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大乘”和“小乘”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
赵先生问: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的四五百年的时间,到了隋唐时期,逐渐产生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如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不仅如此,而且佛教思想渐渐对我国哲学、文学和民间风俗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既然是这样,当然北京亦不例外。那么究竟都受了哪些影响,您能不能举上几个例子来说?
钱先生答:
好,下面我就举上几个例子说说。
取“大乘”命名的北京街巷、胡同,例如:
大乘胡同 西城区:东起锦什坊街,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
小乘巷 西城区:西起南草厂街,南至大乘巷。
大乘巷 西城区:东起赵登禹路,西至南草厂街。
那么,北京街巷地名里,为何会出现以“大乘”和“小乘”命名的胡同和街巷呢?其中一说与佛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显然,这里需要将何谓“大乘”和“小乘”,先说个明白,然后,用不了多少话,就可以说清楚北京为什么会出现以“大乘”和“小乘”命名的街巷地名。
二何谓“大乘”和“小乘”
·大乘·
大乘梵文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即大乘佛教。大是对小而言。乘是指运载工具,比喻普渡众生从现实世界的此岸到达悟的彼岸之意。公元一、二世纪时,由佛教大众部的一些支派演变而成。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是“菩萨”之道,认为自己的教法最胜,故自称“大乘”。一般来说,寺院诸殿的佛像,皆与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密切相联系。大乘佛教的三大系,有中观宗、瑜伽宗和佛教与婆罗门教互相调和结合而产生的大乘密教。
大乘佛教的中观宗和瑜伽宗两系的创始人有两位。
大乘佛教的中观宗的创立者,是龙树和提婆:大乘佛教的瑜伽宗的创建者,是无著和世亲。
然而,大乘佛教中观宗和瑜伽宗两系的创始人,皆为古印度著名的佛教哲学家。
龙树 为南印度人,时间:大约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龙树是大乘佛教中观宗的建立者。龙树,又译为龙胜、龙猛。后世佛教尊称龙树为龙树菩萨。他的主要著作有《中论》、《十二门论》、《回净论》、《大智度论》等。
提婆 意译圣天。一说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庭,一说为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时间为大约三世纪。后世将提婆尊称为提婆菩萨。他善辩论,继承龙树,宣扬佛教中观宗教义。他的主要著作有《百论》(论凡二十品,前十品有汉译)、《四百论》(藏译全,后八品汉译为《广百论本》)等。
无著 出身于北天竺健驮罗国婆罗门种姓。他是世亲之兄。其兄弟二人,皆为佛教瑜伽宗的创建者。他是瑜伽宗重要典籍《瑜伽师地论》的著作者。梵本和藏译,其题皆无著,汉译题为弥勒。无著的其他重要著作,有《显扬圣教论》(有汉译),以及《摄大乘论》、《阿毗达摩集论》等,皆有汉译和藏译。
世亲 旧译为天亲。后世佛教将他尊誉为世亲菩萨。他的主要著作有《阿毗达摩俱全论》、《唯识三十论颂》等,皆有汉译和藏译。
观音佛左陪文殊,右陪普贤。一般说来,寺院的佛殿内,观音像常与释迦、药师二佛像并坐,成为三尊。而在寺院的佛殿内,常常配置有文殊和普贤二佛像。这二尊佛像,亦是属于佛教大乘菩萨。不仅如此,而且这二尊佛像,属于陪衬性的菩萨。
其他一些佛教大乘菩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小乘·
小乘梵文Hina—yana(希那衍那)的意译。即小乘佛教。公元一二世纪间,佛教中出现了宣扬“救渡一切众生”的新教派,自称“大乘”,而把坚持“四谛”等原有教义重于自我解脱的教派,称为“小乘”。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各国,称上座部佛教。
总之,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后,佛教思想,逐渐影响了许多方面,不仅是影响了文学艺术,比较突出典型的,如《西游记》,而且亦影响我国各地许多地方。为了表示尊崇佛教,于是就出现了有以大乘和小乘命名的街巷和胡同。
三 大佛寺及以“大佛寺”、“寺”命名的
北京街巷地名
·大佛寺·
