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好好读男人
4665700000012

第12章 赠自己一枚戒指(2)

红自己找了个男友,是从部队复员回来的本地人。以前在学校交笔友认识的,不久便复员了。我问她,两人是不是谈得很火热了,红低了头,半晌才说:“都忙,十天半月才见一回面。”红不像有的外来妹,生着法子跟本地人攀亲,好有机会长期留在广州。“我不勉强别人,也不勉强自己。广州有广州的好,咱家乡也有咱家乡的好。和他要成了,我春节回家后还回来;要是不成,我就在家开间小店。咱家在市郊,附近商店不多。”红很有主意地告诉我,停了停又补充道:“就是留在家乡了,我也会给你写信,等有了钱还来广州看你。”

我相信红的话。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常常忘了窗外羊城的骄阳,忘了身边世界的喧嚣,只觉得清清凉凉,轻轻松松。

看时装,买时装

生来是女人,当然有女人的爱好,看衣服,买衣服便是爱好之一。

专门上街购买时装的时间不多,但只要有机会从大街上走过,就忍不住往时装店里瞧。如果不是急着去办事,十有八九双脚一转进了店。买别的东西我往往等需要了才买,而且迳直走到专柜前,三下五除二买好了马上离开。独独对服装百看不厌,买不买倒是另一码事。每每看见款式好、颜色觏的服装就眼睛一亮,恨不能立即就试,试准了就买。但再一看价钱竟然高达数千,只好心怀不满地假装镇定,择时机撤退。

退下阵来倒也不耿耿于怀。这年头满街满店的时装不断翻新,哪个季节流行什么都有讲究。比起十几年前全民皆蓝皆灰,的确良是稀罕物,中山装一统天下的无奈与单调,现在真称得上异彩纷呈、春色满园了。即使价钱不合适款式不合适又有何妨,能大饱眼福也相当不错。

看得太多看花了眼,买起时装来难免有失误。各家服装店的人体模特儿一律金发碧眼身高一米七以上,不是咱中国籍,穿在“她们”身上好看却不一定符合中国女情。可有时心里一热就买了下来,回家去穿上了对着镜子左顾右盼怎么也不顺眼;有时因为店主档主售货员小姐又是赞好又是惊叹又是连衣服带身材一块儿夸奖,不觉美滋滋地耳朵根子一软,价也不讲连忙捧回去。过了几日偶然经过另一家时装店踱进去四望,才知道一样的衣服在这儿要便宜几十大元……

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自己没什么服装可挑选,每次打开衣柜却又嫌太乱太挤。终于从道理上明白不要看见喜欢的衣服就猴急地买下。为了提高对服装的鉴赏水平和购买质量,我诚心邀请了几位女友当服装指导、顾问,说好了有空时一块逛街。可春夏秋冬过了一圈,计划却还没有实行一回。还是路过时装店就想进去,买回的衣服依旧没有章法……

拥有新潮

被人赠一个新潮的评价,我想大多数人是乐意的,起码比“老土”、“古板”要中听,何况如今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年代。

但什么是新潮却没有定论。

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新潮”是年轻人的专利。上了年纪自然想沉沉稳稳过日子,不去凑什么热闹,赶什么新潮的。而年轻人的新潮大多也表现在吃海鲜野味、穿名牌时装、开新车觏车、玩各种新鲜玩艺等等。

看来新潮是有好多种的。要样样去赶当然不容易,而且上述的种种新潮不过停留在消费方面,没有雄厚资本便什么都新潮不成,想也是白想。

于是许多年轻人便蜂拥去打工去挣钱,做着发财的大款梦。但这个世界不可能人人是大款,能成为正大光明的大款者,也都付出过很大的代价,包括青春、智慧和汗水,个中艰辛非亲身经历者是难以想象的。

有位旅居加拿大的成功女性跟我说:“钱很重要,可到一定的时候事业更重要。光有钱很空虚,哪怕表面上看去什么都有。”她是看得很透彻的人,有条件却从不去赶吃、穿的新潮,她有良好的气质,谈吐也很有见地。在国外没有人认为她“老土”或“不合潮流”,事业的超前是有目共睹的。

