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60年经商的黄金法则
4656400000013

第13章 运筹帷幄 以小搏大(2)

1961年6月26日,怡和以有限公司名义在香港上市,从此成为香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并获得“怡和王国”的称号。

怡和系包括怡和、置地、牛奶国际、文华东方等一批大型公司,拥有中区黄金地段的大厦物业,包括国际一流酒店、百余家超级市场及精品连锁店等。论控股地位,以怡和最显;若论资产,以置地最大,故而怡和系又称怡置系,怡和集团主席理所当然地成为置地公司的主席。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香港地产大幅度增值,伴随而来的是华人资本的迅速膨胀,资产成倍、甚至是几十倍地增长。怡和这个商界巨人越来越显得暮气沉沉,渐渐不敌这批虎气生生的华人财团。

九龙仓、和记黄埔、会德丰、港灯集团等大型英资企业,先后落入华人财团之手后,香港商业界便盛传华人财团的下一个目标将会是置地。因为这些华人财团几乎是清一色的地产建筑商,谁不垂涎置地在中区的豪楼名厦?

如果控制了置地公司,才可称得上是香港地产界的“王中之王”。这对于志向远大的李嘉诚来说,其诱惑力之大,可想而知。

早在包玉刚收购怡和系的九龙仓时,怡和高层已对华资财团有了防备。纽璧坚为防意外,重新调整了全系控股结构,其核心是怡和与置地互控,即怡和控股与怡和证券控制置地的四成股权,置地反过来控制怡和控股的四成股权。证券分析家将此结构称为“连环船结构”。怡和置地互控,大大强化了抵御外敌的能力。

不过,“连环船结构”也有很大的弊病。敌手若控得一“船”,另一只“船”也难以幸免,可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

1984年间,怡和置地双双陷入低谷,债务累累,使投资者大大丧失信心,股价迅速滑落。其中怡和最惨,市值仅剩下30亿港元左右;置地情况稍好些,尚有100亿港元。柿子先拣软的捏,此时市场又一改原有的传闻,说华资财团的下一个目标将是怡和,进而控得置地。

有一些股评家认为,这种连环互控的股权结构,就像两只大闸蟹,各用一只钳子把对方控制住,然后又各腾出一只钳子来抵御外敌。两者虽然同系,同一位大班,但两者的股东利益并不一致,因而彼此各伸出的一只钳子难以协调作战。

也有人认为,并非纽璧坚设计的这种互控结构不好,而是怡和大势已去。若在10多年前,即便怡和这头雄狮酣睡不醒,亦无人敢扰其美梦,更不要说斗胆拽其一根毛了。

西门·凯瑟克上台后不久,便发现了连锁互控结构的弱点,于是他又从美国请来投资银行家包伟士,重组怡置系结构。

包伟士到来后,设计了怡置脱钩的计划。1986年10月,置地宣布将其全资附属公司牛奶国际分拆上市,尔后又宣布将另一家全资附属公司文华东方分拆上市;1987年2月,怡和控股宣布成立怡和策略(怡策)。改组后的怡和系控股结构为:怡和控股与怡和策略互控,怡控占有怡策19%的股权,怡策握有26%的怡控股权。怡控、怡策分别控有置地11%和15%的股权,分别控有牛奶国际9%和27%的股权,怡策控有文华东方35%的股权。

凯瑟克家族控有怡和控股的股权,据传在10%~15%之间。这样,凯瑟克家族的大本营怡和便如铜墙铁壁一般,同时又击碎了意欲收购者借收购怡和达到控制置地的美梦。

但也有人说这种结构是凯瑟克家族“保帅舍车”之举。凯瑟克家族通过这种结构削弱了对置地的控制,这就使得外敌入侵置地的可能性相应增大。分析家认为,已将怡和迁至海外的凯瑟克家族,有意将置地这块大肥肉,置于垂涎已久的华南虎面前,以便待价而沽,卷资远走高飞。

李嘉诚一直对置地拥有中区豪楼名厦羡慕不已。现在,置地被置于怡和核心结构的外围,如此大好时机,岂可错过?

于是,李嘉诚在以广生行董事的身份出席该公司股东会时,首次向舆论透露了长实持有置地股份,是做长期投资,并无意出任置地董事参与管理。

“天机泄露”,华南虎吞并垂暮狮子的传言愈发不可收拾。

4月底,华资财团持有的合持股权,已直逼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于是,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新财团致函置地,要求在6月6日的置地股东年会上,增加一项委任新世界主席郑裕彤、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为董事的议案。

此事被炒得沸沸扬扬,使置地股价如同被阳光直射的温度计一般,急窜到8.9港元。这是股灾之后,置地股升幅最大的一天。

这一回合,李嘉诚瞄准对手的致命弱点,因而占据了极其有利的地位,是商战中一经典之役。

李嘉诚经商语录:

有机会表达意见时,一定要讲真话,我认为最怕有人有机会表达意见而没将香港实际情况讲出来,那对香港是一种危害!

