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4655100000038

第38章 北京著名的“燕京八景”(2)

由来禁籞林泉好,行乐还同万物情。

除了御制燕京八景诗《太液秋风》外,还有:

明杨荣太液晴波诗:

太液晴涵一镜开,溶溶漾漾自天来。

光浮雪练明金阙,影带晴虹绕玉台。

苹藻摇风仍荡漾,龟鱼向日共徘徊。

蓬莱咫尺沧溟上。湍气氤氲接上台。

明金幼孜太液晴波诗:

禁苑香风散紫埃,晴光漾日自沿洄。

天光下映银潢净,云影遥涵玉鉴开。

旧日曾随仙仗到,几时还载酒船回?

从知弱水通三岛,应有群仙献寿来。

·“燕京八景”之五——蓟门烟树·

据《日下旧闻考·形胜》篇中载:“至永乐间,馆阁诸公相集倡和,更蓟门飞雨为蓟门炯树。”那么,“为何杨荣等人要将原来的‘蓟门飞雨’改为‘蓟门烟树’呢?这是因为时光流逝,沧海桑田,明代时蓟门的景色已与金迥然不同。金元时蓟门楼馆林立,至明永乐时这些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葱郁广袤的林木,遂改名为‘蓟门烟树’,使它名副其实”(《京华古迹寻踪》)。

因此,“燕京八景”中“蓟门烟树”这一景观,其重点在“烟树”二字上。可以说此处绿化得比较好,或者换句话说,此处“树木蓊然,苍苍蔚蔚”,而又晴烟拂空,四时——春夏秋冬,亦不改,故被人们名曰为“蓟门烟树”了。对此情形,《日下旧闻考·形胜》篇,亦作了历史反映性的描述:

蓟门烟树:水经注:蓟城西北隅有蓟邱。明人长安客话谓在今都城德胜门外,土城关即其遗址。旁多林木,蓊翳苍翠。……

蓟门在旧城西北隅。门之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缥缈,游人行旅。往来其中,多有赋咏。今并废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拂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

“燕京八景”中的“蓟门烟树”,其碑的正面,刻有“蓟门炯树”四个大字:其碑的背面,为乾隆皇帝御制燕京八景诗——蓟门烟树:

苍茫树色望中浮,十里轻阴接蓟邱。

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

青葱四合莺留语,空翠连天雁远游。

南望帝京佳气绕,五云飞护凤凰楼。

不仅如此,而且陈孚、明代杨荣和金幼孜等人,皆有蓟门飞雨诗。

陈孚蓟门飞雨诗:

黑云如鸦涨川谷,云涌电跃风折木。

半天万点卷海来,森森映窗如银竹。

凤城无数笙歌楼,珠帘半卷西山秋。

谁知羁客家万里,一灯正拥寒衾愁。

明杨荣蓟门烟树诗:

蓟门春雨散浮埃,烟树溟蒙霁欲开。

十里清阴连紫陌,半空翠影接金台。

东风叶暗留莺语,落日林深看鸟回。

记得清明携酒处,碧桃花底共徘徊。

明金幼孜蓟门烟树诗:

野色苍苍接蓟门,淡烟疏树碧氤氲。

过桥酒幔依稀见,附郭人家远近分。

翠雨落花行处有,绿阴鸣乌坐来闻。

玉京尽日多佳气,缥缈还看映五云。

·“燕京八景”之六——西山积雪·

“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积雪,亦名为“西山晴雪”。

与自然界中的雪密切相关的“西山晴雪”,其重点,则集中表现在“雪”字上。

很显然,开始有必要将自然界中的雪,以《小雪和大雪》为题目先说说。

小雪和大雪 雪同雨一样,亦是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它是云中降落的液体水滴。因气温较低,水汽在空中直接凝华所致。并且雪同雨一样,亦区分为大和小。小雪,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毫米的雪,称之为小雪: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5毫米的雪,即大雪。

雪同雨一样,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亦比较明显。因此,自古始,就将立冬后,降雪强度较小的雪,名曰“小雪”;将小雪节气后,降雪强度较大的雪,称之为大雪。二者都被选人了农业二十四节气,作为每年立冬后的两个节气,即小雪和大雪。

