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4655100000030

第30章 北京与佛教的关系(2)

印度古神话传说中所谓四天乇,其“四天”指的就是东、西、南、北四方,并且说每一方均有一神掌管,被尊称为“王”。四天王,亦俗称为四天神,或四大天王。按照我国古时的习惯,又俗称为四大金刚。

北京雍和宫里,在雍和门东西两侧间内,至今尚有保存完好的四大天王的塑像。西侧间内靠北边白脸、手持琵琶的叫做持国天王,是掌管东方的;东侧间内靠北边红脸、手持水蛇的名曰为广目天王,是掌管西方的;西侧间南边绿脸、手持宝剑的呼为增长天王,是掌管南方的:东侧间靠南边黄脸、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的称为多闻天王,是掌管北方的。四天神是专门守护佛法的神,因此,一般在天王殿和许多寺院山门两侧,常常可以见到。

此外。在北京颐和园排云殿的山门外,也给安置了两尊名曰为守护佛法的二天神,即俗称的哼哈二将,左称密执金刚,右称那罗延金刚。塑像特点,同全国其他寺院里安置的哼哈二将一样,裸出上身,缠衣裳于腰部,怒目作威猛之相,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但非常可惜的是,在十年浩劫期间,二神塑像被毁掉。所谓“佛法”,“佛”指的是释迦牟尼,“法”指的是道理,合在一起,就是指释迦牟尼所讲的道理。颐和园中的哼哈二将,也是表示守护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所传讲的道理。

总之,不论是四大金刚还是哼哈二将,均显示出我国古代塑像大师们的聪明才智和可贵的创造性。至于说哼哈二将,其“哼哈”,是指闭口、张口的一种形象,显然哼哈二将的俗称,也是来源于我国民间。

·定慧寺与布袋和尚趣谈·

定慧寺,是1990年北京市政府正式公布的第4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这座古老的寺院,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初名善法,后改云惠,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赐名为定慧寺。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里载:定慧寺的“门额及天王殿额皆康熙皇帝御书”。这座古老的定慧寺,在今日北京城外的海淀区四季青乡罗道庄村。

那么三世佛与布袋和尚有何关系呢?佛寺中的主体建筑,即正殿为大雄宝殿,或名曰如来殿等。在大雄宝殿内,佛像配置的突出特征,则是殿中央,供奉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而释迦牟尼佛像的两侧,配置塑造的佛像,通常一边是阿弥陀佛,另一边则是药师佛,三者合称为三世佛。

在佛寺的佛殿里,供奉的佛像中,其中有一佛像,使人们观赏了无不感到有趣,这一佛像,就是俗称的大肚弥勒佛。

所谓弥勒佛,亦是佛教里的一著名人物。据佛经上讲,释迦牟尼在世时,弥勒侍旁听法,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继承人和未来的佛。

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寺庙中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使弥勒佛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另一番来历。据传说,盛唐时期(佛教亦相当盛行),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有一个名为布袋和尚的人,他常常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似疯癫,他做了一首偈(佛教唱词)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不自识。”并且他自称是“弥勒化身”。日子一久,人们就渐渐以为他就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世时侍旁听法的弥勒佛。因此,就逐渐演变成为我国寺庙常见的中国式的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一佛像的特征极为突出:他满脸堆笑,天真乐观,无忧无虑。在佛门中,他是个乐天派,他与满腹心思的祖师爷迥然不同。

不仅如此,人们根据精神生活上的需要,逐渐形成一种非常有趣的说法,说谁能摸一下大肚弥勒佛的大肚皮,就能消灾除病和保平安。这虽然是一种无稽之谈,但人们观赏了大肚弥勒佛的那副样子,确实常常会被逗得发笑,会使你忘了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始建于明宣德年间的定慧寺,其佛寺的建筑布局,以及佛殿内配置塑造的佛像,与全国各地许多佛寺一样,不仅有三世佛和布袋和尚等,而且亦还明显反映出明代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对此,在《北京名胜古迹辞典》里,有这样的记载:

“寺(即指“定慧寺”)呈四合院式布局,……寺分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前殿、东西配殿、大殿(主殿)、东跨院前后殿,共计近40间殿房。大殿面阔三间,前出月台后出厦,甚为雄伟,仍保留了明代的建筑形式。”特别是“1984年5月在大殿(主殿)后出土明代铜质布袋僧(俗称“布袋和尚”)两尊,造型优美,铸造工艺精湛,为明佛像的珍品。”