4.关键时刻打出王牌

凡是做大事的人,手中都有一张王牌,就像孙悟空的救命毫毛,又似东海中的定海神针,关键时刻就能派上用场。对李嘉诚而言,他手中也有王牌,这张王牌就是他搏击商海的“定海神针”,关键时刻定能发挥作用。

1987年1月1日,李嘉诚与合和主席胡应湘赫然推出“西部海港——大屿山战略发展计划”,立即轰动全港,亦引起港府的高度重视——此乃香港开埠以来与地铁相当的浩大工程。

该计划提出由长实、合和为核心的私人财团,投资250亿港元,在香港岛西部海湾的大屿山东角,移山填海兴建双跑道国际机场及西部海港,并开发工业区、住宅区,兴建多条跨海大桥及海底隧道,使机场新区与港岛、九龙连接。另追加投资兴建联系香港、广州、澳门的广深珠高速公路。

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超人气魄与立足香港的信心。这个计划虽然被否定,但促进了新机场方案早日出台。这年下半年,港府成立“新机场发展研究小组”,对纷至沓来的方案进行对比研究。

1989年10月11日,港督卫奕信宣布确立在大屿山北端小岛兴建新国际机场的方案。

以是年价格计算,完成整个工程需动用1270亿港元,为香港历史上最庞大的工程,由政府和私人财团共同开发。

土木工程不是长实的强项,长实的强项在楼宇工程。

至1995年11月,李嘉诚先后投得机场铁路车站上盖001号、013号的发展权,权益由长实、和黄、中泰三家分享。

兴建新机场的计划被称为“玫瑰园计划”。

这个计划早在70年代末,就由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在到北京作例行访问时,向中国政府提出过。后来,两国政府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后,此事就悄悄地一直搁置了下来。

李嘉诚十分看好新机场的建设计划,因此汇合胡应湘,意欲以私人财团发展。

事实上,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港府是不可能单让私人财团承担的。后来的现实是,“玫瑰园计划”还引起了中英两国政府长达9个月反复讨论、磋商、谈判,并达成《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由此可见,李嘉诚的商业眼光是何等锐利!

如何在商业竞争中打出有用的王牌,是李嘉诚特别思考的一件事情。前文曾经谈到李嘉诚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坚持政治导向,其实李嘉诚不仅善于根据政治气候的变化调整投资方向,而且善于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打政治牌。李嘉诚在争夺9号码头的发展经营权的过程中,就打出过一手颇为漂亮的政治牌,只不过由于形势发生变化而没有成功而已。

李嘉诚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在葵涌坐大。80年代,葵涌集装箱港现有的6个码头,国际货柜码头公司拥有2、4、6号三个码头,另三个码头由其他集团分别拥有。

1988年4月,拥有葵涌半壁江山的李嘉诚,以44亿港元在政府投标中中标,获7号码头发展经营权,7号码头共3个泊位。两年后,国际货柜码头、现代货柜码头两公司与中国航运公司联合投得8号码头,该码头在昂船洲西北填海区,共4个泊位。

李嘉诚不仅是香港屋村大王,还是货柜码头大王。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占据同业市场约7/10,是同行业的绝对霸王。

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一词的李超人,当然不会满足现有占有额。香港经济迅猛发展,国际航运越来越集装箱化,葵涌现有和兴建中的货柜码头越来越难适应形势发展。9号码头的选址及招标渐上议事日程,李嘉诚踌躇满志,志在必得。

李嘉诚至少占有地利人和。论地利,国际货柜业绩惊人,经验丰富,素有葵涌地头蛇之称。论人和,即李嘉诚在方方面面的良好关系,尤其是港府决策机构立法局,9名非官守议员就有6名是李嘉诚的私下“幕僚”,他们是长江集团“特邀”的董事,每年可享不菲的酬金。行政局通过的决议,港督通常不会否决(港督亦兼行政局主席)。

然而在天时方面,李嘉诚遇到了阻碍。1992年7月,英国职业政治家彭定康接替卫奕信出任香港总督。彭定康到港不久,视察葵涌码头,正值国际货柜码头公司举行处理2000万个货柜庆贺盛典。有好事者评议道:李氏与其说是庆贺自己,不如说是借盛典之名来取悦港督。

好些有意角逐9号码头的财团,看见彭定康与李嘉诚父子晤面时的微笑,如寒天里淋了一身雪水,心想事情黄了。

具有地利人和的李超人,现在又占尽天时。

不料事情又有变化,彭定康对港府大动干戈,撤换了一批议员,使李嘉诚在港府数载经营前功尽弃。彭定康这一招,并非针对李嘉诚来的,“一朝君子一朝臣”——新官上任,都喜欢提拔新人。彭定康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围绕他的“政改方案”。

可这一招,给李嘉诚竞投9号码头抹上一层阴影。先前,与李嘉诚关系甚密的行政局议员,公开发表言论,主张宜将码头公开招标,价高者得。这与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竞投先声,口径惊人地一致。如果这样,无人敢与掌握了百亿现金的超人较个你死我活。