西山睛雪 与自然界中的雪密切相关的“燕京八景”中的这一景。亦名为西山霁雪。这一美景,美就美在“雪”字上。为什么?因为自然界的雪,与西山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将西山装扮得更加美丽。

老北京时,人们习惯将京城西郊的群山,给总名为“西山”。古时候,人们形容西山是“连岗叠岫,上于云霄”,“挹抱回环,争奇献秀”。其景色突出的特征是:西山异常清幽。不仅如此,而且一年四季——春秋冬夏,则又多变幻。

西山的秋天,其突出的特征为:满山火红——京城西山的红叶,自古有名。西山的冬天,特别是每年一到“大雪”的季节,一旦下了大雪,就会出现:积雪凝素,雪将西山点缀得格外优美,因此,渐渐出现了“西山晴雪”或“西山霁雪”的美名,并被选列入“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中的“西山晴雪”,在《日下旧闻考·形胜》篇里,亦有文字记载:

西山晴雪:西山峰岭层叠,不可殚名,因居京城右辅,故以西山概焉。高寒故易积雪,望如削玉。今构静宜园于香山,辄建标其岭志之。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霑快雪,便教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

又载:

西山诸兰若,白塔无虑数十,与山隈青霭相间。流泉满道,或注荒池,或伏草径,或散漫尘沙间。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香鸟声,秋则乱叶飘丹,冬则积雪凝素,信足赏心,而雪景尤胜。

“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其碑的正面,刻有“西山晴雪”四个字,其碑的背面,为乾隆皇帝御制燕京八景诗——西山晴雪:

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

万壑晶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

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

只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碗伴高清。

不仅如此,而且尚有陈孚和明杨荣及金幼孜的西山霁雪诗。

陈孚西山积雪诗:

冻雀无声庭桧响,冰花洒檐大如掌。

平明起视岩壑间,插天琼瑶一千丈。

夕阳微漏光嵯峨,倚栏更觉爽气多。

云间落叶有径否?想见樵叟披青蓑。

明杨荣西山霁雪诗:

西山日上雪初晴,素壁银屏万叠明。

高树迎风霏玉屑,小桥流水涩琴声。

恍疑沧海通三岛,绝似昆仑见五城。

但使年年足丰稔,桑麻燕雀遂生成。

明金幼孜西山霁雪诗:

海上云收旭景新,连峰积雪净如银。

晴光迥入千门晓,淑气先回上谷春。

瑶树生辉寒已散,琼林消冻暖偏匀。

玉堂相对题诗好,移席钩帘坐夕曛。

·“燕京八景”之七——卢沟晓月·

所谓“卢沟”,就是指北京著名的卢沟桥。这座桥,位于北京西南的永定河上,距广安门有13公里。永定河,是古漯河的一个支流,又叫“卢沟河”,发源于山西马邑县北面的雷山,经过雷山南面,向东流入河北省境内的卢师山,因而得名。

卢沟桥的两头,则各有一座汉白玉碑亭。桥东的“卢沟晓月”碑与西面的康熙“察永定诗”碑遥遥相对。

燕京八景“卢沟晓月”,其碑正面的这四个字,为乾隆皇帝亲笔所书;其碑阴,即碑的背面,有乾隆皇帝御制燕京八景诗——卢沟晓月:

兰若霜钟断续鸣,卢沟晓月正西横。

苍烟淡接平芜迥,曙色才分远水明。

傍岸人行闻犬吠,蹙波风动见鱼惊。

车驰马骤长安道,何限低徊旅宦情!

“燕京八景”中的“卢沟晓月”,其重点在“晓月”二字上。

所谓“晓”,不仅可作“天亮”解,例如孟浩然《春晓》诗:“春眠不觉晓”,亦可作“知道”、“明白”解,如:家喻户晓。不认识怎么会“知道”,不认识怎么会“明白”,所以,所谓“晓”亦包含着认识这一文化内涵。“晓月”,可以理解为对月亮的认识。而人们对月亮的认识,其内容说来,丰富多彩。