真正的新潮应该体现在骨子里。那是一种对新鲜事物永远的好奇和追求,那是一种对未来世界不变的向往和渴盼,那是一种对过去年代的顿悟和总结,那是一种思维的活跃,力量的迸发……

这样的新潮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人人都可以拥有的。

不一定穿金戴银、西装革履,不一定山珍海味、美食佳肴,不一定新宅豪华,名车富贵,却应有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超前、事业的发展。有了这些,所有的新潮便有了统领,就有了主流。

我喜欢新潮,是因为喜欢一个变化的世界,喜欢一种流动的生活。

我欣赏新潮,愿意看到她无所不在。看似平静的图书馆里有涌动的新潮;琳琅满目的百货大厦有多彩的新潮;城里的新潮跳跃不已,乡下的新潮略带羞涩……新潮中有历史的沉淀,有传统的精华,更有现代的色彩,未来的芳香。

我希望拥有新潮,不仅仅满足于做新潮的观望者,评论家。一旦具备了拥有新潮的能力也万不可掉以轻心,那新潮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还可以创造新潮。

拥有新潮,创造新潮的人多了,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还会老吗!

让心海藏个小秘密

一个人活在世上这么些年,难免有几件羞于启齿、不便于启齿或无须启齿的小秘密放在心里封存,轻易不愿拿出来。偶尔翻出来回味,细细咀嚼,清香淡雅,甜蜜苦涩,忧郁哀愁……什么滋味都有。末了还是收拾好,重新放进记忆深处,照样过日子,对身边至亲至爱的人也不一定诉说。任它自生自灭,不妨碍他人,不耽误大事。我想,隐私这东西不过如此而已。

说起来,隐私这词儿是不大中听,远没有“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一类词叫得响,尤其在早些年,号称私字一闪念都不能放过,又如何容得下隐讳的私事、私情、私心等等呢?但即便如此,隐私也依然存在。只是人们得小心翼翼地护住那点儿可怜的隐私,弄不好隐私成了“新闻”,被加油添醋、无限扩大,满世界都知道。当事人有嘴说不清,干着急,因此而受冤受屈想不开一死了之也是有的。

照我看,隐私不是阴谋诡计,不是藏污纳垢,也不是狡猾的洪水猛兽。比如:少年时曾对一个异性同学生出爱慕之心,接连几个月心神不定,终于写了平生第一封情书;或是读大学时有过一段难舍难分的师生恋,直到毕业才分手,从此天各一方;也许某次漫长、寂寞的旅途中遇到了一位风度翩翩、谈吐不俗的陌生男子,告别时竟觉得莫名的惆怅;要么是工作中鬼使神差爱上了才华横溢、已是有妇之夫的同事,好不容易才挣扎出感情的漩涡……种种事情过去了却没有消失,都会在心里留下痕迹、留下创伤、留下教训,或是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和深深的眷念。这样的小秘密纯属个人私事,大可不必现身说法,向天下人宣告。人生路上坦途少坎坷多,曲里拐弯,登高爬低是常事,泥潭、陷阱和沼泽地也难保不遇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隐私这类无伤大雅的小秘密,让它朦朦胧胧存在心里也不失为一景,世人尽可以宽容一些,何苦如临大敌,明察暗访,非要闹出个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然后置隐私于死地呢!