与李嘉诚关系最密的议员下台,新一届行政局议员们,不在于9号码头上做李嘉诚的“御用议员团”。结果,9号码头的招标方式不再是公开招标,而是协议招标——不以价高为中标唯一标准,而是看竞投者的综合条件。

综合条件是个软指标,有很大的灵活性。不过,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的综合条件甚佳,李嘉诚亦会像昔日中标中环金钟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那样,拿出一锦囊妙计。协议招标消息传出,各大财团蠢蠢欲动。李嘉诚自然跃跃欲试。

结果,超人败北,港府将9号码头的4个泊位,批给英资怡和与华资新鸿基等财团兴建经营。

是彭定康有意与李嘉诚过不去吗?

1991年,彭定康任英国保守党主席期间,李嘉诚曾向保守党捐赠一笔大额竞选资金。彭定康即使不投桃报李,也不至于恩将仇报。因此,李嘉诚能在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庆典日,很顺利地邀请彭督亲校庆典,并视察葵涌。其后不久,彭定康邀请李嘉诚进入“总督商务委员会”,李嘉诚婉谢后,让其子李泽钜进入总督商委会,成为最年轻的委员。此事全港哗然,亦成为臆事者认定超人与彭督关系非同寻常的佐证。

然而,舆论普遍认为,港府确确实实有意削弱李嘉诚在货柜码头的垄断地位。

按国际通则,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五成以上,则可认定处垄断地位;若在七成以上,则是高度垄断。经济学家、法律专家均认为,垄断不利于产业的发展,亦会令政府管理失控,处垄断地位的厂商可垄断价格,因无竞争对手或对手太弱而不思改革经营与提高技术。

政府对非得实行垄断的行业(供水、供电、供气等)实行专利管理,控制价格,而对其他行业则允许并鼓励自由竞争。香港政府未像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制定反垄断法(该法核心是遏制处垄断地位一方的发展,扶植较弱的一方),香港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

但它在行使有限权利之时,“均衡”是其抉择的因素,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垄断香港市场,遭到欲夺9号码头的各财团的抨击。他们的“利己”观点在工商界、舆论界及港府中很有市场,有议员说:“经验与财力不是首选条件,如是这样,当年选择遮打金钟地铁上盖发展商,就不该是在中区发展物业毫无实绩的小地产公司长江实业。”

港府在选择9号码头发展商时,首先就把李嘉诚排斥在外,另选实力与长江系相当的财团——英资怡和与华资新鸿基——这又是一种平衡。

一位财经分析家说:“凯瑟克家族雪洗了当年痛失遮打金钟地铁上盖发展权的耻辱,李嘉诚成了纽璧坚第二。不过,两者失利的原由不同。置地号称中区地王,实则上拥有的地盘物业,不及一成,纽璧坚是大意失荆州,而李嘉诚控有货柜码头的七成,是真正的擂主。后来超人失利,非本人努力不够,故仍可歌可叹。”

李嘉诚经商语录:

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的民族,过去虽然经历了迂回的道路,但在现今领导人带领下,会稳步发展,繁荣富强。

5.必争之地必有必争之利

有君子之风的李嘉诚素以为人谦和著称,同时也是一个懂得“势”大压人的人。因为,人生在世,一味无原则地退让,只意味着失败,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动摇。“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只有懂得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控制他人,以硬碰硬,长自己胆气,灭对手威风,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彻底地击败对手。

人生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并不因你曾取得过辉煌成绩,就可以对你网开一面。李嘉诚同样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

表面上看,李嘉诚的事业是一帆风顺的,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没有对手了呢?

9号码头发展权的争夺战,李嘉诚大意失荆州,败给了对手李兆基的财团,二李之间的这场“面子”大战随即爆发。其实,商业界最看好的,是李嘉诚财团于80年代后推出的大型屋村计划,步入90年代进入收获旺季。以茶果岭的丽港城为例,第一期工程于1989年3月开工,第一批楼于1990年5月推出,每平方英尺售价为1700港元。而到次年5月底,每平方英尺飚升到2100港元以上。这个大型屋村是长实与和黄共同发展的,地产经纪商估计,发展商在此项大型工程获利润约56亿港元。

1991年财政年度,长实公司盈利48亿多港元;1992年盈利62亿多港元。

1993年8月19日,长实集团宣布上半年盈利45.3亿港元,和黄纯利则为25.2亿港元。长实、和黄两公司主席李嘉诚表示,下半年盈利会优于上半年。

据《资本》杂志1993年11期刊文估计,长实一公司的售楼收益,1994年将达70亿,1995年可达87亿。

又据《资本》杂志1990年2期公布的资料,1979-1989年10年间,长实盈利112.4亿,和黄盈利139.2亿。

香港楼市的涨幅,远远高于物价的平均涨势。香港各业,形成千军万马“攀楼”的汪洋之势。财大气粗的新手加入,使竞争激烈的楼市竞争愈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