这里,仅举上两个例子说说。

例一:“月相”与商业上的盈亏 商业上的“盈亏”一词,来源于人们对“月相”的认识。

我国古代,将月亮因反射太阳光,在一个周期内变化不同形状的现象,称之为“月相”。

“月相”,虽然细分为不同之称,但基本分为“盈”与“亏”。而所谓“盈”,即指“月相”为“望”,亦称之为“满月”。按照古学者孔颖达的解释:“盈谓月光圆满。”按照时间来说,就是指农历每月十四至十六前后能看见整个的月面,称之为“望”或“盈”,也叫做“满月”。古人将“满月”(望)前后的“月相”,均称之为“亏”。而“亏”又有不同的区别:人们将“满月”前十一至十二日前后可见亏的月面,称为“凸月”,将“满月”后十七至十九日前后可见亏的月面,称作“残月”;将“满月”前后初七至初八及二十二至二十三日前后可见亏的形如弓的月面,叫做“上弦”和“下弦”;将初五、初六前后可见亏的形如蛾眉的月面,称为“蛾眉月”;将初三、初四日可见亏的月面,称之为“月牙”等。

后来,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对“月相”盈亏的认识,运用到商业上。即取“望”和月光圆满之意,与商业上的经营紧密结合,将赚钱的现象,称之为“盈利”。相反,人们取“满月”前后“月相”为亏之意,亦同商业相结合,将赔钱的现象,名曰为“亏损”等。

例二:“月相”与月相示意图 自古始,人们将阴历每月初一、初二夜间看不见月亮的现象称为“朔”。在历法和历书上,采用“●”这种暗的标记表示为“朔日”。又将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几天夜里,人们可非常明显地看到月亮圆而亮的现象,称为“望月”,或名为“满月”。在历法和历书上,采用“○”这种明的标记,表示为“望月”。此时,月球和太阳在正相反的方向,故可看见整个月面。

此外,根据月亮上半月和下半月规律性变化反映出来的现象,即将“月亮”可见部分的形状,其特征如“弓”形,称之为“上弦月”和“下弦月”。在历法和历书上,采用“□”、“□”这种半明半暗的标记,表示“上弦月”和“下弦月”。

总之,自古始,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经过对月亮不断的观察和摸索,逐渐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月亮圆缺规律性变化的各种不同“月相”。

总而言之,自古始,人们对自然界中的月亮(实际上是“月球”)的认识,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燕京八景”中的“卢沟晓月”,亦可理解为是人们的一种认识,因为滚滚永定河水,绵亘百里的西山叠翠,每当斜月西沉,卢沟的景色格外妩媚。人们站在桥上,稍加留意,就会感到:远眺浑河如线,疏星淡月,晨曦中的西山时隐时现,好一派美丽的景色——“卢沟晓月”。“卢沟晓月”,就被列入了“燕京八景”中。

到了清代,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一书时,亦极为重视,在《日下旧闻考·形胜》篇里,亦作了历史反映性的描述:

卢沟晓月:卢沟河即桑干河,水黑曰卢,故以名之。桥建于金明昌初,长二百余步。由陆程入京师者必取道于此。……

又载:

卢沟本桑干河,俗曰浑河,在都城西南四十里。有桥横跨二百余步。桥上两旁皆石栏,雕刻石狮,形状奇巧,金明昌间所造。两崖多旅舍,以其密迩京师,驿通四海,行人使客,往来络绎,疏星晓月,曙景苍然,亦一奇也。卢沟晓月为京畿八景之一。

《日下旧闻考·形胜》篇里,对始于金代时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不仅作了历史反映性的描述,而且亦还附上了陈孚、明代杨荣等人的卢沟晓月诗。

陈孚卢沟晓月诗:

长桥弯弯眠海鲸,河水不溅冰峥嵘。

远鸡数声灯火杳,残蟾犹映长庚横。

道土征车铎声急,霜花如钱马鬣湿。

忽惊沙际金影摇,白鸥飞下黄芦立。

赵宽题卢沟晓月图诗:

银河半落长庚明。城高万户皆鸡声。

长桥卧波鳌背耸,上有车马萧萧行。

苍烟淡接平芜迥,沙际朦胧见人影。

举头一望天宇高,残月苍苍在西岭。

明杨荣卢沟晓月诗:

河声流月漏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

远树依稀云影淡,疏星寥落曙光寒。

石桥马迹霜初滑,茅屋鸡鸣夜欲阑。

北上已看京阙近,五云深处是金銮。

明金幼孜卢沟晓月诗:

卢沟杳杳出桑干,月照河流下石滩。

茅店鸡声斜汉曙,江沙雁叫早霜寒。

水光微带山烟白,野色遥连塞草残。

千古长桥枕南北,忆曾题柱倚阑干。

·“燕京八景”之八——金台夕照·

金台夕照的由来

追溯其历史,与燕昭王和郭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开始需要将燕昭王和郭隗分别作个介绍,这有助于对燕京八景“金台夕照”的认识和理解。

燕昭王 战国时燕国君。名职。燕王哙的庶子。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原来流亡在韩。子之三年(前315年)齐攻破燕国,哙和子之被杀。他被赵国护送回国,公元前311年即位。他改革政治,招徕人才。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联合五国攻齐,派将军乐毅攻破齐国,占领齐国70多城,是燕国最强盛时期。

郭隗 战国时燕国人。这个历史人物,其功绩集中表现在:燕昭王欲报齐仇,拟招徕人才,向郭隗问计,郭说:“请先自隗始”,燕昭王即为其筑宫而敬以为师。燕昭王的这个举动,影响相当大,致使乐毅等人相继投奔了燕昭王。

那么,北京(或曰北平)从前为什么会出现燕京八景中的“金台夕照”?而这一景观与燕昭王、郭隗义有什么关系?以及“金台夕照”历史演变的情形是怎样的,这些清代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形胜》篇时,皆一一作了历史反映性的记载。

《日下旧闻考·形胜》篇原文:

金台夕照:黄金台见志乘者有三,一在易州,都城有其二。舆地名胜志云:在府东南十六里。又有小金台,相去一里。今朝阳门东南岿然土阜,好事者即以实之。所传古迹,大率类是。……

金台有三处,并在易州,易水东南。去县三十里者曰大金台,今在大兴县境。去县东南十六里者曰西金台,去县东南一十五里者曰小金台。昔燕昭王尊郭隗,筑宫而师事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士,遂以得名。其后金人慕其好贤之名,亦建此台,今在旧城内。后之游者,往往极目于斜阳古木之中,徘徊留恋,以寄其遐思,故曰金台夕照。

春秋后语:燕昭王曰:安得贤士以报齐讐(仇)?郭隗曰:王能筑台于碣石山前,尊隗为师,天下贤士必自至也。王如其言,作台以金玉崇之,号黄金台。述异记:台在幽州燕王故城中;上谷图经: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其说不同。

乾隆皇帝御制燕京八景诗——金台夕照:

燕台遥望澹烟濛,返照依稀禁籞东。

是处人家图画里,一川风景夕阳中。

溪头棹响归渔艇,牛背箫声过牧童。

千古望诸留胜迹,几回凭吊向西风。

不仅如此,而且《日下旧闻考·形胜》篇里,还附有林环、杨荣、金幼孜等人的金台夕照诗和台歌。

林环金台夕照诗:

高台曾此置黄金,人去台空碧草深。

落日未穷千里望,青山遥映半城阴。

雁将秋色来平野,鸦带寒光过远林。

昭代贤才登用尽,不须怀古动长吟。

明杨荣金台夕照诗:

犹携尊酒上金台,尚想当时国士来。

落木千章寒日下,长空万里暮云开。

春风寂寂飞桃李,夜雨潇潇瘗草莱。

却笑一时空买骨,只今才骏总龙媒。

明金幼孜金台夕照诗:

迢递高台近日边,傥来登览向依然。

万家禾黍秋风外,十里旌旗落照前。

远郭砧声来杳杳,平原归骑去翩翩。

黄金漫说能招士,千载犹传郭隗贤。

王恽望黄金台歌:

君不见孔子修春秋,二百四十有二年。燕人歃血才一见。下速战国尤茫然。惟南声教耻不与,苦羡齐鲁多英贤。黄金不惜筑此台,当时何限郭隗才!政缘市骏售其骨。云烟转盼龙媒来。古称得士国无小,甘棠世业如天开。悲风萧萧易水暮,往事不复令人哀。

昭王之名传永世,黄金高台安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