有人说即使允许有隐私权,夫妻间也不适用。如果连同床共寝的伴侣都是人心隔肚皮,藏着掖着,还有什么真情可言!这话听起来挺理直气壮。其实保留隐私权并不影响爱人之间的真诚相待,两情相悦。况且有些事说无妨,不说或许更好,既是隐私权在手,开不开口说出来就要由隐私的主人来决定了。

再美满的夫妻也应该是两个相交的圆,既有共同的天地,又能体现个人的意愿,这才是真相知真潇洒。倘若成了同心圆,看似高度一致,实则重叠相交,总有一方是没了自我的,一辈子只说“我随你”,脑子不用想事也没有个性,岂不跟没活过差不多。

有一点儿隐私不要紧,只是不要发酵膨胀沤出心病来,最好能自我保存,自我化解,自我消失。平时占据心海一角,平静无大波。若是口里说这不过稳私罢了,实际上却充塞心胸、耿耿于怀,怨天尤人,难以终日,便是超出了隐私的范围。至于把那等伤人利己、抢劫越货的勾当也视作隐私,就纯粹是搅浑水别有图谋了。

我心里也时时有些隐私的。旧的消失了又有新的出现。当然不会四处张扬,却也不独自埋藏,常常跟几个知己倒个痛快,再往心里放。信得过的朋友不单是听众,还是评论家、参谋长,又发议论又出主意,断不会胡乱公开。结果隐私还是自己的,不过从友情中得了慰藉,长了知识,心里也不再憋得慌。

至于别人的隐私,我可不去打听。好友向我袒露秘密,我也绝无传播义务。有那个闲工夫去多管闲事,真不如看看书、听听歌、写写文章赚点稿费。人活一世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瞬间,要干的事实在太多,精力又十分有限,怎能不分个主次白白耗去时间。有人闲来无事专爱刺探他人隐私,然后不辞劳苦广为宣传,且年年月月乐此不疲,给人添乱讨人嫌且不提,就是他自己,费时费力做不讨好的事,反耽搁了自个儿走求知、经商、发财、进取的正道,也真划不来。

不知道有没有人从不曾有过一丁点儿隐私,真要能那样固然坦诚、透明到家了,但人生又似乎少了点波折和情趣。而且本该成为隐私的东西大曝光于天下,只怕有人窃喜、有人利用、有人趁机陷害,到头来弊多利少。所以我说倒不如珍惜自己和别人的隐私权,让心海中除了这隐秘的一角之外,都荡漾着晶莹闪亮的碧波……

不解的情结

我们相识在生命的春天。都是十七八的少男少女,都是背井离乡到了海南。那时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识青年。

相比之下,我们这百多号人比较幸运。从各个农场抽调到兵团宣传队,集中住在海南岛海口市的一个院子里。每天吹拉弹唱练功排练,也累得汗珠摔八瓣,但比起农场种胶割胶的伙儿,我们绝对不敢叫苦。

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海南度过的。虽说我们也曾迷惘也曾困惑,也曾哭泣也曾忧伤,但我们一直珍惜那段难忘的岁月,因为心中始终有一个不解的情结——知青情结。二十几年过去了,那份纯真的友情从来不曾忘记。

不久前接到通知,当年的兵团宣传队战友组织’95湛江大聚会。原以为早已过了热血沸腾的年龄,但见面的那一刻才知道一切如旧。还是热情如火还是大呼小叫还是觉得握手没劲不如直接照肩膀捶上一拳……有些人相互间十几年没见面,却也用不着客套,一下子就似乎回到了从前。

见到来自海南的战友,自然免不了打听当年我们住的那栋很气派的三层楼如今安在?回答是总算还在,但已经淹没在高楼群之中,要找还不容易呢!而且推倒重建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不赶紧回去看看就见不着了。于是感慨岁月如流,世事多变。那时还总觉得自己长不大,如今一眨眼便已是人到中年了。

我们曾经诅咒过那个是非颠倒、经济滞后的年代,但我们也感谢那段日子品尝的艰辛和经受的磨练。它教会了我们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也教会了我们荣辱不惊,锲而不舍。

当晚的联欢会把我们的大欢聚推向了高潮。合唱、独唱、小组唱,还有舞蹈、游戏、诗朗诵……不仅依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有心灵的感应,情意的相通。尤其是那股生命的活力,那种成熟的美丽,让人心醉神迷,久久难以平静。