开始,需要从河北正定的隆兴寺(亦俗称大佛寺)先说起。河北正定县的隆兴寺,创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为龙藏寺,宋初更名为龙兴寺,清康熙年间定名为隆兴寺。因为以铜铸大佛而著名,所以亦被人们俗称为大佛寺。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七月,在寺内建大悲阁(又名佛香阁、天宁阁),并铜铸大悲菩萨像于阁内。此像高22米,而且有四十二大臂,有的手托着日、月等,故俗称千手千眼观音,是我国现存铜质佛像中最高最大的一尊。这尊铜质的大佛像,像体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有宋代造像艺术风格。但其两侧四十手臂,在清末时已被改为木质,现仅当胸的两臂为铜质。
然而北京城却亦有大佛寺一座,在东城区美术馆后街(原大佛寺大街)。这座大佛寺,坐北朝南,创建年代无考。原有建筑,从山门起,至后殿,一共为三层。这里仅以山门为例:山门一间,面阔5.8米,进深3.2米,砖砌大式歇山筒瓦顶,上带吻兽及垂兽、排山沟滴,黄琉璃瓦剪边,石级一出四级。门额上有横式石匾为“敕赐护国普法大佛寺”九个字。北京的这座大佛寺,1957年被拆除。但至今尚存有大佛寺的街巷地名。
·佛寺建筑的布局与佛殿造像的配置·
我国大江南北,全国各地许多优美的风景区,遍布着佛教寺院等精美的佛殿建筑,佛殿中配置的精致彩塑佛像,均格外引人入胜。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演变为寺院、石窟、佛塔,同为佛教的三大建筑。然而,我国各地的佛教寺院,尽管有许许多多,但佛教寺院建筑的布局,归纳概括说来,分为不同的两个时期而有两个建置形式:
宋时,佛教建筑,已盛行“伽蓝七堂”的制度。所谓“伽蓝”,则是属于对佛教寺院的通称。“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堂。一般来说,较大的寺院,还有讲经堂、钟鼓楼等建筑。
到明清时,佛教寺院的建筑,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其突出的特征是:形成比较完整的一套佛寺建筑格局,即在佛寺的中轴线(亦俗称为正中路)上,最前面为山门;在山门内,其左右两侧的建筑,为钟鼓楼;中轴线上,正面的第一个佛殿,一般说来,名为天王殿,殿内塑造的佛像,名为四大天王(或曰四大金刚);天王殿的后面,居多为佛寺中的主体建筑(俗称为正殿),殿名的特点,又多数以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称号来命名,如名为大雄宝殿、如来殿等。大雄宝殿的后面,一般为藏经楼。大雄宝殿往后至藏经楼,中轴线的两侧,建筑的布置,一般有僧房、禅堂、斋堂、方丈等。
明清以前,寺院比较讲究佛塔建筑,并在寺院中央建塔。而明清以后,基本上寺塔分家了,寺院内,一般就不讲究有佛塔的建筑。
我国比较早就出现了宫殿建筑,供帝王享乐。特别是自秦王朝开始,宫殿建筑,亦就越来越讲究。而比较突出典型的,如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等,都是像小城一样的建筑,宫内有前殿寝室及其他殿宇台池等,所以,亦被称作宫城。到明永乐年间,北京修建成的紫禁城,就更为突出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性。
自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后,使佛教寺院的佛殿建筑,亦深受宫殿建筑的影响。尤其是到隋唐以后,佛教寺院的建筑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较突出的特征是:佛教寺院的建筑,无论是建筑的布局,还是在殿层的结构等方面,皆逐渐形成与精美的宫殿建筑基本上没有什么较明显的区别了。
佛寺中的主体建筑,即俗称的主殿,一般皆名为大雄宝殿,或者称作如来殿等。此殿,使人观赏了,有一非常明显的感觉:不仅是高大,而且建筑亦格外讲究,斗拱交错,画栋雕梁,金碧辉煌,外观庄严雄伟。
佛寺中这座主体建筑,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寺院都有大雄宝殿(或者称如来殿),因这里是供奉“大雄”的地方。所谓“大雄”,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名号之一。塑造佛像的艺术大师们,将释迦牟尼塑造得不仅是比别的佛像高大,而且将他的形象塑造得与别的佛像明显不一样,其特征是:他双目正视,严肃祥和,作讲经状。
佛寺中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或者称如来殿)内的佛像配置,其特征是:殿中央,供奉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而释迦牟尼佛像的两侧,配置的佛像,通常一边是阿弥陀佛,另一边则是药师佛,三者合称为三世佛。
