝的诗
知道世界上有个父亲节时,我已没有了父亲。
父亲是出差在外时突然得急病去世的,来不及留下一句话。事后我们仔细回想,也找不到任何征兆。出身行伍、正当壮年的父亲身体一直很好,在我印象中,他似乎没有生过病,从来都是声若洪钟,腰杆笔挺,健步如飞。手捧母亲带回来的骨灰盒,十三岁的我泪如雨下,但我内心深处仍然不肯相信,父亲竟这么不辞而别,永无归期……
人世间许多东西,拥有时觉得很平常,失去了才发现原来那么宝贵——父亲的慈爱、关怀、幽默、严厉,甚至急躁,都在我的追忆中变得那么亲切却又遥不可及。当我无法否认父亲已经远去时,心里不由得空落落地,一时难以承受生离死别之重。
父亲出生在湘中一个偏辟贫穷的小山村,祖母死得早,祖父种着几块薄田,硬是供父亲上到初中。初二时家里撑不住了,父亲只得缀学耕田。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父亲一腔热血报考了黄埔军校(当时更名为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请缨受阻,当了军事教官。解放前夕,29岁的父亲随军起义,从此开始了生命中新的一页。
工作之余,父亲最爱的是读书,写诗。逢年过节,常有几位叔叔来家找他,几个人一起吟诗作对,乐起来还让母亲炒几碟菜,每人喝两盅才尽兴而散。我小时候背下的那几首唐诗,都是父亲一句句教的。十岁那年除夕夜,父亲还曾发起一次“全家诗”活动,当时小弟还没有出生,全家五口人,每人按父亲定的诗韵写一首诗,我虽说最后交卷,但因为年纪最小,又是平生第一回作诗,很受了几句表扬。我对诗的兴趣可能就是那时开始的。上五年级那个学期,我因病休学在家。当时父亲出差了,母亲便写信告诉了他。父亲接信后即时作复,并附了两首诗。一首是他写的,一首是徐特立老爷爷写给他两个学生的,父亲的诗后四句是这样的:“聪慧偏多病,攻书欲少闲。吾儿敬徐老,诗应记心间。”再看徐老的诗,一共只有四句:“我劝汤君又劝于,劝君休学莫踌躇。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体爱看书。”读完这首诗我和妈妈哈哈大笑,准是妈妈在信中说我先前闹着不肯休学的事,父亲才想到借徐老过去劝学生养好身体再学习的诗来启发我。待到父亲回了家,我早已把两首诗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身体也好了许多,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我的确“苗条”得像根藤,但刻苦读书的程度怕是远比不上徐老的学生汤君和于君的。
父亲走后,我胡乱写过一些叫诗的东西,最早发表的作品也是诗歌居多。奇怪的是,我从未写过一首关于父亲的诗。
眼看又过了一个父亲节,我就痴痴地想:如果父亲还健在,早已过古稀之年,我该送什么礼物给他呢?别的先不说,我一定要写首诗赠给父亲。我又极力想象父亲活到今天会是副什么模样?但完全徒劳,父亲依旧腰杆笔挺,健步如飞。我于是释然:我的父亲将永远那么年轻、那么英俊……我于是明白:已经划上句号的父亲的人生,原本是一首不绝的诗……
为娘写序的儿子
初冬了,我的书房外依旧是一片阳光,一片碧绿。周末,整理好近几年发表过的一些散文、随笔,准备交出版社出书,我的心情也一片明亮,想着请哪位老师来写序呢?
难得儿子也休息在家,他走过来靠在书房门口问我:“妈妈,你的新书找谁写序呀?”
“还没想好呢。”我漫不经心地回答。
“我来写吧!”儿子主动请缨。
我眼睛一亮,抬起头来看着儿子说:“好啊!要快。”
儿子应了一声,转身就走,两个小时后,他叫道:“写好了,你来看!”
果然写好了,比我想象的要快要好。一直知道我和儿子是铁哥们,一直得意于我和儿子之间没有代沟的交往,但看到他为我的书写的序言,我还是被深深打动。不是他的文章有多么成熟华丽,也不是他对我有多高的评价,而是字里行间中表露了对我真诚的理解,对我的文章真切的感受。我喜不滋滋地拿回办公室,给编辑部的几位同人看,竟然都说:“哎呀,和你的文笔有一点儿像呢。”这也算得是意外收获。
自从20多年前有了儿子梁栋,我的文章便多了一大内容:写儿子。先还没想着发表,就写“育儿日记”,从他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从他的婴儿期到童年、少年,一点一滴,信手记来,每每和儿子一起回看,都乐不可支。
后来不时在报刊杂志上发些散文随笔,儿子很自然地成了我文章中的“第一男主角”,以致于有一回我所在的报社举办咨询活动,有位十七、八岁的大男孩走到我的面前,彬彬有礼地问我:“请问梁栋近来好吗?”我自然以为是他的同学,聊起来才知道他是从我的文章中认识梁栋的,看得多了,竟觉得朋友一般熟悉。这让我多少有些得意,回到家就告诉儿子:你瞧瞧,给你扩大影响了!
儿子分明乐了,却绷着脸道:我给你提供那么多创作素材,整天在你的文章里客串,还没向你要稿费分成呢!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儿子参加工作后,他常常出差、加班,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围着我身边转,说话做事俨然一男子汉,我也就不好再拿他说事,一时间他似乎淡出了我的散文。
或许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儿子成了我的主心骨,有什么事我都要和他叨叨,听他说说意见,出出主意。他是一个好的倾听者,总是在听完后告诉我他的看法,有时我们还会认真地讨论一下,基本上都能达成共识。
同是电视人,我和儿子之间的共同话题也就更多一些,他主持的节目、他任编导的栏目,我都会予以关注,他也乐意听我的意见,嘿嘿,姜是老的辣嘛。但电视又是一门特别需要创新求变的职业,年轻人思想敏锐、勇于探索的优势显然是我比不上的,这样正好可以互补一把。
当然,最轻松愉快的事情,是儿子和我一起去买菜。一个还没有老去的母亲,和一个已经长大的孩子,并肩在市场的一个个菜肉档前走过,每买一样东西,儿子就义不容辞地提在手里,两只手都各提了好几袋之后,我才有机会拎点儿什么。我走在儿子旁边,用心去享受这十分平常而又值得骄傲的幸福……
前些天睡眠出现了一点问题,半夜醒来便难以再入睡,辗转反侧、精神振奋,到曙光初现有了困意,却又该起来了。想到“有困难,找儿子”,我便如实把情况向儿子做了通报。
儿子不是医生,开药是不会的,先开导了我一番,然后陆续在“百忙”中发来几条不知道从何处寻来的信息,内容只有一个:用牡蛎肉、柏仁汤、枣仁粥等食疗法安神养心,改善睡眠,并且注明此类方法尤其适合更年期女性。
我心里感激,回复时却不明说,只告诉他:“你发错了,俺不属于更年期耶”。
回答很快到了,干干脆脆一句话:“那我下次发些青春期的注意事项”。
我顿时高兴到晕,当晚失眠不治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