集体的狂欢在夜色中降下帷幕之后,我们很自然地分流而乐。当年几位女友聚在旭下榻的房间里,又有着说不完的话。旭的贤惠、平的能干、惠的聪明敏捷、颖的精明沉稳……都一如当年,而且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和色彩。神聊了一通后,不知是谁开始模仿宣传队里某某的舞蹈动作和亮相,立即勾起了大家对当年淡忘了的人和事的鲜明回忆。个个都孩子般地手舞足蹈,开怀大笑。惠叹道:“好久没这么乐过了!”众人突然间静了下来。数年一聚,匆匆而过。明天又该挥手作别,各奔前程了。

都市不相信眼泪,生活不同情感伤。女人的人生路,要靠自己用女人的玉脚去走,男人并不可以替代。也许这就是我们从当知青的那一天起,逐渐明白的道理;也许这就是我们在跟共和国同甘共苦的经历中,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

为了那不解的情结,我们相聚在生命之夏,同时也将互相鼓励,互相关注,勇敢地走向生命的黄金之秋和圣洁之冬。

团圆在中秋

中国人对于“圆”似乎有点特殊感情。实现理想叫“圆梦”;闹矛盾了赶紧调停叫“圆场”;谁去干什么事,大家少不得祝他“圆满成功”;而写书演戏最受欢迎的结局便是“大团圆”。中秋佳节的来历,民间虽然有“百姓不堪受压,将月圆之夜起事的纸条藏于圆饼之中传送,后来便有了中秋节”的说法,但这个节过到现在,已完全是个合家欢聚的团圆节了。

具体说到每个家庭的团圆,核心人物往往是女人。平日里各人都忙着上学上班的生活,恐怕不大觉得核心人物的重要,但到了中秋一类的节日,女人的重要性就自然显出来了。

最操心的总是为娘的为妻的女人。家中有亲人在外学习、工作、出差……为娘为妻的早已思念在心,牵挂在心,到了节前,更是忙着写信打电话问归期,或是打点礼物寄出去,甚至干脆千里迢迢前往探望。这时候哪还有弱女人的影子,都成了肩上能挑、手也能提、累也不怕、苦也能熬的强人。我曾遇见过一位中秋节前从老家山东赶去海南岛探夫的军嫂,牵着三岁多的女儿,还背着、提着两大包行李。鼓鼓囊囊满是枣儿、核桃、柿子,还有些我叫不出名来的食品。我问她,这么大老远,怎么走过来的?部队上不缺吃,何必那么辛苦!军嫂淌着汗笑道:“挺一挺就过来了。大过节的,能让他吃上家乡的东西,他准高兴。还有他的一些战友,都不能回家团圆,我把他们都叫来一块过节。”我想象那是个怎样充满温情的中秋啊!海岛上,军营中的一间小屋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军哥”。月上中天时,门前的椰树下,一桌的山东特产。那位军嫂在一群共和国的军人之中,理所当然成了核心的人物,成了军属的代表。一家的小团圆融进了军营的大团圆。女人的力量,有时真是难以估量的。

至于那些无法在中秋节与亲人团聚的女人们,又有别一种情思和坚韧。那位潮汕平原上的军人好母亲姚慈贤,送了四个儿子去当兵之后,不知过了多少个难以团圆的中秋。八月十五的晚上,她也许会在饭桌上多摆几副碗筷,也许会在心中默念儿子的名字,也许会在月色中流几滴慈母泪……但她在捎给儿子的家书中,永远只报平安,只报欢乐。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女性,从古至今我们这块国土上不知有过多少。最盼望团圆最重视天伦的中国女人,又最能承受不团圆带来的缺憾和痛苦……

至于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喜庆团圆的家庭,也几乎都因了女主人的操持而倍感节日的温馨。为妻为娘者会拟好节日的菜谱,安排月夜的活动,伴度假的夫君漫步,为迟归的儿女等门。

再过几天又是中秋。在这个日子里,小家庭的欢聚离不开女人的一份功劳;而万家团圆能得以实现,也同样蕴含着女人的牺牲精神。

亿万个热爱团圆、创造团圆的男人和女人,是中国大团圆的希望。

信与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