佛寺中的主体建筑,比较突出典型的,如辽代巨刹——山西大同华严寺,寺内的大雄宝殿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总面积为1500多平方米,气势雄伟,结构坚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大雄宝殿之一;再例如,杭州的灵隐寺,寺内的大雄宝殿,高达33.6米,是我国现存的单层重檐的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佛寺中的主体建筑(俗称正殿)——大雄宝殿内,中央供奉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相传:他幼时,曾受婆罗门教传统教育,29岁出家,中经六年苦行,35岁创立佛教,此后,他一直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进行传教活动,并收了许多门徒。在他80岁死去之后,他的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说教进行精心整理,奉为经典,并加以神化,从而成为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立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释迦牟尼,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本名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佛寺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世佛,其阿弥陀佛,为梵语的略称,意为无量寿。传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经上说只要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字,死后就会往生净土(去极乐世界),享安养之福。无怪乎信徒们开口便是阿弥陀佛了。
佛寺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世佛,其药师佛,传说,他是东方琉璃世界(极乐世界)之一的教主,并将他传说成是“能解除众生的病苦”等。
一般说来,佛寺内佛殿中,除了供奉三世佛而外,还有一些专司护法之神,他手执降魔杵,神态庄严,大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
然而,佛寺佛殿中供奉一些佛像,其中有一佛像比较突出,并且亦是非常有趣的。而这一佛像,就是俗称的大肚弥勒佛。关于大肚弥勒佛,在《北京的佛像》一章中有详细的介绍。
总之,佛教寺院的佛殿里,还供奉有别的不少佛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的首都北京,与全国各地许多优美的城市一样,因深受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不仅是逐渐修建了许多佛寺建筑,而且亦随之相应不断地出现了许多以佛寺命名的街巷地名。
·以“大佛寺”、“寺”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
大佛寺街 原有一座大佛寺,在今东城区美术馆后街。这座大佛寺创建年代无考。1957年,和尚开始集中,大佛寺被拆除。现仅存大佛寺街一地名了。
隆福寺街
原有一座隆福寺,在今隆福寺街路北,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明清两代曾屡次修缮。1949,隆福寺被拆掉,改建成为东四人民市场。后又在原址上修建成了一座经营百货的隆福大厦。
护国寺东巷东起棉花胡同,南至护国寺街。
护国寺西巷北起百花深处(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南至护国寺街。
双寺胡同 原在旧鼓楼北街,双寺胡同内有一座双寺,为明成化元年(1465年)神宫监太监刘嘉林舍宅建寺,为大应法王下院。寺成赐额为广济寺,故址得名为双寺胡同。
法华寺街 法华寺在崇文区法华寺街,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山门、三大殿和部分配房。今法华寺街,东起南岗子街,西至天坛东路。
报国寺前街
报国寺,在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路北。该寺创建于辽,明初塌毁。成化二年(1466年),因周太后之弟吉祥在此出家,重修旧寺,改名为慈仁寺,但俗称仍为报国寺。现已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今报国寺前街,北起报国寺西夹道,南至广安门大街。
天宁寺前街 天宁寺,在广安门外滨河路,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当时叫做光林寺,隋仁寿时,称宏业寺,唐开元时,改称为天王寺。到了辽代,在寺后增添了一座舍利塔,至今尚存有天宁寺塔。天宁寺前街,东起广安门外北街,西至手帕口北街。北至天宁寺西里一巷。除此,今日北京尚有天宁寺西里一巷、天宁寺西里二巷。
以佛寺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还有一些,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北京的四大金刚、哼哈二将和布袋和尚趣谈
·四大金刚和哼哈二将·
佛教思想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对于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有一定的影响。仅就艺术方面的情况来说,我国古代塑像大师们就创造性地将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四天王与中国精美的佛教建筑紧密配合,常常将它们安置于寺院山门的左右两侧。