五北京的佛像

·佛像漫谈·

佛教中供奉的最主要的为三世佛,前边已经说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一般说来,佛寺内佛殿中,除了供奉三世佛而外,还有一些专司护法之神,如韦驮,他手执降魔杵,神态庄严,大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韦驮,梵文Skanda(塞建陀)音译的讹略,为佛教守护神之一,亦称韦天将军。佛教传说,他为四天王之一的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将之一,而居四天王32将之首。

在佛寺的佛殿内,常见的还有观音、文殊、普贤等菩萨像。

观音 为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梵文Avalokitesvara(阿缚卢枳低湿伐逻)的意译。原译作观世音,因唐人避讳“世”字,故略称观音,玄奘译《心经》时,改译观自在。佛经说此菩萨为广化众生,示现种种形象,名为“普门示现”。《法华经普门品》说有三十三身;《楞严经》说有三十二应(即应化身),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在佛寺殿内,通常与大势至同为阿弥陀佛左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

据佛家人讲:观世音是菩萨中的红人。我国各地都供有她的偶像。

文殊 梵文Manjusri(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音译的略称,意译妙吉祥、妙德等。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以智慧知名。在佛寺殿内,他和普贤并称,作为释迦的胁侍,侍左方。其塑像多骑狮子。

普贤 梵文Samantabhadre(三曼多跋捺啰)的意译,也译作遍吉。普贤与文殊一样,亦为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以“行愿”著称。在佛寺殿内,他和文殊并称,作为释迦的胁侍,侍右方。其塑像多骑白象。

佛寺佛殿中有一佛像,俗称“大肚弥勒佛”,是佛教里的著名人物,据佛经上讲,释迦牟尼在世时,弥勒侍旁听法,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的继承人和未来的佛。隋唐以来,农民因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曾多次以“弥勒降生”为号召,积集力量,举行起义。

关于弥勒佛的详细内容,参见本书“定慧寺与布袋和尚趣谈”一节。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后,我国各地的佛寺中都存有大量的佛像,有的是金佛像,但极为少见;有的是铜和铁制的佛像;大多数则是泥塑木雕,只是在外表涂彩贴金而已。

我国现存最大的铜质佛像有两尊,一尊在河北正定县的兴隆寺,一尊在北京香山卧佛寺。

·北京的佛像列举·

北京最早的一尊石佛像 今北京海淀区北部,有一个小山村叫做车耳营,当地人又称车儿营。它被满山遍野的果木园围绕着,环境优美。谁也没想到在京郊这样偏僻之处还会有一座上尖下方的花岗岩的殿。殿里有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造的一尊石佛像。人们习惯将这尊佛像尊誉为北京“佛祖”“魏太和石佛像”,简称为石佛像。赤脚站在约0.6米高的莲花石座(亦称须弥座或基座)上的石佛像,身高为1.65米,丰满慈祥的面孔,略带淡淡的微笑,两耳垂肩,右手平举胸前,左手下垂过膝,身斜披袈裟,衣褶分明,线条流畅。

这尊石佛像,有美丽的数圈光环,显示神佛的一种非凡的智慧。在光环之间,有击鼓吹箫的伎乐“天人”各12尊,下半部有7尊,有坐有舞有演乐。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些石雕围绕在石佛周围,似众星捧月。在石佛背后的大小不一的124尊小佛上注明了建造人及年代。这124尊小佛像,皆雕在一块高2.2米、宽1.3米、厚0.1米的椭圆形花岗岩上。这尊雕刻精美的“魏太和石佛像”,现在已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香山卧佛寺的铜质大佛 是元代铜铸的大卧佛,据《元史》载:用铜约50万斤左右,前后所用工役约有一万人,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将佛像铸成。这尊铜质卧佛,身长为5米多,其姿势为侧身睡卧状,双腿直伸并拢,右臂弯曲托着头部,左臂平放腿上。其特征是:脚踏东土,头枕西天。全身各部位匀称,体态自如,表情安详,双目闭合。

北京的“四大金刚”、“哼哈二将”和“布袋和尚” (此题本书已另设篇章专门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北京雍和宫“万福阁”的木质佛像 我国现存最大的木质佛像亦有两尊,一尊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大乘阁中,一尊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在万福阁内,用整段名贵的檀香木雕制成的弥勒菩萨佛像。高10余米。这尊木雕佛像虽然没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木质佛像高大,但因为它采用了稀有珍贵的檀香木料,所以,亦就成为我国现存的十分名贵的木雕佛像之一了。这尊用檀香木雕制的佛像,装饰甚为讲究,佛像的身上还嵌有各种珍奇的宝石,五彩斑斓。

雍和宫法轮殿内的一尊黄教祖师——宗喀巴的铜像宗喀巴为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青海湟中人。藏族称湟中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其父为元末官达鲁花赤。宗喀巴幼年出家,长入藏,遍学喇嘛教各派显密教法,以噶丹派教义为立说之本。他的著作,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他针对喇嘛教当时的腐败情况进行改革,提倡僧人严守戒律,规定学经次第,严密寺院组织。因此,帕竹统治集团明封阐化王扎巴坚参等人于永乐七年(1409年)资助他于拉萨创办并主持大祈愿会(即传召大会),并为他兴建甘丹寺,从而形成了格鲁派。这一派后来在西藏逐渐成为执政教派,并在藏蒙等地区广泛流传。

宗喀巴的铜像6米多高,佛像左肩的荷花托着一部经书,右肩的荷花中插着一把宝剑,称之为智慧剑,以此象征着神佛的智慧和力量。

那么,黄教祖师——宗喀巴的铜像铸造于何时,为什么要安置在雍和宫的法轮殿内?

宗喀巴的铜像,由雍和宫喇嘛白普仁向清王朝的王公大臣募集资金,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开始铸造,两年后铸成,耗资银洋20万元。

开始,铸造成的宗喀巴铜像不理想,于是又请铸造铜匠的艺术大师们进行加工整容,方使铜像显得庄严、慈祥。由于筹集的资金不足,无力进行安装,于是将宗喀巴铜像置于一院内。

据雍和宫附近的老人们说,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前,法轮殿内供奉的是一尊身披哈达的藏式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佛像。雍和宫导观的资料载:身披哈达的藏式释迦牟尼像“系乾隆十年奉特旨于此。御制赞词均在此尊背后,有铜牌可考”,因系纯金所铸成,故其佛像之体较小。这样,殿大佛小,就只好扩大佛像下边的莲台基(亦称莲台须弥基座),其莲台下边再加上一座大法坛。尽管如此仍然很不相称。民国十八年(1929年),已经下野的军阀头目孙传芳出资,才将宗喀巴铜像安装在雍和宫的法轮殿内,将原有的一尊较小的身披哈达的藏式释迦牟尼佛像撤了下来。在民国十八年五月间,雍和宫还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宗喀巴开光大典”盛会,由100多名喇嘛诵经49天。

北京西山八大处大悲寺的十八罗汉 西山八大处大悲寺的十八罗汉,塑造于元代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大德二年(1298年),是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刘元之的杰作。

说起罗汉像,追溯起来,原为十六罗汉,而不是十八罗汉。据佛教(或曰佛家)传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古印度有16个强盗,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没有人敢管教他们。而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出面,亲自给他们讲经说法,劝说他们弃恶从善,归顺佛门。后来,16个强盗便成了释迦牟尼的弟子,被封为十六罗汉。按照佛家的说法,他们已经成佛——不生不死永留在人间。释迦牟尼16个成佛的弟子是:宾度罗跋哕惰阁、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阁、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哩迦、伐阁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喉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

那么,十六罗汉为什么会成为十八罗汉呢?

这纯属中国人的创造。据说,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家也深受九之天数的影响。因此,佛殿造像的艺术大师们,将受崇的九之天数,亦运用到佛像上,将十六罗汉增加了两个,成为二九之倍数——十八罗汉了。

那么,增加了哪两位罗汉呢?

他们是宾头卢与庆友,或迦叶与军徒钵叹,或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等。据《雍和宫掌故及传说》一书载,早在“唐朝末年,张玄和贯休两和尚始画十八罗汉,宋苏东坡还分别题写了赞诗。有的画家画完十六罗汉以后,添画了《法住记》的作者斯里兰卡的高僧庆友和《十六罗汉因果见颂》的作者摩拿罗多”。由此开始,将十六罗汉增添了两位,成为十八罗汉了。

总而言之,北京地区的佛寺佛殿还有相当多的各种各样的佛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